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謀略家

雖然中國官方一直沒有披露與歐洲聯邦簽署的秘密條約,甚至有很多人認爲,歐洲聯邦後來公佈的那些官方資料都是僞造的,因爲都是一些單方面的官方資料,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是與中國達成的秘密條約,但是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與歐洲聯邦肯定在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達成了秘密條約,而且很有可能是口頭形式的密約,沒有書面文本,因此歐洲聯邦公佈的只是記錄文件。

問題是,兩位國家領導人受到的評價卻完全不一樣。

戰後,歐洲人對皮諾的評價幾乎都是反面的,即便不罵他是賣國賊,也認爲他把歐洲聯邦帶上了一條錯誤的發展道路。可是在中國,對黃瀚林的評價都是正面的,其地位甚至超過了開國元勳。

事實上,不管兩人做了什麼,都不是他們個人的問題,因爲決定中國與歐洲聯邦關係的絕對不是兩名政治家的個人意願,而是兩個國家的實力對比,強者通吃、弱者恆弱的規則並沒改變。

當然,黃瀚林絕對是一名技藝高超的政治家。

這一點,從他如何對待歐洲聯邦就看得出來。

當時,中國與歐洲聯邦的密約不僅僅針對英國,還針對俄羅斯、以及歐洲地區的獨聯體國家。

根據歐洲聯邦公佈的絕密資料,當時黃瀚林爲了肢解俄羅斯,在東歐問題上做出了極大的讓步。首先,解除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統一條約,恢復白俄羅斯的獨立地位。其次,承認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與波羅的海三國爲歐洲聯邦的勢力範圍,而且將默認歐洲聯邦吞併這些國家。第三,敦促戰後重建的俄羅斯政府把加里寧格勒地區割讓給歐洲聯邦,而該地區原本是德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最後,中國不謀求獨霸俄羅斯,將與歐洲聯邦共同分享俄羅斯的戰略利益。

對皮諾來說,這絕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甚至可以說,皮諾一下就被這個巨大的餡餅給砸暈了。

要知道,就算不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立陶宛、拉托維亞與愛沙尼亞六國,加上加里寧格勒地區的面積相當於西歐的三分之一,等於在歐洲聯邦統一了歐洲大陸之後,把國土面積擴大了三分之一。

在歷史上,包括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在歐洲的領土範圍也沒有如此廣闊。

當然,這還不是唯一的好處。

爲了得到這些好處,歐洲聯邦就必須接受中國對待俄羅斯的政策,即在戰後把俄羅斯肢解成三十四個國家,保留下來的俄羅斯,僅爲烏拉爾山脈與伏爾加河以西的歐洲地區,亞洲部分將分裂成三十三個國家。

如此一來,中國與歐洲聯邦分享的,只是歐洲的俄羅斯。

至於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將全部劃入中國的勢力範圍,而且歐洲聯邦不能涉足。

顯然,皮諾不會反對。

說白了,就算沒有歐洲聯邦的支持與默認,中國也會肢解俄羅斯,確保新生國家中,沒有一個有成爲大國、哪怕是地區強國的資本,從根本上消除中國本土受到的威脅,全面改善中國的戰略安全環境。

事關本土安全,中國絕對不會有任何含糊。

要知道,在這場大戰中,中國陣亡將士中的三分之一與大陸戰爭有關,而中國戰爭支出的百分之四十用在了大陸戰場上。

做爲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絕對不能容忍本土受到威脅。

顯然,皮諾在這件事情上根本沒有辦法反對,也就只能順水推舟,再趁機撈取一些看得見的好處。

當時,最明顯的好處不是領土擴張,而是把國境線向東推進了上千公里。

更重要的是,通過與中國分享俄羅斯的戰後利益,等於在中國與歐洲聯邦之間建立起了一道縱深超過一千公里的戰略緩衝區,從而極大幅度的改善了歐洲聯邦的戰略處境,使歐洲聯邦不用顧慮來自東面的威脅。這就意味着,在接下來的統一行動中,歐洲聯邦可以把重點放在西歐。

可以說,這纔是最大的好處。

只是,皮諾在歡天喜地的吞下這個巨大的餡餅時,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即歐洲聯邦的胃口有這麼大嗎?

到這個時候,其實已經不難看出黃瀚林遏制歐洲聯邦的策略了。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給歐洲聯邦打氣,讓這隻還不是很大的氣球因爲膨脹速度過快而爆裂。

在英國問題上,黃瀚林做出的最大讓步,實際上是默認歐洲聯邦以武力實現統一。

可以說,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這場大戰,不但徹底打垮了美國,也打醒了西方世界,特別是一直沐浴在和平陽光之下的歐洲人,讓他們認識到,只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捍衛其利益,任何弱小的國家都沒有獨立生存空間。

只要歐洲人選擇獨立,而不是依附於中國,那就必須謀求強大。

顯然,歐洲人不會依附於中國。

如此一來,歐洲就必須發展強大,而發展強大的基礎就是建立一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的大國,也就必須實現統一。

客觀的講,只要策略得當,大戰結束後的二十年之內,歐洲聯邦就能以和平手段統一大陸上的其他國家,根本沒有必要採取武力征服手段,因爲絕大部分歐洲人已經認識到,不統一就沒有未來。

這個時候再來看黃瀚林的策略,就能發現,其實他已經讓歐洲聯邦服下了一劑毒藥。

當然,這是一劑慢性毒藥,不會立即致命。

有理由相信,歐洲聯邦在參戰前犯的錯誤,也就是二零五五年底,在列支敦士登全民公決後得到的錯誤信息,以及隨即出兵斯洛伐克,都是中國的功勞,很有可能是中國情報機構的傑作。

