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師母講完這章時,嚴肅地對我說:“善行、孝道,乃天之正道,希望你把這部分內容寫好。”可是,慚愧得很,儘管我盡力了,仍不知道能不能使朋友們滿意。
一天,中元和佔元一大早就左一次右一次走出大院,站在街心向東南方向那大路上張望。一直到大半後晌,一匹快馬載着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風塵僕僕地奔向中元大院。福家上下一片喜色,原來是文元從鹿城回來了。他剛從馬背上下來,未及邁進家門就急着問:“大哥,有什麼大事急着招我回來?”
“回家再說,彆着急!咱們家從來都是隻有好事沒有壞事。”中元一邊幫他拴馬一邊說。
文元見並沒有什麼要緊的事,大概是哥哥們想念自己,本是應該早回來看望他們的,兩位哥哥都已是上了年歲的人了,應該經常關照纔是。他邊想邊被侄兒侄女們簇擁着走回大哥家,真是久別重逢閤家歡樂。
晚飯後,村中來看望文元的人逐漸散去後,只留下老兄弟三人說些體己話。文元說:“大哥、二哥,你們是想了我了。其實這幾年我也無時不在想家,怎奈那廠事情太繁,一刻也離不開。初聽說讓我急回,我還以爲有什麼事,沒事就好,我也早該看看你們了。”
中元說:“知道你忙得很,一來確實大家都想你們;二來呢,還真是有事商量。我想等你回來,把福家老輩們召在一塊開個家族會,爲咱這村辦點實事。”
文元聽罷說:“正該如此,大哥,你們要我攤多少錢我就出多少。村中都是些農民,給咱村人辦事自然以咱家爲主,咱家的生活畢竟較之他們富裕得多。在咱們家中,自然應是我挑重擔,我的生活又比哥哥們強些。這次回來我還特意地帶了些錢,貼補你和我二哥生活用,要是村裡辦事,還可以叫人跟我回去再取些來。”
此時文元還不知道,哥哥們家中半年來連獲二寶,而這二寶又出人意料地變成了黃金白銀。文元雖是一家大廠的老總,可追根溯源,那廠發展壯大到今天規模,也不能算他是功臣。那功臣當然是他岳父,沒有多少資產真正屬於他,這些文元心裡明鏡似的清楚。現在他不知道的是,就算那廠總資產摺合成現金,也未必有現在兩位哥哥的多。
他從小除了幫家裡乾點農活外,最好的朋友就是書籍,閒暇之時書不離手。他愛清靜喜獨處,名利不爭閒事不管,像個虔誠的清教徒。他認爲自己不是個辦大事的料,誰知卻偏偏找了個獨生女做妻子,這妻子又偏偏有個開工廠的爸爸,自己糊里糊塗老大不情願地硬讓岳父給了一把老總的椅子坐上。虧的自己一來有文化,二來有岳父垂簾,總算沒從椅子上掉下來,反而這老總越當越出色,廠內的生產和銷售市場被他做得風生水起。
岳父索性不再聽政,從簾後溜走遛鳥去了。於是他越來越忙無一日消停,已是兩年多了沒回家鄉,也沒見長兄們的面了。現在兩位哥哥急招他回來,原來是要爲村裡人辦點實事。面對窮鄉親,面對白髮漸多的兩位兄長,和已然在農村的侄兒侄女和衆親人,自己焉能不表一率?所以欣然讚許哥哥們的提議,並說了以上那話。
然而,他的兩位哥哥聽了他的話卻都笑了。隨後就將家中曾得過一顆那樣的人蔘和一個那樣的黑太歲,以及因這人蔘和太歲得到很多金銀之事備細和他說了。而後中元又說:“當初你離家時,一草一木未曾帶的,這次你走時給你帶些銀子,以爲今後侄孫侄孫女學資之用。本來這錢也是大家都有份,別說是你,就是村中的鄉親們也個個有份,這次叫你回來正是商議此事。”
文元聽了驚訝不已,睜大兩眼望着中元,好久好久才說:“不知道哥哥們要爲村裡做些什麼事,準備拿出多少錢?
佔元說;“現在正是不知道該做什麼拿多少錢,所以咱們先商量個道道,再聽聽大家的意見。”
說到這裡,忽聽的窗外腳步聲響,三人不約而同向窗戶望去。似乎有個影子一閃,接着就傳來個低沉的說話聲,很像他們老爹的聲音。只聽說道:“那人蔘銀是還債而來,你們留下,以後用得着。那太歲金,你們可分作三份,一份留給診所以備後用,一份按人頭平均分給本村鄉親,再一份改造建設村莊和支助建立慈善機構以修福道。”
兄弟三人閒聊至此,已是半夜子時。忽聽說話之聲,都急忙開門來看,只見秋月朗朗,樹影寂寂,遠遠近近並無人影。中元望着靜悄悄空蕩蕩的院子,淚珠滾滾哽哽咽咽地說:“顯然是老爹回來給咱們指點迷津來了,這麼多年來,睡裡夢裡不見容顏,今晚老人家怎得有空回家一望?佔元,家中有無燒紙?快燒化些!咱們終然家有萬貫,老爹老孃的日子卻不知過得如何。”
佔元忙找出些燒紙冥幣,就門外燒化了。接着又聽到牆上掛得那杆大鋤說了話;“天上人間兩個世界,平時是不能隨便回來。只因近日那財神通知,咱家的兩家大債主,俱以如數還清所欠之錢。至於那些小債主,我看不用再去追問,權當濟貧。”
再次聽到說話聲,而且這聲音的確是老爹的聲音,三人既喜且奇。喜者,父親去世若干年後又能聽到教誨;奇者,不知道爲什麼,父親的聲音是從一把大鋤上傳出來,而且他們也不知道大債主小債主是怎麼回事。看來,世上之事都是有因有果不可不信啊!三人就齊齊跪下向那聲音傳來之處忙忙磕頭,瞬間,院中一道白光升起,那光一會兒比一會兒遠,慢慢消失了。
回至房中,兄弟三人一至認爲就按老爹囑咐去做,把那一箱黃金一分爲三,全村鄉親按人頭將三分之一平均分開;再三分之一做些善事,至於要做些什麼,等天明後聽聽鄉親父老們的意見;餘下的三分之一留給診所以備後用。商量畢,三人各各安寢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