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

從井陘關城到獲鹿縣,不過幾十里地。再從獲鹿到真定城下,也只有幾十裡地。

在這方圓不足百里的範圍裡,兩支超過十萬人的軍隊,正在急速靠近着。也正是因爲如此狹窄的範圍,使得皇太極可以在大順軍主力出井陘關以前,依靠數量上擁有壓倒性優勢的騎兵,將井陘和真定之間的交通聯絡徹底封鎖截殺。

真定城下的清軍圍城大營裡,人馬已經走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少數兵力守着兩座御帳,用於迷惑真定守軍。

不過這種迷惑,皇太極估計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歸根結底,還是因爲真定城內缺乏足夠的騎兵作爲突擊力量,使得他們根本上缺乏阻滯清軍撤圍的能力。

熱風吹拂,使得臉色蒼白的皇太極精神爲之振奮了起來。幾名包衣奴才跪在地上,讓他們的主子踩在背上,緩緩上馬。不過饒是如此,以皇太極現在的身體情況,只是騎上戰馬,身子都依靠開始搖搖晃晃,讓周圍的諸王貝勒,還有內院學士們,無不爲之心驚。

“陛下,臣等不辱使命。井陘流賊小勝以後,又陸續增兵,估計流賊李自成主力兵馬已至矣。”

智順王尚可喜奉命率部襲擊土門關,皇太極早已授意其稍微進取以後即可撤兵。結果不出皇太極的預料,順軍援兵果然已經差不多抵達前線,清軍也因此加緊備戰。此前皇太極早就分兩次,從真定城下向獲鹿一帶撤走了約十萬人左右的兵馬,確認尚可喜帶回的軍情以後,皇太極便將真定附近最後的近五萬關寧兵和漢軍旗兵馬也撤了下來。

早先撤往獲鹿的約十萬兵馬,就是清軍全部精華所在。滿洲八旗的三分之二,蒙古八旗的三分之二,漢軍旗的一半以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外藩蒙古兵和明朝降兵精銳,悉數集結於此進行休整。

他們秣兵歷馬,休養戰馬的馬力,整備將士的軍械武器。雖然清軍存糧早已告急,但是皇太極深知此戰一旦得勝,那麼清軍立即就可以掃平華北,到時候糧食問題就可以通過因糧於敵的辦法,利用流賊的積蓄來解決。

至於此戰如果戰敗……到時血流漂櫓,士馬恐怕十不餘一,也就沒有擔心糧食問題的必要了。

尚可喜原是東江軍舊部,先投遼東巡撫王化貞,後隨毛文龍入皮島。但他和孔有德、耿仲明不同,皮島兵變時始終堅持忠於明朝,率部趕回皮島,鎮壓兵變,殺耿仲裕、王應元等帶頭者,重新擁護繼任東江總兵的黃龍出山收拾殘局。

他全家數十口人死於遼東戰亂,本來對於滿洲人深懷刻骨銘心的血仇。吳橋兵變以後,尚可喜還曾經繼續和當時同樣在東江任事的金聲桓合作,安撫東江諸島。

直到東江總兵黃龍去世,和尚可喜懷有私仇的沈世魁接任東江總兵。沈世魁對尚可喜懷恨在心,屢屢尋找機會迫害尚可喜。無可奈何之下,曾經和滿洲人有血海深仇的尚可喜,才終於走上了背叛民族、背叛國家的道路,派人前往盛京與皇太極聯絡,最終在崇禎七年正月初一,借元旦之會,逮捕副將俞亮泰、仇震泰,然後掠廣鹿、大小長山、石城、海洋五島軍民萬餘人,最終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投清。

尚可喜和同爲三順王一順公的孔有德、耿仲明、沈志祥等人有很大的不同,他本來就和清軍有着化解不開的國仇家恨,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去做一個大明朝的忠臣義士。

