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

這場災難源自一艘從“雙魚a”殖民地前沿基地出發,被命名爲“安妮公主復仇”號(這個名字可以追溯到人類大航海時代一艘非常有名的海盜船),向宇宙第四象限深空進發的探險飛船。

“安妮公主復仇”號是一艘大型探險飛船,船長是一名英國後裔,叫傑克-伍德,船上有一萬三千名船員,其中大約一千人是宇宙人類政府與“雙魚a”殖民政府直接委派的軍事人員,另外一萬二千人是自願探險者。“安妮公主復仇”號的任務是進入宇宙第二象限的深空,探索離“雙魚a”一百光年內的大約十個恆星系,尋找其中的類地行星,並且在必要的時候毀滅存在威脅的外星文明。

當然,這也是所有探險飛船的使命。

當時,那些只有不到一千人的小型探險飛船上,都有足以毀滅一顆行星的武器,比如白矮星級的太空飛梭。像“安妮公主復仇”號這樣的大型探險飛船,攜帶的是中子星級的太空飛梭,能夠毀滅一個恆星系。

只是,在絕大部分時候,這種毀滅性武器根本用不上。

要知道,在每十個恆星系中,纔有一個可能擁有類地行星,而在每十個處於生命帶裡的類地行星中,只有一個進化出了智慧生物,而每十個智慧生物構成的文明中,也沒有一個進入了宇宙階段。

事實上,當時人類還沒有發現一個進入宇宙階段的文明。

最接近的一個文明,相當於人類在二十世紀中葉的技術水平,即剛剛掌握了依靠化學能飛出行星大氣層的技術。

可以說,對付工業時代、或者是核能時代早期的文明,根本不需要毀滅恆星,甚至沒有必要毀滅行星,一次小行星撞擊,就能毀滅掉整個文明。如果一次不夠,還可以多來幾次撞擊。

對付這類文明,人類的基本原則是保留下行星。

有的時候,還會保留一些原始生物的基因樣本,以便讓科學家進行研究,或者是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比如人類變得更加開明的時候,又比如人類已經擺脫了對能量與物質的絕對依賴之後,讓這些生物重現。

總而言之,當時人類還沒有在探險活動中使用過毀滅星體的手段。

顯然,這讓伍德有點大意。

前面一百年內,“安妮公主復仇”號造訪了兩個星系,都沒有發現可以供人類利用的星體資源。第一個星系是一個雙恆星系統,而且其中一顆恆星非常巨大,存在時間還不足十億年,處於恆星生命的活躍期,而圍繞着兩顆恆星運轉的只有一顆行星,而且是一顆接近臨界質量(即具備內部核聚變的最低質量,這也是行星與恆星的最大區別)氣態巨行星,因此不可能有文明存在。第二個星系是一個單行星系統,只是唯一的恆星是一顆脈衝星,圍繞其運轉的三十三顆行星中,最近的一顆在一個軌道週期內要遭受十七次脈衝輻射,最遠的一顆也要在二十三個軌道週期內遭受一次脈衝輻射。強脈衝輻射,使得這些行星上一片死寂,甚至連大氣層都沒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了。要知道,在宇宙中,脈衝星發出的強脈衝是僅次於黑洞的第二大生命殺手。

直到來到第三個恆星系,也就是出發大約一百三十年後,“安妮公主復仇”號上的探險家纔有了收獲。

此時,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安妮公主復仇”號了。

要知道,在“安妮公主復仇”號出發的那一年,總共有一百三十八萬艘探險飛船從各個殖民地出發。如果按照地球年計算,相當於每天有大約三千艘探險飛船出發,平均每小時有一百多艘。

在隨後的一百三十年裡,人類又派出了大約三億艘探險飛船。

“安妮公主復仇”號,只是爲數衆多的探險飛船中的一艘。

如果把之前出動、還沒有返回的探險飛船算上,“安妮公主復仇”號只是探險飛船大軍中的四億分之一。

這是個什麼概念?

比人類在矇昧時代的彩票中頭獎的概率都要低。

當時,在人類文明的資料庫裡,與“安妮公主復仇”號有關的,只有一個名字、一個官方編號、一段探索航線記錄,以及通過量子通信系統每一年更新一次的航行數據,而且這些數據都儲存在一臺巨大的超級電腦中,只是四億份相似數據中的一份,而且肯定不是最顯眼的那一份。

所幸的是,每一名船長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以及必須做什麼。

要知道,在“安妮公主復仇”號出發的時候,人類已經掌握了思想複製技術,能夠以較爲簡單的方式,讓宇航員掌握必須的知識,也能夠以同樣的方法,把一些極爲重要的指令永遠銘刻在宇航員的腦海裡。

到達這個被稱爲“水瓶m”的星系後,“安妮公主復仇”號開始按計劃活動。

當然,主要就是探索該星系的基本情況。

從性質上講,“水瓶m”是一個與太陽系非常相似的恆星系。在最外圍是由一些遠彗星與稀散氣體構成、包裹着整個恆星系的星雲。往內是由近彗星與一些矮行星共同組成的邊緣地帶,然後是一些體積巨大的巨行星。其中一顆巨行星的體積是木星的數十倍,非常接近於臨界質量,另外六顆巨行星也跟木星差不多大,最小的一顆都比土星大。再往裡,就是十二顆類地行星,其中四顆類地行星處於生命帶裡,而且軌道近似於圓形,都處於非常穩定的狀態之下。在恆星系中央,是一顆質量約爲太陽一點四倍的黃矮星,而且測得的存在時間已經達到六十億年,其剩餘壽命大概還有二十億年(恆星的壽命與質量成反比,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一些巨恆星的壽命甚至只有一千萬年,而一些比太陽小的紅矮星,能夠存在兩百億年)。

