第485章 誓師

第485章 誓師

決議即定,孫權命人去請孫翊,不一刻,孫翊絳衣冠劍,飛步而來,其不但性格有孫堅、孫策之風,相貌也肖似父、兄,體軀健壯,姿容魁傑,頗具威儀。

孫權繞案而出,來到孫翊的面前,拉着他的手告知舅父吳景病死的消息,打算讓他接替舅父的位子,以偏將軍領丹陽太守。

孫翊聽罷,一時間悲喜交加,五味雜陳,悲的是舅父不幸離世,喜的是終於能夠得掌大郡。

他今年方及冠,正是急切想要建功立業的年紀,常有將數萬兵,馳騁沙場之念。可孫權卻一直將他留在身邊,其縱有萬丈雄心,亦無處施展,心中常感鬱郁。如今出鎮丹陽,天下精兵,皆歸於己,何愁不能展翼翱翔?

看着孫翊悲喜形於色,缺少城府的模樣,孫權暗暗搖了搖頭,三弟天性峭急,喜怒快意,不加掩飾,和父親、兄長簡直如出一轍。不過話又說回來,孫翊本就繼承了父、兄的驍勇果烈,若再有深沉心機,現在做主江東的可能就不是孫權,而是他了。

好在蕩寇中郎將程普駐紮在丹陽石城,武鋒校尉黃蓋守春谷長,有這兩位追隨孫家三世的老臣扶助孫翊,令孫權安心不少。

孫翊可不知孫權內心的擔憂,就算知道了也多半會不以爲然,自矜地道:“弟願往丹陽,施惠政、攬賢才,收吏民之心;討除寇賊,清郡界之污穢……”

孫權重重拍了拍孫翊的手背,語重心長地囑咐道:“丹陽,天下劇郡也,好亂難治,弟當謹慎。程公、武鋒,俱在丹陽,可爲依靠,有事可書信詢之。”

“諾。”孫翊口中應道,隨後與孫權把臂作別,躊躇滿志的返回家中,令妻妾侍婢收拾行囊,次日一早,便帶着家眷、部曲,與外弟吳祺一起前往丹陽。

路上,孫翊一直在思考人才問題,就像孫權所說,丹陽乃是劇郡,民刁夷惡,極難治理,這就需要賢才的輔佐。而他手下驍勇善戰者不在少數,可要說治理之才,卻是一個都沒有。

在途經吳郡與丹陽邊界時,孫翊猛然想起一事,吳之才俊嬀覽、戴員,似乎就隱匿於附近。

嬀覽、戴員乃是前吳郡太守盛憲所舉孝廉,盛憲會稽人,以才器名重天下,深爲孫策所忌,後被孫權殺死。嬀覽、戴員作爲盛憲故吏,不願服侍孫權這個殺主仇人,二人俱亡匿山野。

盛憲有知人之鑑,又能提攜後進,在任職吳郡期間,舉薦了很多賢才,如嬀覽、戴員、高岱等。可惜高岱亦被孫策冤殺,由此可見,孫氏在奪取江東的過程中,殺戮了多少名士豪傑。

孫翊對二兄的做法不置可否,畢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他認爲嬀覽、戴員皆吳之英俊,棄之不用,太過可惜。

而且放任他們這樣的人處於江湖之中,對孫氏的統治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不如招致麾下,爲己所用。

孫翊性峭急,少顧慮,想到就做,孫翊招來部曲中有認識嬀覽、戴員二人者,攜禮相請。

嬀覽、戴員並非孑然一身,當初隨他們遷居山谷,耕植自給的就有三百餘家,後來又陸續有民人舉家來投,而今已近千戶。

嬀覽、戴員雖居山中,卻一直關注着江東的局勢,劉景對江東的覬覦已是路人皆知,二人都不是甘於平凡之輩,現在就盼着劉景趕快出兵攻打江東,討伐孫氏,他們好簞食壺漿以迎義師。

所以,當嬀覽、戴員得知孫翊有意請他倆出山,第一個反應,竟是以爲這是孫氏設下的騙局,想把他們騙出山再殺掉。可仔細想想又覺得沒必要,難道,孫翊真有意請他倆出山?除此之外,似乎也找不出其他理由了。

猜到真相的二人,不由面面相覷,這孫翊的膽子也太大了,當初孫策就是被許貢門客刺殺,孫翊居然不吸取教訓,還想招攬他倆?難道他就不怕他倆刺殺其兄弟,爲故主盛憲報仇嗎?

