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南土名士

塵埃落定之後,檢點最終戰果,這個賊寨八九十個青壯賊人大部分被殺被俘,只在野地上逃脫了零星幾個。

顏益等人把那一夥鄉民接引進賊寨安頓,把賊人們搶掠來的糧米拿出來讓大家好好吃了一頓,爲衆人壓了壓驚。

在席間顏益與杜畿相談甚歡,不管如何,顏益他們算是救了大多數鄉民的性命,保全了他們的錢財,杜畿連連代表鄉民們向他們致意。

酒過三巡後,顏益問道:“敢問伯侯先生,爲何在此時北上?”

杜畿道:“餘闊別故土數載,始終眷戀鄉梓,近來聽聞三輔局勢稍稍安定,又恰逢大人身故,便想要扶棺歸鄉。而與餘同樣想要返鄉之人亦不在少數,遂約定同行,不曾想剛剛出了南陽就遭逢禍事。”

顏益道:“我等方從三輔而來,雖則三輔局勢稍安,然各方勢力盤踞,盜匪橫行,亦非安居樂業之土,恐要讓伯侯先生與鄉人們失望了。”

杜畿嘆道:“天下喪亂,綱紀廢弛,世情如此,如之奈何?”

顏益道:“亦有例外,劉鎮南治下荊州不是素稱太平麼?”

杜畿搖了搖頭,只是說道:“公利你久在北土,對這南土之事卻知之不詳,荊州雖然偏居一隅,然荊南長沙、桂陽、零陵等地卻素來不服劉鎮南統屬,張羨等人與劉鎮南連年交爭,直至去年因張羨病故,荊南之亂才稍稍撫定。”

“又曹司空先數年多次提兵入南陽,劉鎮南先召合涼州張繡居宛城以爲屏蔽,不料張繡又背劉投曹,如今宛城附近又形勢緊張,據聞劉鎮南正欲北上用兵,收取南陽全土。”

“可以說,荊州雖稍好一些,然亦非太平樂土。”

顏益聞言亦點頭道:“伯侯先生說的沒錯,如今各地均兵戈不休,百姓不得安生,不過在下卻想起了族兄曾說過的一句話,此刻的亂世終究要過去,如今的苦難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罷了,我輩正要努力奮鬥,廓清霧霾,爭取迎來一個大好晴天。”

杜畿聳然動容,舉杯道:“顏府君此言豪邁,當遙敬之。”

顏益代顏良回敬了這杯酒,然後說道:“如今路上並不太平,伯侯先生與一衆鄉民並無自保之力,若繼續前行多半還會遭遇賊匪,不若在此處稍待一些時日,待我等北返之時,順道送先生等人返鄉?”

對這個提議,杜畿還是頗爲心動,今天已經有數名鄉人遇難,更有不少被打傷、跌傷,狀態很差,若要繼續前行,還可能遇到其他危險。

不過杜畿思鄉心切,不願再在荊州耽擱太久,便問道:“敢問公利此番前來荊州有何要務,需要停留多久?”

說完後,杜畿彷彿想起了什麼,又補充道:“若是有緊要事務不便告知,倒也無妨。”

顏益卻笑着說起早就編好的由頭道:“無妨無妨,在下此來乃是受族兄之託,爲六山學院招攬俊彥,共同鑽研學問。”

杜畿疑惑道:“六山學院?”

顏益代爲解釋了一番六山學院的設置來由及種種優厚政策後,又說道:“族兄聽聞大量中原士人彙集荊州,使得此地文風燦然,便欲在此地延攬一些飽學之士前往常山傳授聖賢之學。當然,也歡迎各地好學之士前往學習,所有學子均能得到學院的補助,不用擔心生活無着。”

杜畿訝異道:“顏府君好大的手筆,若六山學院得以建成,天下好學之士又多了一處鑽研學問的所在。”

顏益順勢道:“伯侯先生所言甚是,在下從幷州南下時,冀州大儒子明公已經在準備行裝即將東行,而康成公高足崔季珪,公孫文理等人已在常山,若再邀些飽學宿儒前往,將更增顏色。若伯侯先生有意,亦可至常山一觀,與衆天下同道交流一二。”

