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

今日劉備在劉邦靈廟內做出的處罰,不僅讓一衆漢臣感到詫異,就是身爲穿越者的糜暘,也不禁在心中悄悄爲劉備豎了個大拇指。

雖說若從後世的角度看,今日劉備的處罰,未免有些過於“殘酷”。

但劉備再如何仁義,他到底還是封建帝王。

對於封建帝王來說,他要表明賢德的方式唯有一種——有功重賞,有罪重罰。

面對一些不可被稱爲人的禽獸,更無須擔心手段是否會過於“酷烈”。

可別忘了劉備是大漢的帝王,兩漢的帝王是最信奉“大復仇”思想的。

就是諸葛亮也未對今日劉備做出的處罰,有着任何異議。

或許這麼說吧,要是讓諸葛亮來對劉曄及曹氏宗親做出處罰,諸葛亮的手段比起劉備並不會寬容上多少。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衆,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這句話,是當年諸葛亮制定《蜀科》的主旨之一。

儘管《蜀科》的具體內容並未流傳到後世,但歷史上記載着一件事,從側面證明了諸葛亮以此主旨制定出的《蜀科》有多麼嚴厲。

法正以睚眥必報聞名三國,可就是法正這樣性格的人,在看到《蜀科》的內容後,都覺得諸葛亮太過酷烈了.

蜀中至今有着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政治清明局面,可不是諸葛公跟人講道理講出來的。

待羣醜皆被拖出了劉邦靈廟正法之後,劉備便正式帶領着衆漢臣,對着高居靈廟中央的劉邦牌位連拜了三拜。

行過大禮之後,劉備與劉禪齊齊上前將手中的長香插在了劉邦牌位前的香爐之中。

劉備與劉禪身爲劉氏後人,更身爲今漢的帝王與儲君,他們爲劉邦上香告祭本就是符合禮法之事。

可接下來劉備說的一句話,卻讓靈廟內的衆大臣再次驚訝。

“益德、孔明、子晟。”

待喚出這三人的名字後,劉備轉身看向這三人繼續言道:

“你們亦上前爲太祖上香。”

劉備話音剛落,張飛、諸葛亮、糜暘三人都立即擡頭震驚地看向劉備。

在當世於祖廟內,爲帝王上香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便上的。

特別是在衆臣的面前。

上香的目的在於告祭,亦有着請求先人英靈作出指示的目的。

而劉邦的身份在大漢中是至高無上的,按照禮法,通常情況下今漢能有資格感悟劉邦英靈的,唯有劉備與劉禪二人。

劉備身爲帝王,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

那麼劉備爲何還要有此要求呢?

當心中的這個疑惑浮現後,有些熟知歷史的大臣,漸漸猜出了一些端倪。

大漢四百年以來,當臣子擁有某種特殊的身份後,便可以有資格告祭劉邦。

那種身份稱爲——輔政大臣!

猜出劉備用意的部分大臣,紛紛用羨慕的目光看向張飛、諸葛亮、糜暘三人。

可羨慕歸羨慕,那些大臣心中卻沒有嫉妒的情緒。

因爲讓張飛、諸葛亮、糜暘三人成爲劉備去世後的輔政大臣,他們是服氣的。

張飛、諸葛亮、糜暘三人也不笨。

別人能猜出的事,他們沒道理猜不出。

故而在震驚之後,他們三人便依次上前告祭起劉邦。

當排在最後的糜暘告祭完劉邦後,劉備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有着糜暘三人在,大漢至少還可昌盛數十年,重新一統天下更是一件可以深深期盼的事。

待糜暘退回臣子的行列中後,劉備轉身看向深處在靈廟內的衆大臣,他笑着說道:

“今夜元旦宴會,諸君要威風海量!”

