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

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

光天化日之下張嶷帶兵圍住高臺的行爲,還是有一些官員發現的。

只是那些官員看着身穿梁州官軍服飾的士卒,他們並沒有對張嶷的行爲有所疑慮。

今日是梁州舉行大閱兵的時候,有一些兵馬調動很是正常。

再加上高臺上正坐着梁州牧糜暘,他的部下會調動兵馬保護高臺內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部分官員並沒有搭理帶兵前來的張嶷。

身爲糜暘的一員心腹愛將,張嶷在梁州還是很不少人認識的。

只是在場的官員,卻很少有人看得起張嶷。

張嶷與鄧艾一般俱是出身寒門。

而在場的官員大多都是士族出身,高傲的士族子弟看不起寒門出身的張嶷,在當世也算天經地義的事。

哪怕張嶷爲大漢立下的功勞,比他們多的多。

在不想搭理張嶷的情況下,那部分發現張嶷行爲的官員,又將目光注視到場地中的閱兵儀式上。

這時在空地中,那上千輛疾馳的戰車已然來到數千位木人的百步之內。

在這個距離之內時,上千輛戰車上的射手快速得取下背上的弓弩,然後以十分嫺熟的手勢從腰間的箭囊中拿出一支利箭。

上千站在疾馳戰車上的樑軍射手,在將手中的利箭搭在另一隻手的長弓上時,基本沒有過多猶豫。

他們下意識地將手中的箭矢,朝着前方的木人射去。

哪怕是在疾馳的戰車上,這上千射手搭弓射箭的動作也一點都沒受到影響。

隨着上千聲利箭的破空聲響起,上千支帶着寒光的利箭朝着那數千木人呼嘯而去。

僅僅就在片刻之後,藉助風勢的上千支利箭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插入那數千假人的陣列中。

而當上千支利箭落入數千假人的陣列中後,由於箭勢之強,那上千支箭矢紛紛釘入了數千木人的身體中。

看到這一幕後,高臺上下的數百官員齊齊發出一陣喝彩聲。

在當世只有少數強軍才盡皆身穿鐵甲,大多數士卒穿着的是布甲,那些布甲的防護力還真不一定有木頭高。

所以儘管那數千敵人都是木人制作的,但是這一幕還是引起了喝彩聲。

至少這一幕證明了那上千射手的訓練有素,及梁州軍備的鋒利。

而就在高臺上下的喝彩聲響起之後,那上千輛戰車已然以極快的速度,衝入了那數千假人的陣列之中。

戰車強大的撞擊力,很快就將前方的千具木人生生撞飛。

在上千具木人朝後飛起之時,戰車上的戎右揮舞起手中的長戟,收割起左右的木人首級起來。

一顆顆首級被鋒利的戟刃削斷騰空而起,然後又重重的摔倒在地。

時間不過三刻,那數千木人的陣列已然被衝的七零八落,被上千戎右削去首級的木人更是不在少數。

當看到這一幕後,高臺上下的數百官員,臉上都流露出滿意之色。

有這樣訓練有素的士卒保護他們,他們感到很開心。

可是還未數百官員臉上的滿意之色消散,隨着一陣陣更加急促的鼓聲響起,收到指示的那上千戰車開始緩緩退出戰場。

他們的任務結束了,接下來纔是重頭戲登場。

在上千戰車在鼓聲的催促下退場之後,高臺下方的廣闊空地中,突然出現了讓人熱血沸騰的一幕。

只見在下方的場地中,漸漸走出了兩列相對而立的軍陣。

觀那軍陣的人數,一方當在五千上下。

一萬大軍出現在場中,可以讓人激動,卻不至於讓人熱疼沸騰。

真正讓人熱血沸騰的是,那一萬大軍盡堅甲利刃齊全,種種長短兵器相雜!

方纔上千輛戰車的表現雖然稱得上是上佳,但他們只是與不會移動的木人對戰。

但是現在出現的這兩方軍陣中的士卒,他們手中拿的都是真正可取人性命的武器!

