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

嘉定縣東門外二十里外的夢溪鎮的街口一片忙碌。嘉定縣的縣太爺半個時辰前纔得到消息,聖駕要回夢溪鎮的府上。他緊急召集起縣衙裡的所有衙役急匆匆的趕到夢溪鎮,在鎮上張燈結綵,淨水潑街,黃沙墊道。

衆人正忙的滿頭大汗時,百十騎從遠處疾馳而來,帶起一溜的塵土。縣太爺連忙迎接上去,對爲首的一名將官樣的人拱手禮道:“敢問這位將軍可是聖駕儀仗的前衛?聖駕距此還有多遠距離?”

那人面色陰鬱,上下打量了一眼穿戴官服的縣令說:“你可就是這方的縣太爺?不用等聖駕了,朕就是的”

縣令一時驚的張口結舌,“你…當真…”半天沒說出句完整話來。

“不錯,朕就是大漢君王岳飛。此次迴夢溪是有私事,誰通知你們迎駕的?”

岳飛說完也沒再理會這縣令,策馬疾馳入莊。縣令再看他身後的精騎,料想對方不可能說假話,忙要行跪拜大禮,對方早已絕塵而去,進入鎮中。

岳飛一進嶽府,就直奔內堂。首先見到的是十二歲的兒子嶽霖,便急急的問道:“你媽怎麼樣了?”嶽霖已是淚流滿面的說:“父親,我也是剛從崇明趕了回來,母親已經快不行了。”

他的話音未落,室內已傳來一陣哭嚎之聲,岳飛一步跨入夫人李娃的臥室中,發現衆人正圍着牀榻上的李娃哭泣,一個丫鬟對岳飛說道:“老爺…不,聖上,夫人殯天了。”

岳飛一時間呆立在當場。自臨安之變後,自己就從來再沒見過李娃。

李娃是發動兵變的當晚才知道消息的,那時,嶽府管家嶽啓才按照岳飛的事前吩咐要將李娃,嶽霖等三個子女轉移到崇明島上。

之所以這個時候才通知李娃,是因爲岳飛知道她是一個受傳統儒家倫理影響至深的一個人。在她的觀念中,岳飛謀反就是失節,是比女子失貞還丟臉的事。

夫不能以君爲綱,她卻不能不以夫爲綱,所以她不能明確反對岳飛,只能以死來忠孝兩全。剛好李娃又染痾在身,索性拒絕醫療,而且還拒見岳飛。

這也是岳飛稱帝后遲遲沒有立後的原因,讓很多大臣誤以爲聖上登基後,定是因爲守着一後宮花容月貌的鶯鶯燕燕,嫌棄了糟糠之妻。

魂穿後的岳飛對李娃的感情是非常複雜化和複合化的,他對這樣一個女人沒有任何男女之間的情愫可言,但前半生的記憶卻飽含着對李娃生兒育女,服伺丈夫的感激之情。

最後,岳飛在夢溪鎮逗留了兩日,安排完李娃後事,吩咐守靈完畢後只需將其厚葬,不必本地縣府興師動衆,大修陵寢。又下詔追封李娃爲明儀皇后,這才準備返回臨安。

臨行前的一個晚上,老管家嶽啓對岳飛說,有一個常住在嶽府,自稱前朝帝姬的女子請求面聖。

岳飛一下納悶了,怎麼還有個宋室趙氏帝姬住在嶽府上?經嶽啓一提醒,才猛的想起來自己在臨安大理寺大牢中最後一夜,認識的那個自稱柔福帝姬,被前朝韋太后污衊陷害的女子。只因爲近段時間來極其忙碌,這事這人幾乎都給忘了。

岳飛一拍腦袋,打斷嶽啓的話說:“哦,朕記起來了,是有這麼一個人。還是朕特意囑咐你,將她先行安排到嶽府居住的,當時她一個柔弱女子無處可去,當年的駙馬爺也早就將她休了,還因爲她的事而被牽連,她是不可能去投靠了。這段時間,軍國大事多,朕一時之間竟沒想起來。那麼她這次要見朕是何事?”

嶽啓回道:“她說此事極爲重要,事關江山社稷,需要當面向聖上稟明。”

岳飛冷哼一聲:“故弄玄虛而已,她的身份究竟是不是真的到現在也是她的自話自說。不過還是準她來見朕,朕到要看看,她想玩什麼花樣。”

……

趙嬛嬛畢竟歷經滄海難爲水,見到岳飛後不驚不慌,不亢不卑的行了一個萬福之禮,說道:“民女見過陛下”。

岳飛這次仔細打量了一眼趙嬛嬛,與之前在牢獄中見到蓬頭垢面的形象大不一樣,頗有幾分顏色和身姿。不過,這對於與數百佳麗共處一宮都坐懷不亂的岳飛來說,實在談不上到能吸引住岳飛注意的地步。

岳飛單刀直入的問道:“汝要對朕稟奏何事?”

