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有君

第527章 有君

“季子爲臣,吳宜有君。今吳有君矣。”曹操笑着將劉曄扶起,改稱其字以示親近:“子揚,你爲人深有智勇,名重江淮,今之揚州,非卿莫能安。”

曹操對劉曄的評價極高,連一旁的荀彧、劉勳都頗感詫異,劉曄卻沒有因爲曹操的捧高而得意忘形,仍然一副謹慎的模樣。

他平日和淮南鄉親故舊常有書信往來,但對江東目前的戰事卻知之甚少,在不瞭解詳情的當下,還是謹言慎行一些爲好。

曹操看在眼中,暗暗點頭,如果劉曄在他面前不切實際,大誇海口,他反而要擔心對方有名無實了。

隨後曹操邀劉勳、劉曄就坐,主動和兩人談起江東的戰事。

在聽到劉景擊殺孫賁,攻佔豫章,劉曄不由面帶凝重之色。

作爲揚州人,沒有誰比他清楚豫章對江東的重要性了,毫不誇張的說,豫章一失,丹陽、吳、會將直接暴露在荊州軍的兵鋒之下,這下江東危險了。

劉勳則一臉幸災樂禍地道:“當年孫策小兒背信棄義,奪我廬江,而今孫權被劉景所侵,丟失豫章,可知天理昭然。”

劉勳當下雖“貴震朝廷”,但卻並無實權,而他當初擔任廬江太守時,“兵強於江、淮”,先是劉曄帶着鄭寶萬餘徒衆來投,接着又在袁術死後兼併接收張勳、楊弘、袁胤、黃猗等袁氏殘黨,由此勢力大盛,威震淮南。

可惜這一切都被孫策毀了,劉勳對孫策可謂是恨之入骨,以至於孫策遇刺身亡都不能讓他完全釋懷,今見其開創的江東基業岌岌可危,恨不得拍案叫好。

曹操素知劉勳和孫策的恩怨,不以爲怪,目光望向劉曄,想要聽聽他的意見。

劉曄稍稍組織一番語言,娓娓說道:“劉景文武兼資,英傑蓋世,有命世之才具,若其人心存社稷,忠於職守,則爲國家之福。然而縱觀劉景近年來所作所爲,先是兼併荊州,之後又進犯交、揚,可知其人陰懷異志,非國家之藩援,明公之臂助。”

曹操聽得連連點頭。

劉曄繼續說道:“今劉景興兵江東,對明公來說並非全是壞事。益州之地,天府之國也,而其主劉璋庸闇,取之不難。劉景若效法高祖,進軍巴蜀,明公即便有心阻止,亦鞭長莫及,好在劉景並沒有這麼做。”

“孫氏經營江東,已有三代,兵精糧足,將士用命,眼下儘管遭遇小挫,卻並未傷及根本,杜絕河津,扼據險阻,足以自守。等到雙方相持日久,難以爲繼,屆時我與劉使君便可陳兵江北,聲援孫權,劉景必無能爲也。”

曹操撫掌大笑道:“子揚一席話,令孤茅塞頓開,有子揚主持揚州軍政,孤再也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日後當專務河北。”

劉曄起身離坐,伏拜於地,口中說道:“曄此次歸返揚州,必竭忠盡智,輔佐劉使君,以制劉景,不令明公以南方爲念。”

接着劉曄以南方事急爲由,連後面的酒宴都沒有參加,便提前告辭還家,收拾行禮。

次日,劉曄匆匆告別京中友人,帶着天子詔書及曹操手書啓程南下,離京之際,隨行的賓客、部曲達數百人之多。

劉曄一路沿着穎水而南,車船兼行,夜以繼日,即便如此緊趕,也走了半個月之久。

到達之日,揚州刺史部治中蔣濟親領數十名州吏迎於淝水。

別駕儘管號稱“半刺史”,可終歸只是百石吏,接待本不該如此隆重,治中親迎,簡直聞所未聞。不過劉曄本就是淮南名士,聲揚江、淮,素有人望。加上他又是曹操親自任命,託以南方之事,連刺史劉馥都不敢視若等閒,就更別提刺史部諸吏了。

望着寬袍博帶,衣冠巍峨,氣度從容的蔣濟,劉曄朗笑着來到蔣濟的面前,說道:“子通,暌違數載,別來無恙否?”

劉曄與蔣濟同爲淮南名士,年齡也相近,自然早有交情。

“比不得子揚在京師,”蔣濟笑了笑,說道:“子揚今得曹公看重,出鎮揚部,隱然方面,日後必將展翼雄飛,青雲直上。”

劉曄緩緩搖頭道:“說來此次回來,倒是搶了子通的別駕之位,還望子通勿怪。”

沒錯,之前的揚州刺史部別駕正是蔣濟,曹操越權任用劉曄,蔣濟只能讓位,轉任治中。

蔣濟神色淡然地道:“度德而讓,古人所貴。子揚天下奇才,非我所能及,自當讓賢。”