劉備的笑容感染到了靈廟內的一衆漢臣,沉重的神情在一衆漢臣的臉上慢慢消失。

既問罪已畢,接下來自然當論功了。

由於在前往長陵的路上耗費了不少時間,故而一衆大漢君臣並未歇息多久,就迎來了夜色的降臨。

當天空中的最後一抹光亮消失在天際,長陵內外瞬間出現了新的亮光。

一把把早就準備好的火把,在忙碌的內侍手中被點燃。

一盞盞洋溢着喜氣的燈籠,在往來的宮女手中被高舉。

當數之不盡的火把與燈籠被聚攏在一處時,它們共同發出的亮光,足以將整座長陵照的宛若白日。

一座高達十數丈的高臺,靜靜地矗立在劉邦的陵園之外。

高臺位於劉邦的陵園與先漢功臣陪葬墓羣之間。

若他們真在天有靈的話,那麼藉助着亮如烈日的火光,他們一會是能清晰的看到高臺上發生的一切的。

早就換好常服的一衆漢臣,在夜幕剛剛降臨的那一刻,就已經紛紛來到了高臺之下。

由於宴會尚未正式開始,故而一衆漢臣正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高談闊論着。

或許是談到什麼高興的事,又或者想起今日白間長安百姓對大漢的真心祝福,許多漢臣口中不斷地傳出開懷的笑聲。

而作爲大漢大將軍的糜暘,他的身邊卻鮮少有人聚集着。

不是糜暘人緣不好,是糜暘當今的身份,與許多大臣不在一個檔次上。

追封關羽爲王的事件後,更讓許多漢臣心中對糜暘的敬畏情緒多上了不少。

就連糜暘的許多嫡系部下,他們也都寧願自己聚在一起,而不主動向糜暘靠攏過來免得拘束。

不過倒也不只是糜暘得到了這番“冷遇”,張飛與諸葛亮的境況與他差不多。

只不過相比於性情恬淡些的糜暘與諸葛亮,張飛的性格可就直接多了。

既然旁人不來主動找他,那他就主動找別人。

只見張飛一隻手捧着酒壺,一隻手拉着無奈的趙雲,在三三兩兩的人羣中不斷穿梭着。

在他二人的身後跟着拉着一車美酒的糜忠。

每當來到一處人羣聚集的地方,張三爺先標誌性的大笑幾聲,然後就以各種理由開始勸酒。

許多大臣實在沒想到,張三爺竟會如此主動。

可面對着張飛的勸酒,哪怕是糜暘也得硬着頭皮喝下,更何況他們呢?

在張飛不斷往來穿梭的時候,已然有不少漢臣的臉上浮現了醉意。

得虧趙雲在一旁死死拉着張飛,不然在劉備還未到來之前,恐怕就得有一部分漢臣,直接被張飛給灌醉了。

在看到張飛吹鬍子瞪眼,與着魏延比拼酒量之時,糜暘就將關注的目光,從那處轉回到了身旁。

他的身旁,有着他的妻子與兒子。

看到糜暘目光的回來後,關嫣似打趣,又似抱怨地說道:“妾以爲夫君都忘記了,我與澄兒在的事了。”

聽到關嫣的這句話後,糜暘的臉上不可避免地浮現了愧疚的神色。

近年來他忙於軍務,實在鮮少有時間陪伴妻子。

說句扎心的實話,糜暘也是在收復長安後方纔想到,他的兒子竟然都能打醬油了。身爲大將軍,糜暘自問對大漢是無愧的。

但身爲夫君,人父,糜暘卻不敢如此自問。

糜暘並未正面迴應關嫣的話,他只是直接從關嫣的懷中,將小糜澄給抱了過來。

小糜澄生於章武二年,按年歲算的話,小糜澄今年都將近五歲了。

或許是一年未見糜暘,故而當小糜澄落入糜暘的懷中後,他顯得有些拘束。

可在糜暘逗弄了一會他後,由於血脈的聯繫,小糜澄很快就跟糜暘熟絡了起來。

一聲聲銀鈴般的笑聲,不斷從小糜澄的口中發出,而這些笑聲聽得糜暘的心都快化了。

看着糜暘與小糜澄之間歡樂的模樣,關嫣的臉上也露出了最燦爛的笑容。

趁着糜暘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關嫣似是不經意間提起一件事道:

“隨着澄兒漸漸長大,近來府上多了許多拜帖。

那些拜帖大多是當世宿儒發出。”

初次聞聽這件事,糜暘不免一愣。

世人都知道他常年不在府中,那麼那些宿儒的拜帖,就不可能是爲了拜訪他而發出。

至於若不是他的話,他的父親糜芳、兄長糜忠,想來也得不到那些宿儒的青睞。

在排除掉這些選項後,那些當世宿儒是爲了誰而發出拜帖,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了。

不就是爲了他懷中的小糜澄嗎?

而那些宿儒會有這個舉動,也不難理解。

五歲,是當世名門子弟應當授學的年紀。

糜澄身爲糜暘的嫡長子,他的身份自然是不同尋常的。

而若是能成爲糜澄的座師,那麼無論對自身,還是對自身的家族來說,都是一件極爲有利的事。

正所謂天地君親師。

沉思了一會後,糜暘低聲問關嫣道:“那些宿儒出身大多是哪裡的?”

糜暘不是政治小白了,現在的他任何事都會想的更深一些。

似乎早就預料到糜暘會這麼問,接下來關嫣向糜暘報出了一串準確的數據:

“截止昨日,關西世家的拜帖三十五份,荊州世家的拜帖十二份,益州世家的拜帖三份。”

聽到關嫣報出的準確數據後,糜暘不由驚訝。

這叫一些?

要知道每一份拜帖,都是一位宿儒發出,而每個世家背景的宿儒又能有多少。

最重要的是,關嫣來至長安還不到一個月呀!

看來糜暘方纔還是小瞧了,他如今在追尋權力的人心中的分量。

只是三份益州世家的拜帖是怎麼回事?

當年益州世家徹底一蹶不振,不就是被糜暘的伯父糜竺搞得嗎?

