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

高一功已經率領殿後軍陸續增援潼關一線,袁宗第則指揮着殿右軍防守黃河四府——這是李來亨準備借用他守衛延綏三城的經驗,再戰一場。

谷可成則統帥由中營改編而來的殿前軍防守山東一線。

大順的野戰五軍主帥,現在只有郭君鎮和劉芳亮還留在開封。他們手中掌握的殿中軍和殿左軍總計七八萬人馬的精兵,也是大順目前最爲精銳的一支部隊。

李來亨始終將這些兵馬留在開封附近,作爲機動使用的總預備隊,一動不動。不要說是正在前線奮戰的殿前軍、殿後軍、殿右軍諸將感到不解和不服氣,即便是同樣被留在開封的劉芳亮,都充滿困惑。

田牛之變平息以後,作爲李過至交好友的劉芳亮卻決定支持自己的“學生”李來亨直接監國掌握大權,讓李過就此“病退”。

劉芳亮的這一決定在當時是讓順軍內部多數人士感到吃驚的,即便是自以爲料事如神的方以仁都沒有預計到這一點。

只有李來亨清楚,自己和劉師傅的感情是多麼深厚,劉師傅對於楚闖的潛實力是多麼瞭解,因此才能確信劉芳亮會在關鍵時刻支持自己上位。

事變結束後,劉芳亮繼續執掌殿左軍。李來亨也投桃報李,對於殿左軍的重新整編,在軍械物資和兵力編制上都給予了很大傾斜,殿左軍已經成爲了大順軍中僅次於殿中軍的一支精銳。

但是劉芳亮畢竟秉性輕銳好鬥,殿左軍全軍上下也都浸染着劉芳亮的那種善戰勇敢之風,人們都很疑惑,晉王爲什麼要將這樣一支精銳的大軍留在開封附近,始終不動。

劉芳亮再次來到參軍院找到晉王,他帶着殿左軍三個師的制將軍馬世耀、牛成虎——只有劉汝魁帶着殿左軍的一支偏師駐防在彰德府,還有軍中許多果毅、威武頭銜的將校,可謂來勢洶洶地堵到了官署門口。

參謀官們羣起喧譁,兵政府尚書顧君恩左右伸手推開衆人,衝到了劉芳亮的面前,冷言道:

“保定公!你這是第三次闖到參軍院來了。”

馬世耀板着一張臉,他邁出半步想說些什麼,但被劉芳亮伸手勸阻。

劉芳亮微微嘆了一口氣,他披掛半身布面鎧甲,身上沒有攜帶兵器,還是一副便裝樣子說:

“尚書啊尚書,晉王在參軍院嗎?不是我要來打擾諸位參謀官的公務,實在是殿前軍、殿右軍、殿後軍精兵開赴前線作戰已經多日,但殿左軍始終留在開封府吃閒飯。將士們求戰心切,已經到了如水沸騰的地步,晉王和參軍院,就不能給出一條服衆的理由嗎?”

大家都知道自從光中元年一月中旬以來,殿前軍、殿右軍、殿後軍三軍開赴前線,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天的時間。前線的軍情文書好像雪片一般飛來開封,到處都是戰況激烈緊急的情況,以劉芳亮和劉汝魁、馬世耀、牛成虎等諸將的地位身份,他們當然也都能清楚這一點。

“究竟晉王爲何始終按兵不動?”

就連歸誠大順以後,一直非常老實安分的明軍降將牛成虎都產生了同樣的疑惑。

不待顧君恩做出回答,人們就看到一隊鐵盔上扎着黑白相間的鶡雞翎的衛兵,將人羣分開,護衛着晉王走了出來。

李來亨穿着一身赤黃的圓領蟒袍,頭戴唐朝風格的襆頭,顯得瀟灑又從容。

他走出來,微笑着說:

“太原和河北四府,近來戰事都在告急,因此劉師傅認爲有必要出兵增援嗎?”