與死物對戰怎麼能凸顯出漢軍的精銳,手持木質武器,又怎麼能讓人感受到戰場真正的冷血。

唯有真刀真槍,纔是真正的閱兵!

在古代,冷兵器對抗,是男人心中最熱血的浪漫。

用真刀真槍閱兵,並非是糜暘的特立獨行。

自西漢以來,大漢的閱兵儀式就都是以真武器上陣。

所以往往當政府舉辦閱兵儀式時,都會吸引着無數人的目光,也會極大程度上震懾住部分人的不軌之心。

當然閱兵並不是真正的沙場對戰,所以兩方不會真的與對方死命拼殺。

但是隻要手持冷兵器,那麼一些死傷是在所難免的。

但這也恰恰是閱兵儀式中,真正能宣揚武威的地方。

在雙方手持冷兵器的情況下,如何既要保證閱兵儀式的壯觀性,又要保證士卒不死傷太多,這考驗的便是士卒與將官兩方面的能力。

而這兩方面的能力,正是判斷大軍是否是精銳的最佳標準。

當雙方五千大軍的軍陣都列好後,他們雙方便各自在將校的指揮下朝着對方步步逼近。

一萬步軍的前進,雖然沒有上千戰車的前進那般迅速。

但全身甲冑齊全,手持利刃的一萬步軍在踏地前進時,他們在場地間造成的聲響卻是會更加響亮。

當響亮的整齊踏步行進聲在空地上響起之後,他們各自雙方背後的鼓聲,變得愈發高昂了起來。

聞鼓則進,擅退者死!

這是被寫進七斬令中的一條鐵律,凡是糜暘麾下的士卒,沒有一個人膽敢違背。

當一萬步軍不斷朝着對方的敵人前進之時,響徹場間的隆隆踏地聲,似乎與他們背後的高昂鼓聲合爲一種可振奮人心的旋律。

不止上萬步軍在這振奮人心的旋律下士氣越發高昂,就連高臺上下的數百官員,臉上也紛紛浮現激動之色。

雙方大軍相距並不遠,不久後雙方大軍的前沿就已經接近對方。

這時候雙方大軍中的將官立馬揮舞起令旗,指揮起身後的士卒。

在將官的指揮之下,哪怕明知道對方是同袍,但是一方陣前的上千漢軍還是毅然決然地舉起手中的長槍,朝着對方突刺而去。

當看見對方有上千支長槍突刺過來之後,另一方的將官並沒有驚慌。

他沉着冷靜的指揮起身後的士卒,舉起手中特製的盾牌抵擋着對方突刺來的長槍。

片刻之後,鋒利的槍尖與堅硬的盾面狠狠相撞。

當這二者相撞之後,兩軍陣前瞬間響起一陣陣刺耳的爭鳴聲。

這是專屬於冷兵器對決的聲音。

而當這陣陣聲音傳到高臺之上時,高臺之上的官員紛紛臉露喜色。

他們是除去糜暘之外,在梁州最有權勢的一個團體。

他們迫切需要精銳的士卒,保護他們在梁州的既得利益。

只是接下來場中發生的一幕,卻讓他們感到更爲振奮。

當用長槍突刺的那方漢軍,發現自己的攻勢被敵方化解後,他們立馬派出陣型中的刀兵。

數百精銳的刀兵在召喚下,從己方的陣型中快速跑出,然後毫不遲疑的抽出腰間的長刀朝着對面的“敵人”砍殺而去。

見到這一幕後,高臺上的官員的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

在長槍兵被抵擋住的情況下,採取攻勢的那方漢軍選擇另闢蹊徑,派出部分短兵勇士突襲敵方陣型。

這樣的做法足可以稱得上深知兵法變化之道。

只是下方對戰的兩方大軍,都是樑軍的士卒,所以高臺上的官員不禁爲另一方士卒暗自捏了一把汗。

不過能被挑選出在糜暘面前表演鬥技的士卒,肯定都是軍中的精銳。

所以讓衆多官員擔心的事並沒有發生。

另一方漢軍的將官在察覺到對方的意圖之外,他果斷的揮舞令旗,讓躲在盾牌保護之後的長槍兵出陣。

一根根帶着冷冽寒芒的槍尖突然從林立的盾牆之後突刺而出,生生打了個對面手持短刃突刺而來的數百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在情急之下,那數百漢軍只能連忙撲倒在地躲過這次攻擊。

