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龐統

第415章 龐統

八月中,劉宗將水軍萬人,一舉攻佔夏、漢二水之交的豬口,留兩千人駐守豬口,防備黃祖,劉宗自率水軍八千,沿漢水而上,直撲江夏郡屬縣竟陵。

同一時間,劉景亦將步騎兩萬,從江陵出發,數日後到達當陽,與蔡升及劉宗水軍會合。

一時間劉景數萬大軍,水陸並進,舟艦蔽江,雲輜遮路,聲勢極爲浩大,大軍所過之處,江夏郡之竟陵,南郡之臨沮、編縣、鄀國,莫不望風而降。

劉景率水步軍駐於鄀國西郊,沔、夷二水間,襄陽距此已不到二百里,劉表重兵佈防的宜城,距此更是隻有區區數十里。

劉景軍行營。

“臨沮(縣)長向朗,拜見安遠將軍。”

向朗今年三十六歲,密發濃眉,相貌敦厚,冠裳修整,其乃宜城大族向氏子弟,早年曾拜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與龐統、徐庶等人皆相友善。

徐庶兩個月前一坐上南郡太守之位,便立刻給“治下”的好友寫信勸降,不過向朗一直猶豫不決,直到劉景舉兵而來,必須要做出選擇,方纔獻城歸降。

向朗也算是蜀漢名臣,歷史上深得劉備、諸葛亮的器重,若非因包庇馬謖,導致前途盡毀,他在蜀漢的歷史地位還會更高。

然而劉景此時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旁的人身上。

只見一名二十餘歲,容貌古樸,風度自然的青年,從容拜道:“襄陽龐統,拜見安遠將軍。”

“士元……”此時出現在劉景面前的龐統,已經有了名士風範,和六年前那個面黑樸鈍的少年,簡直判若兩人。對於龐統的到來,劉景心中着實感到驚喜,本以爲只有攻滅劉表,全據荊州後,才能將龐統收入帳下,沒想到他竟自己主動送上門來。劉景趕忙上前,將龐統、向朗扶起。

“士元、巨達……”諸葛亮同樣對好友龐統的來投倍感歡欣,另外他與向朗也頗爲相熟。

劉景用力握住龐統的手,喜形於色地道:“自襄陽一別,至今已六載,士元別來無恙否?”

龐統微笑道:“一別六載,將軍已然虎踞荊、交,威震天下,而在下仍舊默默無聞。”

當年劉景以德行、才華名著荊州,但當時他的地位並不高,只是長沙郡主簿。而今的劉景卻已是荊、交二州最有權勢的人。

儘管劉景的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過龐統覺得劉景至少有一點始終沒變,他還是和從前一樣“熱情”。

劉景搖頭笑道:“士元你這就太過謙虛了,你可是被譽爲‘南州士之冠冕’,‘鳳雛’之名,我即使在荊南,亦有所耳聞,怎麼能說是默默無聞呢?”

劉景和龐統相識時,後者確實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少年,後來龐統在弱冠之際,往見“水鏡先生”司馬徽,獲得“南州士之冠冕”的評語,由是顯名,漸漸爲人所知。

“將軍之言,實在令在下汗顏,放眼荊州,何人敢在將軍面前自稱‘南州士之冠冕’?”

龐統自家人知自家事,“鳳雛”之名,乃是從父龐德公所賜,而“南州士之冠冕”則是司馬徽的評語,並未得到大衆認可,和劉景這位公認的“荊州士之冠冕”相比,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劉景笑了笑,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轉而問道:“對了,士元,你怎麼會和向臨沮同行?”

龐統回道:“我和向巨達乃是多年的好友,近日恰好在其舍中做客,得知將軍已至北方,便與向巨達一同前來拜見將軍。”

龐統在這個敏感的時期離開襄陽,探訪向朗,絕非偶然。

如今荊州上下,任誰都能看出劉表大勢已去,荊州即將變天,龐統亦不免提前做打算。

剛好他和徐庶、向朗皆私交甚篤,知道徐庶私下寫信招攬向朗,也知道向朗已經動心,聞劉景興兵北上,龐統立即隻身前往臨沮,說服向朗歸順劉景。

龐統此番來投,並非自作主張,而是得到了家族的默許。

畢竟龐氏乃是襄陽大族,和襄陽蔡氏、中廬蒯氏一樣,早在劉表初入荊州,便投入其麾下,雙方牽連極深,劉表的心腹,治中龐季,正是襄陽龐氏子弟。

不過大家族向來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尤其是這個籃子已破舊黴爛,因此即便是龐季,也沒有反對龐統投奔劉景。

“原來如此。”劉景點點頭,隨後一臉鄭重地道:“士元乃楚之英俊,有王佐之器,當委以股肱、腹心之任,眼下左司馬潘承明出爲交州刺史,不如就由士元接替潘承明,擔任左司馬。”

左司馬在安遠將軍府的地位,僅次於軍師諸葛亮、左長史劉巴、右長史桓階三人,甚至僅以軍事而論,只在諸葛亮之下。

“諾。”龐統欣然應命,對於劉景的重用,並未感到意外。

先不提兩人乃是舊識,他固然無法與劉景比肩,卻也是荊州屈指可數的青年才俊,去年劉表長子、南郡太守劉琦曾有意請他爲功曹,託以郡中大小事,只是他不太看好劉琦,纔沒有答應。連庸如劉琦都重其才,更勿論以識才、愛才而聞名的劉景了。

聽劉景談到潘濬出任交州刺史,龐統心裡一動,出言問道:“將軍,近日有傳言張交州被將軍擊殺,不知此事可是真的?”

