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

飛雲橋是清軍跨過泡河的必經之處,這座元代修建起來的大橋,位置重要,處在河道最窄的地方。

即便沒有這座橋樑,清軍也要從這裡渡河才比較方便。

此時正值清晨時代,河流已經消融大半,緩緩流動的河水裡還夾雜着大量浮冰。飛雲橋屹立於河道之上,兩岸都有順軍士兵駐守,泡河兩岸的城鎮據點,沛縣縣城、金溝口和留城,谷可成也都加以修繕,增築了營盤和炮臺,作爲順軍的最前沿陣地。

正白旗的兵馬最先抵達徐州境內,這支軍隊是由多爾袞親自指揮,尼堪率領驍騎營和前鋒營的精兵甲騎打頭陣。

他們在前一天,在將金鄉、魚臺兩縣焚掠洗劫一空後,就開始拔營南下。清軍進入徐州境內時,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尼堪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廟道口,兵鋒就此直逼沛縣。

但這不是因爲谷可成不打算抵抗清軍的南征大軍,而是因爲谷可成正在將徐州地境內本就不多的守軍,全力向州城和微山湖消融的一片湖泊區附近聚集。

沛縣,這座曾經醞釀出劉邦、成爲兩漢發源地的城市,現在就是徐州守軍北緣防線的最後支點和陣地。

臨時修築的營盤與炮臺,密佈在飛雲橋兩岸。雖然時間緊急,不允許谷可成深溝高壘,部署下密不透風的防禦陣地,但就這極爲短暫的兩天光陰,谷可成就能夠搞出這種程度的防禦工事,還是相當出類拔萃的。

霧氣瀰漫,清晨的大霧裡還夾雜讓尼堪想到關外老家的寒氣。

徐州守軍中不乏河南人和湖北人,他們對於冬天和嚴寒氣候的抵禦力,當然完全不能和白山黑水裡生長出來的滿洲人相比。

除了習慣了遼東氣候的滿洲人外,草原上的蒙古外藩兵,甚至是宣大、京營的漢軍士兵,抵禦寒冷的能力也高於徐州守軍。

不過大順軍這邊最大的優勢是在物資上,他們中不少人雖然還不習慣這樣的冷天氣。但是穿上厚厚的棉衣以後,士兵們搓着手,皸裂的手掌相互摩擦,帶着一點溫熱和潮溼的白氣吐在手背和手掌兩面,自然就暖和了很多。

遍佈湖廣的公私合營工場,規模做得越來越大,數不清的棉布運至河南以後,由本地軍民百姓縫補製作爲棉衣後,又立即運到了潼關、山西、河北和山東等地。

大順軍將士幾乎人人都穿着準備充足的溫暖棉衣,除此以外,順軍還趕製了一大批綿帽、棉襪、棉鞋,基本可以做到前線近三十萬人馬中,差不多七成以上的士兵,能夠擁有比較充足的禦寒衣物。

這是一項相當偉大的成就,像許都這樣在明朝時,都算得上社會精英的高級士人,就是從這些細節裡看出了大順政權內部蘊含的巨大能量,纔會義無反顧地棄筆從戎,爲保衛大順而戰鬥。

“保衛黃河!保衛運河!保衛大徐州!”

熱血沸騰在黃河,火花飛迸在大運河;

大順軍發出了暴烈的吼聲,保衛大徐州!

大順軍在飛雲橋北岸修築了三個位置關鍵的營盤,還臨時增添趕築了土木製的厚實炮臺——炮臺雖然低矮,但是特別厚實,這是大順軍針對清軍紅夷大炮的特點所設計出來的反制手段。

低矮厚實的炮臺,雖然因爲時間緊張,不能和磚石製成的雄偉城牆相比。但它厚實的主體,面對紅夷炮的轟擊卻有非常出奇的防禦效果。

霧氣籠罩着那些營盤和炮臺,尼堪帶着千餘名前鋒營八旗兵,還有另外四千多名漢軍甲士,最先抵達飛雲橋北岸。

他看着在大霧裡,沾滿霜雪、忽隱忽現的順軍旗幟,耳朵聽到大順軍將士從霧氣裡發出的歌聲,神色便嚴峻了起來,知道守軍已有了準備,敵人又是一支不可輕侮的勁敵強兵。

“難纏的闖孽流賊!”

