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血濺

天法三年秋,天子繼承大位已有了三年時間,如今天下大定,雲南也已歸入版圖之中,東南地區,除了廈門、澎湖等島嶼以外,海寇之亂同樣悉數平定。

據說海疆經略使劉希堯正在積極同鄭森談判之中,鄭森要求稱藩的條件,大順朝堂上下考慮者數量也很是不少,連陛下都頗爲意動,如此看來,東南一帶連綿多年的戰事就要徹底結束了。

邊境之患,緬甸僻處海外,明帝遠躥以後,對中國基本上是沒有多少號召力了。唯有遼東、朝鮮二地,滿韃子尚佔據兩處,厲兵秣馬,赫然有興兵再起的態勢。

去年代善攻入朝鮮,至今一年有餘,朝鮮各地義軍紛起,卻因爲缺乏足夠的軍械裝備和有力訓練,遭到滿洲八旗的殘酷屠殺。

不僅兩班士大夫被掃蕩一空,連一般百姓也盡遭到屠刀之戮,慘不忍睹,幾至極點。順朝朝中,有不少深明大義的官員,即便李來亨一再用種種藉口推遲伐遼救鮮的軍事行動,他們也堅定不拔,幾乎每次朝會都要重提此事。

更引起京中震驚的,無疑是上個月,來自朝鮮的求援使節團中,竟然有十一個人,同時在開封皇宮的宮門前面,刎頸自殺,血濺金河。

這些使者來華日久,卻一直沒能說服大順軍出兵。他們日日夜夜都爲朝鮮同胞的遭遇產生感同身受的痛苦,當清軍又在某道進行大屠殺的消息傳來後,使節團的成員們憤慨到了極點,便下定了包申胥哭秦庭的悲壯決心。

他們誓死決定,用自己的性命和鮮血,喚醒大順朝廷上對朝鮮戰事的注意力。

朝鮮十一壯士血濺宮門的事情發生以後,便是天子也再不能對東北戰事視若無睹了。朝堂上下的輿論如火沸騰,不少沒有經歷過明末抗清戰事的主戰派年輕官員,也都憤然挺身而出,羣聚大殿之中,請天子出兵爲屬國復此春秋大義之仇。

但是那些經歷過明末以來連年亂戰的老臣們,就持重得多。他們既知道八旗軍的厲害,也認爲遼東已經地遠,何況是朝鮮呢?

伐遼救鮮一事,還是需要從長計議的。

不過也有年輕的官員,慨然道:“從長計議、從長計議,計議已一年有餘,計議得滿韃子兵強馬壯,由三四萬兵馬,壯大到七八萬大軍,如此計議下去,是要計議到山海關前嗎?”

此言一出,朝堂譁然,吏政府尚書宋企郊直接出列,請求天子治該臣失言之罪。李來亨則坦然笑言:

“太祖太宗的祖宗法度,國朝不因言罪人,此何罪而有?太宰何處此言!”

天子一言既出,朝中輿論風向隨即就大爲一變。畢竟此前一年多的時間,皇帝每遇及朝鮮事,必顧左右而言他,不是轉移話題,便是提起西南戰事。

如今李來亨突然要求羣臣仔細討論朝鮮之事,很顯然是他認爲伐遼救鮮的時機已經非常成熟了。

方以仁暗自捏住手上的笏板,他知道這是因爲清軍在朝鮮四處搜殺王室後裔已經成功的緣故。根據朝鮮使節及旅朝華商的說法,去年一整年來,代善爲了徹底瓦解朝鮮人的抵抗,採取了兩個重要措施:

其一,便是大肆搜殺朝鮮王室成員。任何與朝鮮王室有血緣關係,有可能繼承王位的人,都遭到清軍搜山檢海的徹底追殺,以期起到完全斷絕朝鮮人民復國希望的作用;

其二,則是滿清皇室將其姓氏愛新覺羅改爲了金姓,如昭和帝愛新覺羅福臨改名爲了金福臨,代善也改名爲了金代善。

滿清皇室改姓金氏,便是聲稱自己的祖宗源頭出自朝鮮——這並非是決然虛假的歷史,女真建州部確實長期生活在靠近朝鮮的邊境地區,雙方歷史上的交流次數不在少數。

只是代善這種做法,顯而易見是爲了蠱惑朝鮮百姓。清室改爲金姓,又自稱爲新羅王室後裔,很明顯就是爲了長期佔領朝鮮而已。

李來亨獲悉這些情報以後,便基本上能夠判斷出來,清軍在朝鮮的“爲王前驅”工作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

所謂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代善已經把朝鮮文化支柱的王室和兩班士大夫都殺戮殆盡,這才做起了改姓換名的工作。

清軍正準備把朝鮮變成一塊紮實的根據地,卻沒料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大順軍的刀鋒已經醞釀好了威力,即將對遼東開弓射箭,新的一輪北伐大戰也即將爆發。

此時西南戰事也已經完全平定,李來亨早就下定將原本駐紮在雲南的不少精兵鐵騎調回北方,命令他們駐紮在北京一帶,進行適應性的訓練。

由於東北氣候嚴寒,順軍北伐還需要籌集數量驚人的棉衣棉褲。所以湖北和江南地區,那些最早察覺到伐遼在即的商人們,便立刻加大投資,擴建棉紡織工場,這些消息靈通的人士,以耿應衢爲首,隨後便會在波瀾壯闊的伐遼戰事中,撈取一筆極爲驚人的理論。

由湖廣和江右兩大商幫,逐漸發展出來的楚商集團,既具有順朝的皇商性質,又由於最早採用規模化的工場經營方式,經濟實力特別強大,堪稱如今大順排名第一位的商人集團;

由江寧、蘇鬆、浙江三省商幫,發展出來的江南商幫,則以其特別雄厚的財富基礎,後來者居上,急速追趕着楚商的步伐。江南商幫同樣開始引進規模化的工場經營,並依靠富庶的江南地區作爲基礎,很快就發展出了不下於楚商團體的財力。

隨着伐遼戰事在即,這兩大商幫團體也紛紛北上,楚商到陝西及山西活動,江南商幫到河北及山東活動,在日後爲順軍後勤糧秣軍資的籌集,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至於更後來,由楚商建立的“走西口”貿易路線,更是爲大順軍遠征朔漠西域,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幫助效果。

後世順軍名將李懋亨、趙自牢、張國武、康大眼這西軍四大名將,二十年間掃滅準噶爾、平定青海、遠征拉薩、盡滅哈薩克三玉茲,立下了追趕衛霍的不世之功——則楚商所建立的西口貿易路線,裨益巨大。

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
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