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

大清調動了其在關外關內的絕大部分機動兵力,僅在守邊各堡留下老弱兵員三四萬人而已。多爾袞實際聚集調動了約二十萬的機動野戰部隊,號稱爲三十萬,做出了席捲南征的態勢。

爲了籌措軍需,北直隸、陝西北部、陝西全境,都遭到了清廷加倍的盤剝。多爾袞相信一個道理,明軍並非不善戰,而是過去崇禎皇帝不能給予明軍部隊充分的餉糧支持,也不能讓軍官善待士兵。

單純論戰鬥力,固然明軍的一般部隊,和關寧軍、和八旗兵,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主要體現在武藝、馬術、炮術上面,可是大順軍那些農民兵,許多人拿起武器、接受軍事訓練的時間,還不過才幾個月,難道武藝和軍事技能就比有好幾年行伍經驗的明軍士兵更厲害了嗎?

多爾袞並不這樣認爲。

明軍給作戰部隊每年二十兩的軍餉,臨時徵召的義兵每年十二兩。

多爾袞則正式確立了綠營的編制,明朝邊軍體制正式宣告了它的名存實亡,更毋寧說是整個明朝的體制框架,除了多爾袞依舊保留了同治帝朱慈烺的皇位以外,實際上整個明朝朝廷都已經名存實亡,完全被清朝所取代了。

綠營兵主要是清軍收編的明朝宣大、三邊邊軍及京營各鎮兵馬,吳三桂的義藩藩兵,還有三順王一順公的漢兵,皆不在此列。

雖然如此,綠營兵的待遇卻絲毫不差,這和過去明軍所享受的待遇,已經有了天壤之別。

多爾袞對綠營兵,是以營爲基本編制,其營制分標、協、營、汛四種,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所屬稱標,副將所屬稱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稱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稱汛。標、協管轄一至五營不等,營以下分若干汛。

綠營兵分爲馬兵、戰兵、守兵三個兵種,這其中,馬兵的年餉爲三十兩,戰兵爲二十四兩,守兵,也就是後勤和戍守的老弱兵員,年餉也有十八兩之多。

光是基礎的年餉,清軍綠營兵的待遇就比明軍邊軍好得多。更何況明軍欠餉極其嚴重,可是現在清軍對綠營兵卻完全不欠餉,餉銀立到立發。

畢竟多爾袞靠着一手剃髮令,已經從華北的士紳百姓手中,強取豪奪了近三千萬兩的鉅額財富。

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清軍完全不受到財政之困。

至於未來?等到未來多爾袞打垮了大順軍以後,即便裁剪綠營兵的餉銀,天下間難道就有人抗衡得了大清的鐵騎嗎?

剛剛升任山西提督的劉遷,以一介廢將降清,靠軍功做了陝西三邊總督的孟喬芳,都統帥着相當數量的綠營兵,一個在山西、一個在陝西,爲攝政王控制局面。

多爾袞看着這樣的大好局面,看着這樣強大的軍勢,於是縱馬高歌奔入華北空曠平坦的雪原上,任飛雪堆積滿斗篷和雙肩,他猶自高唱道:

“壯軍容,威四方。礪戈矛,森甲仗。剖文犀,七屬爛如銀;帶鮫函,璀璨難名狀……”

其餘滿洲的有力宗室諸王貝勒,相顧一眼,年輕者也騎馬跟隨攝政王馳入軍中。接着一些有名的巴圖魯勇士們,便連續唱起了建遼陽、瀋陽城、鐵嶺山等等清廷的頌歌歌篇。

這些頌歌就像皇太極曾經引吭高歌過的布爾湖一樣,屬於滿洲人的民謠。只是在皇太極改元崇德、建立大清以後,專門找了許多漢人學士,把這些粗俗直白的民謠改編成了朗朗上口的頌歌。

用漢語唱起來,這還是些頌歌。不過有的人則是在用滿語唱,那樣聽起來就更像是讓老一輩夢迴白山黑水的民謠了。

連一貫持重老成的濟爾哈朗都露出了笑容,此前他因爲深州之戰被李來亨打敗的緣故,被豪格推卸以致使清軍不能獲得獲鹿之戰全勝的責任。

兩黃旗中甚至還有些人說,都是因爲濟爾哈朗在深州戰敗,才導致了皇太極死在獲鹿。

濟爾哈朗自己因爲這樁事情,一度失勢。不過如今豪格垮臺,多爾袞感到有必要重新捧出濟爾哈朗這樣老資格的親王鎮住場面,濟爾哈朗的政治生命才發生了峰迴路轉的神奇變化。

就此一層領域來說,鄭親王濟爾哈朗是需要感謝多爾袞的。

遼陽之東鼓橐籥,瀋陽城是王氣所鍾!

清軍數以十萬計的軍隊整裝待發,自長安、自延安、自大同、自北京、自濟南、自保定,全線南下,浩浩蕩蕩的軍隊,密集如林的旗幟,那些浩若繁星的軍隊番號,那些恆河沙數的兵戈槍炮,滿布於華北大地之上。

華北平原,整個已經成爲了多爾袞個人的演武場。

太行山是攝政王將要射穿的鐵甲,黃河是多爾袞即將斬斷的利劍,太原城、潼關、漢中、黃河四府、開封城、徐州城,每一處都是滿洲人虎視眈眈而必得的戰場。

中國的山川會怎樣排列,流雲又當如何變幻。

這將由攝政王的三十萬大軍來決定。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還有續順公沈志祥,這四個人也帶着各自麾下的漢兵立馬軍側。三順王一順公所部的漢兵主力,還在山東,不過他們幾個人都奉命回京接受了多爾袞的重新安排,效忠和臣服於了攝政王的權勢。

這幾個人都算得上是許多年的老朋友,他們都是遼東人,也都和滿洲人存在不少血仇,甚至這四個人互相之間,也曾有不少敵對。

但是命運巧妙的地方,就在於使得他們一起變成了先是匍匐在皇太極腳下,繼而是跪伏在多爾袞腳下的漢奸走狗。

同爲高級漢奸,他們過去的恩怨歷史也就沒了價值。

耿仲明纔在攝政王鬥垮豪格的密謀中立下大功,他儼然一副大清有功重臣的模樣,看着攝政王,對衆人說:

“我輩分藩建府,就在今朝了。只要渡過黃河,即便裂地爲王,也沒有什麼難的。”

孔有德心中料想耿仲明如此自負猖獗,將來事情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尚可喜倒是一個十分實誠的人,他看着清軍不斷向南方涌去的軍列,有些擔憂地說:

“此番我國大軍南下,是有進無退。闖孽雖失渠首,但賊衆猶且百萬,不能隨便輕視啊。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帶,聽說那都是闖孽橫行多年的地盤,就好像我們對遼東地理的熟稔一樣,闖孽必熟稔河南之地,大軍到底能否順利渡河,還是未知之數。”

孔有德按劍道:

“我輩功名尚需自南人頭顱上取,何須懼怕一些流賊賊寇?”

沈志祥和孔有德過去曾有一線舊的恩怨和嫌隙,他便低聲反駁說:“在登州時,是誰望見賊帆就西奔了?闖孽非同小可,何況道路傳聞闖孽還有百萬賊衆,我們兵力有限,一不小心陷入賊圍之中,恐怕就要重蹈登州覆轍。”

這句話刺得孔有德有些尷尬,他哼了兩聲,終於不再多言。

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六章 裕州人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九十章 首都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七十五章 高達天下無敵啊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十七章 無派
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三十三章 霧中的騎兵交戰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六章 裕州人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九十章 首都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七十五章 高達天下無敵啊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十七章 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