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司馬仲達

在漢代,每年的秋末冬初,各地的地方長官都要將轄下戶口、墾田、錢穀、刑獄等情況編制爲計簿,向上級行政機構彙報。

各鄉彙報給縣,縣彙報給郡國,郡國彙報給中央朝廷。

這個彙報的舉動有個專門的詞彙來稱呼,稱之爲“上計”。

在前漢時,一般都由各郡國的二把手,也就是郡丞或長史前去中央上計。

光武中興後,上計的任務交由專任的“上計”吏員來做。

當然,上計的行爲也不僅僅是呈送計簿這麼簡單。

各郡國的上計吏要施展身手與朝廷負責審覈計簿的官吏打交道,好讓自己的郡國被評爲優等,至少也不要被評爲劣等,從而被通報批評。

一郡所轄的人口多則百餘萬,少則數萬,所需要統計彙報的工作繁多,所以計吏並不止一人,大都由一名上計掾主持工作,以數名上計史輔弼,再加上若干書吏。

一般而言,郡國人口越多,經濟越繁盛,計吏的隊伍也越加龐大。

除此之外,各郡國當年所舉的孝廉也會隨上計的隊伍入朝參加考覈,各郡國向朝廷的貢物也通常被攜帶進京。

衆所周知,我大漢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廣達萬里。

各個郡國要擠在同一個時間段入朝上計是難以做到,也不現實的。

一些近的郡國,不若數日可達,但偏遠一些的郡國走上一兩個月能到就謝天謝地。

所以朝廷也懂得變通,基本上從九月底十月初開始,各郡國的上計隊伍先來先計,後來後計,不定時日,總之在年底之前全部結束就可。

河內郡位處天下最中央的司隸校尉部,南下許都不過數日便至,故而是第一批趕往許都上計的郡國之一。

不過是十月中旬,河內的上計隊伍便已經完成上計順利返回郡中。

河內乃中州大郡,雖然如今袁曹交鋒,河北被一劃爲二,脩武、獲嘉以北的數縣爲袁紹控制,但餘下的十數個縣仍十分富庶,今年的考評得了個上中,算是個不錯的評語。

人物順利完成,計吏們返回郡治懷縣時一路說說笑笑,顯得十分輕鬆。

按照慣例,他們忙碌了一兩個月,此番回來只消去面謁郡守交差,便可以領到一段長假回家休沐。

在整個隊伍中,唯有此行的主事之人上計掾司馬懿沒有參與衆人的言笑,面上眉頭緊皺似有什麼疑難之事。

一名掾史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問道:“計掾爲何悶悶不樂?”

司馬懿彷彿從沉思中被驚醒,隨口應道:“噢,無事,近來耗費腦力甚劇,有些乏了。”

這名掾史顯然與司馬懿關係較好,說道:“仲達可是擔心此番考得上中,府君會不滿?我看大可不必,本郡屢歷兵災,能有上中之考,已是難能可貴。”

一旁有人插口道:“就是,本郡過去幾年大都也只是考得上中,我聽聞此番司空府欲要給出上下的考評,全賴仲達在司空府據理力爭方有此結果,府君定然是十分滿意。”

另有人道:“仲達之名,如今亦是名動許都,着實令人稱羨也!若有煩惱,怕也是幸福的煩惱吧!”

“呵呵呵,是啊是啊!”

司馬懿顯然對此話題不甚感冒,只拱拱手道:“或是前兩日淋了些許秋雨,此刻有些不適,勞煩諸位關心了。”

先前說話那掾史道:“哦?仲達要不要緊,可要我等先陪你尋醫者診治一番後,再去向府君覆命?”

司馬懿道:“府君想必還在等待上計結果,怎好令尊者久等,不若汝等先回府中覆命,我自去尋醫問藥。”

掾史道:“也好,反正上計之後可以休沐十天半個月,仲達儘管去休歇,有事我等代爲稟告便是。”

司馬懿拱拱手道:“那就勞煩諸君了。”

說罷,司馬懿便在城門口與衆人分開各自行事。

兩邊還未走遠,司馬懿就聽到那邊廂有言語傳來。

“司馬仲達這哪裡是身體不適,分明是將要新攀高枝,無顏去見提拔他的府君吧?”

