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

鄭森挽着洪士鯤的手,走入畫舫的小室裡面,好幾名美豔絕倫的少女正在吹奏樂器,室內陳列精緻,案板上則放滿了珍饈和美酒。

香氣瀰漫,讓聞習慣了江北血腥味的洪士鯤很不習慣,他打了一個噴嚏以後,纔對鄭森說道:

“大木,你知道我此行所爲的目的吧?”

鄭森本來還想和洪士鯤“只談風月,不談國事”,沒有想到這個經歷了豫東淮徐種種驚變的史可法幕僚,已經和當年同自己在南安縣學讀書時,氣質完全不同了。

洪士鯤雷厲風行地直點主題,鄭森無法,只好做了下來,命畫舫上的奴僕和龜公收拾酒水,回道:

“史公是南京衆望所歸的一位天人,留都名流早等着史公回來了……”

洪士鯤直接打斷鄭森的話頭,徑直問道:“天下紛亂,北方戰事已到了千鈞一髮的時候。現在虜與寇相持不下,正是朝廷中興的大好機會,就不要說些敷衍話語,我們直接來談吧。大木,令尊意見如何,究竟屬意潞藩,還是屬意福藩?”

鄭森確實想不到洪士鯤的變化這麼大,他愣了一會後,終於換了一副表情,皺起眉頭沉聲道:

“我若說家父無所屬意,化鵬兄相信不相信呢?”

“這怎麼可能?”洪士鯤根本不信鄭森所言,“潞王監國,福王總戎,現在天子生死不明,誰能先臨機定策,搶先一步擁立某藩繼承大統,那就是定策元勳。定策是目下南都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令尊擁福建一省之地,富比王公,鄭鴻逵鄭總兵又在江南,怎麼可能沒有屬意的對象呢?大木,不要同我再打機鋒了吧?如今天下都糜爛成什麼樣子了!”

鄭森不懂洪士鯤爲什麼剛進到畫舫裡,就好像揣着一股很大的火氣。

可鄭森自己也很無奈,他苦笑說:“不瞞化鵬兄,弟之所言,並無半句虛假。家父……家父在潞藩和福藩之間始終猶豫不決,而且他覺得陛下的兇危大事,還沒有確定,這時候如果就急着策立新帝,很容易就觸到陛下的黴頭上面。”

洪士鯤不敢置信,鄭森的父親鄭芝龍是東南梟雄、海上霸主,現在幾乎獨霸福建一省,無論財力、軍力,其實都遠遠在高謙、黃得功、劉良佐三鎮,還有馬士英、黃鳴俊這兩位督撫大臣之上。

以鄭芝龍的能力和膽魄,怎麼可能到現在還在猶豫不決,不光是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是支持福王好,還是支持潞王好,居然連對崇禎是生是死,都還沒下定論!

崇禎究竟是生是死,在南北消息斷絕的現在,那不就只是南都巨頭們的一句話而已嗎?

鄭芝龍怎麼會昏聵老邁到這樣的地步?

鄭森也知道,要讓洪士鯤這樣有膽魄的志士相信,曾經讓大明朝的東南海洋爲之頭疼的梟雄鄭芝龍早就不在了,是一件多難的事情。

現在的鄭芝龍,只是一個被財富、被土地、被祿位,消磨了筋骨和鬥志的普通富家翁。

當然,鄭氏的“富”依舊驚人,鄭氏在東南,特別是福建的權勢,更加達到了獨霸的地步。

但是鄭芝龍早就不是那個敢於中流擊楫、博浪一擊的豪傑梟雄了,鄭森最知道他的父親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鄭芝龍在潞王和福王之間猶豫不決,原因很簡單,就是怕站錯隊。鄭芝龍心裡擔心崇禎還活着,所以不敢參與定策之事,也無非是怕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鄭芝龍作爲南都方面事實上的最強者,居然還不如一個從徐州帶着幾千潰兵逃亡的高謙。

曾經的海上梟雄,現在只是一個希望安穩度過晚年的田舍老人罷了。

在鄭芝龍的心中,或許只有更多的田宅,纔是一件令人安心的事情。

“化鵬兄,”鄭森嘆完氣,又向洪士鯤問道,“史公到底打的是什麼打算?高鎮臺駐軍浦口,究竟兵力幾何?史公又能否駕馭高鎮臺?南都君子,都欲引高鎮爲援,好擁立潞藩。福藩方面,據我所聞,自從馬瑤草被錢宗伯等人趕走以後,鳳陽和滁州方面,就全部傾斜到福藩這一邊去了。”

洪士鯤大驚道:“馬瑤草何時到的南京?被錢謙益趕走,又是怎麼一回事?”

馬士英字瑤草,馬瑤草便是鳳陽總督馬士英。

鄭森搖搖頭,他對南都君子趕走馬士英的這一件舊事,也很感無奈。

“擁戴潞藩,是南京君子的一致意見,他們舉出福藩有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本來鳳陽總督馬士英也持此議,可是馬瑤草爲了參與定策一事,專程到浦口會晤留都六部大臣,要與留都君子們結盟。我亦未曾想到,錢宗伯等人居然說馬瑤草只是地方總督,無權召集中樞部務大臣討論定策國事……竟然就把馬瑤草趕回鳳陽了。”

洪士鯤連連搖頭,難以相信,南京君子這是怎麼想的?居然硬生生把掌握兵權的馬士英推到了福王那邊。

“劉良佐和馬瑤草關係素來密切,二人同氣連枝。既然馬瑤草被錢宗伯趕走了,想必劉良佐也站到了福藩的一邊?”