“子通不必自謙,你之才智,獨步江、淮,足以當大任。”劉曄擺擺手,接着又道:“曹公在北方聞劉景未得詔命,擅發大軍,攻打豫章,深以爲憂,因此特遣我南下阻之。子通若能助我退卻劉景,必可入曹公法眼,來日跋涉江湖,肅齊吳、越,雖萬戶侯不足得也。”

“還是子揚知我心。”蔣濟爲人胸懷大志,常有越江吞吳之意,劉曄一番話可謂深得其心。

在前往刺史部的路上,劉曄向蔣濟問起揚州最新情況。

蔣濟稱劉景在攻下豫章後,並未採取進一步行動,目前仍陳兵柴桑,與周瑜、程普對峙。

倒是半個月前,孫權曾遣使詣合肥,卑辭厚禮求見劉馥,請求劉馥出兵相助。而劉馥認爲孫權誠意不足,婉言拒之。

劉曄微微頷首,表示認同,孫權如果真有誠意,就應該將其幼弟送往許昌爲質,看來,他還有幾分底氣在,不願受制於人。

劉馥在州部正堂親自接見了劉曄,劉馥乃曹操鄉黨,不過他在出任揚州刺史前,就已經避居淮南多年,和劉曄亦有所交集,雙方見面後,相談甚歡。

隨後兩日,劉曄並沒有急於接管州部政務,在稍稍恢復旅途的勞累後,劉曄辭別劉馥,再度啓程出發,溯江前往豫章。

劉曄除了被曹操任命爲揚州別駕,還兼任着朝廷使者一職,負責調停劉景、孫權的紛爭。

又是長達半個月的跋涉,劉曄抵達愁雲慘淡的江東軍大營。

(本章完)

第152章 改名第497章 來投第274章 攻城(下)第272章 魏延第303章 復仇第65章 後續第70章 攤牌第219章 開戰第184章 七夕第476章 冬至第9章 躬耕養客第310章 親近第516章 夜取第221章 矢石第402章 噩夢第65章 後續第299章 兵臨第242章 三爵第157章 仁和第84章 魚梁洲第400章 大雨第154章 縣舍第258章第253章 戰死第432章 獻計 (2)第451章 水鏡第180章 回鄉第533章 勸止第230章 敗走第13章 張羨第472章 失策第182章 慈幼第60章 跋扈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03章 破城第379章 屈服第464章 上書第387章 夏口第182章 慈幼第389章 戰死第238章 求援第510章 計成第461章 守節第393章 破城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39章 於徵第289章 倒戈第408章 試探第283章 洪水第223章 習珍第537章 茂才第374章 圍攻第259章 送禮第101章 招撫第174章 滅族第238章 求援第50章 寶珠第101章 招撫第93章 墓祭第44章 單程第217章 牀弩第171章 結束第396章 怒吼第217章 牀弩第405章 防疫第429章 逆轉第119章 內憂第244章 生子第134章 流淚第18章 劉蟠第483章 定議第505章 周鳳第152章 改名第465章 出使第364章 使者第129章 雙戟第353章第282章 建言第407章 烽火第335章 十哲第485章 誓師第373章 盟約第35章 馬周第206章 逃亡第153章 龔氏第542章 出兵第451章 水鏡第449章 隱戶第382章 西進第426章 拔箭第525章 劉曄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96章 鐵壁第484章 丹陽第206章 逃亡第225章 勇悍第368章 江東第252章 週歲第532章 用意第326章 相遇
第152章 改名第497章 來投第274章 攻城(下)第272章 魏延第303章 復仇第65章 後續第70章 攤牌第219章 開戰第184章 七夕第476章 冬至第9章 躬耕養客第310章 親近第516章 夜取第221章 矢石第402章 噩夢第65章 後續第299章 兵臨第242章 三爵第157章 仁和第84章 魚梁洲第400章 大雨第154章 縣舍第258章第253章 戰死第432章 獻計 (2)第451章 水鏡第180章 回鄉第533章 勸止第230章 敗走第13章 張羨第472章 失策第182章 慈幼第60章 跋扈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03章 破城第379章 屈服第464章 上書第387章 夏口第182章 慈幼第389章 戰死第238章 求援第510章 計成第461章 守節第393章 破城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39章 於徵第289章 倒戈第408章 試探第283章 洪水第223章 習珍第537章 茂才第374章 圍攻第259章 送禮第101章 招撫第174章 滅族第238章 求援第50章 寶珠第101章 招撫第93章 墓祭第44章 單程第217章 牀弩第171章 結束第396章 怒吼第217章 牀弩第405章 防疫第429章 逆轉第119章 內憂第244章 生子第134章 流淚第18章 劉蟠第483章 定議第505章 周鳳第152章 改名第465章 出使第364章 使者第129章 雙戟第353章第282章 建言第407章 烽火第335章 十哲第485章 誓師第373章 盟約第35章 馬周第206章 逃亡第153章 龔氏第542章 出兵第451章 水鏡第449章 隱戶第382章 西進第426章 拔箭第525章 劉曄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96章 鐵壁第484章 丹陽第206章 逃亡第225章 勇悍第368章 江東第252章 週歲第532章 用意第326章 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