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南下的秦瓊

此次朝議的主題自然是平定天下的大略問題。是優先平定北方還是南方,平定河南之東的瓦崗軍還是關中的李淵集團擺在了衆人面前。

對於第一個問題,包括楊廣從江都帶回的一些大臣百官在內,殿下幾乎所有官員都沒有異議,自然是要先北後南的次序來。北方平定,南方傳檄而降是水到渠成的事。甚至在南方僅僅依靠江都總管府之力就可能平定江表的林士弘集團和荊州的蕭銑集團。

衆臣的爭論都集中在第二點上,如今北方雖說有大小上十路反王。但真正對大隋朝構成威脅的卻只有東邊的瓦崗軍和西邊已入關隴的晉陽李淵部。

楊廣如果只從純戰略的角度考慮,當然是先擊敗剿滅瓦崗軍合適,因爲剿滅瓦崗軍就可以奪回洛口糧倉,打通通濟渠,連貫江都,非常容易獲得天興城的系統支持。船隻一週就能從江都城直接駛入洛陽城,而不用走上千裡的“淮汝水道”再轉運百餘里的陸路。

但是楊廣沒有忘記此行回來的目的,那些驍果軍將士已經數年未入家門了,他們太想念關隴老家,若是先打瓦崗軍,至少需要一年半載才能平定,甚至數年之久都有可能,這顯然就違背了他此次北返還京的初衷。

想到這,楊廣喝止了衆臣的爭論,斬釘截鐵的說道:“朕意已決,先平定關隴,再行剿滅瓦崗。”衆人見楊廣已做好出決定,都默然無語,殿下已是寂靜一片。

此時,一個鬚髮皓白的老者卻從行列中站了出來,楊廣定睛一看,原來是檢校侍中裴矩。

裴矩拱手將奏板立起說道:“既然聖上已然決心先行平定關隴。那老臣有一事要稟明聖上。”

楊廣和顏悅色的說道:“裴侍中有何言諫,只管說來。”

“陛下,其實朝廷平定那李淵之叛並不一定要用刀兵。李淵自太原晉陽起兵,到入主關中,扶持僞帝楊侑爲帝確乃反叛之實。但畢竟他自始至終未敢公然改旗易幟,反叛大隋朝廷,並且依舊遙拜聖上爲太上皇。所以這其中還留有餘地。”

楊廣點點頭說:“裴侍中是要朕先給李淵一紙詔書嗎?實際上,朕離開江都之前,一些臣子也這樣給朕建議過。”

裴矩繼續滔滔不絕的說了下去:“不錯,臣正是此意。但不一定能叫李淵投降。他既然已經邁出那一步,想必他不會因爲一紙詔書就讓輕易完全重新臣服於陛下。我們能把他嚇退出關隴就算是功成一件。”

楊廣心想:【若能不用什麼傷亡就將李淵趕出關隴也不錯,至少能了結驍果禁衛的心願,而後我再平定瓦崗軍,最後再掃滅周邊各路反賊也是條合理方略】於是他連忙向裴矩問道:“那就請裴侍中將你的方略仔細說予朕聽。”

裴矩回道:“據臣所知,那李淵在去年七月西渡黃河之時僅有兵力三萬,到十一月才完全佔領西京大興城,距今僅僅半年不到。因此不算各郡縣守軍,他所實際能動用征戰的兵力不會比三萬更多。

而他之所以能控制整個關中,甚至梁州巴蜀的地方官員也聽命於他。不是因爲他的武力,而是因爲當初聖上遠在江都,他能依仗西京關中之地利,挾皇孫以令諸侯耳。而如今聖上已經安然返京,再次坐鎮於這天下中樞之地,他的這些優勢已然喪盡。

如今陛下可以先下詔書給梁州巴蜀以及非李淵親自掌控的關中諸郡官員,赦免他們的罪過,令他們重新歸順聽命於東都朝廷,先去掉李淵的氣勢。而後,我東都兵出潼關壓境形成威逼之勢,此時再下一道詔書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力。”

楊廣耐心聽完裴矩如此一大篇宏論,方纔說道:“此計略甚好,那朕就看在親戚的份上給李淵這一個機會。若在我大軍壓境之時,他還是不思悔改,我大隋雄師自會順勢奪取西京,剿滅李氏,誅其三族!”