這些發現,讓伍德、以及其他探險家興奮不已。

要知道,這是人類在數百年裡,找到的第一個與太陽系如此相似的恆星系。在此之前就算已經找到了很多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但是恆星系的情況都不太理想,而且與太陽系一點都不相似。比如“天蠍b”所在的恆星系,中央的恆星是一顆質量比太陽大了將近十倍的巨恆星,其壽命很有可能無法超過十億年,而且非常活躍,給生活在“天蠍b”上的人類製造了很多麻煩。

對人類來說,“水瓶m”就是人間天堂。

只是,接下來的發現,讓探險家極爲沮喪。

在四顆處於生命帶裡的類地行星上,竟然都沒有水!更讓探險家覺得驚訝的是,這四顆行星上都明顯有開發過的痕跡。

也就是說,在這四顆行星上,曾經存在過高等文明。

只是,從“安妮公主復仇”號傳回來的信息到此就終結了。

當時,宇宙人類政府試圖與“安妮公主復仇”號重新取得聯繫,但是在一年內的所有努力都失敗了。

顯然,要想搞清楚情況,幾乎不可能。

“水瓶m”離“雙魚a”大約有五十光年,就算立即派一艘飛船、或者是派一顆智能微觀粒子過去,也要五十年之後,才能到達。到時候,別說查明原因,恐怕連“安妮公主復仇”號都找不到了。

問題是,在這個時候,宇宙人類政府與“雙魚a”殖民政府並沒產生警覺。

主要就是,有太多的探險飛船在宇宙深處活動,聯繫中斷是很常見的事情,有的時候甚至是船長處理不當造成的。比如在發送信息的時候,發現探索的星系沒有價值,就讓宇宙飛船加速飛往下一個星系。當飛船以光速飛行的時候,造成的重力場波動能夠阻絕所有通信聯絡。

也就是說,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要等到飛船到達下一個星系,才能恢復聯繫。

在當時,這是極爲常見的事情。

再過二十年,“安妮公主復仇”號就將到達被命名爲“水瓶o”的恆星系,到時候就能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在人類的宇宙探險活動中,二十年根本不算漫長。

事實上,因爲探險飛船往往需要數十年才能從一個星系到達另外一個星系,而且每次的探險週期都只有幾天,所以在宇宙人類政府與各殖民地政府裡面,從事與探險飛船聯繫的人員並不多。

寶貴的二十年,就這麼被浪費掉了!

等到二十年之後,“安妮公主復仇”號沒有發回消息,宇宙人類政府與“雙魚a”殖民政府才猛然意識到,“安妮公主復仇”號有可能遭遇了外星文明,而且是非常發達的外星文明,並且遭到了襲擊。

這就意味着,外星文明肯定發現了人類,甚至有可能根據“安妮公主復仇”號的飛行軌跡判斷出其出發點,也就是“雙魚a”殖民地。

所幸的是,宇宙人類政府早就制訂了針對此類情況的緊急預案。

“雙魚a”殖民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即疏散,首先轉移與人類文明有關的核心信息,特別是與太陽系、以及其他殖民地有關的信息,然後是重要技術設備,最後纔是殖民地的居民。

從時間上推算,最快還有三十年,外星文明就將入侵“雙魚a”殖民地。

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18章 和解第2章 離弦之箭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25章 走投無路第35章 奔赴前線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88章 十字路口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90章 總攻第8章 不知進退第89章 統一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16章 敗不餒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48章 交戰第273章 共同化第13章 狙殺第45章 深海猛龍第70章 後果第82章 理論突破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8章 經濟賬第3章 演習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39章 戰禍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118章 和解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8章 擴軍浪潮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1章 慘敗第94章 託管第29章 力挽狂瀾第82章 理論突破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93章 主旋律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34章 矯枉過正第27章 戰略目的第27章 精妙戰術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章 新崗位第57章 爭論第60章 集體智慧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45章 深海猛龍第63章 卸甲第8章 泰然處之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135章 全局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257章 切入點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62章 彈雨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194章 誘餌第22章 登陸作戰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27章 雷暴第26章 重拳出擊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31章 掃蕩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15章 轟炸任務第20章 政治聯盟第6章 爭取和平第60章 振作第47章 唯一選擇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56章 快馬加鞭第102章 海上屠場
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18章 和解第2章 離弦之箭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25章 走投無路第35章 奔赴前線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88章 十字路口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90章 總攻第8章 不知進退第89章 統一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16章 敗不餒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11章 一擊得手第48章 交戰第273章 共同化第13章 狙殺第45章 深海猛龍第70章 後果第82章 理論突破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8章 經濟賬第3章 演習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39章 戰禍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118章 和解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8章 擴軍浪潮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1章 慘敗第94章 託管第29章 力挽狂瀾第82章 理論突破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93章 主旋律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34章 矯枉過正第27章 戰略目的第27章 精妙戰術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章 新崗位第57章 爭論第60章 集體智慧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45章 深海猛龍第63章 卸甲第8章 泰然處之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135章 全局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257章 切入點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62章 彈雨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194章 誘餌第22章 登陸作戰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27章 雷暴第26章 重拳出擊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31章 掃蕩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15章 轟炸任務第20章 政治聯盟第6章 爭取和平第60章 振作第47章 唯一選擇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56章 快馬加鞭第102章 海上屠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