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馬耆山重工業區

成功完成焦煤試驗後,現在的水泥研製也已粗見成效,負責研發的廖全祿建了一座外型模仿瓷窯的建築,將粘土與石灰石按李嘯所說的3比1混在一起,磨成細粉後又拌入煤粉,充分混合均勻後,放入窯中燒煉鍛制。

開始時,廖全祿沒經驗,將混全好的生料敲得極細碎,結果因爲密不透風,極難燒着。後來他吸取教訓,故意讓生料保持大塊狀,這樣堆疊在一起後,每塊生料之間均能順利進風,才順利點火燒製。

廖全祿後來被李嘯的鍊鐵技術所啓發,他在生料底部添加了厚厚一層煤粉,從而大大加快了水泥的燒製進度。

到李嘯成功煉出鋼鐵之時,廖全祿水泥研製也終於得到了李嘯的認可。

當然,李嘯心下還不滿意,因爲廖全祿出產的水泥都是慢幹型,凝結時間長,不象現代的水泥分爲多種型號,快慢幹均有。

李嘯記得,在現代,如果要水泥快乾,似乎可以加聚丙烯酰胺爲添加劑。只是李嘯這個機械系專業大學生,能勉爲其難煉製出水泥已是不易,再要求他懂化工專業就是強人所難了,所以聚丙烯酰胺現在他不可能有能力能生產出來。

李嘯安慰自已,現在能有這種粗糙的慢幹水泥用也不錯,這已是超越時代的高科技產品了。沒辦法,這畢竟是在明朝,而不是現代社會,李嘯憑一人之力也只能做到這一步。

李嘯賞給了廖全祿三十兩銀子,以鼓勵他想出用瓷窯燒製水泥的辦法,並最終成功將水泥燒製了出來。

廖全祿正捧着賞銀笑得合不攏嘴,又一件喜事傳來,他被李嘯任命爲水泥廠廠長,全面負責水泥的生產工作。

現在,幾大重點項目均已試驗成功,李嘯決定,對現有產業進行重組優化。

這樣做。當然是爲了更好進行鋼鐵及相關產業生產。

按李嘯的計劃,馬耆山重工業區正式成立,暫由李嘯自已總體負責。

工業區內,包括磚廠、鐵場。水泥廠。

其中鐵場包含的下屬廠礦最多,佔地面積最廣,其中有炭廠,挖礦場,碎礦場。焦煤廠,冶煉場,鍛造坊。

李嘯把炭廠從磚廠中分離出來,也是爲了鐵場更好地運作。畢竟現在製造內燃磚可全部用煤代替炭粉。

各廠的責任人也已委派,其中磚廠負責人爲祝大聲,水泥廠爲廖全祿,鐵場各廠礦均由爲顏均總負責。

整個馬耆山工業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李嘯派了大批輔兵守衛,嚴禁外人與閒雜人員入內,以防技術泄露及偷盜行爲。

接着。李嘯開始安排各工廠的人力計劃,現在他馬耆山中,除去上學的兒童,和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現有能幹活的家屬爲1085人,初步定爲磚廠150人,水泥廠200人,剩下的735人全部拔給鐵場。

