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

淮南揚州城中,大街上人山人海,百姓夾道觀看進城的漢軍新式軍隊。揚州知州胡銓在府衙內擺設香案,等候楊沂中。因爲據接洽的人所說,這北伐先鋒楊沂中還帶來了岳飛的詔旨。

胡銓屬於前宋文官體系中少有的主戰派,在臨安兵變後不久就通過新朝發來的邸報知道此事,緊接着岳飛所派遣的宣撫使接踵而來。但他卻沒立即表態,而是將宣撫使留在揚州城中驛站中,藉故不見但也沒有驅趕。

直到張俊被岳飛大敗於臨安城下,兵敗身死。他這才令人將漢廷的宣撫使接到府衙,聽詔接旨,表示歸附新立的大漢國岳家皇朝。

楊沂中將岳飛所頒發的詔書一氣讀完,詔書內容很簡單,就三條。一是加封胡銓新的爵位開國侯,二是令胡銓將從揚州本地所統轄的兵卒中抽調精幹交給漢廷派遣的軍事教官編練國防新軍。剩餘的兵卒亦按漢帝國內務軍編制自行統一編練,三是動員民力配合國防軍的北伐,北伐期間作爲前沿的揚州可免除向朝廷上交的財稅。

這個詔旨其實不僅是給胡銓一個人的,所有在淮南表示歸附大漢的州縣長官都會接到同一個模板寫出的詔書。

胡銓山呼萬歲謝恩後,楊沂中一把扶起他說:“老胡啊,你有所不知,如今大漢用新禮法,以後接詔就不用擺案燃香,無須這套繁瑣禮法了。”

兩人入堂寒暄一番後,話題轉入正題。楊沂中拱手禮道:“聖上任吾爲北伐先鋒,王師不日就會渡過淮水北上,收復中原,光復神州。但是聖上囑託我要先行穩定這淮南東西兩路局勢。吾深知這淮南局勢複雜,胡兄在淮南坐鎮多年,吾想向胡兄討教一二,望不吝賜教。”

胡銓微一沉吟,捋了一下胡說:“楊兄哪裡話,這賜教不敢當。其實淮南局勢並不複雜,只需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盤踞在淮西,繼續以宋室爲尊的張浚部。只要將他擊滅或收服,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也不會再有過多的想法。彼時,再對這些地方的官吏加以整頓,軍隊加以整編,就可以將淮南變爲北伐穩固的前沿。”

……

淮西廬州府邸內,張浚與幾個州團練使和軍都監製正緊張的商討着漢軍來犯之事。

張浚和張俊只差了一個偏旁,但前者卻是個文官,而且還是個在往年抗金戰爭中,經常領兵上陣,卻屢戰屢敗的主戰文官。

他在臨安兵變前是廬州知州,知曉此事後,連橫廬州,舒州以及安慶軍,無爲軍等幾個軍鎮脅迫着淮西其餘州縣打出勤王討嶽的旗號。並自任統領淮西數州的鎮撫使。

在岳飛斬殺張俊王貴後,他知道打敗岳飛奪回臨安,將趙構奉還大位是不大可能實現了。

於是張浚也想學着廣東連南夫和韓京的樣子,從流落民間的宋室旁系中找個趙家小兒來當皇帝,維繫宋室正朔。不料,這個時候,岳飛開始了北伐。

如今岳飛的楊沂中部正向西疾進,已進入和州,沿途縣鎮絕大多數不戰自降,少數頑抗者一觸即潰。於是他緊急找來諸將商議對策。

此時,堂中諸將也吵吵嚷嚷的分成兩派。一派表示來的漢軍不過數千人,而淮西將所有兵力集結起來,也能有上十萬兵力。所以可以集結重兵,半路截擊,一鼓而殲。

另一邊則表示這漢軍戰鬥力無法估量,就連當年全盛時期的金兵也難望其項背。自己這邊雖說有十萬兵力,但一大半是隻能用於治安剿滅小股盜匪,駐守城池的廂兵。另一半的兵力除了安慶軍這樣的邊軍外,戰力也是非常孱弱。