“哎!人家命好,有個在司空府任事的兄長,又是本郡計吏之首,得到司空青睞也理所應當。”

“哼!若我有個司空府任事的兄長,定也能入曹公法眼。”

“好了好了,少嚼舌了,且去向府君覆命吧!”

司馬懿聞言無奈地搖搖頭,不遭人嫉是庸才,這些人滿腦子就是往上鑽營,可誰又能領會我的難處?

哎!罷罷罷!

按照制度,郡縣屬吏都要居住在縣寺中,逢休沐日才能歸家,然而對於司馬懿這種大族子弟,又怎能忍受公屋的簡陋,更何況以他們的級別還不能帶家屬。

已經成婚的司馬懿在城外賃有一所小院,把新近才娶的妻子安頓在此。

回到城外的居所時正值入暮,小妻子張氏一臉驚喜地道:“啊!夫君回來了,可有用了晚餐?”

司馬懿搖搖頭道:“剛剛返回,尚未用飯。”

張氏見他一臉疲憊,心疼不已,立刻吩咐道:“茭兒,快吩咐廚娘添兩個菜。”

“諾”侍女茭兒應諾而去。

“春華,不必如此,我無甚胃口,但有清粥小菜即可。”

張氏小字春華,比司馬懿小了十歲,今年不過十三歲,放到後世“三年起步,最長無期”,不過在這個年頭已經是一枚人妻。

張春華道:“哪裡的話,夫君辛苦數月,自當好好補一補。”

見小妻子執意如此,司馬懿也不再堅持,隨她安排。

過不多久,飯菜做好,張春華又喜滋滋地親自服侍司馬懿用餐。

二人新婚燕爾,正是如膠似漆的時候,在張春華眼裡,容姿俊朗,才情高絕的司馬懿就是他的天他的地他的全部。

司馬懿也不忍拂了小妻子的美意,順順當當地吃完了飯,還喝了一碗妻子特意吩咐加的肉臛羹。

飯後,再無閒雜人等在側,張春華問道:“良人可是有什麼心事?”

司馬懿嘆道:“哎……沒想到盡連你也看出來了。”

張春華笑道:“良人平日裡可不是這樣子的,便是吃飯都會與人家開玩笑,難不成是此次上計不利?”

司馬懿輕輕地捏了捏張春華的小手道:“得了上中之考,還過得去吧!”

張春華道:“那不差了,良人爲何傷神?”

司馬懿道:“或是我此次在許都爲本郡據理力爭太過風光,竟爲曹司空所知,據兄長言,司空有意徵辟我入府任事。”

張春華道:“那不是好事嗎?如今曹司空掌天下權柄,入了司空府定能盡展良人之才啊!”

司馬懿道:“話雖如此,然我此番許都之行,所見百官黔首言必稱司空而不言有天子,而朝廷之政皆出司空府,朝議但畫諾蓋印而已,如此作爲,實非人臣之所當爲啊!”

張春華道:“形勢使然,良人又憂患什麼呢?”

司馬懿道:“漢運方微,我司馬氏素爲漢臣,卻怎好屈節以事曹氏?”

張春華畢竟年輕,仍天真爛漫,說道:“那夫君就婉謝司空的徵辟便是。”

司馬懿嘆道:“哎……!哪有如此簡單,曹司空權勢滔天,我小小一個郡國上計,又如何能違逆他的命令?”

張春華小嘴一嘟道:“古來名士堅辭不應徵闢者比比皆是,良人便也拒絕了事,難不成曹司空還能強人所難麼?”

司馬懿自嘲道:“我又算得什麼名士,且兄長如今在許都,若我不應徵闢,恐遷怒於兄長也!”

張春華道:“豈有此理,既如此,讓兄長也辭官歸鄉便是。”

司馬懿搖了搖頭,不再與小妻子討論此事,只是說些沿途見聞哄她高興。

過了幾日,張春華入城逛集市,經過郡府時聽聞路邊有人言談。

“你聽說了沒,司馬家的仲子名動許都,曹司空已經派人前來徵辟入朝了。”

“哈?司馬家的仲子?你說的是上計掾司馬仲達?”

