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

明軍趕到徐州會戰戰場的時間,不算太快。但是對於這樣一支派系衆多、內部矛盾簡直是層出不窮的軍隊來講,能夠在會戰結束前出現,就已經算是馬士英的超常發揮了。

實際上若不是多爾袞派了數千清軍,作爲南明大軍的嚮導,如果不是這羣清兵的百般催促和他們自發地先行進軍,或許直到現在,明軍還賴在呂梁洪一帶的陣地那裡一動不動,直到戰爭結束爲止。

明軍還留下了一萬多人守衛船隊停泊的呂梁洪南面陣地,大部分的水手船伕都留在了這裡。至於野戰兵力,高謙、劉良佐、黃得功三鎮軍閥,以及浙勇和山東鎮,總計五萬人的部隊都在清軍裹挾之下北進衝入戰場右翼。

大部分明軍士卒對於即將到來的戰事都毫無準備,馬士英從清軍口中聽到的一切情報,都表明着順軍的不堪一擊。

就連高謙這樣善於觀察風向的高明投機派,都顯出了對於宏大戰場的陌生感。明軍嚴重缺乏優秀的探騎和夜不收,但比較這裡,區區數裡的距離,順軍也沒有派多少兵馬截殺明軍遊騎,阻止南明諸將去了解戰場具體形勢變化的,其實只有他們自己的主觀意識而已。

劉良佐是這中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軍營裡喝得酩酊大醉,放任軍隊肆意行動,毫無約束和組織的努力和想法。

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戰就在眼前,劉良佐的目光卻只能看到清軍送來的大批金銀財寶。他因酒醉滿臉通紅,沉迷在數以百萬計的鉅額“歲貢”中,大言不慚:

“北廷大兵既已破闖寇,我輩只要安然坐營中,靜觀八旗兵掃平賊寇,而後收取齊魯罷了。”

他的兄弟劉良臣在大淩河之戰明軍戰敗時,便已經跟隨祖大壽投降了清廷,隸屬漢軍鑲黃旗中。

爲了拉攏南明,多爾袞專門將劉良臣派至呂梁洪拉攏江北軍閥們。在劉良臣的口中,大清軍當然不出意外,已經在徐州戰場上佔盡巨大優勢,全勝只在咫尺之間。

劉良臣對他那狂醉中的兄弟劉良佐,勸言道:

“大清的八旗軍無敵於天下,闖賊怎堪一擊?明軍若是現在還不出動,不和大清平分滅闖之功,將來又怎麼有籌碼去分割山東呢?

我大明欲中興,還是需要自強啊!諸將豈不知北宋郭藥師之事?事事全賴他人,即便大清如金太祖一般善待明朝,也難保後代子孫不會對南朝心生歹意。”

劉良臣明明已經是大清漢軍鑲黃旗旗人,受封三等輕車都尉,完完全全已經是大清臣子。可是勸說南明羣臣諸將的時候,居然猶自以明人自居,處處曉以利害,實際上則是以清軍之強恐嚇明軍,又以順軍之弱引誘官兵。

他放言道:“我聽聞李來亨拷掠天下,闖賊藏銀億萬不止。僅僅徐州一城之中,便有白銀七千萬兩之多。江南財用緊張,陛下新立,宮室未興,處處都要用錢。不趁現在闖賊將滅而未滅的最後時刻,趕緊出兵,和大清平分滅闖之功,諸公難道以爲攝政王破城以後,會將徐州財富平分於我嗎?”

劉良臣的話讓明軍諸將大爲意動,徐州城中的七千萬兩金銀財寶!這樣大的誘惑,唯一的風險只是在痛打闖賊落水狗的過程裡,可能會有一點傷亡罷了。

但劉良佐是見識過八旗軍神威的,他完全相信劉良臣所說的話,闖賊怎麼可能是八旗軍的對手?痛打落水狗,正在此時啊!