“確有其事。”劉景微微頷首道,這消息本就是他故意散播出去的,用以震懾襄陽。

“張津一向對荊南懷有覬覦之心……近來趁我率軍北上,荊南空虛之際,再度出兵來犯,被我麾下大將王子健大破於鬱林,其亦在逃亡時爲部將所殺……”劉景和龐統講起交州的始末。

龐統聽罷心裡不禁發出一聲感嘆,今張津已死,劉表病重,劉景在荊、交已經沒有敵手了。

劉景雖然拉着龐統聊個不停,但也沒有忽視一旁的向朗,鑑於劉表集結重兵,在宜城佈防,而向朗正是宜城人,熟知當地情況,便任命他爲參軍。

(本章完)

第450章 官學第155章 拜訪第340章 部督第15章 救命恩人第513章 斬當第447章 高義第93章 墓祭第266章 兵臨第370章 同州第345章 騎兵第308章 遺願第290章 可惜第453章 攔路第485章 誓師第51章 區雄第532章 用意第529章 詔書第18章 劉蟠第401章 城塌第541章 有望第445章 薦才第105章 八陣第19章 桓階第90章 朝會第430章 落幕第461章 守節第537章 茂才第149章 要求第176章 親耕第358章 戰略第404章 赴死第458章 斬羽第368章 江東第483章 定議第386章 面曹第217章 牀弩第96章 建安第216章 取名第197章 喜事第159章 退讓第118章 劉表第300章 召集第165章 猛將第217章 牀弩第482章 預言第366章 歎服第70章 攤牌第532章 用意第482章 預言第274章 攻城(下)第251章 入主第84章 魚梁洲第153章 龔氏第182章 慈幼第410章 中箭第452章 自白第340章 部督第275章 交趾第413章 潘濬第378章 策反第5章 虎頭第122章 贈文第276章 張津第358章 戰略第187章 袍鎧第265章 再勝第371章 慰問第84章 魚梁洲第223章 習珍第273章 攻城(上)第247章 病逝第257章 爭執第254章 突圍第490章 盡出第46章 馬周第389章 戰死第414章 託孤第224章 潰敗第449章 隱戶第476章 冬至第106章 調離第375章 返回第330章 封拜第121章 王粲第313章 隆中第349章 璽書第118章 劉表第431章 獻計第330章 封拜第483章 定議第235章 軍市第51章 區雄第535章 人望第282章 建言第123章 赴宴第466章 射策(上)第422章 出陣第286章 軍令第293章 奇策第523章 南下
第450章 官學第155章 拜訪第340章 部督第15章 救命恩人第513章 斬當第447章 高義第93章 墓祭第266章 兵臨第370章 同州第345章 騎兵第308章 遺願第290章 可惜第453章 攔路第485章 誓師第51章 區雄第532章 用意第529章 詔書第18章 劉蟠第401章 城塌第541章 有望第445章 薦才第105章 八陣第19章 桓階第90章 朝會第430章 落幕第461章 守節第537章 茂才第149章 要求第176章 親耕第358章 戰略第404章 赴死第458章 斬羽第368章 江東第483章 定議第386章 面曹第217章 牀弩第96章 建安第216章 取名第197章 喜事第159章 退讓第118章 劉表第300章 召集第165章 猛將第217章 牀弩第482章 預言第366章 歎服第70章 攤牌第532章 用意第482章 預言第274章 攻城(下)第251章 入主第84章 魚梁洲第153章 龔氏第182章 慈幼第410章 中箭第452章 自白第340章 部督第275章 交趾第413章 潘濬第378章 策反第5章 虎頭第122章 贈文第276章 張津第358章 戰略第187章 袍鎧第265章 再勝第371章 慰問第84章 魚梁洲第223章 習珍第273章 攻城(上)第247章 病逝第257章 爭執第254章 突圍第490章 盡出第46章 馬周第389章 戰死第414章 託孤第224章 潰敗第449章 隱戶第476章 冬至第106章 調離第375章 返回第330章 封拜第121章 王粲第313章 隆中第349章 璽書第118章 劉表第431章 獻計第330章 封拜第483章 定議第235章 軍市第51章 區雄第535章 人望第282章 建言第123章 赴宴第466章 射策(上)第422章 出陣第286章 軍令第293章 奇策第523章 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