嬀覽、戴員以需要考慮爲由,暫時屏退使者,關起門來合計。

其實沒什麼好合計的,他倆實力有限,按照正常發展,只能充當看客,簞食壺漿迎接劉景。

今若答應孫翊的出山邀請,必受重用,好好謀劃一番,或有機會奪取丹陽,屆時獻給劉景,甚至割據一方,亦未必不可。

二人幾乎沒有多做討論,就達成了共識,數日後,將部曲千餘家,前往宛陵,拜見孫翊。

對於嬀覽、戴員率衆來投,孫翊大喜過望,當即以嬀覽爲大都督,戴員爲郡丞,分掌軍政。

…………

九月一日,兩千匹馬騾運抵襄陽,馱馬騾劉景平均分給諸營,戰馬則集中配給黃忠、韓廣。

劉景原有戰馬八百餘匹,今年先後兩次從馬騰處獲得戰馬約兩千匹,如今已有戰馬兩千八百餘匹,分作五營,每營在五六百不等。

此次出征江東,劉景將投出四個營的騎兵,以期在對陣缺馬的江東軍時收到奇效。

九月三日,劉景大集水、步、騎三萬人,於襄陽城外誓師。另外江夏、長沙各有萬人,進攻豫章的兵馬多達五萬之衆。

要知道整個荊州的總兵力,也就在八萬人左右,劉景一次投入八分之五的兵力,對豫章、廬陵二郡,顯然是志在必得。

劉景站在高臺之上,朗聲宣讀討孫賁檄文,此文是由文采冠世,下筆成篇的王粲親自撰寫。

王粲半點不留情,將孫賁依附袁術,助紂爲虐的黑歷史全都扒了出來,甚至就連私德都不放過,直斥其拋妻棄子,以最華麗的辭藻,將孫賁罵得狗血淋頭。

宣讀完檄文,劉景又祭祀求福,接着卜之守龜,卦象大吉,預示着此次出征,必將獲勝,三軍鹹悅,高呼“萬歲”。

誓師完畢,劉景率軍登船,漢江之上,弘舸連舳,巨檻接艫,帆旗蔽日,蔚爲壯觀。

大軍順漢水南下,至豬口,諸葛亮與大軍分開,自將兵船萬人,入夏水至江陵,奔赴長沙。

(本章完)

第14章 市井第511章 開戰第478章 黃鐘第187章 袍鎧第104章 軍法第60章 跋扈第311章 吐血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96章 招攬第508章 南昌第498章 城破第284章 澤國第157章 仁和第481章 團圓第120章 茂才第18章 劉蟠第66章 徙邊第159章 退讓第71章 洗手第316章 禁酒第74章 變化第206章 逃亡第137章 洞房第85章 囚徒第100章 大船第270章 醫所第216章 取名第66章 徙邊第38章 諸葛玄第293章 奇策第465章 出使第239章 嚴法第131章 嫁妝第218章 樓船第400章 大雨第437章 薨第197章 喜事第191章 計議第109章 難題第479章 蒼梧第517章 古樟第9章 躬耕養客第26章 市樓第176章 親耕第211章 計劃第286章 軍令第182章 慈幼第363章 攬才第471章 官爵第389章 戰死第257章 爭執第533章 勸止第128章 甘寧第96章 建安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6章 劉瑍第115章 納彩第54章 鄧攸第479章 蒼梧第501章 彭虎第474章 柤中第383章 李嚴第208章 斬殺第466章 射策(上)第129章 雙戟第545章 對策第438章 勸降第441章 大罵第230章 敗走第28章 暢談第178章 來接第18章 劉蟠第349章 璽書第390章 責備第44章 單程第71章 洗手第212章 寫信第280章 投靠第325章 泉陵第315章 甘寧第112章 擔憂第299章 兵臨第171章 結束第388章 突破第6章 葛生第404章 赴死第293章 奇策第315章 甘寧第340章 部督第371章 慰問第244章 生子第138章 徵辟第133章 鄧芝第500章 敗慈第219章 開戰第107章 轟動第278章 射中第225章 勇悍第414章 託孤第226章 死
第14章 市井第511章 開戰第478章 黃鐘第187章 袍鎧第104章 軍法第60章 跋扈第311章 吐血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196章 招攬第508章 南昌第498章 城破第284章 澤國第157章 仁和第481章 團圓第120章 茂才第18章 劉蟠第66章 徙邊第159章 退讓第71章 洗手第316章 禁酒第74章 變化第206章 逃亡第137章 洞房第85章 囚徒第100章 大船第270章 醫所第216章 取名第66章 徙邊第38章 諸葛玄第293章 奇策第465章 出使第239章 嚴法第131章 嫁妝第218章 樓船第400章 大雨第437章 薨第197章 喜事第191章 計議第109章 難題第479章 蒼梧第517章 古樟第9章 躬耕養客第26章 市樓第176章 親耕第211章 計劃第286章 軍令第182章 慈幼第363章 攬才第471章 官爵第389章 戰死第257章 爭執第533章 勸止第128章 甘寧第96章 建安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6章 劉瑍第115章 納彩第54章 鄧攸第479章 蒼梧第501章 彭虎第474章 柤中第383章 李嚴第208章 斬殺第466章 射策(上)第129章 雙戟第545章 對策第438章 勸降第441章 大罵第230章 敗走第28章 暢談第178章 來接第18章 劉蟠第349章 璽書第390章 責備第44章 單程第71章 洗手第212章 寫信第280章 投靠第325章 泉陵第315章 甘寧第112章 擔憂第299章 兵臨第171章 結束第388章 突破第6章 葛生第404章 赴死第293章 奇策第315章 甘寧第340章 部督第371章 慰問第244章 生子第138章 徵辟第133章 鄧芝第500章 敗慈第219章 開戰第107章 轟動第278章 射中第225章 勇悍第414章 託孤第226章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