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

西元1644年,甲申年,大順光中元年,大清昭和二年,北明同治二年,西明太平天國二年,南明監國元年。

甲申,甲申。

如果崇禎皇帝未死的話,這一年應該是崇禎十七年。

不過在李來亨如今所處的世界裡,崇禎皇帝的神主牌位已經值不了幾個錢了。他的生死在剛剛過去的永昌元年裡,是獲鹿大戰中逝去的三位天子中,最無足輕重的一位。

新的秩序正在醞釀,並且即將誕生。這場大決戰,李來亨當然知道的,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決戰,將比獲鹿之戰更爲恢弘和血腥,在鮮血中,總會有一個政權勝出,勝出者又勢必將要席捲天下了。

從北京到開封,從長安到武昌,從成都到南京,李過李來亨父子、多爾袞、張獻忠和他的義子們、南明的衆正盈朝們,這些英雄、梟雄、霸主、豪傑和愚不可及的蠢物,所有人的聲音、信念和努力,形成一面無形的網,從蒼穹覆蓋下來,於是便註定了中國的山川會怎樣排列,流雲又當如何變幻。

這就是大決戰!

毋庸置疑的大決戰。

李來亨剛剛離開皇宮,就立刻奔往參軍院。現在的參軍院是和兵政府合署辦公,用的是兵備道的衙門做官邸,條件固然簡陋些,但對於習慣了吃冰飲雪的順軍戰士們來說,其實應該說條件是大大的優渥了纔對。

李來亨在宿衛騎士們的跟隨下,才走到兵政府和參軍院官邸的大門口,就遠遠聽到了顧君恩幾乎算得上是咆哮的聲音。

李來亨向張皮綆點評道:“爲顧君恩辦事的參謀們,壽數和腦子,肯定會少掉一樣。”

大決戰將要來臨的壓力完全激發出了顧君恩的激情,他的情緒好像被大火完全點燃了那樣,不僅是跳脫起來,而且是在狂舞着。所有地圖、軍情文書、部隊的編制和兵力情況,這些表圖、文字,錯綜複雜的信息,從顧君恩的眼睛下流過,就成爲了井然有序的數據。

李來亨走了進來,他敲敲門後才說:

“好直實孤之留侯,坐斷軍機,舍你其誰?”

顧君恩處理軍務的效率,的確只能用熱忱和激情來形容。他辦理軍務就像是打完一場仗似的,汗水不停地從額頭上涔涔流下,見到晉王殿下駕到後,纔拿起一條手帕擦了擦臉。

顧君恩矜持地說:“殿下過譽,臣臨陣決機遠遠不如雄麗,衝鋒陷陣當然也不能同搖旗相比,爲殿下統籌大局、總統百官,也……也還不能同樂山相比。”

李來亨知道顧君恩爲人狂傲,即便沒有將平章政事的宰相位置視爲自己的囊中之物,至少也是認爲自己有資格和方以仁平分秋色。

但是李來亨穩定大順政權以後,卻是以方以仁爲獨相,總統百官。這已經是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以後,二百年天下所無的恩典了。

此前牛金星雖然也擔任過平章政事,但當時至少名義上還有惠世揚這個大明朝的三朝老臣同爲平章。

現在惠世揚已經到襄陽養老去了,大順便只剩下了方以仁這一位平章政事——堪稱實打實的天下獨相。

顧君恩從來沒覺得自己的能力或地位就比方以仁低了半分,所以方以仁能獨相,他顧好直卻只是本兵,肚子裡頭多多少少是存在一點不滿的。

李來亨知道他的心情,哈哈笑着拍了拍他後背,直言道:

“好直不遜於天下任何一人,你擔心什麼呢?說正題吧,清軍動向如何?明天就是甲申年的正旦了,我們的兵力、糧秣、軍械、輜重、要壘……這一切一切,都是否部署妥當了?”

顧君恩看着李來亨,臉上不免有些憂愁:

“殿下下令聚兵十萬於開封,現在除了殿前軍在山東,殿中軍一部在潼關、一部在太原,其餘五軍的精兵強將,已經悉數集中於開封。

只是參軍院做了推演,多數人都認爲聚兵開封,雖然可以起到集中兵力的作用,可是緩不濟急,一旦清軍的兩個拳頭自東西方向夾擊過來,待我軍防守反擊的時候,大順疆土恐怕已經喪失過半了。

這對於我軍的軍心士氣,肯定會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接連失地之下,即便擁有了兵力集中的優勢,到時候大軍士氣不振,也未能能夠做到些什麼。”

李來亨帶着衆人坐下,他自己也看過參軍院送上來的種種軍務文書。而且李來亨看過的材料,都是先由顧君恩統計和分析過一遍的東西,所以正常來講,他們兩人的用兵思路應該是比較接近纔對。

可在顧君恩看來,李來亨在年前要求集中優勢兵力到開封的情況,實在有些不合乎於兵法。

“殿下,兵法上說,勿以軍重而輕敵,勿以獨見而違衆,勿以辯說爲必然……”

李來亨大笑道:“好直是想說,這三個勿字,孤都佔全了嗎?”

顧君恩趕忙說:“臣斷無此意。”

李來亨嘿嘿笑道:“哎呀,好直,不要信口開河。你的意思孤全明白,但這場夾河之戰,東虜是勢在必得,多爾袞又必須短期內求取速戰速決的速勝結果。可以說就大勢來說,局面其實是有利於大順,因此孤才認爲,這一場決戰,不僅僅是大順軍反擊的轉折點,而且將是一個痛殲滿洲人主力的大好機會。”

顧君恩苦笑道:“殿下欲以此戰爲唐太宗之虎牢否?但多爾袞恐怕不是王世充、竇建德之流,而且我們不能不忽視江南啊。”

李來亨卻不以爲意地說:

“江南自永昌元年生變以來,如今李建泰、高起潛、劉澤清、蘇觀生等人慾奉唐王監國而不成,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連我們這些遠在河南的人都知道,江南人又豈會不知?

孤聽說馬士英領銜三鎮,以劉良佐、高謙、黃得功之兵叱吒於金陵,擁福王稱帝,估計正式改元建號,也就是這幾天的事情了。

可他們明知道李建泰、高起潛、劉澤清、蘇觀生之輩有擁唐之議,鄭氏、黃鳴俊、朱大典、錢謙益有擁潞之議,現在兵入金陵,卻沒有動這些人裡的任何一人。

難道真的是因爲馬士英寬宏大量嗎?無非是三鎮兵雖然佔據優勢,但尚且不能徹底壓倒其餘各派勢力而已。

嚴薪已派不少人馬潛伏江南,據他估計,福王改元建號之日,江南又免不了發生數場內釁。所以啊,好直,你擔心江南方面,實在是過慮!”

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二十一章 炮標就位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三章 李天下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十八章 祝捷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陣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二十六章 歲入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五章 礦徒軍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四章 於大忠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五章 礦徒軍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
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二十一章 炮標就位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三章 李天下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十八章 祝捷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陣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二十六章 歲入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五章 礦徒軍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四章 於大忠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五章 礦徒軍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