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奉母命,快馬加鞭來到歸化城冀老師的家,老師夫婦見中元來看喜之不盡。然而,中元先是將大師母面容細細端詳,而後撲通跪在大師母面前說:“大師母,中元此次是爲尋找親人而來,請大師母告訴我,您姓甚名誰原是哪是人氏?”
原來,那冀先生有二位夫人。徒弟們分別稱大師母、二師母。
那大師母心中恍惚明白中元此話有因,就忙告訴中無說:“我本山西大同人氏,名叫趙秀蓮,你問這些怎的?”
中元二話不再說,把那賣身契、扇子和衣服一股腦兒擺在了冀師母面前,然後訴說了老爺一家尋找她的辛苦。
冀老太聽完中元之話,抱起了那衣服和扇子就放聲悲啼,說:“中元啊!我就是你二姨,四十多年來,我哪一日不想孃家的人?我以爲此生再也和我的親人聯繫不上了。你姥姥一家現在在哪裡?你快通知你舅舅,讓他來見我!”
那大師母確實就是中元二姨趙秀蓮,
這個故事需要從四十年前說起。
四十年前,山西大同城北有一戶趙姓人家,男主人趙家旺,本城人氏,以賣些小百貨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共生四子,三女一兒。大女趙秀英,二女趙秀蓮,兒子趙秀峰,小女趙秀梅。當時以他小本經營,很艱難地維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有一年,兒子趙秀峰突然得了百日咳,經過醫治看似好了,但後來此小兒一經感冒便又復發,而且越來越重,幾次引起肺炎,近日來他又高燒不退咳嗽頻頻。眼見得家中連吃飯的錢也拿不出來,夫妻二人百計難尋一計,只得商量將女兒賣掉一個,給人家當小傭人小保姆,來治這個兒子的病。否則,當真兒子有個三長兩短,趙家香火將後繼無人。但該賣掉哪個最合適,女兒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盤算來盤算去哪個也捨不得,但必須下狠心。想想老大趙秀英,她現在已是母親得力助手,家中一天也離不開她,再過二三年她也該出嫁了。小女趙秀梅年齡太小,什麼活也幹不了,誰也不會買她爲用。只有二女兒倒是比較合適,她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已經能幫大人跑跑腿乾點輕活了,可是父母心中實在難以割捨。
正在這時,十二歲的二女兒自己說話了:“爹、娘,您們不要爲難,給弟弟看病要緊,就把我賣掉吧。等弟弟病好了,家中有了錢再把我買回來,我出去會給人家洗鍋打掃家的。再說,就算賣掉我,將來我一樣是你們的女兒。”
二女兒小小年紀這麼懂事,夫妻倆不禁黯然淚下,也只能依她之言。於是就託人四處尋問,哪裡有需要小傭人小保姆的人家。
每個人命運如何,實非人之意志而爲,其實都是有定數的。秀蓮小小年紀,捨得自身不怕吃苦爲父母排憂解難,爲弟弟治病。大概是行了上天之善,以至於後來去了王家竟成了半個小姐。
說這大同城南,有家姓王的富戶,主人叫王道寬。祖上留下萬貫家業,他自己以經營棉布爲生,現在他用不着動祖上財產,自己經營利潤豐厚。以至現在門前車馬有餘,家中男傭車伕,以及店鋪夥計及採買人員有十多人,還有女兒奶孃劉媽媽一人。
這王道寬夫婦生有一女一子,女兒小麗已經十二歲,兒子小東只有五歲。王道寬夫婦見女兒日漸長大,找了個先生教她讀書認字,閒時學些女紅手工。但見小麗所學日有進步,只是她一人太過孤獨。大人各有各的事,雖然她的奶孃劉媽照顧她的飲食起居,但劉媽有時也是所顧不及,因爲她還要爲小麗家做飯灑掃。再說,劉媽畢竟年過四旬,和小姑娘沒多少共同語言。夫妻倆早欲尋個和小麗同年仿歲的女孩伴她。這時聽到趙家有女欲賣,倆人甚爲高興,立即叫人聯繫見面。
趙家旺把女兒秀蓮領去,見了王家夫婦和他們的女兒。見王家夫婦二人言語明理態度和氣,已是滿意。王家夫婦呢,見秀蓮生得竟比自己女兒還俊秀,年齡只小女兒半歲,心中也是十分歡喜。而兩個小姑娘一見面,不一會兒,就親親熱熱地玩在了一塊。
王趙兩家商量妥帖,找了證人寫了契約。秀蓮以八十兩紋銀賣與王家,趙家旺和王道寬各自在契約上簽名畫押並按上指紋。他們簽得是活契,賣期爲七年,到期趙家旺仍可以原價將秀蓮贖回。
趙家旺原打算大膽向王家要價六十兩。之前,他各處打聽,若籤活契,一般四五十兩就差不多了。而王家沒用趙家旺說話,出口就給了八十兩,這使趙家旺大出所料。他計算着這些錢,一部分把家中那些外債還清,一部分給兒子繼續看病,剩餘的要存起來,將來秀蓮回家還要贖銀,這一點他可不能忘。
從此,秀蓮就開始了和小麗的共同生活,日則同讀書同玩耍,夜則同屋住,兩個小姑娘寸步不離。
王道寬妻子看到兩個女孩子如影隨行,從心底喜歡,特地給她二人縫製了一色衣服。二人個頭相近衣服一樣,看上去有時竟難分主僕。加之王家生活富裕,飲食起居自是與趙家不同,沒想到秀蓮竟是一不小心掉進了福洞裡。半年中,趙家旺夫婦曾去看過秀蓮幾次,見她在王家很是自由快活,也就不再掛懷。
三年後,趙家旺的大女兒出嫁,她所嫁的正是我們故事中一開始的主人翁福壯文,即福中元的父親。大女兒既出嫁,二女兒又不在王家,兒子的病早已好轉。夫婦二人帶了兒子和小女兒,受趙家旺內弟極力提議,要去太原開一家大點的商鋪。臨行前,夫婦二人又來見王家夫婦,商量好四年後再來決定秀蓮的歸宿問題,同時再見見女兒。
秀蓮母親這次來,還給她帶了個紀念物,秀蓮接過來一看,是一把漂亮的摺扇,扇尾用紅絲線繫着兩個玲瓏剔透的小玩藝兒。一個是拇指大小的一個純金小牛,一個是銅錢大的翠綠玉環。秀蓮母親對秀蓮說:“這金牛是我出嫁時,你姥姥送我的陪嫁—— 一盒純金十二生肖相。你屬牛就送你個金牛。你姐弟四人各依屬相送一個,共佔去四個。剩下的將留作送給你們的後代,那就不能按屬相送了。
這玉環是你奶奶留給我們的,一串正好四個,你們一人一個。老人的這些東西,據說都是他們的父母留下來的,很有些年代了。我們一直視爲至寶,即使是艱難到無米下鍋時,也沒捨得賣掉。現今我們的歲數都大了,又要遠離家鄉,你的就提前送給你,你要自己保存好。因爲這金牛和玉環又小又光滑不易保存,你爹又給你們每人買一把扇子,這算是我們的禮物。我們把這一金一玉系在上面,這樣既好保存,又算作兩輩長者的心意,你要好好的珍愛。四年後,我們來接你回家。你在王家一定要聽王太太的教導,要懂禮數多辛勞。現在你已經長大了,又跟小麗識了許多字,不比從前,千萬別讓人恥笑了去。”
夫妻倆親切地對女兒教導和安慰了一回,而後回去了。幾天後就離開了大同,去往了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