杜畿自然聽出來顏益言語中隱含的招攬之意,不過他卻仍有些猶豫。

他從年輕時就極有抱負,曾在擔任郡功曹試守鄭縣長的時候大有作爲,因此被舉孝廉,擔當過一郡府丞。

天下大亂之後,杜畿避地荊州,雖也想一展身手,但始終融不進劉表的圈子之中,所以才舉家北返。

若只是甘心研究聖賢之學,他在荊州也同樣做得到,章陵人宋忠、東莞人綦毋闓等人就在劉表的授意之下大興學政,但杜畿之志顯然不止於此。

而顏良雖爲二千石常山相,比之袁紹、劉表等人權勢還是大有不足,又能給他提供什麼優厚美職,發展前景呢?

不過究竟方受顏益等人援手之恩,也不便斷然拒絕,只引開話題道:“若公利意欲結交此地名士宿儒,餘倒可代爲引介一二。”

顏益欣喜應道:“在下方到荊州,正苦無頭緒,若伯侯先生願意指點迷津,益不勝感激矣!”

杜畿道:“眼下荊州士人雖多,然隱隱以數人爲首,其中南陽宋忠、琅邪綦毋闓、潁川邯鄲淳見爲劉鎮南所用,潁川司馬徽、襄陽龐德公、陳國潁容卻隱逸山林不樂仕途。”

顏益聽杜畿隨口一說便提到了顏良書冊中交代的幾個人物,比如被標爲四星的司馬徽、龐德公,和標爲三星的宋忠,雖然其他幾人並未具名,但想必也是了不得的人物。

顏益道:“此數人在下亦聞名已久,還請伯侯先生繼續分說。”

杜畿道:“宋忠爲南陽大儒,始受劉鎮南所託,爲五業從事,主持學官,延引朋徒,博求儒士,宣德音,降嘉禮。琅邪綦毋闓等耆德故老亦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有餘人,使得荊州學風燦然。”

“潁川邯鄲淳爲扶風書家曹喜弟子,志行清潔,才學通敏,尤擅古文大篆,如今在劉表府上做客。”

“襄陽龐德公,德行素著,遠性風疏,逸情雲上,淡泊名利,寄情山林,劉鎮南屢闢不至,親往亦無所從。”

“潁川司馬徽爲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又有觀人之術,隨口品題無不中地,如今客居襄陽,然亦不應徵闢,唯與諸賢達交通,多有後進拜在其門下。”

“陳國潁容,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曾師事故太尉楊賜。郡舉孝廉,州郡公府竟闢皆不就。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劉鎮南以爲武陵太守,亦婉言謝絕。”

“此數人乃荊州本地,乃至於南下士人之首腦,公利若欲於荊州有所得,若能得其中一二人稱許,則事半功倍也!”

顏益心想宋忠、綦毋闓、邯鄲淳爲劉表所用,其門人弟子估計也有前途,自己遠道招攬恐事倍功半,不如先去拜訪司馬徽、龐德公和潁容,看看有無機會,便道:“在下欲往謁司馬公、龐公、潁公,不知伯侯先生可否代爲引見?”

杜畿道:“餘與諸公倒曾有些交道,可致書數封,由公利代爲轉交便是。”

雖然杜畿並不打算親自代爲引見,不過有了他的書信,更容易拉近關係,顏益連忙敬酒致謝。

顏益想起了名錄上的幾個四星五星人物,問道:“伯侯先生久居南土,熟悉此地人士,在下想要向先生打聽幾人,不知可否?”

杜畿道:“公利但言無妨,餘自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顏益道:“潁川徐庶徐元直,琅邪諸葛亮諸葛孔明,襄陽龐統龐士元,山陽王粲王仲宣,南陽魏延魏文長,扶風馬鈞馬德衡,此數人,不知伯侯先生知否?”

