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欽定

《欽定憲法》對選舉權的限制,最初是要求選民與候選人均需擁有5000元不動產或中學以上教育,並在選區居住超過十年,而年齡方面選民需達到25歲,候選人則需達到30歲。

這遭致了極大反對,直到動搖了大順朝的第一次共和革命爆發之前,《欽定憲法》才修改了選舉權相關的發條。

改爲僅要求在以下三項中滿足一項:年納直接稅2元以上、擁有500元以上不動產、小學畢業或同等學力,居住年限從十年下降爲兩年,選民和候選人的年齡要求相應下降爲21歲和25歲。

由於選舉權條件的下降,得以參與選舉的人數大爲擴張。

從第一版憲法符合選民條件的僅340萬人狀況,一躍爲接近8600萬人,兩年間增長了25倍以上。從全國人數的0.39%上漲到10.5%。

誠然,以今日之標準來看,10%的選人人數仍然不足,尤其本次選舉並未賦予婦女選舉權,不得不說是一大缺陷。

但就歷史的進程來看,無疑是一巨大進步。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國會選舉的條件在財產要求之外另設教育背景,在達到教育條件下即使不滿足財產要求亦可擁有選舉權,而教育資格設爲小學畢業幾乎可視爲最低限度的門檻。

最終,第二版憲法的國會選舉成果十分驚人。

在此僅列舉兩個最爲震撼的數據:第一,新憲法國會859名議員的平均年齡爲36.45歲,年齡超過60歲的僅有6人,而此前舊憲法國會的平均年齡即爲43歲,與之直接相關的是議員的教育背景,在499名背景可靠的議員中,只有舊學教育背景的議員僅有94人,不到五分之一,而新舊兼有的有163人,接受純新式教育的共242人,反而爲人數最多情形。

考察他們的職業背景,新憲法國會的議員中,真正的資產階級僅有12人,此外控制輿論權力的律師、記者僅有22人,除了新舊政府官員以外,國會中人數最多的是教育工作者,共100人,其中中小學的校長佔到了五成以上。

這些全新的新生力量,投注到大順政權,爲朝廷增添了全新的生命力。

本來已經漸漸步入暮年的大順朝廷,也在那以後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然而民衆們本來對於壓迫是沒有什麼話可說的,反而是在改革推行過程中,當各種各樣的壓迫被減弱的時候,人們才漸漸對身上受到的壓迫更爲敏銳了起來。

一部分壓迫和特權被改革廢除了,但是剩下來的那些壓迫和特權,比起從前,就顯得更加刺眼和無法忍耐了起來。

朝廷本來是爲了維護皇室政權而推行的改革,其結果反而是引爆了民衆的不滿情緒。

第一次共和革命,就是在大順改革相當順利的背景下爆發的,這無疑是令人感到十分感慨的。

第一次共和革命的領導者是廣西的小學校長洪秀全和湖南煤炭工人聯合糾察隊的委員楊秀清,他們拉開了大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內戰序幕。

而共和軍的迅猛進展,更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只經過了一年短促激烈的內戰,共和軍就佔領了金陵和開封,皇室政權完全崩潰。

共和派所創造的傳統已經成爲政治統治甚至社會關係的新基礎,順從讓位於勸服、傳統讓位與革新、狂熱讓位於理性的共和主義、世襲讓位於選舉和動員,他們是第二共和的先驅。

雖然也曾被海內外的保皇派打垮,然而們爲建立新的社會和政治秩序提供了希望,他們一時的失敗掩蓋不了長遠的勝利。

第一共和失敗以後,李氏復辟,百姓的共和國瓦解,這也意味着代表傳統的保皇派勢力依舊雄厚,甚至預示着哪怕到了第二共和時代,皇族的影響力依舊像一個幽靈般,隨時威脅着共和國的存亡。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歐洲和印度的新文化史研究中,人們發現革命者經常將律師的職業訓練帶到議會之中,從而影響了革命的修辭,比如“公民”一詞,本是律師需要接受的古羅馬修辭訓練的產物,結果卻伴隨着革命者們的演講傳遍世界。

就此而言,主導大順革命的卻是像洪秀全這樣的教育工作者。

由第一共和、第二共和締造的現代中文裡,恐怕蘊含了不少本來專屬於教育工作者的修辭方式。

例如導師、教員一類的詞彙,經常被運用到政治領域,或許就是發軔於此。

選舉法的改變造成了政治文化的重大變遷,一大批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成爲了當時順朝政治舞臺的參與者。

這可說是大順中後期政局的一種特殊情況,在一般國家,主導政治者往往以大學教授、律師、記者、企業家和科學家爲主,甚至於工人組織首領、羣衆性運動領袖,主導地位也都在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之上。

只是由於第二版新憲法的選舉法,加之當時大順國情的特殊性,造就了一段時間內政局主導者的特殊性。

而竟然由這種偶然性的因素,影響到了整個共和革命的發展,影響到了理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這又是可謂奇蹟。

小而彌堅的領導者們積極前進,世祖李來亨絕想不到他爲後世精心設計一系列政治架構,最終會將歷史導向這樣一種奇特的結構裡。

李來亨倒在開封皇宮的寢殿裡,驟然升起日暮途窮之感。他的精力是日漸衰退的,而膝下諸子的鬥爭卻越來越激烈。

羅顏清和劉幼辭,都相繼去世,走在了李來亨的面前,只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無奈的老人。

他能說話的人有大長公主李徽柔,但近來李徽柔介入政局也越來越深,使得李來亨不願意再向她開口了。

方以仁多年前就回到了桐城老家隱居養老,方黨在朝堂上勢力漸漸自動消解了。

李來亨是很想下詔請方以仁回到京城,讓他們兩個人再好好聊聊的。

可是方以仁年邁的身體,恐怕支撐不了這樣的長途跋涉。

李來亨自己呢?更沒有辦法去桐城見一見這位老友了。

他的時間越來越少,好像死亡已經清晰可見,可李來亨又總覺得自己留下的遺產尚不夠豐厚。

人就是這樣的貪得無厭。

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三章 林貓貓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絕境白狐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十章 李寨主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七章 鳥銃隊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二十六章 歲入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
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三章 林貓貓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絕境白狐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十章 李寨主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七章 鳥銃隊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二十六章 歲入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