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保持沉默

(039二十五日白天的戰鬥結束後,埃以決戰的戰場已經形成。

到了當天晚上,出現了第一個停戰機會。美軍四支航母戰鬥羣到達地中海之後,中國海軍的兩支航母戰鬥羣也進入了亞丁灣。也就是說,中美在中東地區附近各部署了四支與六支航母戰鬥羣。

以當時的情況,只要中美出面干預,而且態度足夠強硬,戰爭就會結束。.br/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個時候停戰,中美都能保住面子,畢竟埃及陸軍已經在西奈半島上發起反擊,重創了以色列國防軍,而以軍仍然在西奈半島上作戰,並沒有遭遇決定性的失敗。如果在這個時候停戰,以色列肯定得主動撤離西奈半島,而埃及也會承諾恢復到戰前狀態,即從西奈半島撤軍。至於北面的敘利亞,因爲沒有攻入戈蘭高地,根本不會對停戰產生影響。

問題是,中國與美國都沒有發出停戰信號。

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埃及、還是以色列,都有進一步擴大戰果的機會,而且在雙方看來都離勝利不太遙遠。

對以色列來說,如果能夠殲滅突入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就能佔領西奈半島,然後在極爲有利的情況下與埃及簽署停戰協議。即便不能永久性的控制西奈半島,也可以用來作爲談判籌碼,迫使埃及在政治、外交與軍事上做出妥協,獲得更爲穩固的周邊環境,也獲得更加長遠的和平。

對埃及來說,如果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擊敗以色列國防軍,不但能夠收復失地,還能進一步威脅到以色列本土,協助敘利亞收復戈蘭高地。即便敘利亞軍隊非常不濟,沒能打下戈蘭高地,埃及軍隊也可以攻入以色列,以土地換土地的方式,迫使以色列交出戈蘭高地,甚至能讓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達到這個目的,不但能拉攏敘利亞,組建“埃敘軸心”,還能讓埃及成爲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可以說,雙方都有冒險的理由。

只是,起到關鍵作用的並非納傑夫的個人野心,也不是埃及的民族意志,而是由牧浩洋提交給黎平寇的一份情勢分析報告。事實上,這份報告由戚凱威提交,在牧浩洋與魏成龍審議後轉交給了黎平寇。

在這份報告中,戚凱威明確提到,有足夠的把握在西奈半島上擊敗以色列國防軍。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戚凱威絕對沒有誇大其詞。

雖然埃及軍隊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二十三日與二十四日的表現,已經證明由牧浩洋協助搞的軍事改革已經收到成效,埃及陸軍的作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埃及空軍也走出了前幾天的陰影,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埃及陸軍的兩個主力集團軍已經進入西奈半島,算上預備役部隊,總共投入了近三十萬官兵,而以色列的作戰部隊只有二十萬左右,而且只有一個王牌旅與七個常備旅,其他都是預備役旅。從戰場形勢來看,埃及陸軍仍然掌握着內線作戰優勢,後勤保障的難度比以軍低得多,可持續作戰能力超過了以軍,因此有更大的韌勁。

綜合這些因素,只要不在指揮上犯錯誤,擊敗以軍的難度並不大。

有戚凱威坐鎮,指揮上的問題基本上可以忽略。至少在前兩天的戰鬥中,戚凱威的命令都得到了落實。

只是,這份報告存在一個嚴重缺陷,即戚凱威沒有提到擊敗以軍後的問題。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西奈半島上取勝之後,埃及軍隊該何去何從?