“陛下,您新朝肇始,需要名正言順。所以民女斗膽建議陛下出師北伐,定鼎中原,這樣才能衆望所歸。”

“你就爲了說這?這等軍國大事,何須你這弱女子操心。”岳飛揶揄的說道。

趙嬛嬛眼睛骨碌碌一轉,又說:“陛下,民女的父親宋徽宗生前對我說起過傳國玉璽的下落,若陛下能收復中原北國,找到這玉璽下落,那天下人再也沒人對陛下代宋而立一事說三道四了。”

“那皇帝玉璽就在朕的手中,又何須要你去尋下落。”

趙嬛嬛急忙說:“我說的可是先秦傳下來的傳國玉璽,不是我家太祖自己刻的璽印,父皇生前在位時就已尋得,金兵破汴梁時被他藏於御花園中一個極隱秘之處。但他在被虜往北國的路上都告訴了我。”

“行了,朕現在相信你確實是柔福帝姬。你讓朕北伐中原的目的不就是爲了救回你的母親喬貴妃嗎?不要用這套瞎話來誆騙朕,可知道這是欺君之罪。”岳飛懶洋洋的對趙嬛嬛說。

趙嬛嬛看被岳飛點破心事,張口結舌說:“這…民女確實有救母之心…但…但那傳國玉璽…”

岳飛再次將她的話語打斷:“好了,明日你隨朕回宮吧。北伐的事朕和大漢朝廷自有定奪。”

“啊…”趙嬛嬛萬沒想到岳飛要將她帶入宮中,張個嘴巴愣了半天。

第二日,岳飛就帶着三個子女還有趙嬛嬛返回臨安城。李娃去世後,嶽府已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嶽啓按岳飛的吩咐對嶽府僕傭家丁逐一安排遣散不必多說。

岳飛剛一回到宮中,就有內侍稟報說:“啓稟聖上,宮中剛剛收到鄂州方面的加急軍情奏報。”

第三十三章 鐵器初級民居內的疍民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九十一章 轟滅宛城第十九章 張濟入南陽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五十六章 奇額城的陷阱第五章 江都大總管第三十章 紙糊的樊城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二十章 大漢嶽皇大誥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四十章 坑俘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二十四章 頓兵龜山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四十三章 再破長槍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七十九章 江州之戰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二十八章 三王聯合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十九章 兵過雍樑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十一章 東宮之變第三十四章 兵至“盛京”第二十八章 收降秦叔寶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十一章 亂襲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十五章 生擒典韋第十九章 張濟入南陽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六十一章 劉備的崛起第五十四章 瘋皇完顏亶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九十四章 鐵浮屠懟虎豹騎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九十四章 鐵浮屠懟虎豹騎第八十八章 虎癡圍洛陽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一百零八章 長江上的決戰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四十九章 太行之圍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十六章 熱兵器時代的陣地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四十二章 東都鬧市之禍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十二章 絕不抽調南方兵力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六章 登基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大兗州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九章 歸義伯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七章 何爲大義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五十四章 天下太平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四十五章 千人一腦的長槍陣
第三十三章 鐵器初級民居內的疍民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九十一章 轟滅宛城第十九章 張濟入南陽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五十六章 奇額城的陷阱第五章 江都大總管第三十章 紙糊的樊城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二十章 大漢嶽皇大誥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四十章 坑俘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二十四章 頓兵龜山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四十三章 再破長槍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七十九章 江州之戰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二十八章 三王聯合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十九章 兵過雍樑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十一章 東宮之變第三十四章 兵至“盛京”第二十八章 收降秦叔寶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十一章 亂襲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十五章 生擒典韋第十九章 張濟入南陽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六十一章 劉備的崛起第五十四章 瘋皇完顏亶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九十四章 鐵浮屠懟虎豹騎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九十四章 鐵浮屠懟虎豹騎第八十八章 虎癡圍洛陽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一百零八章 長江上的決戰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四十九章 太行之圍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十六章 熱兵器時代的陣地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四十二章 東都鬧市之禍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十二章 絕不抽調南方兵力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六章 登基第五十三章 四足鼎立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大兗州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九章 歸義伯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七章 何爲大義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五十四章 天下太平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四十五章 千人一腦的長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