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趙戩

第460章 趙戩

趙雲見劉備悲泣過度,恐其傷身,忍不住出言勸道:“將軍請保重身體,雲長若泉下有知,亦不願看到將軍如此傷心。”

見劉備似乎並沒有聽進去,趙雲又道;“將軍,今我等焚燒渡橋,煙火沖天,上庸城中的申耽、申儀兄弟必已看到,二人擁衆數千,若率兵前來查探,一旦見我等勢弱,再受敵人蠱惑,未必不會生出不軌之心。爲安全起見,我等需在申氏兄弟到來前離開此地,避免與之碰面。”

劉備知趙雲的提醒絕非無的放矢,稍稍止住悲意,最後深深看了一眼對岸,彷彿要將這一幕永遠銘記於心,暗暗發誓日後必爲關羽報仇雪恨,隨後帶着衆人沿着堵水向南而去,奔往巴山。

事情正如趙雲所言,劉備一行人前腳才離開,申耽、申儀後腳就帶着人馬趕了過來。

看着對岸成羣結隊的鐵騎,兄弟二人面面相覷,皆露驚容。

他們雖擁衆數千,實則能戰之士,不過千把人,而且上庸環境閉塞,與世隔絕,少有戰事,實在談不上有什麼戰力可言。

而對岸的騎兵,顯然乃是精銳之師,申氏兄弟毫不懷疑,一旦讓對岸的鐵騎衝過來,頃刻間就能將他們通通殺光。

這支精銳騎兵,絕非劉表人馬,劉表面對劉景的進攻,連戰連敗,軍士傷亡殆盡,目前坐困襄陽,形勢已是岌岌可危。

前些日子,劉表派人卑辭厚禮,懇請他們兄弟出兵相助。像申氏這等地方土豪,劉表何曾放在眼裡過,如今卻求到他們的頭上,由此可知劉表目前的處境。

申耽、申儀兄弟倆沒有疑惑太久,隨着對面的喊話,謎底很快便揭開了,原來對岸的這支精銳騎兵,竟是劉景的人馬。

“劉表已死?”

“劉琮舉州而降?”

“劉景入主荊州?”

“一路追擊劉備至此?”

申耽、申儀越聽越心驚,他們雖知劉表形勢不妙,但也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們以爲劉表再不濟,也能堅持個一年半載,沒想到這麼快就敗亡了。

說實話,他們更希望劉景、劉表僵持不下,這樣他們就能高枕無憂了。劉景入主荊州,並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劉表儒人,一心坐保江、漢,而無四方之志,是以並沒有兼併近在咫尺的房陵、上庸等地。

劉景則不同,其以一城起家,南梟張津,北滅劉表,勢力橫跨荊、交二州,據土萬里,帶甲十萬,乃是真正的亂世雄主。

如今劉景入主荊州,以其爲人,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鼾睡?他們若是還看不清形勢,妄想繼續像以前一樣,割據上庸,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申氏兄弟幾乎沒有多做考慮,便決定率衆歸降劉景。

與此同時,身在襄陽的劉景,眼見襄陽日趨穩定,便開始招命英俊,延攬人才,充任幕府。

流寄北士的招募工作,劉景交由諸葛亮、王粲、傅巽等北方出身的人負責。而徵辟荊州本土士人的工作,則交由龐統、蔣琬、鄧芝等荊州人負責。

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甩給手下,有些人就需要劉景本人親自相請,比如,關中名士趙戩。

趙戩字叔茂,關中京兆人,性剛正多謀,年輕時遭到禁錮多年,後黨錮解除,因有名於世,舉爲賢良,官至尚書、平陵令。

董卓當國時,趙戩就屢逆其意,險些被殺。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設計剷除董卓,不久即被涼州諸將攻殺,當時長安吏民皆畏懼涼州諸將淫威,無人敢爲王允收屍。只有趙戩自認曾爲王允故吏,不顧危險,棄官爲王允營喪。李傕、郭汜等人憚其名望,不敢見害,趙戩因此名重天下。

不過趙戩名望雖隆,仍比不過其伯父,其伯父不是別人,正是關中大儒趙岐趙邠卿。

可惜寄寓襄陽多年的趙岐,已於去年去世,劉景當年曾與趙岐有過一面之緣,如今天人永隔,深感遺憾。不過趙岐死時已經九十多歲了,別說古代,即使在現代,也稱得上高壽了。

趙戩事前不知劉景要來,其正於家中宴客,忽然接到家僕稟報,劉景即將登門拜訪,不由一臉驚訝,宴會自然無法再進行下去,趙戩只得罷宴送客。

衆賓客陸續離去,只有一人被趙戩留了下來,與趙氏子弟一道,隨趙戩出門迎接劉景。

不一刻,劉景車駕在衆多車騎的拱衛下抵達趙戩府邸門前。

“趙戩拜見將軍……”

劉景從車上下來,扶起趙戩道:“趙君不必多禮,今日冒然登門,還望勿怪。我早就想來拜訪趙君,可惜自入襄陽以來,事情繁多,直到今日才抽出空。”