馬世耀代劉芳亮說:“主要是……唉!不瞞晉王殿下,主要是殿左軍的將士人人都摩拳擦掌着,大家聽說了河北戰事的情況以後,都急於求戰啊。”

李來亨大手一揮說:“參謀官們,將沙盤全部搬至院中。”

參軍院的數座沙盤,都是由參謀官曹本榮在耶穌會教士協助下製作出來的。他們用木材雕刻而成華北一帶的山川地理,一條黃河從中穿過,並以顏料塗色,以棋子爲清順兩軍的兵馬,讓人一望可知現在的戰線情況。

李來亨手握被截短一半的箭矢,作爲指揮棒,指着沙盤地圖說:

“根據前線軍情來看,清軍估計有二三十萬兵馬。參軍院方面認爲,清軍的用兵是分三路進軍,東路六萬進攻山東。

而在西路則是以三萬佯攻潼關,以五萬主攻太原。

除此以外,在中路,我們估計多爾袞手中還留有十幾萬的機動部隊,其中大部分還是精銳的騎兵。

這樣一支強大的兵團,又是以騎兵爲主,現在主要是被多爾袞部署用來進攻河北四府。

這究竟是虛晃一槍,別有他圖呢,還是要就此壓迫推進,從中央突破黃河。我們還很難判斷,但是參軍院總結各條戰線的軍情,得出的結論就是……”

李來亨停頓了一下,顧君恩代他而言:

“結論就是:總預備隊,不動。”

劉芳亮還是頭一次看到參軍院這座極爲詳盡的地圖沙盤,他作爲身經百戰的大順名將,也立刻產生了歎爲觀止的感覺。

牛成虎算得上是明軍諸將,但這種詳盡又生動的地圖,是明軍所沒有的。

牛成虎佩服地說:“顧尚書天縱奇才,末將佩服佩服。”

劉芳亮則說:

“這……參軍院的意見的確不錯,多爾袞手上還帶着十幾萬兵馬,其中多數又是騎兵的話,的確不大可能選擇在河北四府進行直接突破。

但晉王是否考慮過?馬上就是二月了,封凍的黃河將會慢慢消融解凍,臣已經問過軍中的徐州人,大家都說二三月的時候,歸德以東的黃河河段,很大可能就會解凍了。

黃河下游馬上就要解凍,多爾袞就不大可能再從黃河下游渡河。而黃河上游的潼關一線,地勢險峻,更不利於滿洲騎兵施展手腳。

那麼就結果來說,多爾袞不就只能從河北四府進行突破了嗎?晉王殿下,臣以爲還是應當儘快將開封精兵調往河上佈防了!”

劉芳亮綜合考慮到了黃河下游的水文條件和二三月以後的氣候變化,可以說是很有洞見了。他的話也的確讓李來亨產生一些觸動,但參軍院這一邊,不論是總裁顧君恩還是其他參謀官,都認爲尚未判明多爾袞的主攻方向,實在不宜輕易調動大順的總預備隊。

顧君恩直接說:“保定公是沙場宿將,但臨陣決機和在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並不屬於同一件事。參軍院是集百士之謀,綜合種種情況以後才做出的最後判斷,晉王自當以參軍院之議爲重!”

顧君恩對劉芳亮這個統兵大將,直接插手干涉自己兵政府和參軍院的權責範圍,已經流露出了十分直接和明瞭的不滿情緒。

他不悅地說:“保定公是殿左軍主帥,干涉樞密之事,實屬越權。”

李來亨咳嗽一聲後,爲劉芳亮辯解道:“劉師傅是求戰心切,算不得越權。好直,你不要這樣說話,新朝肇造不久,朝臣和大帥之間,難道就要沿襲明朝的那些相互掣肘的壞習氣嗎?不要如此說話。”

顧君恩這才拱手向劉芳亮道歉以後退了下來,李來亨坐在地圖沙盤的邊緣,目光落在被塗成白色的黃河一線上,手撫大地,的確因劉芳亮的話,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一些動搖。

總預備隊,動還是不動?

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九章 高家寨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十八章 祝捷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八章 英雄氣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四章 女官第七十三章 雷霆
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九章 高家寨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十八章 祝捷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八章 英雄氣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四章 女官第七十三章 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