按照魏成龍的分析,戚凱威沒有提到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避免讓黎平寇在做出政治決策的時候受到影響。

要知道,就算埃及軍隊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擊敗以軍,也不見得能夠攻入以色列。

原因很簡單,隨着戰線向東退役,埃及軍隊的後勤保障將越來越困難,而以軍將逐步轉爲內線作戰。此消彼漲之下,埃及軍隊的優勢將蕩然無存。如果考慮到兩軍素質,特別是以軍在逆境下表現出來的作戰能力,埃及軍隊根本不可能在國境線對面擊敗以軍,甚至有可能遭受慘敗。

結果會如何,恐怕就沒有能夠想到了。

別的不說,如果遭到了重大挫敗,埃及軍隊的士氣一落千仗,別說攻入以色列,能守住戰線就很不錯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在旗開得勝之後,被以軍抓住反擊機會,結果一潰千里,眨眼間就丟掉了勝利果實,最終還被以色列突破了蘇伊士運河防線。如果不是阿拉伯國家全體行動,拿起石油做武器,逼迫西方國家停止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恐怕埃軍連開羅都守不住。

歷史重演的話,埃及軍隊的結局不會好到哪裡去。

如此一來,在情勢報告中,戚凱威自然得忽略這個問題。

牧浩洋沒有忽略這個問題,但是也沒有在轉交的報告中專門提出來,因爲他也知道,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讓黎平寇受到影響。

正是如此,戚凱威提交的情勢報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戚凱威沒有提到的東西,對美國總統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當時,五角大樓也向白宮提交了一份戰爭情勢分析報告,其中明確提到,即便埃及陸軍能在西奈半島上取勝,全殲以軍主力部隊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爲以軍仍然牢牢控制着通往國內的交通線,而且埃及陸軍缺乏長途本息能力,所以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以色列國防軍也能撤回本土,然後依託本土打一場戰略防禦戰,挫敗埃及軍隊的進攻銳氣,再利用埃及軍隊後勤補給不濟的機會發動反擊。

按照美軍給出的預測結果,以色列有很大的把握擊敗埃及。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在以色列彈盡糧絕之前,美國必須伸出援手,爲以色列提供彈藥物資。

可以說,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雖然在戰爭爆發前,以色列已經提高了國內彈藥廠的產能,還通過各種渠道從美國與歐洲國家購買了一批彈藥,特別是坦克彈藥,但是在戰爭爆發時,以軍的彈藥儲備仍然遠遠滿足不了一場大規模戰爭。

打到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以軍庫存的彈藥已經用掉了三分之二!

如果不是巴拉姆以閃電般的速度擊潰了敘利亞軍隊,確保戈蘭高地無恙,恐怕以軍已經用光了庫存。

當時,爲了支援西奈半島上的作戰部隊,以軍已經把戈蘭高地駐軍的彈藥儲備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可以說,如果敘利亞陸軍能夠振作起來,及時發動進攻,戈蘭高地上的以軍很有可能將無彈可用。

即便敘利亞軍隊無所作爲,以西奈半島上的作戰強度,以軍也將在三到五天內耗光全部彈藥。

當時,以軍最缺乏的就是坦克彈藥,特別是動能穿甲彈。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到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庫存的動能穿甲彈已經減少到三萬四千枚。如果平均分配下去的話,每輛坦克只能分到十二枚,而正常情況下,一輛坦克的穿甲彈基數是二十八枚。在一場坦克會戰中,一輛坦克至少需要一個基數的穿甲彈,而一場戰役至少需要爲一輛坦克準備兩個基數的穿甲彈。即便前線部隊都儲備了一個基數的穿甲彈,庫存也無法滿足一場戰役的需求。

沒有穿甲彈,以軍坦克就只是毫無威脅的鐵皮罐頭。

事實上,戰爭爆發後,以色列大使就向美國提出了請求,希望美國能夠緊急提供一批坦克彈藥。在二十二日、二十四日與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總理三次給美國總統打電話,提到了援助的事情。