劉良佐當即拍板決定:“打!我們立即出兵,配合北廷大兵,滅盡闖寇!”

劉良佐滿臉紅暈,眼中閃爍着興奮到癲狂的光芒:

“我們要爲先帝復仇,要爲北方淪陷賊手的無數官紳百姓復仇……大明,天下無敵啊!”

其實只要南明諸將,都派出一些探騎去時刻注意徐州主戰場的形勢變化,他們就該知道,現在明明是大順軍才佔據着戰場上的優勢和主動權。

但既然清軍有數千人在明軍營中,而且隨時都有劉良臣等清軍將領來明軍中彙報前線軍情。南明這麼多將領,其中還有黃得功這種堪稱善戰知兵之人,竟然便都束手待斃,連一小隊探騎都沒有放出去,完全將江南的命運放任在滿洲人的操縱之中。

這不是至愚,而是至極的怠惰而已。

是敵人的刀刃架到脖子上時,也懶得一動的怠惰而已。

鄭森眼見南明諸軍悉數出動,軍帳爲之一空,心中的憂慮感便加倍沉重了起來。鄭家的軍隊以水手船伕爲主,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呂梁洪軍營裡,但鄭鴻逵身爲鎮江總兵官,一樣帶領了幾千人馬跟隨大軍出戰。

鄭森非常擔心叔父的安全,可是以鄭鴻逵的膽略見識,竟然也只是泛泛地說:

“大木,我知道東虜不可輕信。正因爲如此,我們纔要吸取歷史上宋人端平入洛的教訓。我等今日即行孟珙之事,平寇以後,斷河守徐,嚴加戒備,才能防止東虜趁亂窺江。

如果只是自保於江表,何談中興事業?”

劉澤清麾下的山東鎮也跟着出動了主力部隊,這讓鄭森更感吃驚。因爲之前劉澤清已經私下和他通過氣,希望通過鄭森說服鄭家,兩家軍隊同氣連枝,一旦形勢不對,便一起撤回江北,以保長江之防。

鄭森心想:看來是因爲鄭鴻逵出戰的緣故,劉澤清孤掌難鳴,也只好放棄了躥回江北的打算吧?

呂梁洪湍急的險灘前,千帆競過,萬軍齊發,五萬人左右的軍隊,這是明軍在山東江淮一帶,已經多年罕見的龐大兵勢。

若非仔細觀摩,只遠遠觀望,估計一般人很難看出這支軍隊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鄭森也懷抱着一點點小小的希冀,或許是自己憂慮過甚,中興事業真從徐州始?

“徐州闖寇都是賊中百戰餘生的精兵強將,叔父一定要小心注意。流賊處於絕境之中,萬一困獸死鬥,恐怕還是極難對付的。

叔父不要硬拼,應該先讓北廷兵出手,我朝大兵,一定要待局勢已定後再出擊收拾殘局。

叔父,一定小心啊!”

鄭森被鄭鴻逵留在了呂梁洪陣地,負責指揮留守的鄭家船隊。他望着一直向北開去的明軍隊伍,鮮紅色的罩衣軍旗在正午的陽光下,留下一條鮮豔奪目的尾跡。

“大明朝恩養天下百姓三百年,皇恩浩蕩,福德綿延,國祚定不至於絕於今時。闖賊終究黃巢之輩,朝廷再中興維持十幾二十年時間,總是不成問題的吧!”

至於十幾二十年以後的事情,鄭森已經不敢多想。

錢謙益的另一位門生弟子,跟隨在鄭森左右的洪士鯤與洪承疇同族,但卻對清廷沒有多少好感,反而因爲聽聞了許多關於晉王李來亨的傳聞,對大順軍心有神往。

他猶豫再三後,拉住鄭森的手低聲道:

“大木……萬一事情並非如劉良臣所說那樣,李來亨尚有勝算,你打算如何收場?”

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四十七章 李來亨的秘策(四)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
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四十七章 李來亨的秘策(四)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