“當然是他,難不成還有其他人?我親眼所見,司空府的人已經入了郡守府,府君親自開中門相迎的。”

“司馬家又要顯達了啊,他們家老大不就已經在司空府爲吏了麼?這老二一去,日後定富貴可期啊!”

“那是,你也不看看人家起的字多好,司馬伯達、司馬仲達,各個都沾了達字,能不顯達嘛!”

“嘿!此事有利,我回去給我家小子取字也帶個達字!”

“哈哈哈!人家司馬氏世代二千石,建公貴爲京兆尹,聽說曹司空微末時都是被建公一手提拔的,你能比得上嘛?”

“哪管得了那許多,反正先沾沾喜氣再說。”

張春華在車上聽到了路人閒談,先是一喜,然後想到丈夫前幾日的言語後又是一憂,立刻連集市都不逛了,吩咐馬車立刻掉頭回家。

“良人,司空府真個命人前來徵召啦!”

“啊?你哪裡聽說的?”

“我在郡府門口聽人議論的,說是司空府的人已經被府君迎入了府內,怕是馬上就要親自前來家中了。”

司馬懿皺着眉頭在屋內來回踱步,直到把張春華都繞得眼暈後道:“看來只得出此下策了!”

半個時辰後,司空府的吏員在河內功曹的陪同下來到城外司馬懿的宅院。

然而當他們來到宅門前時,卻聽到院內傳來哭哭啼啼吵吵鬧鬧的聲音。

河內功曹與司空吏員面面相覷,都不知發生了什麼變故。

功曹道:“司馬仲達府上恐有變故,容我先入內探視一番。”

待功曹叩門入內後,卻見宅內僕隸忙得團團轉,有人在燒水,有人在焚香,有人則趕着套馬準備外出。

功曹拉住一名老僕問道:“上計掾在哪裡?此間發生了什麼?”

老僕哭喪着臉道:“少主人不知怎地突發風痹之症,如今臥在牀上不能動彈,老僕正要去城內延請醫者前來問診。”

功曹一臉懵逼道:“啊?仲達前幾日不還好好的麼,怎麼就……?”

老僕道:“少主人上計歸來後就說路上淋了雨身體不適,前幾日還略有緩解,沒想到今日卻突然嚴重了。”

功曹道:“快快引我去探視一番。”

老僕道:“君子且自入內,老僕還要去請醫者,恕不奉陪。”

功曹匆匆來到後宅,也顧不上太多的禮儀,直接進入了司馬懿的內室。

只見司馬懿合衣躺在牀上,他的妻子張春華跪坐在面前已經哭成了個淚人。

功曹道:“啊!仲達你怎麼了?”

司馬懿看見功曹來到,想要轉頭卻好似十分辛苦,想要擡手卻只擡起半寸就無力垂落,口中含糊不清地道:“我……我……也……不……”

張春華哭泣地道:“夫君突發急病,還望功曹幫忙延請名醫診治啊!”

功曹沒想到司馬懿病得如此重,連轉頭擡手都難以爲繼,說話也說不利索,連忙應道:“份屬同僚,我自當努力幫襯,汝且寬心,仲達年富力強,只消好好休養一定能康復。”

張春華哭哭啼啼道:“夫君他就是太勤於公事給累的啊,上計之前他就屢屢與我說心神憔悴,如今更在路上淋了雨發了病,郡府可不能不管啊!”

功曹汗顏道:“萬萬不會,萬萬不會,我立刻回去稟告府君,汝且好好照看仲達,我去去就回。”

功曹狼狽地出到宅邸外與司空屬吏說了內中之事,司空屬吏卻疑惑地道:“司馬仲達得了風痹之症?半月之前我在司空府時還見他縱論時事舌戰羣儒,怎突然就發病了?”