看着姿容英武,甚有威儀的劉景,趙戩心下感慨,當年伯父趙岐十分欣賞劉景,希望他未來能夠輔助國家,安定社稷。

趙戩記得很清楚,劉景當時的回答是:“長者之望,不敢負也。”言語間,盡顯自負。

趙戩當時心裡多有不喜,讓他沒想到的是,五年前那個自負的少年,再次出現在他面前,已經一躍成爲荊、交二州的霸主。

在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當下,也不知劉景崛起於南方,對國家而言,是福是禍。

趙戩暗暗搖了搖頭,隨後爲劉景介紹身邊之人,正是惟一被趙戩留下的賓客,竇輔。

劉景對竇輔早有耳聞,他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黨人領袖“三君”之首,大將軍竇武。

當年竇武、陳蕃謀誅宦官不成,身死族滅,竇輔當時才兩歲,竇武屬吏胡騰、張敞冒死抱出竇輔,一路逃至零陵、桂陽間。爲躲避宦官追捕,胡騰讓竇輔改姓胡,直到前些年,竇輔被桂陽舉爲孝廉,才恢復本姓。

竇輔雖無大才,可架不住祖父竇武留下了豐厚的政治資產。況且,扶風竇氏乃本朝首屈一指的豪門大姓,儘管如今有所衰敗,但就如同南陽鄧氏一樣,廋死的駱駝比馬大,竇輔在劉景眼裡,絕對算得上是一塊香餑餑。

(本章完)

第258章第151章 全殲第506章 桃李第424章 入陣第120章 茂才第496章 鐵壁第309章 終抵第384章 招攬第542章 出兵第524章 馬尾第323章 爲壽第216章 取名第137章 洞房第144章 褚方第442章 破局第230章 敗走第125章 新野第187章 袍鎧第494章 戰臨第482章 預言第467章 射策(中)第32章 求字第213章 女誡第22章 交談第513章 斬當第316章 禁酒第46章 馬周第422章 出陣第497章 來投第475章 妹夫第132章 同席第83章 預言第500章 敗慈第135章 歸來第318章 放歸第162章 免役第364章 使者第428章 突圍第377章 再孕第127章 襦鎧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83章 吏治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08章 遺願第126章 六禮第2章 劉亮第133章 鄧芝第452章 自白第361章 巨樓第48章 取字第312章 心意第440章 匕見第171章 結束第534章 歸心第368章 江東第494章 戰臨第297章 除孝第115章 納彩第77章 赤驥第291章 召見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77章 施恩第102章 劉修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06章 打擊第345章 騎兵第210章第249章 聞訊第411章 不義第2章 劉亮第48章 取字第466章 射策(上)第521章 傾出第510章 計成第42章 點評第266章 兵臨第128章 甘寧第140章 二年第342章 陷陣第22章 交談第87章 請醫第503章 餓虎第399章 攻城(3)第196章 招攬第152章 改名第219章 開戰第283章 洪水第285章 敗逃第180章 回鄉第114章 襄陽第293章 奇策第240章 說和第81章 必須死第398章 攻城(2)第384章 招攬第387章 夏口第345章 騎兵第325章 泉陵第530章 仁義第505章 周鳳
第258章第151章 全殲第506章 桃李第424章 入陣第120章 茂才第496章 鐵壁第309章 終抵第384章 招攬第542章 出兵第524章 馬尾第323章 爲壽第216章 取名第137章 洞房第144章 褚方第442章 破局第230章 敗走第125章 新野第187章 袍鎧第494章 戰臨第482章 預言第467章 射策(中)第32章 求字第213章 女誡第22章 交談第513章 斬當第316章 禁酒第46章 馬周第422章 出陣第497章 來投第475章 妹夫第132章 同席第83章 預言第500章 敗慈第135章 歸來第318章 放歸第162章 免役第364章 使者第428章 突圍第377章 再孕第127章 襦鎧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83章 吏治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08章 遺願第126章 六禮第2章 劉亮第133章 鄧芝第452章 自白第361章 巨樓第48章 取字第312章 心意第440章 匕見第171章 結束第534章 歸心第368章 江東第494章 戰臨第297章 除孝第115章 納彩第77章 赤驥第291章 召見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77章 施恩第102章 劉修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406章 打擊第345章 騎兵第210章第249章 聞訊第411章 不義第2章 劉亮第48章 取字第466章 射策(上)第521章 傾出第510章 計成第42章 點評第266章 兵臨第128章 甘寧第140章 二年第342章 陷陣第22章 交談第87章 請醫第503章 餓虎第399章 攻城(3)第196章 招攬第152章 改名第219章 開戰第283章 洪水第285章 敗逃第180章 回鄉第114章 襄陽第293章 奇策第240章 說和第81章 必須死第398章 攻城(2)第384章 招攬第387章 夏口第345章 騎兵第325章 泉陵第530章 仁義第505章 周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