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

清軍繼續後撤,龜縮於遼陽、瀋陽一線設防,同時接着將大批漢族百姓遷往朝鮮半島,轉移民戶。

八旗兵們押運着從關內各地擄掠來的上百萬漢族百姓,以繩穿掌,一串就拉着幾十人向前走去。時值秋冬,東北的天氣寒冷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這些包衣阿哈們多數只有單衣蔽體,動輒就會被活活凍死在蒼莽的雪原上。

慢慢的白山黑水,無盡的林海雪原,一座座山城、一條條冰河,沿途屍首枕及,何止十萬之數。

冰封的鴨綠江上,偶爾有朝鮮義軍突出發難,與押運包衣奴才的八旗軍戰成一團。許多不甘心就這樣凍死雪地之中的漢人,也趁機揭竿而起,他們斬木爲兵,奪馬衝殺,已經甘於奴隸身份十多年的很多老人,也奮起了最後的一腔血勇。

激烈的戰鬥、暴動、鬥爭、會戰,正發生在遼東大地上的每一寸角落。

天法四年的冬天,對於遼人來說,既是黎明前的曙光,也是最後一刻的殘酷黑暗。

鮮血橫流,血流漂櫓,戰場之廣、戰場之大,已經完全覆蓋了東北亞的任何一寸土地。

張國武在海州與遼東道兵團的大軍會師以後,得以有幸面見了那位在順軍中極具威望的劉國公。

他慷慨陳詞,請求以一標精騎,捨棄遼陽、瀋陽、鐵嶺、撫順不攻,而長驅向東,直至鴨綠,而後輕騎南下追逐逃往朝鮮的清軍主力。

劉芳亮也感到這簡直是當年清軍撤出關內時的翻版,當年他以八千鐵騎追亡逐北,救回了十多萬漢族百姓。

今日,大順軍比之當年更爲兵強馬壯,實力也更爲強大,自不會允許金福臨、金代善君臣得逞其計。

順軍的輕騎部隊很快出發,他們的追擊速度極快,晝夜間星馳數百里,佔領了空無一人的鳳凰城後,便長驅追到了義州。

清軍在鴨綠江河畔留有不少守軍,張國武奮力衝擊,一場江上的慘烈血戰以後,由於清軍設防嚴密,順軍追擊部隊則以輕騎爲主,兵力亦不多,惜敗而歸。

當時張國武便望鴨綠江長嘆一聲:

“吾不能越此江追虜,必將使虜患更禍及海外數藩。”

他一語中的,不幸言中了後來歷史的發展方向。

當清軍在朝鮮半島節節敗退的時候,金代善的兵鋒終於轉向日本。清軍爲了重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也是爲了實行其“北損南補”的戰略,悍然對德川幕府發動了全面戰爭。

這場日清戰爭,連綿近十年之久。清軍縱橫九州、中國、近畿之地,殘民以逞,殺戮無端,承平多年的幕府武士,根本無法抵擋百戰驍悍的八旗精銳,連戰連敗,喪師失地不可計數。

以至於清軍名將莫洛發出了“關東大兵百萬,竟無一人是男兒”的狂言。

直到戰爭後期,順軍在幕府請求之下出兵援助,加入戰局,援日伐清,抄襲八旗軍在九州島上的大本營後,才使得戰爭形勢爲之一變。

但即便如此,由於清軍經營熊本城有方,順日聯軍還是花費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進行圍攻,二十餘萬聯軍損兵折將數萬人之多後,才終於攻克了這座難攻不落的滿洲人最後一城。

使得這個一度在東亞大陸上興風作浪,掀起無數戰爭、爭端和災難的民族,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至於在那以後,由於順軍長期盤踞長崎港而且堅持不退兵,反向德川幕府索要伐清銀整整二千萬兩的問題,兩國持續爆發外交爭端,由於李來亨獅子大開口,索要的伐清助戰餉糧完全超出了德川幕府的承受能力,最終外交爭端終於演化爲了大規模戰爭。

在日清戰爭的殘破已極後,德川幕府尚未休養生息、與民休息,便接着爆發了順日戰爭。

年幼的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天生身體虛弱,時常臥病在牀,無法控制朝政,使得幕府威勢日益衰敗。

這場戰爭最後敲響了幕府統治的喪鐘,僅僅三年時間,幕府統治就被完全摧毀,後西院天皇也被虜至東京,受封爲瀛洲國主。

此後屬於德川一系的親藩,如御三家、御三卿、一門等諸侯領主,悉數被順軍滅亡剷除,各家子嗣也相繼被送往東京,各受封伯爵、子爵、男爵爵位,德川幕府的天領全部被改編爲由順朝駐軍直轄的營莊,其餘領地則由日本各地的異姓諸侯分割佔領。

此後日本全境即改名爲瀛洲,最初的軍管營莊時期,是由瀛洲大都督府統一管轄瀛洲全境的軍政事務。

第一任大都督爲陳藎,第二任大都督爲原任南洋延平公司總制的陳永華。

兩人任職期間,都奉行了“大興文教”的政策,在瀛洲修建了大量學校,又鼓勵諸侯大名的子弟入學受教育,把教育與選拔人才相結合,使得瀛洲出現了“漢和合流”、“儒佛合習”的文化融合趨勢。

天法三十四年,陳永華去世,朝廷即廢止了瀛洲大都督府的建制,分瀛洲地爲二省一都督府,九州及四國被郡縣爲了蓬萊省、中國及近畿被郡縣爲了方丈省,關東一帶則改製爲東瀛洲都督府。

不過一般上,又習慣將蓬萊省稱爲南瀛洲、方丈省稱爲西瀛洲,關東舊地稱爲東瀛洲,合稱時一般稱爲瀛洲或三瀛、三海之地。

瀛洲本來人口就相當稠密,只是經過日清戰爭、順日戰爭的摧折,人口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多。此後爲了鞏固順朝對瀛洲大都督府的統治,爲推行營莊制,又進行了不少低烈度的彈壓戰爭,造成不少地區受到嚴重破壞。

所以戰後順朝又從山東、遼寧、樂浪、熊津四省,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使得瀛洲成爲了漢族、朝鮮族、女真族、和族,多民族聚居融合的一塊地區。

“漢和合流”、“儒佛合習”的民族融合文化,也在瀛洲大地上造就了後世稱爲“二陳新風”文化運動。

由於當時瀛洲在陳藎、陳永華兩任大都督統治下,所以這一文化融合時期被稱爲“二陳新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創造了“連歌”這一新型文學形式的大詩人、大劇作家松尾芭蕉。

連歌在漢詩基礎上,融入了俳諧和歌的元素,講究詩歌的喜劇效果,後來也發展爲了戲劇形式,許多在大都督府不得志的瀛洲詩人都轉而投入到了戲劇創作之中。

爲了排解對於現實時局的困惑悲苦之感,他們大量創作了具備虛無主義色彩的喜劇劇本,最後還反向輸入到大陸地區,引領了順朝國內一時的文化風向。

順孝宗明命十二年,松尾芭蕉受大詩人沈德潛的邀請,第一次踏上了祖國大陸地區的土地,遊覽名山大川,後病故於碎葉州。

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二章 顧炎武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軍營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
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二章 顧炎武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軍營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