尼堪呸的罵了一口,但是經過這麼多此交鋒衝突,早在深州之戰時就吃過郝搖旗虧的尼堪,總算能夠明白一件事情,闖孽流賊可沒有那麼好對付。

“下馬。”

尼堪冷峻地下達軍令,前鋒軍的八旗兵都穿着三層厚的盔甲,布面甲、鎖子甲,還有內襯的厚厚罩衣。如此強勁的防禦,連戰馬都披掛馬衣,只不過飛雲橋一帶地勢狹隘,不利於騎軍衝馳,尼堪沒有別的辦法,也只能下令騎兵全部下馬作戰。

漢軍步卒被尼堪擺上了第一線,滿洲太君們照舊做督戰隊之用。尼堪自己在侍衛的環伺下,小心翼翼,絕不能重蹈過去被郝搖旗偷襲或者博洛被闖孽斬首的覆轍。

“攝政王就在廟道口看着你們呢。”尼堪高聲大呼道。

“從濮州、鄆城一路南下,你們也該看到了,攝政王何時吝嗇過賞賜?徐州又是闖孽積蓄財寶的重鎮,而且拿下徐州,我們就能殺進河南——河南!誰不知道闖孽拷掠天下,積藏了七千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就放在開封城裡。”

尼堪拔出刀來說:“先登過橋者,攝政王已經下詔,先登過橋者擡旗!”

這一手火線擡旗,也是多爾袞的無奈之舉。畢竟全力南下,不擇手段和代價地去攻取徐州,這就已經將清軍全部主力精兵置於不成功便成仁的境地裡。

爲了取得勝利,爲了“成功”而非“成仁”,多爾袞當然不吝嗇任何賞賜和代價。

只要能夠驅使這些漢奸,爲大清拿下徐州,他們要什麼,多爾袞就能給什麼。

八旗兵則作爲督戰隊,盯住漢軍的背後,並且在局勢有利的時候,作爲一支突擊用的精兵投入戰場。

尼堪還是有些不放心,畢竟現在大霧籠罩,飛雲橋一帶地勢又頗爲險峻。他也擔心動輒不能突破渡河,或者萬一傷亡太大,不好向攝政王交代。

所以尼堪還是先命令二千餘名漢兵發動攻勢,另外由一百多名前鋒營中精銳的滿洲兵,作爲骨幹力量,配合發起進攻。

尼堪看着那灰濛濛的大霧,對於大順軍的戰法,他一直不太摸得透,總覺得敵人十分難纏。現在飛雲橋守軍在霧氣裡激昂高歌,一望可知士氣不低,清軍要拿下這個陣地,恐怕不會再像前幾天攻破濮州、鄆城、鉅野那樣容易了吧!

“進攻——”

清軍的漢兵排列成相當密集的隊伍,這些明朝邊軍裡的精華,全都是相當精悍的重步兵。他們中不少人以前都是和滿洲人有血海深仇的敵手,現在卻爲了一點虛無縹緲的賞賜,將刀劍對準了同族同袍。

這些事情,實在沒什麼好說的!

尼堪露出了猙獰的笑容:“開始衝!”

砰、砰、砰——

轟隆——

在敵人逼近飛雲橋的同時,大順軍也從濃霧中發起了反擊。灰色的迷霧突然被橘紅色的火光照耀,密集的霧氣遂變爲了一張光彩奪目的畫布,槍炮齊發的驚天雷鳴頓時響徹沛縣。

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八章 英雄氣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從屋上建瓴水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六章 六尚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
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八章 英雄氣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從屋上建瓴水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六章 六尚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