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

袁時泰並不戀戰,敵我兵力衆寡懸殊,何況他們這樣一支遊騎部隊,也不應該以殺傷多少敵人爲要旨。

關鍵問題在於確認敵人的真實動向。

清軍加速追趕過來,但由於缺少足夠具備威懾力的槍炮部隊,那些遠遠射來的箭矢根本造不成多大殺傷。

只有騎兵的馬匹被箭矢射傷,張國武命令其他騎兵將備用的馬匹給他們換乘。實在馬匹數量不足的情況,就讓一些騎兵採用一馬騎乘雙人的辦法將士兵們全部帶走。

雖然闖軍沒有采取過“一騎夾一步,滾陣而進”的戰術,但這種戰術在明末的農民起義軍算是有一定流行。

因此,大順軍的騎兵們,如果是資歷比較老的人,多數對於一馬乘載雙人的情況是不會感到陌生的。

清軍加緊追逐過來,好像跗骨之蛆緊跟在後面,死死不放。滿洲兵的行軍速度確實驚人,這就難怪清軍過去能夠多次取道蒙古入關劫掠,每一次都是縱橫千里,如入無人之境。

張國武也忍不住罵道:“真虜實在驍悍,難纏得緊。”

袁時泰皺起眉頭:“滿洲真虜人數只有那麼些人,自從大順軍和東虜交戰以來,大小十餘戰,我聽顧司馬說,咱們消滅的滿洲真虜,前前後後加起來也有一萬多人甚至二萬人不止。我就不信邪了,以滿洲真虜那麼點人數,他們還能撐多久?”

張國武也說:“滿洲人就算一直像獲鹿大戰那樣贏下去,我看他們也是堅持不了多久。如此看來,這天下終歸是逃不出晉王一握。”

袁時泰是被李來亨直接收編的部將,自然視李來亨爲他的主帥。他聽張國武這樣說,就笑道:“你倒是識趣!”

袁張二人在清軍追擊下,決定且戰且退。楚闖騎兵都配備重型馬槊,在行軍途中經常被垂直的攜帶着,此時馬槊的尾端會插在一個鐙狀容器裡,或者夾在騎兵的皮靴與馬鐙之間。

當三堵牆的衝鋒號吹響後,騎士們的馬槊就會被放平,陣型的前兩排騎兵將首先把長矛平舉成一道水平的矛牆開始衝鋒,接下來第三到第六排騎兵也會依次平端長矛發動進攻,而隊列的最後兩排通常作爲後備,保持不動。

另外楚闖騎士經常使用的短手銃,也就是輪簧手槍。這種短手銃一般都是在衝鋒前發射一到三次,有時在近身混戰中也能使用。

現在袁時泰率部且戰且退,順軍的三堵牆騎兵就還能夠使用輪簧手槍,採取半迴旋射擊的戰術來做反擊。

除了馬槊和短手銃外,大部分三堵牆騎兵還會在馬鞍旁攜帶一把短兵器。以前通常是攜帶腰刀,但後來隨着湖廣方面的公私合營工場,漸漸普及水力鍛錘技術以後,三堵牆騎兵就開始配備規格標準化的新武器。

這種新的馬刀實際上是一種直刃劍,弧度較小。李來亨設計這種“揚武劍”的初衷,是希望讓它既可以用於突刺也可用於劈砍。

這種“揚武劍”的造型,有些像後世一些某寶刀劍商出品的所謂唐刀。

不過從這將近一年以來諸多將領的反饋來看,“揚武劍”的劈砍功能意義不大。所以現在袁時泰麾下三堵牆騎士,他們配備的揚武劍,主要還是強化了直刺突擊的方面。

滿洲人一般都是使用有弧度的腰刀,這種短兵器適合輕騎兵,在近戰中更加靈活,也適合於發揮騎士個人的武藝。

而大順騎兵,現在不止是楚闖的三堵牆騎兵,而是大部分的重騎兵,都正在普及牆式衝鋒的戰術。

牆式衝鋒的密集陣裡,騎士個人的武藝發揮空間非常有限,也不適合腰刀這種需要大幅度揮舞劈砍的武器。

三堵牆騎兵的作用就是衝擊敵方陣線打開缺口,因此適合突刺的直刃長劍,對於他們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當然,三堵牆最重要的主武器還是馬槊長矛,短兵器對騎兵衝鋒來說,始終只是陷入近身戰以後的被迫選擇。

大順軍的騎兵隊伍,就這樣充分發揮他們的戰術特點,且戰且退,很快就從清軍精銳部隊的猛烈追擊下,安全撤回到了太原守軍的控制範圍內。

袁時泰命令張國武亮起他的旗號,城上守軍看到袁時泰的旗幟以後,陳永福立即下令派遣部分守軍出城接應。

陳永福的兒子陳德死在清軍手中,他對滿洲人的仇恨無以言表。看着這隊匆匆撤回來的遊騎,陳永福很想質問他們一下怎麼這樣快就放棄了自己的任務?

但是陳永福對袁時泰可是相當瞭解的,這位白溝河大戰立下殊功的勇士,恐怕不是見敵而逃的懦夫。

“濟爾哈朗在將部隊往東調動?”

這條突如其來的消息,也讓陳永福和姜瓖都產生了與袁時泰相同的猜測。

他們作爲太原城的主帥,視野格局本來就比較大。特別是陳永福,他和李來亨關係那樣親密,對於順軍的總體戰略也有一定了解,知道李來亨留兵開封,主要目的就在於應對多爾袞必然主動挑起的一場黃河決戰。

姜瓖對於順軍內部的核心戰略,並不清晰。他仔細觀察陳永福的臉色,但在膽大心細的陳永福臉上,也同樣找不到什麼線索,只好作罷。

陳永福默不作聲,他坐回原作,雙手撐在自己的下巴那裡,沉吟片刻後說:

“調走的竟然是滿洲真虜嗎?”

袁時泰和張國武兩人一起點頭,這句話讓姜瓖也感到局勢一定將會發生變化。

忠勇的姜大帥終於問道:“若清軍調兵東向,看來河上決戰在即。我們是……繼續堅守不出嗎?”

姜瓖的本意當然是希望在太原繼續堅守不出,也免得出什麼簍子。但他同樣知道,根據自己這麼長一段時間來對大順軍的瞭解,順軍的作戰風格一向是積極主動求戰,如果戰機真的出現,李來亨也一定會更加欣賞主動求戰的將領。

姜瓖考慮到如果大順軍戰勝以後,自己在順朝的仕途發展,他心中就又不禁覺得或許趁濟爾哈朗調兵的機會,主動出擊才較爲準確。

陳永福沉聲道:“敵人兵馬調動數量現在還不多,守或者攻,還很難說。但我相信時間已經不久,要不了幾天時間,咱們就該知道究竟作何決策。”

他又望向太原城的東方,目光穿梭了崇山峻嶺的太行山,望向冰雪即將消融的黃河,多爾袞南渡黃河的時間窗口,估計只有不超過半個月的時間。

即便多爾袞姿啊這半個月裡攻破河北四府,擊敗李來亨的援軍,清軍恐怕也沒有渡河的時間了。

“多爾袞用兵遲緩,已經失去機會。”陳永福說,“清軍已經別無他法,我們萬萬不能急躁。”

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十七章 無派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十六章 五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
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十七章 無派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十六章 五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