而當年金兵僅憑區區四千精騎就能縱馬江淮,搜山檢海。如今就憑自己這十萬弱卒又如何能阻擋甚至殲滅比金兵更精銳的漢軍?更何況楊沂中只是個先鋒,後面還有漢軍主力。

張浚在兩邊的爭吵中一時也沒了主意,但是有一條他卻是堅守的,就是絕不投降漢國,這在會前就提出了,要諸將提都不要提。所以反對力戰的一派闡述了一大堆理由後,也僅僅是主張逃跑而已。

“我們就算有理由不戰而逃,但是我們往哪逃?”張浚撇了主逃派一眼問道。場面頓時寂靜了下來,一時竟沒有人回答上來。

現如今淮西東南西三面都是漢國控制區域。雖說南面的江西,岳飛對其控制薄弱,但江西那些本土勢力也不是吃素的,而且近日,漢國水師部分主力移至湖口,一支三千人的漢軍新軍也開入洪州駐紮。

“要不,我們向北去投奔金國吧,那逃都不用逃了,直接讓金國給咱們發援兵!”一名州軍都監小心翼翼的試探說道。

張浚將剛端起的茶杯往桌上重重一放,怒吼着說道:“胡說八道,投奔敵國蠻夷和投降嶽賊有什麼區別,都是叛君變節的行爲。此話,不準再提,否則以通敵論處,殺無赦!”

大堂之內又寂靜了下去,張浚的一名沉默良久的幕屬這時開口說道:“大人,我們可以向西溯江而上攻佔荊湖北,如今這荊湖北的牛皋也就是剛剛掌控荊湖幾州,立足未穩。若我們集中精銳,一鼓作氣拿下鄂州,再以此爲根基,聯絡兩廣的連南夫韓京,可控湖北全局。彼時,就能與連韓控制區域連成一片,復興宋室也就指日可待。即使我等拿不下鄂州,他牛皋也攔不住我們,我們可以繼續南進,投奔連韓新立的宋帝去。”

“你認爲連南夫韓京擁立的那個小兒能代表宋室?”張浚淡然的問了一句。

那幕僚沒有回答,但張浚已是知道這問話毫無意義,他又將茶杯蓋連滑了數下,才心有不甘的下定決心說:

“如今也只能如此。但吾還是不甘心這樣不戰而退,況且此次進兵湖北,是沒有後勤的轉移運動做戰,所以我們也不可能將十萬兵全都拉走,也沒必要。因此吾決定抽選出所有要轉移的精銳兵卒後,剩餘的全部集結起來去無爲攔截嶽賊的僞漢軍!”

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十八章 雲夢“斬蛇”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四十七章 重騎衝鋒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五十章 血戰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四十二章 以速克謀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五十八章 皇子的對視第一章 廢太子第九章 平英布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五章 奪宮第一百零八章 長江上的決戰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二十一章 兵權謀家的無奈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二十五章 弩炮建功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三十章 血色婚禮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十三章 蜈蚣戰艦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二十章 毒計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九十八章 湊熱鬧的孫權第四十章 坑俘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三十三章 鐵器初級民居內的疍民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二十三章 戰車歸來第五十九章 情況有變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六十一章 劉備的崛起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八十一章 和孔明講道理第四十八章 初戰黑山賊第一百零二章 滅魏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四十章 坑俘第十八章 混戰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三章 誘捕岳飛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
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十八章 雲夢“斬蛇”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四十七章 重騎衝鋒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五十章 血戰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四十二章 以速克謀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五十八章 皇子的對視第一章 廢太子第九章 平英布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五章 奪宮第一百零八章 長江上的決戰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二十一章 兵權謀家的無奈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二十五章 弩炮建功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三十章 血色婚禮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十三章 蜈蚣戰艦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二十章 毒計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九十八章 湊熱鬧的孫權第四十章 坑俘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三十三章 鐵器初級民居內的疍民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二十三章 戰車歸來第五十九章 情況有變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六十一章 劉備的崛起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三十五章 無盡的行程(本卷完)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八十一章 和孔明講道理第四十八章 初戰黑山賊第一百零二章 滅魏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四十章 坑俘第十八章 混戰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三章 誘捕岳飛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