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

在價格革命的影響下,江南、湖廣、河南一帶的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高度發展,城市繁榮,市民人口也不斷增加,相對應的糧食產量則持續下跌。

由於水稻、小麥的穀物生產利潤不大,湖廣和江南地區的許多農田,都出現了改稻爲棉、改稻爲桑的情況。

如此變化之下,便需要大量從外省進口糧食,這便爲東北、河套、華北、四川的糧食和豬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於是在邊疆屯墾地區,本來是爲了解決駐軍糧餉需要而設立的屯墾營莊,反而出現了將糧食反向銷售到內地經濟發達地區的情況。

伴隨着世祖朝對外戰爭和海外屬地的擴大,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本地農業不斷受到衝擊,農民生產成本增加,而收入減少,大部分人無力改善農業技術,而城市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又使得歷來被稱爲魚米之鄉的江南、湖廣地區經常面臨糧食短缺問題,甚至是饑荒的威脅,引發社會動盪,所以更需要從邊疆地區進口糧食。

隨着對鄭森海盜海商集團的招安,順朝的對外貿易數額大量增加,白銀不斷流入中國市場,貨幣經濟發展,又便利了商業貿易。

這一時期在東北、河套、湖南、河北、陝西、甘肅、青海、淮海等省,都出現了營莊制被重新加強的情況。

各地的官府和營田司衙門,陸續發佈了不少法令,限制營莊農民的遷徙自由,增加他們的超經濟剝削,讓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加強人身依附關係,目的就是增加糧食產量,好解決江南和湖北地區的口糧缺口。

這在客觀上來看,對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長期的經濟發展是不友好的,但在當時來說,由於不少地區經過明末以來的多年戰爭,已經是地廣人稀的狀況。

又因爲移民實邊的需要,當時對順朝新擴領地的移民來源,大多都是來自於河南、山西、山東這幾個北方省份,這又進一步造成了華北土地上的人力稀缺狀況。

鄂寧地區的糧食缺口,爲一度地廣人稀的華北地區灌注了新的經濟活力,在糧食貿易的推動下,華北經濟也開始了明末以來的復興。

這之中尤其以陝西地區特別突出。

自從唐代關中地區衰落以來,至順朝初年爲止,陝西經濟的持續性衰敗已有了七八百年的歷史。

水土流亡、水源乾涸、樹木減少、土質變化和人口超過土地的承載力等等問題,都讓陝西的經濟面臨無可發展的問題。

可是陝西系大順的龍起之地,又是順朝皇室祖宗陵寢所在之地,自世祖以後,每逢大的紀念性節日,朝廷都要在天保府等地組織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如此硬性要求之下,對於陝西一省的經濟復興,也不得不重新提上日程。

明末以來,陝西的天災人禍和兵亂持續時間最久,而且吉楊之亂,還對本來較爲安定的渭南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

擊楊之亂以後,李來亨親自組織的百萬難民大遷徙,又釜底抽薪,使得陝西原有的自然經濟體系受到了徹徹底底的破壞。

但這也就在順初,爲朝廷留下了一個百廢俱興,堪稱爲一片白紙的關中大地。

爲了復興陝西的經濟,重建行省建制,除了陸續從湖北和四川兩省進行移民以外,更重要的朝廷得以自上而下,對陝西農業進行了全盤性質的重新規劃。

因爲長期戰亂的緣故,明末饑荒和民亂、楊承祖的一把大火、多爾袞的剃髮令、吳三桂的大屠殺……陝西本地的搢紳階層,幾乎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地方豪強力量也被摧殘的一乾二淨,所以在陝西實行全盤性經濟規劃,朝廷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力的影響。

主持陝西省重建工作的節度使是福建人周祚鼎,他是明朝降官,崇禎十四年時任富陽知縣,後降大順,在山東新泰擔任縣令。

當時周祚鼎趕赴新泰,兵不血刃,進入縣城。其撫綏有方,受到了民衆擁護。後來由於獲鹿之戰的緣故,在泰安州和所屬萊蕪縣相繼發生了官紳地主的武裝叛亂,只有新泰政局基本穩定。

在另一個位面的歷史上,由於清兵入關,李自成倉皇撤出北京,山東局勢一片混亂。六月,清廷任命方大猷爲山東巡撫,進兵山東,大順泰安州牧史可保聞訊棄城西走,至肥城被土兵所殺。泰安、萊蕪、東平等州縣相繼爲清軍所據。一月之間,山東郡縣幾乎全部淪陷敵手。

當大順山東政權紛紛敗亡之時,周祚鼎仍率領一支孤軍,堅守新泰。史載:“甲申國朝(清)已定鼎燕京,‘李賊’(李自成)所置‘僞’新泰令猶爲‘賊’守城甚力”。面對清軍和響應的民團,周縣令毫不畏懼,一面率軍抗擊民團的反撲,並毅然拒絕清將的招降,新泰城成爲大順朝在山東的最後堡壘。

清順治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將方大猷將大順軍堅守新泰事向清廷作了奏報,其在題本中哀嘆:“新泰城小而固,去省城僅三百餘里,……招撫再三,到底不服。臣思此局有何了時。”對此清廷批示:“僞官敢於抗拒,該撫自當擒拿正法!”

爲了撲滅新泰大順軍,方大猷密調臨鎮署總兵王國棟、署監軍道事張安豫分統馬步兵、回營兵及撫道官兵數千名,“借祭旗下操爲名”,兵分兩路,“星夜前往新泰爲攻剿之計”。並大張榜文,聲稱:“只要擒拿周祚鼎、馮可興、趙蘭等數人,城中盡是好百姓,一個不殺。”時原任明按院吏目新泰人牛文,聞知清軍欲攻新泰的消息後,即“自歷城日夜馳三百餘里”,潛回新泰,“射書城中”,勾結城內士紳,組織叛亂,“以城降”於清。據順治元年九月王國棟揭帖,有“抵新泰,擒僞復城”之語,知周祚鼎最後爲清軍所俘殺。

新泰大順軍雖被清軍鎮壓,但他們堅守縣城,長達四月之久,是李自成山東政權中爲時最長的一個。

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二章 顧炎武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六章 營田使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九章 高家寨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九章 高家寨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
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二章 顧炎武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六章 營田使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九章 高家寨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九章 高家寨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