美國國防部在這個時候提出援助問題,表明已經刻不容緩了。

問題是,如果美國援助以色列,中國就會援助埃及與敘利亞,美國向以色列提供坦克彈藥,中國就會向埃及與敘利亞提供坦克。要是兩個大國都介入的話,美國提供的援助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當時,CIA已經發出警報,中國陸軍已經派遣一個主力集團軍,以聯合軍事演習的名義進駐巴基斯坦,而該集團軍裝備了近千輛24式主戰坦克與一千多輛裝甲戰車,如果中國決定緊急援助埃及與敘利亞的話,這些裝備能在五天之內,通過海運抵達埃及,或者是在一週之內通過空運送到敘利亞。

與之相比,美國的處境沒有任何優勢。

當時,美國在歐洲只有一個師的兵力,只有不到四百輛坦克與六百多輛裝甲戰車。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國家已經表明了立場,如果歐洲介入這場戰爭,將對歐洲進行石油禁運,因此歐洲國家不見得會與美國合作。只要禁止美軍利用其軍事基地,美國就很難調動部署在歐洲的主戰裝備。

從國內運送的話,至少也要一週之後才能抵達以色列。

此外,美國還得顧忌阿拉伯國家的反應,畢竟美國直接介入,將給埃及與敘利亞足夠多的理由去說服其他阿拉伯國家。

受這些因素影響,在二十五日上午,美國總統沒有批准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

只是,美國總統也沒有出面呼籲停戰,因爲在他看來,如果以軍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擊敗埃及軍隊,美國就不用急於出手。即便情況更加糟糕,以軍遭到重創,也可以等到埃及軍隊攻入以色列境內之後,再出手援助。

結果就是,在這個原本可以結束戰爭的時刻,中美都保持了沉默。。.。

第162章 彈雨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章 做徹底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29章 嚴陣以待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56章 難題第66章 真假英雄第31章 風捲殘雲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270章 投降第168章 上前線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47章 前哨第44章 加速追擊第63章 不可避免第53章 軍事部署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9章 故技重演第39章 戰禍第22章 年關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9章 新戰線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194章 誘餌第73章 外交戰果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10章 迎難而上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9章 主動攻擊第52章 順手拈來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81章 前沿科技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1章 奪回失地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章 禁運效果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4章 戰爭前奏第116章 敗不餒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5章 預判第27章 戰略目的第25章 奮起一戰第58章 邁向戰爭第7章 突然襲擊第94章 戰略價值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46章 決策點第35章 軍事政變第3章 把握機會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7章 抽絲剝繭第62章 軍方接觸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54章 突然襲擊第71章 再上戰場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79章 另闢蹊徑第42章 找準目標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79章 盲目猜測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60章 海蛇之吻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56章 家宴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32章 金融戰爭第63章 卸甲第13章 無限制第131章 掃蕩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69章 亂戰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9章 第二戰線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116章 敗不餒第78章 多此一舉第30章 虎口逃生
第162章 彈雨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3章 戰略誤判第9章 做徹底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29章 嚴陣以待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56章 難題第66章 真假英雄第31章 風捲殘雲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270章 投降第168章 上前線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47章 前哨第44章 加速追擊第63章 不可避免第53章 軍事部署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9章 故技重演第39章 戰禍第22章 年關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9章 新戰線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194章 誘餌第73章 外交戰果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10章 迎難而上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9章 主動攻擊第52章 順手拈來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81章 前沿科技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21章 奪回失地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章 禁運效果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14章 戰爭前奏第116章 敗不餒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5章 預判第27章 戰略目的第25章 奮起一戰第58章 邁向戰爭第7章 突然襲擊第94章 戰略價值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46章 決策點第35章 軍事政變第3章 把握機會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7章 抽絲剝繭第62章 軍方接觸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54章 突然襲擊第71章 再上戰場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79章 另闢蹊徑第42章 找準目標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79章 盲目猜測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60章 海蛇之吻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56章 家宴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32章 金融戰爭第63章 卸甲第13章 無限制第131章 掃蕩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69章 亂戰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9章 第二戰線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116章 敗不餒第78章 多此一舉第30章 虎口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