十年來他在皮島餐風飲露,率部浴血奮戰。可是當長官脅迫,尚可喜的個人生命遭到威脅的時候,大明朝的體制卻沒有給他留出一條活路。

他能選擇的只有以叛逆的身份死於長官之手,抑或做出叛逃賣國的舉動,投奔東虜,就此成爲令人不齒的漢奸叛徒。

如今匍匐在皇太極馬前的智順王尚可喜,在他的身上已經看不到一絲一毫曾經那一位東江軍副將的英勇氣概。尚可喜的頭皮被剃得是這樣乾淨,連一點青色的頭髮根都看不到了,他小心翼翼跪在皇太極的面前,皇太極讓他以手下兵士的性命爲代價,誘導流賊對戰局做出誤判,他也奉命照辦,連自己的內心裡都沒有一點點的牴觸。

真是一條好狗。

皇太極這樣想着。

尚可喜跪在地上,說道:“陛下,流賊兵勢約莫有十萬之衆。出井陘道後,直往真定方向而來,不久就將開抵獲鹿,還望陛下萬分小心。該股流賊士馬器械甚爲精強,不可以尋常明軍視之,此戰乃我朝抵定中原的決勝之戰,天下勝負,悉繫於此。陛下慎重!”

皇太極點點頭,他脆弱的身體只是簡單點了一下腦袋,就好像用盡了大半的力氣。侍立兩旁的包衣奴才們都分外情急,生怕他們的主子堅持不住,墜馬落下。

不過皇太極最後還是一手抓住繮繩,一手按在馬鞍上面,支撐住了自己的身體,對一旁的范文程、洪承疇笑道:

“洪學士常說流賊百萬之衆,皆蟻聚而成,就像是一棟地基不牢的破房子,只要衝上去在它的大門上踹一腳,就會土崩瓦解。今天流賊以十萬衆東行而來,洪學士以爲能我國家能破賊否?”

洪承疇知道自己歷來對闖賊的幾次判斷,全都脫離事實,誤會極大,以至於造成了清軍在碭山和白溝河的慘痛失敗。現在洪承疇多少已經明白一點,那就是經過數年的發展以後,闖賊不管是兵力還是具體的作戰組織方式,都和自己過去所瞭解的情況,發生了極大變化。

他不敢再繼續刻舟求劍,面對皇太極的問題,尷尬回道:“此是臣等了解不深,以至於貽誤軍機。陛下聖文神武,已經料敵先機,如今圍城大兵先後皆撤來獲鹿,十四五萬大兵,比較闖逆十萬之衆,又強盛許多,自然破賊必矣。”

皇太極哈哈大笑數聲以後,又禁不住猛烈咳嗽了好一陣,包衣奴才們急急忙忙遞上蔘湯,天聰汗在馬上小飲數口以後,才緩緩平下這口氣來。

大清的諸王貝勒們,除了濟爾哈朗被留在深州監視李來亨,多爾袞被留在大同另有使用,代善被留在北京掌握京師以外,剩下的人全都聚在軍中,屯兵獲鹿。

三順王一順公的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續順公沈志祥,也都聚集於此。

最後則是吳三桂、劉澤清、高第等明軍將領,他們在暗殺孫傳庭、高傑、李成棟以後,屯兵了秦軍兵馬,實力增長許多,也是獲鹿戰場上清軍一方的中堅力量。

唐通則因爲此前的涅槃口之敗,遭到皇太極的嚴厲訓斥,和屯齊一起都被留在了深州監視李來亨。

率領清軍葛布什賢超哈前鋒兵的豫親王多鐸,縱馬奔入中軍,他看到皇太極病情又有嚴重惡化的模樣,心中想到了自己那位被皇太極刻意安排到大同的同胞哥哥睿親王多爾袞,內心漣漪不斷。

但是最終一切想法,還是化成了豫親王多鐸口中的一句:

“大汗,流賊出關了。”

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三十六章 流動作戰與根據地的條件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四章 於大忠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一百零九章 顧君恩在此第五十三章 顧君恩第七章 左鎮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
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三十六章 流動作戰與根據地的條件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四章 於大忠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一百零九章 顧君恩在此第五十三章 顧君恩第七章 左鎮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