杜畿沉吟片刻後道:“恕杜某孤陋寡聞,公利所提數人之中,只識得龐士元與王仲宣,餘者俱未聞名也。”

顏益略感失望,不過他心想便是兩個也好,說道:“無妨無妨,還請先生代爲分說龐士元與王仲宣事。”

杜畿說道:“龐士元爲龐德公從子,其人少時樸鈍,兼之其貌不揚,未有識者。弱冠往見司馬德操,甚爲相善,司馬德操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名聲漸顯。”

“王仲宣爲故太尉王龔曾孫、故司空王暢之孫,其人深受蔡中郎稱許,得其藏書數車以贈。因兩京擾亂,往依同郡劉鎮南處。只是王仲宣其貌不揚,身體瘦弱,並不爲劉鎮南看重,倒是其從兄王凱有風貌,得劉鎮南召爲女婿。”

顏益一聽有戲,這二人都其貌不揚,與族兄的名錄裡所言相符,名錄中甚至還特別關矚,不能因其人相貌而輕視,犯下時人通常犯的以貌取人之失。

顏益道:“先生可否爲在下引見此二者?”

杜畿道:“餘與龐士元只有一面之緣,倒是與王仲宣頗爲相善,不過均可代爲致書,卻不知有否效用。”

顏益鄭重一揖道:“那邊有勞先生了。”

說完後腦袋又一轉,說道:“我等此來短則一月,長則兩三月便會返回,先生何不在此地多停頓一些時日,反正此處寨中糧食無缺,也好讓受傷的鄉人將養一番,待我等北返之時,再妥善護送,何如?”

杜畿當下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下來,並取來筆硯,當場爲顏益寫了數封書信,一一引見給司馬徽、龐德公、潁容等數人。

在外頭,蘇雙與馮掌櫃也清點完了賊人們的庫存,俱都眉開眼笑,心想這次順手剿賊倒是不虧。

當他二人將清點的數目拿來給顏益過目,商議如何分配時,顏益直接說一分爲三,各家各取一份便是。

對此,蘇雙與馮掌櫃皆言不妥。

他們親眼目睹顏益與李三的扈從們大顯身手,無論是襲破道上的賊人,還是打下賊寨,幾乎都是扈從們出力,他二人的手下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如果一分爲三,各取一份,顯然他二人是佔了顏益的便宜。

不過顏益卻不以爲意,出行前顏良特別關矚過他,此行不要吝嗇錢財,出手一定要大方,一定要盡力使得此地之人爲自己所用。

對於這回剿賊得到的錢財,顏益覺得是意外之財,不如分給蘇、馮二人,更得他們之心。

既然顏益堅持,二人也不好拂了他的面子,尤其是馮掌櫃更竊喜地答應下來。

不過顏益也和他們說了杜畿等鄉民將在此處暫時寄居,待他們北返後同行時,這段時間所需的靡費,需要在此間開支。

對於這些小花銷,蘇、馮二人都沒放在心上,賊寨繳獲中金銀珠玉最值錢,至於幾十個人吃的米糧,又能吃掉多少。

既然杜畿等人要留在此地,那必然要派幾個人留守。

最終三家商議,各留下兩三人在此,把鄉民們的青壯組織起來,若有什麼事情可以據寨牆嚴守,實在不行就放棄寨子往南逃入附近鄉亭。

一切安排妥當後,顏益等人第二天就與杜畿告辭繼續南下。

他們一路南下,途徑南鄉來到順陽縣,在此地道路就一分爲二,若再沿着丹水下去可以經過鄼縣、陰縣、筑陽、山都、鄧縣一直去往南土名城,荊州州治襄陽,另一條道路則轉而東進,從冠軍、安衆、涅陽等地到南陽郡治宛城。

對於先去哪裡,顏益也舉棋不定,根據名錄顯示,重要目標中的魏延、徐庶可能在宛城方向,而諸葛亮、司馬徽、龐德公、王粲等人可能在襄陽方向。

最後顏益還是根據目標的精準程度,選擇先去襄陽,畢竟他現在手捏杜畿的介紹信,其中龐德公、司馬徽、王粲、龐統、潁容數人,都在襄陽方向,或可事半功倍。

但顏益也沒落下另外一頭,他分出幾個機靈的扈從往宛城方向過去,在那附近的幾個縣鄉里先期打聽徐庶與魏延,還有名錄上其餘人的消息。

丹水南下在鄼縣境內匯入沔水,這片地域也愈發熱鬧繁華起來,與曾經繁華無比,如今卻蕭瑟凋敝的三輔地區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當他們將將來到襄陽以北的鄧縣時,卻聽聞一個消息,就在數日之前,劉表發兵步騎萬人北上,攻打曹操實際控制的西鄂縣。

顏益想起杜畿先前的提示,不由感嘆道:“亂世無樂土,還真是兵連禍結啊!”