這。

糜暘只能在心中暗暗感慨一句:利益的確會讓人忘記一切。

同時糜暘也知道,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拜帖只會越來越多。

“全都婉拒。”

沒有過多猶豫,糜暘就說出了這句話。

糜暘並無不該有的心思,所以他也不會讓不該有的心思,有在他子嗣身上生根發芽的機會。

糜暘的決斷,讓關嫣婉婉點頭。

她之前就不難猜出糜暘會做出這樣的決斷,可身爲糜暘的妻子,她必須要將這件事請示糜暘。

可在點頭之後,關嫣又隨即問道:

“那澄兒的授學師傅,該選擇何人?”

面對關嫣的這個問題,糜暘登時就不假思索地說道:

“想我乃扶風名門法氏之徒,自幼學習《歐陽春秋》,我.”

糜暘的話還未說完呢,他就看到了關嫣的臉色正慢慢變得晦暗起來。

關嫣的這副臉色好似在說——你是在懷疑澄兒不是你的親生兒子嗎?

枕邊人的未言之意,糜暘又豈會不懂。

就是讀懂了,糜暘才感覺到自己好像被最親近的人羞辱了。

他的經學,很差勁嗎?

捫心自問一下後,糜暘感到有些羞愧難當。

而剛剛反應過來的糜暘,也理解了關嫣的心情。

爲人親母,定然會十分看重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可以說是關乎孩子一生的大事。

見糜暘打消了“坑害”寶貝兒子的想法,關嫣又將詢問的目光看向了糜暘。

她可以理解糜暘因其他考量,而否掉那數十位宿儒的做法,可小糜澄求學在即,糜暘也必須要爲他物色好一個好老師。

看到關嫣的眼神後,糜暘重重地親了懷中小糜澄肉嘟嘟的臉蛋一口,然後笑着說道:

“你勿憂,爲父心中已有合適的人選。”

糜暘的話終於讓關嫣臉上重新浮現笑意,可正在她要進一步詢問糜暘之時,長陵內外卻響起了悅耳的禮樂聲。

這禮樂聲響起之後,大量的禮官紛紛來到高臺之下。

禮樂聲與禮官的出現,讓還在與魏延斗酒的張飛登時就扔下手中的酒壺,朝着禮官的所在走去。

不止張飛,高臺下的所有漢臣都停止了高談闊論的舉動,他們如張飛一般朝着禮官的方向匯聚着。

見到這一幕後,糜暘起身將懷中的小糜澄交到關嫣的手中。

隨後糜暘便來到了衆臣匯聚的前列站定。

大量的禮官遊曳於漢臣之中,爲着在列的漢臣安排次序。

而身爲禮官之首的太常許慈,本該最應該維護禮法的許慈,在見到糜暘身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竟然自發地站在張飛身後時,他卻當做沒看見一般,徑直從糜暘的身旁走開。

那日之後,他對糜暘的一切行爲都沒有意見。

等到禮官仔細的審查了一遍諸漢臣站定的次序“沒有”問題後,得到稟報的許慈當即高聲喊道:

“章武六年至。

宴起!”

屬於大漢的狂歡時刻,來臨!

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98章 各位,蹦極看過沒?(無食言,求追讀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121章 呂蒙吐血(十更!求首訂!)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七百二十四章 雨襲博望 公安調兵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158章 江陵縞素 劉璋履約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376章 借刀殺人 天水幼麟第551章 二擒滿寵 糜暘將至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16章 幼時情誼第573章 完美助攻 威震全場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242章 順天行誅 遍觀戰報第七百一十一章 苟利國家 壯哉仲容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37章 魏王吐血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18章 荊州不能丟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3章 先斬後奏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195章 賜字崇業 大軍可用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551章 二擒滿寵 糜暘將至第161章 那年初見 攔馬自薦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85章 寧爲玉碎(四更求追讀)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457章 神兵天降 兩軍合圍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二十七章 四方求援 眼前一黑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319章 商議棄宛 宗親獻策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181章 禁軍在手 家人提點第17章 駐守公安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116章 得償所願 (十更,求首訂)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408章 今日便反 爾奈我何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562章 戰局已變 召喚孫權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25章 于禁跪伏第360章 魚水對話 南中異常
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98章 各位,蹦極看過沒?(無食言,求追讀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121章 呂蒙吐血(十更!求首訂!)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七百二十四章 雨襲博望 公安調兵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158章 江陵縞素 劉璋履約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376章 借刀殺人 天水幼麟第551章 二擒滿寵 糜暘將至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16章 幼時情誼第573章 完美助攻 威震全場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242章 順天行誅 遍觀戰報第七百一十一章 苟利國家 壯哉仲容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37章 魏王吐血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18章 荊州不能丟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3章 先斬後奏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195章 賜字崇業 大軍可用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551章 二擒滿寵 糜暘將至第161章 那年初見 攔馬自薦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85章 寧爲玉碎(四更求追讀)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457章 神兵天降 兩軍合圍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二十七章 四方求援 眼前一黑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319章 商議棄宛 宗親獻策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181章 禁軍在手 家人提點第17章 駐守公安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116章 得償所願 (十更,求首訂)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408章 今日便反 爾奈我何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562章 戰局已變 召喚孫權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25章 于禁跪伏第360章 魚水對話 南中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