但儘管那數百漢軍的速度已然很快,失去先機的他們中還是有一些人被對方的長槍刺中。

由於並不是真正的戰場廝殺,對面的長槍並未朝着那數百漢軍的要害刺去,但是利刃所及之處,受傷是難免的。

被長槍刺中的那部分漢軍發出一陣痛呼後,便用手捂着傷口躺倒在地。

鮮紅的血液從他們的傷口中流出,證明着剛纔戰場中的驚險。

當血液隨着受傷漢軍的傷口流淌在地上時,一種緊張凝重的氣氛開始瀰漫開來。

只是哪怕如此,但是對早已習慣在閱兵儀式中受傷的雙方精兵來說,他們都絲毫沒有遲疑。

取得一些優勢的那方漢軍,在將官的指揮之下舉着盾牌,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盾牌繼續朝着對方步步逼近。

只要鳴金聲未曾響起,他們就決計不會後退。

而另一方漢軍見對方步步緊逼,他們也不甘示弱。

在剛纔派出的數百漢軍攙扶着受傷的士卒回來之後,他們之中的將官便馬上下令全軍快速退後,然後釋放箭矢阻擋着對方士卒的逼近。

能夠抵擋長槍的盾牌,都是很沉重的。

因此那方漢軍不可能將沉重的盾牌舉起護在頭頂。

對方陣勢中的弓箭手並不多,再加上今日參加閱兵的士卒都身穿精甲,頭戴頭盔。

但在上千支流矢的攻擊之下,還是有不少士卒被流矢射中倒地。

那些被流矢射中的士卒大多數都沒性命之憂,但受傷是避免不了的。

兩軍剛一交戰,就已經各有損傷。

就算到這一步,雙方大軍還是沒有停下來的意圖。

森嚴的盾牌依然在穩步前進,鋒利的流矢依舊在場中飛舞,這一切都還原出戰場中的真實場景。

可是隨着一方的步步緊逼,另一方也慢慢退無可避。

既無法退避,那便戰。

於是本來在退卻的那一方漢軍,立馬在將官指揮下齊齊上前一步,揮舞着手中的長槍與長劍,與對方隔陣相迫起來。

數千聲兵戈相擊聲以極快的速度傳到高臺之上,並且在不斷衝擊着高臺上衆人的內心。

在這種衝擊之下,高臺上的一位白髮蒼蒼的官吏,他突然情不自禁的高喊道:

“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

“下馬地鬥、劍戈相接、去就相薄”!

這位學識廣博的官吏一直在喊着這兩句話,而隨着他的高喊,他的眼眶中也變得溼潤。

這兩句話出自著名的史書《漢書》。

而這兩句話記載的正是大漢國力鼎盛時,中央軍進行閱兵時的場景。

當年大漢國力強盛時,萬邦臣服,使節不斷。

漢代的帝王就喜歡在各國使節面前開展閱兵,他爲的便是向天下的人展現漢軍的強大!

或許因爲是閱兵,所以雙方大軍不可能真正的展開廝殺,無法真正體現戰場的殘酷。

但是對於同根同源的樑軍來說,他們可以一個在男人的命令下,毫不遲疑的朝着前方的同袍揮舞兵刃。

他們可以不需要靠交口相傳,單單聽鼓聲,觀令旗,便能整齊劃一的做出動作。

他們哪怕是擊傷同袍後,也能毫不猶豫的繼續向前,只因高臺上的鳴金聲未曾響起。

這一切的一切,無一都不在證明着這樣的軍隊是一支令行禁止,訓練有素的軍隊。

而這樣的軍隊,無疑可以自豪的喊出“天下強軍”這四個字!