至此,李嘯全軍的家屬全部安排完畢。

李嘯隨後讓張行猛帶人去安東衛城,找到因爲躲避戰亂而在此存身的張銅柱。希望讓這位曾在碑廓百戶所開鐵器鋪的張銅柱,能搬到馬耆山來負責鍛造坊的工作。

張行猛拿出幾塊白亮的鋼餅,告訴張銅柱,這就是我們雄唐所李大人所煉之物。並告訴張銅柱只要他來雄唐所鐵場工作。會有大量的上好鐵錠與鋼錠等他來鍛造武器與盔甲。

張行猛立刻看見,張銅柱那紫紅色的臉上頓現不可思議之驚喜,他手撫鋼餅,不住地連聲讚歎。

張行猛不由得心下暗笑,難怪,李大人說只要把這幾塊鋼餅給張銅柱看過。他必定願意前來。這好木匠愛良木,好鐵匠愛精鋼,皆一理也。

第二天,張銅柱便與兒子張樹生與一衆工匠來到雄唐所,李嘯親自迎接,並設宴款待,以感謝張銅柱在李嘯軍最初也是最困難之時的鼎立支持。

“張師傅,我任命你爲鍛造坊坊長,全部生產工作與打鐵工匠均由你負責。”李嘯微笑着對張銅柱說道。

“張老兒承蒙李大人看重,定會盡心盡力做好工作。”張銅柱感激回道。

按李嘯的要求,現在鐵場中,各種普通的勞力工作由前來做工的家屬負責,其它有打鐵經驗的鐵匠則全部集中到鍛造場中工作。

術業有專攻,李嘯這種安排,可更快地加快工作進度。

在人力安排完成後,李嘯開始設立工匠等級制度,大致分爲作頭,匠頭,匠丁,學徒四種。並以此來決定每個人的薪資標準。

李嘯規定,顏均升爲作頭,每月薪資5兩銀子。

廖全祿、祝大聲、張銅柱則爲匠頭,每月薪資3兩銀子。

一衆有專業技術的石匠、泥匠、鐵匠則爲每月1兩銀子。

進入工廠做事的家屬一律按學徒工算,每月爲0.5兩銀子。

當然,這只是固定工資,等產品開始銷售了,還會有獎金與分成。具體細節,李嘯還在設計與規劃中。

接下來的日子,爲了加快鍛造的工作進度,李嘯充分發揮自已學機械的專長,發明了水力鍛錘。

現在鍛造坊中,每臺鍛爐邊上都有一臺水力鍛錘,鍛錘下是厚厚的鐵砧,砧下墊着厚實的柞木墩子,再下面是水泥、石子澆鑄的基座。多層複合受力結構,能夠承受鍛錘落下的巨大沖擊力。

這些鍛錘都是分別由一座大的蓄水池供水控制,有專門從馬耆山上的潯河支流處,建了導水通道,引水入蓄水池,等積水量到了一定程度,便可舉起鍛錘擊打。擊打下去後,很快又重新蓄水,這樣一來,整個水力鍛錘可以循環反覆地進行下去。

李嘯設計的鍛錘分爲兩種。一種是重兩百五十斤,衝程三尺,每分鐘落錘10次,用於粗加工。

另一種小的重八十斤,衝程二尺,每分鐘落錘20次,用於精細加工。有這項技術,與以前只能靠鐵匠們一錘一錘敲打,效率提高了許多,也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李嘯原本想趁熱打鐵,一鼓作氣將機械廠與火炮廠也建立起來,但因爲火器總頭趙傑與三個葡萄牙人都已前往澳門,現在他沒有懂火器的專業人材,故槍械廠與火炮廠只能暫時作罷。

不能生產槍炮,那麼,可以先做其它事情。

在李嘯的計算中,現在這個高爐若用個15次,差不多一個半月,就算中間略有耽擱也是不到兩月,他總共可產出鋼鐵1050噸。李嘯計劃,其中要生產可用於打造打將領鎧甲的共析鋼10多噸,用於士兵盔甲與武器的普通鋼材與上品高炭精鐵則估計產量有350多噸,剩下的650多噸中下品高炭精鐵,則可打造普通盔甲、刀劍、與生活用品、農業工具之類。

按明朝三十斤精鐵可以製成一件盔甲的用量來看,李嘯現在才這麼點可憐的軍隊,現有的鋼材量絕對已是綽綽有餘。

那麼,給自已的軍隊全新改裝,也就成了必須進行的工作了。

李嘯決定,要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鎧甲,來讓自已的軍隊全部裝備上,這種鎧甲,必須比明朝最好的鎧甲防護力還要先進。

有條件,就要做到最好,這是李嘯不變的信條。(。)