第220章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第161章 夜劫曹營第92章 君子沮授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32章 隨手挖坑巧取豪奪第474章 龐士元的見聞第35章 沉痾難起第196章 哀兵必勝第84章 構陷得逞第188章 兵敗如山倒第184章 高覽的心思第503章 制衡再製衡第547章 回家第88章 逢紀的好意第108章 吐槽大會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36章 我欲懷丸而操彈爾第281章 顏良的怒火第365章?謠言發酵第483章 鮮卑俘虜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523章 天津港第44章 殘月彎刀第19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334章 今始從本心第530章 忠於社稷百姓第85章 拒不奉亂命第109章 當廷問對第587章 同門師兄弟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276章 足球比賽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260章 難產第592章 原來是種馬劇本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56章 速追曹賊第526章 漁陽太守的人選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33章 風雨欲來如坐鍼氈第18章 試攻東城第469章 功高難賞第503章 制衡再製衡第273章 泜陽亭第472章 豬隊友第502章 城門激戰第266章 常山錢莊第356章 狐朋狗友第364章 太常趙岐第34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563章 各方反應第480章 分酒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250章 解圍第307章 崔琰薦良才第457章 鴻門宴?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541章 補刀補成主坦第595章 臘日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150章 敵援將至第248章 曹孟德的雄心第418章 楊恪與張白騎第460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304章 屯田堡寨第80章 城內紛擾事第157章 大練兵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273章 泜陽亭第526章 漁陽太守的人選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529章 勸說第92章 君子沮授第397章 螻蟻第562章 天子的託付第159章 吃棗藥丸的志向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113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393章 龜甲陣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238章 蓋有非常之法也第498章 白龍山口第67章 曹公無恙第178章 烏巢虛實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172章 裡應外合之策第352章 渾水摸魚第17章 聲東擊西第508章 戰爭賠款第418章 楊恪與張白騎第524章 驚變第484章 軻比能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106章 巧借他人之力第260章 難產
第220章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第161章 夜劫曹營第92章 君子沮授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32章 隨手挖坑巧取豪奪第474章 龐士元的見聞第35章 沉痾難起第196章 哀兵必勝第84章 構陷得逞第188章 兵敗如山倒第184章 高覽的心思第503章 制衡再製衡第547章 回家第88章 逢紀的好意第108章 吐槽大會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36章 我欲懷丸而操彈爾第281章 顏良的怒火第365章?謠言發酵第483章 鮮卑俘虜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523章 天津港第44章 殘月彎刀第19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334章 今始從本心第530章 忠於社稷百姓第85章 拒不奉亂命第109章 當廷問對第587章 同門師兄弟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276章 足球比賽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260章 難產第592章 原來是種馬劇本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56章 速追曹賊第526章 漁陽太守的人選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33章 風雨欲來如坐鍼氈第18章 試攻東城第469章 功高難賞第503章 制衡再製衡第273章 泜陽亭第472章 豬隊友第502章 城門激戰第266章 常山錢莊第356章 狐朋狗友第364章 太常趙岐第34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563章 各方反應第480章 分酒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250章 解圍第307章 崔琰薦良才第457章 鴻門宴?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541章 補刀補成主坦第595章 臘日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150章 敵援將至第248章 曹孟德的雄心第418章 楊恪與張白騎第460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304章 屯田堡寨第80章 城內紛擾事第157章 大練兵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273章 泜陽亭第526章 漁陽太守的人選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529章 勸說第92章 君子沮授第397章 螻蟻第562章 天子的託付第159章 吃棗藥丸的志向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559章 曹操的心頭恨第113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393章 龜甲陣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238章 蓋有非常之法也第498章 白龍山口第67章 曹公無恙第178章 烏巢虛實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172章 裡應外合之策第352章 渾水摸魚第17章 聲東擊西第508章 戰爭賠款第418章 楊恪與張白騎第524章 驚變第484章 軻比能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106章 巧借他人之力第260章 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