沒想到記載在史書中的場景,今日自己卻能在這處高臺上看到。

看着這復刻出大漢鼎盛時軍威的一幕,又怎麼會不讓這位老者感到興奮無比呢?

而當這位年老官吏高喊出這兩句話後,高臺上的有讀過《漢書》的官吏也紛紛明白了老者的心境。

誰人不向往《漢書》中所記載的大漢盛世呢?

現在他們在梁州的高臺上,初窺當日大漢鼎盛時的軍勢了。

興奮的情緒是會快速傳染的。

不久後整個高臺上的官吏都被那名老者官吏所感染,臉上紛紛流露出亢奮之色。

梁州有如此強軍,將來複興漢室難道還會是奢望嗎?

特別是這支強軍,還掌握在糜暘這個天下名將手中。

而當衆人的臉上紛紛流露亢奮之色後,糜暘下達了鳴金的命令。

目的已然達到。

當尖銳的鳴金聲從高臺上傳到場下時,下方正在長短兵交戰的漢軍頃刻間做出反應。

他們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有序的朝着後方的退去。

等交戰的兩方大軍分開後,早就做好準備的鄧艾深吸一口氣,他從坐席上來到了糜暘的身前。

在衆人還沉浸在亢奮的情緒的時候,鄧艾在衆人的目光下對着糜暘一拜,口中大聲進言道:

“臣有一制名爲三長,可助梁州國力增長,還望牧伯採納。”

衆人見鄧艾是出來向糜暘獻策的,許多人的心中浮現鄙視的情緒。

寒門出身的人就是如此不要臉,真會挑時機討好牧伯。

可是接下來他們心中的這種看法很快蕩然無存。

因爲在說完這句話,鄧艾就掏出懷中的文書,將三長制的具體內容給講述了出來。

當聽到何爲三長制之後,整個高臺上的官員全都炸了!

吳懿更是嚇得用難以置信的眼神,朝着糜暘望去。

他今日所作的這一切,竟然是爲了這一個目的!

(本章完)

章推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353章 觸目驚心 殺意沸騰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463章 空城計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430章 獨當一面 血色征程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578章 非死不退 劍履上殿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七百四十三章 蛇欲吞象 魏爺來也第451章 坦誠布公 青山埋骨第127章 糜暘之信 有師西來(4000字!求票,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訂婚啦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290章 既分勝負 亦決生死第七百四十六章 因果循環 囚車送首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531章 明光熠熠 漢胡重沓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義心驚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七百零四章 何時開戰 今日始也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六百八十八章 藏身廁中 反跡無疑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400章 劉曄獻計 備兵十萬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413章 鬥將之請 南中龍吟第96章 疲累的公安(求追讀!不要養啦!)第534章 龍捲洛陽 街亭街亭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209章 黃旗招搖 天子落淚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380章 譙瑜毒計 糜暘劫難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1章 江陵城中第568章 曹彰進攻 蔣琬出場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爲州 造勢借勢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
章推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353章 觸目驚心 殺意沸騰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463章 空城計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634章 宛若游龍 驚爲天人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430章 獨當一面 血色征程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578章 非死不退 劍履上殿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七百四十三章 蛇欲吞象 魏爺來也第451章 坦誠布公 青山埋骨第127章 糜暘之信 有師西來(4000字!求票,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訂婚啦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290章 既分勝負 亦決生死第七百四十六章 因果循環 囚車送首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531章 明光熠熠 漢胡重沓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義心驚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七百零四章 何時開戰 今日始也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六百八十八章 藏身廁中 反跡無疑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400章 劉曄獻計 備兵十萬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413章 鬥將之請 南中龍吟第96章 疲累的公安(求追讀!不要養啦!)第534章 龍捲洛陽 街亭街亭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209章 黃旗招搖 天子落淚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380章 譙瑜毒計 糜暘劫難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1章 江陵城中第568章 曹彰進攻 蔣琬出場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爲州 造勢借勢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