忙了好幾天,司馬懿的病也不見好,那司空屬吏見狀也只得無奈回許都覆命。

第40章 某乃河東關雲長是也第51章 巧換戰俘第315章 沾山東麓伏擊戰第512章 兵分三路第309章 孤女飄零第152章 武威張繡第80章 城內紛擾事第10章 驕傲的公羊兒第271章 捷報頻傳第8章 兵臨白馬第81章 爲民做主第151章 但有戰死夏侯,無生降夏侯第304章 屯田堡寨第494章 林間惡鬥第587章 勾搭與矜持第379章 委曲求全第459章 士之冠冕第194章 將爲兵膽第178章 烏巢虛實第72章 再度對決第434章 滅此朝食第218章 迎風閣上的女子第142章 誘敵深入第44章 殘月彎刀第407章 穿越者欒武子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378章 踢毽子第205章 探監田元皓第500章 寧城亂第152章 武威張繡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343章 常山風物第73章 中了個錘子第231章 辛毗對策第466章 相爲情顛倒第239章 攜二美而同遊兮第438章 吾家麒麟兒第571章 一出好戲第262章 分而化之第57章 一逃又一追第153章 將軍的家事第244章 比武大會第345章 爲天地立心第92章 君子沮授第521章 泉州的價值第331章 間客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81章 爲民做主第245章 開幕儀式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173章 克定鄄城第455章 當世魯班第204章 積極防禦第513章 統一陣線第193章 捉對廝殺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356章 狐朋狗友第17章 聲東擊西第375章 催戰第285章 六山學院第214章 回鄉第377章 踏春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65章 工師之子第71章 人心似老二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429章 山下鏖戰第451章 交際花成就達成第402章 塵埃落定第481章 黑夜中的怒龍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383章 黃花崗之變第545章 功高震主之患第142章 誘敵深入第260章 難產第481章 黑夜中的怒龍第106章 巧借他人之力第468章 大將軍殿前問對第402章 塵埃落定第61章 三面夾攻第117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454章 書道大家第235章 北方有佳人第243章 執子之手第460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327章 識時務者第280章 逃賊第540章 佯退第486章 談判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89章 “從心”所欲第523章 天津港第275章 六禮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531章 牽招與棋子第437章 衝車第399章 殺光常山兵第289章 少年的渣權
第40章 某乃河東關雲長是也第51章 巧換戰俘第315章 沾山東麓伏擊戰第512章 兵分三路第309章 孤女飄零第152章 武威張繡第80章 城內紛擾事第10章 驕傲的公羊兒第271章 捷報頻傳第8章 兵臨白馬第81章 爲民做主第151章 但有戰死夏侯,無生降夏侯第304章 屯田堡寨第494章 林間惡鬥第587章 勾搭與矜持第379章 委曲求全第459章 士之冠冕第194章 將爲兵膽第178章 烏巢虛實第72章 再度對決第434章 滅此朝食第218章 迎風閣上的女子第142章 誘敵深入第44章 殘月彎刀第407章 穿越者欒武子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378章 踢毽子第205章 探監田元皓第500章 寧城亂第152章 武威張繡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343章 常山風物第73章 中了個錘子第231章 辛毗對策第466章 相爲情顛倒第239章 攜二美而同遊兮第438章 吾家麒麟兒第571章 一出好戲第262章 分而化之第57章 一逃又一追第153章 將軍的家事第244章 比武大會第345章 爲天地立心第92章 君子沮授第521章 泉州的價值第331章 間客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81章 爲民做主第245章 開幕儀式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173章 克定鄄城第455章 當世魯班第204章 積極防禦第513章 統一陣線第193章 捉對廝殺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356章 狐朋狗友第17章 聲東擊西第375章 催戰第285章 六山學院第214章 回鄉第377章 踏春第348章 有教無類第324章 敗兵衆像第65章 工師之子第71章 人心似老二第190章 于禁之毅重第429章 山下鏖戰第451章 交際花成就達成第402章 塵埃落定第481章 黑夜中的怒龍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383章 黃花崗之變第545章 功高震主之患第142章 誘敵深入第260章 難產第481章 黑夜中的怒龍第106章 巧借他人之力第468章 大將軍殿前問對第402章 塵埃落定第61章 三面夾攻第117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454章 書道大家第235章 北方有佳人第243章 執子之手第460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392章 箭似飛蝗第327章 識時務者第280章 逃賊第540章 佯退第486章 談判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89章 “從心”所欲第523章 天津港第275章 六禮第462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531章 牽招與棋子第437章 衝車第399章 殺光常山兵第289章 少年的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