他說這些話時,炯炯眼神卻從羣臣面孔上掃過。楊廣假設這殿下有與李淵互通耳目之人,這些話自然是他有意說給殿下羣臣聽的。

說罷,他對身邊的長秋監劉文山使了個眼色。劉文山扯起嗓子唱道:“退朝!”

……

一騎騎御使懷揣着詔書策馬陸續飛出洛陽城西門和南門。他們有的身着便衣,有的身着鮮明官服。身着便衣的是前往關中各郡縣或梁州西北部各郡縣傳詔。身着鮮明官服的則是從汝水河谷南下再西進南陽,過漢水入梁州巴蜀傳詔。他們每個人的旅途都是千里迢迢,兇險無比。爲此楊廣承諾他們完成使命後都會被封爵。

幾乎同一時間,在汝南爆發了一場規模不大卻驚動楊廣的戰役。瓦崗軍大將秦瓊秦書寶帶着大軍已經抵達汝南。此時的汝南縣城已換防爲由淮南調來的三千隋軍兵士,面對一萬瓦崗精兵,絕難持久抵抗。幸而有維京快船日常來往汝陽與汝南之間,迅速將此情報飛報給東都。

秦瓊並不知道數日前王伯當慘敗於汝州的消息。他還是依照計劃,從汝水入淮口起,沿河搜索瓦崗衆將想象中的,戰船停泊,糧草堆積轉運的場所。其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

秦瓊不甘心白來這一趟,轉而將進攻目標定爲附近已被隋軍佔領的汝南縣城。秦瓊也曾是隋朝武官,在去年大業十三年四月,隨自己的上官裴仁基投了李密開始反隋。屬於瓦崗軍衆將中少有的官宦出身。

他認識到,當下如果楊廣無論是否僥倖安全返回東都。都必須佔領汝南全境,這樣才能完全阻絕江都與東都的聯繫,才能讓隋朝的統治碎片化,徹底瓦解隋朝的統治根基。

秦瓊對汝南縣城觀察多時,發現此城城防嚴密,城牆高大,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絕難以攻下。隧做出長期圍攻的打算,令兵士們在汝南縣城旁安營紮寨,構築營壘,打造攻城器具。同時派快馬向滎陽李密去信,說明了自己想法,並請求給予輜重補給。

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四十五章 幽州邊騎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十七章 瀏陽炮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十三章 湘東防線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二章 刺董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十二章 家宴第十九章 堅堡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四章 密約第五十八章 牧野洋洋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五十二章 中原故土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五十八章 牧野洋洋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二十六章 爲妻備戰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三十三章 大破長槍密集方陣第六十七章 會寧府風雲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六章 卻月陣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六章 登基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五十章 曹操的援助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十五章 算盤城第九十六章 沿黃河而進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五十三章 熱兵器霹靂彈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六十章 沸騰的大地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五十二章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十三章 夏日之劫第十七章 計取江陵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九章 歸義伯第六十一章 纏鬥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一章 說破美人計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四十四章 全力追擊第十三章 虛張聲勢第九章 翻臉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十三章 蜈蚣戰艦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五十六章 奇額城的陷阱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十五章 即刻登基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十二章 憂慮的朱元璋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六章 天興軍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二十三章 殺雞儆猴
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四十五章 幽州邊騎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十七章 瀏陽炮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十三章 湘東防線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二章 刺董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十二章 家宴第十九章 堅堡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四章 密約第五十八章 牧野洋洋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五十二章 中原故土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五十八章 牧野洋洋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二十六章 爲妻備戰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三十三章 大破長槍密集方陣第六十七章 會寧府風雲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六章 卻月陣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六章 登基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五十章 曹操的援助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十五章 算盤城第九十六章 沿黃河而進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五十三章 熱兵器霹靂彈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六十章 沸騰的大地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五十二章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十三章 夏日之劫第十七章 計取江陵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九章 歸義伯第六十一章 纏鬥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一章 說破美人計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四十四章 全力追擊第十三章 虛張聲勢第九章 翻臉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十三章 蜈蚣戰艦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五十六章 奇額城的陷阱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十五章 即刻登基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十二章 憂慮的朱元璋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六章 天興軍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二十三章 殺雞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