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136章 誰說鹽鹼地無用第227章 山谷圍殲第165章 軍階考覈(下)第39章 高溪村之戰(上)第159章 奏凱班師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38章 戰陣配合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199章 皇帝的隱憂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55章 首次產品獲利第68章 組建與壯大第222章 李嘯大婚第118章 晉升同知第118章 晉升同知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26章 借馬與談判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9章 火燒牛蹄墩(上)第79章 虎嘯遼東第186章 朝中鉅變第57章 婉兒之助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24章 有寶送來第167章 叛軍新動向第95章 後金之亂(一)第17章 戰八匪殺六賊第108章 高龍堡守衛戰(五)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每六十三章初戰豫家溝下第102章 滿載而歸第216章 兗州之戰(六)第221章 皇上賜婚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83章 敗軍言和第42章 夜襲仙女峰第120章 碑廓破襲戰(一)第68章 組建與壯大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183章 敗軍言和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41章 兵發馬耆山第74章 如何封賞第81章 海上驚變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64章 軍階考覈(上)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32章 如何補充糧食第131章 雄唐所第133章 進京獻俘第175章 周延儒的毒計第77章 宴會暗流第72章 陳友德的突襲第170章 叛軍突圍第148章 面試第106章 高龍堡守衛戰(三)第101章 東江總兵黃龍第93章 崇禎皇帝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77章 宴會暗流第176章 我只一路去第68章 組建與壯大第65章 抹殺與冷遇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197章 陳子龍第103章 突如其來第19章 火燒牛蹄墩(上)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96章 後金之亂(二)第109章 高龍堡守衛戰(六)第47章 孫婉兒第51章 新的規劃第94章 橫行隊第202章 李代桃僵第180章 鋼甲重騎之威第145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184章 惹不起的李嘯第42章 夜襲仙女峰第97章 後金之亂(三)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93章 興旺市集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28章 招募流民第127章 攻佔安東衛城第151章 頂尖之劍第231章 武勇超卓第226章 烽煙再起第118章 晉升同知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69章 吳三桂
第135章 春耕儀式第136章 誰說鹽鹼地無用第227章 山谷圍殲第165章 軍階考覈(下)第39章 高溪村之戰(上)第159章 奏凱班師第166章 勳章與學習第38章 戰陣配合第152章 雙劍對決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199章 皇帝的隱憂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55章 首次產品獲利第68章 組建與壯大第222章 李嘯大婚第118章 晉升同知第118章 晉升同知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26章 借馬與談判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9章 火燒牛蹄墩(上)第79章 虎嘯遼東第186章 朝中鉅變第57章 婉兒之助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24章 有寶送來第167章 叛軍新動向第95章 後金之亂(一)第17章 戰八匪殺六賊第108章 高龍堡守衛戰(五)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86章 血戰黃骨島堡(三)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每六十三章初戰豫家溝下第102章 滿載而歸第216章 兗州之戰(六)第221章 皇上賜婚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83章 敗軍言和第42章 夜襲仙女峰第120章 碑廓破襲戰(一)第68章 組建與壯大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183章 敗軍言和第53章 魯南柱護安東衛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41章 兵發馬耆山第74章 如何封賞第81章 海上驚變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164章 軍階考覈(上)第61章 初戰豫家溝(上)第132章 如何補充糧食第131章 雄唐所第133章 進京獻俘第175章 周延儒的毒計第77章 宴會暗流第72章 陳友德的突襲第170章 叛軍突圍第148章 面試第106章 高龍堡守衛戰(三)第101章 東江總兵黃龍第93章 崇禎皇帝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77章 宴會暗流第176章 我只一路去第68章 組建與壯大第65章 抹殺與冷遇第142章 桑田與啓發第197章 陳子龍第103章 突如其來第19章 火燒牛蹄墩(上)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190章 皇太極論政第96章 後金之亂(二)第109章 高龍堡守衛戰(六)第47章 孫婉兒第51章 新的規劃第94章 橫行隊第202章 李代桃僵第180章 鋼甲重騎之威第145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184章 惹不起的李嘯第42章 夜襲仙女峰第97章 後金之亂(三)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54章 盔甲設計第193章 興旺市集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28章 招募流民第127章 攻佔安東衛城第151章 頂尖之劍第231章 武勇超卓第226章 烽煙再起第118章 晉升同知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69章 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