鄭森點了點頭:“的確如此。”

“荒唐、荒唐!”洪士鯤大嘆道,“南京諸臣荒唐……那黃得功,還有浙撫黃鳴俊的意見又是如何?”

鄭森將目光從畫舫的小窗投到了秦淮河水面上,望着南京精華所在的十里秦淮,這位鄭氏的貴公子,眉間也難免升起片片陰霾:

“黃撫臺同我家相同,大局未定,並不參與爭立之事。至於黃得功鎮,他在安慶要屏障南京上游,如今九江已失,黃得功鎮正在抵禦闖賊的步步緊逼,自保上尚且困難,當然也就無力顧及南京定策爭立的事情。”

“這樣說來……潞藩有東林、復社君子的支持,史公可以盡力說服高鎮參與策立潞王。福藩則有馬瑤草和劉良佐的支持。我們兩家兵力士馬,差距不大,形勢僵持,局面還很不明朗啊。”

鄭森爲洪士鯤倒了一杯酒後,略過這件事情不再多言,反而問道:

“化鵬兄,你一路南下,所見所聞,江北、中原,現在到底是如何面貌?闖賊、東虜,又各是如何?”

鄭森的問題,讓洪士鯤重新想起了北方的人間煉獄,還有他在徐州和豫東見到的寇、虜之可怕。

洪士鯤心有餘悸道:“東虜鐵馬如龍,勁兵如虎,數千兵旦夕間即將徐州數萬精兵,摧枯拉朽,一舉消滅。兵勢之盛,古之匈奴、突厥、契丹,萬萬不能相比。”

“闖賊呢?”

“闖逆人多勢衆,我雖未曾親見,但道路皆傳聞闖賊兵過百萬,到處裹挾土棍亂民。野戰時即驅民前陣,另以老賊精騎隱於兩翼;攻城時則以饑民填壕溝,蟻附破城。”

“闖賊的兵力,只不過是這樣嗎?”

洪士鯤的回答令鄭森表情微微變化,他有些不太相信。過了一會兒,鄭森突然靠近洪士鯤,極小聲地說:

“化鵬兄,你知道我家常做買賣的事情吧?”

洪士鯤當然知道鄭芝龍是海盜……是海商出身的事情,只是不懂鄭森現在說這個事情,是有何意思。

鄭森故作神秘道:“昨年贛勇盤踞九江以前,常有楚中行商到江南販賣古玩、珠貝,又從松江等地採購大量棉布。我家也有和楚商做過些生意,後來贛勇斷了九江這條道後,生意又少了些。可是近來九江爲闖賊盤踞以後,江右買賣居然又重新興旺起來,而且我見到有許多便宜的藍色棉布自楚中賣到江南。”

洪士鯤越聽越覺得心驚:“楚商?怕不是楚寇吧!”

現在“流賊”猖獗,商家既怕“賊兵”,也怕官兵。一且遭遇,不但貨物被劫,血本無歸,甚且連自身性命都要賠上,所以一般商人都只敢在產地附近交貨。非有十足把握,不敢長途販運。

只有和各地官紳,還有鄉寨流賊,都擁有特別可靠的關係,纔可能在現在這種年月裡,做起異地販貨的買賣。

所以鄭森這樣一說,洪士鯤馬上就明白了,看來這些往來留都的楚商,絕對和盤踞湖廣的闖賊,有着深層的關係:

“既然大木知道這件事情,爲何不讓官府出兵,將這些楚寇拿下?”

“嘿嘿嘿?爲何?這些楚商和留都君子們關係匪淺,有些商行不光是有東林君子們的股本在,甚至還有的乾脆就是復社中人自己的產業。這樣的關係,怎麼可能派兵拿下?”

洪士鯤痛心疾首道:“局勢敗壞至此,人心瓦解,中興事尚能何爲?”

鄭森卻笑道:“哼,化鵬兄,我倒覺得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渠道。現在闖賊和東虜在北方相持,勝負未知,天下未定。自古江左南渡者,從來沒有隻據有吳越之地而能穩固的。從九江向上,武穴、武昌、嶽州、襄陽,長江上游,全部都在闖賊手中。

我們正應該藉着這條渠道,探探闖賊的底細。若有機會,就一定要組織兵馬,恢復荊襄。這樣全據長江天險,進可以北伐中原,退也自保於江東。”

洪士鯤這才明白,鄭森表面上是一副浪蕩登徒子的模樣,其實依舊和數年前同窗時一樣,還是一個胸懷天下的志士,他終於問道最後一個問題:

“大木,你又支持誰呢?”

鄭森站起身來,走出畫舫,非常堅定地說道:“我現在支持史公!”

現在支持史可法嗎……

那麼將來呢?

洪士鯤如此想道。

“化鵬,下雨了。”

“嗯……那我就回史公那裡覆命了。”

“暴雨將至,天下解體,南都只是長江裡的一葉扁舟,將來何去何從,誰又知道呢?”

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爲誓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九十五章 前營的黑色大纛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一章 太原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十七章 義侯做天子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六章 裕州人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
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爲誓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九十五章 前營的黑色大纛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一章 太原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十七章 義侯做天子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六章 裕州人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