在這個時候,歐洲聯邦就邁出了錯誤的一步。

由此導致的致命後果就是,歐洲聯邦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爲,如果和平手段無效,用武力統一歐洲大陸也無不可。

當然,要讓這個認識變成行動,需要一些動力。

黃瀚林在英國問題上的強硬立場,是第一動力,因爲這等於在警告歐洲聯邦,既然實力不夠強大,就不要跟中國對着幹。緊接着,在東歐問題上的讓步,又是一個動力,或者說是誘惑力,既讓歐洲聯邦的野心家認爲有機會迅速發展壯大,而且暫時不用擔心來自中國的直接威脅。

這一推一拉,結果就非常明顯了。

大戰結束的第二年,歐洲聯邦軍隊就跨過了比利牛斯山脈,攻入伊比里亞半島,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

雖然在中國的默認下,歐洲聯邦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統一大業,把整個西歐都劃在了版圖裡面,隨後還征服了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立陶宛、拉托維亞與愛沙尼亞,讓俄羅斯割讓了加里寧格勒,但是在這一系列的征服之後,歐洲聯邦已經爲自己埋下了覆滅的種子。

要知道,通過軍事征服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的幾十個民族,絕對不會和睦相處。

更別說,在這個政府裡輪流坐莊的是法德意這三個主要邦國,其他大部分邦國都沒有發言權。

這樣的歐洲聯邦,算得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嗎?

也許,表面上很強大,可是,內在卻極爲脆弱。

問題是,歐洲聯邦背上的還不止這一個負擔,其擴張的步伐並沒有在到達第聶伯河之後停下來。

到此,就得提到黃瀚林與皮諾達成的第三個密約,即地中海問題。

雖然羅馬帝國早就被歷史的塵土所掩埋,但是每一個歐洲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永遠也不會消亡的羅馬帝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歐洲與中國歷史差別最大的地方。

在歷史上,真正統一過全歐洲的,就只有羅馬帝國,而這個羅馬帝國,被所有歐洲人看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要不然後來也不會有第二羅馬帝國與第三羅馬帝國,要不然第二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也不會稱自己爲“愷撒”,要不然哈布斯堡王朝也不會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而自居,要不然沙皇也不會把自己看成是拜佔廷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要不然也沒有那麼多歐洲史學家去研究羅馬帝國。

相反,在中國歷史上,統一了全國的王朝與帝國數不勝數,而且統治時間較長的就有好幾個。如果從秦朝算起的話,中國的兩千多年曆史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統一在一個王朝之下,分裂的時間並不多。結果就是,中國人把統一當成了習以爲常的事情,不統一纔是真正的不正常。

顯然,在歐洲,統一是不正常的事情,分裂纔是正常現象。

可以說,自拿破崙王朝之後,歐洲聯邦是兩百多年來,歐洲大陸上出現的唯一有可能統一整個歐洲,而且達到羅馬帝國曆史高度的國家。結果就是,歐洲聯邦的野心極易在外界的刺激與引誘下而迅速膨脹。

黃瀚林的高明之處,就是用極其隱蔽的手段,悄然吹脹了歐洲聯邦的野心。

這個手段,就是拿地中海做文章,準確的說是拿地中海南岸那幾個信仰伊斯蘭的阿拉伯國家做文章。

第74章 迴歸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03章 覆滅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64章 外交勝利第216章 最後的堅持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76章 新機會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4章 無聲對抗第96章 高調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69章 休假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61章 猛然醒悟第48章 關鍵戰報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章 棄武從文第205章 突襲第90章 機遇第58章 搶先一步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8章 交戰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48章 災難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72章 新崗位第32章 匹夫有責第33章 科技戰略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3章 希望尚存第25章 偃旗息鼓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32章 臨界點第69章 登門求教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58章 搶先一步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33章 超級航母第76章 樂觀派第46章 登島第4章 艦隊出港第68章 一己之力第16章 馬蜂窩第73章 關鍵裝備第4章 戰爭陰雲第19章 核戰爭第76章 熱點地區第68章 措手不及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53章 謀略家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33章 蠶食第1章 新崗位第86章 膠着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9章 伏擊第62章 軍方接觸第132章 機會第20章 惹是生非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5章 戰略方向第12章 前途未卜第48章 針鋒相對第47章 搶先攻擊第76章 新機會第97章 針鋒相對第43章 南亞明珠第52章 突擊開始第39章 出其不意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59章 遺贈第44章 艦炮怒吼第6章 點火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80章 情況有變第210章 甕中之鱉
第74章 迴歸第90章 獨木難支第203章 覆滅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64章 外交勝利第216章 最後的堅持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76章 新機會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4章 無聲對抗第96章 高調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69章 休假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61章 猛然醒悟第48章 關鍵戰報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章 棄武從文第205章 突襲第90章 機遇第58章 搶先一步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8章 交戰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48章 災難第224章 傀儡的覺悟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72章 新崗位第32章 匹夫有責第33章 科技戰略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3章 希望尚存第25章 偃旗息鼓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32章 臨界點第69章 登門求教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58章 搶先一步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33章 超級航母第76章 樂觀派第46章 登島第4章 艦隊出港第68章 一己之力第16章 馬蜂窩第73章 關鍵裝備第4章 戰爭陰雲第19章 核戰爭第76章 熱點地區第68章 措手不及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53章 謀略家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33章 蠶食第1章 新崗位第86章 膠着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9章 伏擊第62章 軍方接觸第132章 機會第20章 惹是生非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5章 戰略方向第12章 前途未卜第48章 針鋒相對第47章 搶先攻擊第76章 新機會第97章 針鋒相對第43章 南亞明珠第52章 突擊開始第39章 出其不意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59章 遺贈第44章 艦炮怒吼第6章 點火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80章 情況有變第210章 甕中之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