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

四川畢竟戰亂貧瘠已有多年,天府之國倒像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眼下人口預估只有原來的三成不到,大批的田地被荒廢,也不知道有多少的無主之地,滿地都是無人認領的屍骨。

而中原地方,土地雖然在復耕,但是地方上被流賊禍亂只需要幾年,想要恢復卻是個長久之功。

很快山西巡撫練國事、五省總督堵胤錫等人發現,即便是將這些土地賣給歸回原籍的百姓,發下耕牛、種籽和農具,想要復耕恢復產量依舊困難。

首先還是一成不變,民間的困頓問題,僅靠朝廷微薄的支持和供給,百姓們存活依舊困難。

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那些歸籍百姓中有不少人又將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的土地,賣給地主,自己去當佃農。

很多人看不懂,朝廷已經免稅面賦,這些土地是你們的名字,當了佃農,那可就又是地主家的了。

後來消息傳到京師,崇禎恍然大悟,自己還是太理想化了。

雖然殲滅賦稅,還發下種籽、耕牛、農具等,但家家戶戶百姓的種地和開銷花費,畢竟不能全由朝廷報銷。

因此出現很大一部分剛剛回家百姓,手裡拿着種籽、農具,看着名下土地,卻毫無辦法的情況。

崇禎皇帝曾想當然的以爲,只要自己減免賦稅,把東西準備齊全,地方上就會慢慢恢復。

www¤ tt kan¤ C〇 現在看來,這根本不可能。

按堵胤錫的條陳上所說,百姓們自己無力復耕,還是會被迫選擇到地主家當佃農。

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朝廷把地主家的田拿回來,分給百姓,百姓無法獨自負擔種田費用,又還了回去,這可不行。

如果放任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地方上很快就又會出現大批蟻附般的豪紳地主,時久必亂。

其實也是低估了流寇在地方上的破壞力,眼下很多剛剛收復的地方,甚至一度成了明初山河凋敝的窘境。

朝廷也到處用錢,以現在財政狀況,根本不可能將全國百姓復耕費用大包大攬過來。

堵胤錫和練國事的條陳一到京師,很快掀起軒然大波。

內閣首輔蔣德璟站出來,說這實在並非山陝個例,而是近幾年來的常態。

禮部尚書黃錦和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李邦華也各拿實例來說,更讓朝中爭議紛紛。

崇禎十九年諸王之亂後,各王府放出了無數無主之地,全都被朝廷分給百姓。

當時看來,這是收攏民心,一石二鳥的仁政。

到現在,這些荒地已經有接近四成左右,又迴流到了各處地主豪紳手中,而且還都是百姓求着他們收下的。

崇禎皇帝對土地問題向來非常重視,連兩日三次廷議全都商量此事,最終決定下一個新政策——“官辦田莊”。

已回到地主手中的土地,廠衛會負責去徹查,視佃農生活狀況決定是否由朝廷收回,餘下那些全國各地的無主荒地,一次性全都歸入朝廷名下。

那些仍在百姓名下土地,朝廷不予收回,但會將百姓按地段分配到當地的官辦田莊,統一管理。

這道旨意發下後,全國的土地分配逐漸停止,各處開始風風火火的修建田莊。

流民歸籍重新入冊後,第一件事不再是分配土地,而變成了按地段分入田莊。

他們的土地辦法還是一樣,只是換成由朝廷管理的田莊統一調配,而全國各地的田莊都由京師派遣官員運營。

田莊,是時代應運而生將取代衛所軍戶制度的先行產物,雖然朝廷開銷短時間看會與日俱增,但獲利無窮。

這無疑是釋放出來一個信號,朝廷對民間土地問題一直都十分重視,以後田莊將逐漸成爲主流。

天下間的有識之士都能看出風向的微微變化,這種官辦田莊的確是現階段處理各處糜爛的最好辦法。

當這些田莊達到數量足以覆蓋全國的地步,衛所的徹底廢除,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除了田莊制度以外,對一些特殊地段的土地,朝廷卻允許那些豪紳地主購買兼併。

地方上的田地多是荒地,買下來無論日後賣給田莊還是百姓,肯定都是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朝廷對世家大族們可以兼併的土地嚴格把控,但卻不完全杜絕,甚至對一些底層現象睜隻眼閉隻眼。

這就是崇禎皇帝在一系列改革政策之中,對這些大族豪門表現出的善意了。

呈現出這個態度之後,想必天下間還在觀風使舵的人,肯定會相應的做出抉擇。

天下熙熙,皆爲利往,有這麼大的利益當前,大家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怎麼選。

是螳臂當車,全家盡滅,還是順應時代,付出一些代價以後,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利益?

這道選擇題似乎很簡單。

對崇禎來說,這個決定一下,大部分人都應該知道怎麼選,水到渠成罷了。

就算有那腦筋不靈光真不長眼的,那滅了也就滅了,不過是一聲令下或舉手之間的事情。

現如今的大明可不再是五年前的大明,論軍隊實力,還沒有誰能讓崇禎忌憚三分的,更別提這些地方上的臭蟲,擡腳就踩死了。

......

在原本的歷史上,大西皇帝張獻忠在四川節節勝利,就連秦良玉都抵擋不住,真是聲勢浩大。

那些有實力的士紳,地方上的地主都知道在朝代更替的時候要看風向,下準注。

下錯了,就是跟着李自成那些人如今粉身碎骨的下場,下對了,就是朝廷體系內的榮華富貴。

但張獻忠在四川的時候,所作所爲和李自成如出一轍。

在他的帶領下,西軍就如李自成放棄西安那樣,毫不猶豫的選擇焚燬成都,席捲城內資財退到川南,意圖頑抗。

這等於向還在猶豫的那些人發去了一個明顯的訊號,也等於宣佈了所謂大西政權的性質。

西軍的本質,依舊是十惡不赦的‘賊’。

正在大西和朝廷之間猶豫轉向的人,由此見到張獻忠絕無可能對他們這些士紳有任何好感。

天下士人們看到張獻忠以府宅堂皇爲由殿殺嚴錫命,更對此深惡痛絕,人人喊罵。

大順是怎麼在一年之內就被朝廷反攻所滅,就是因爲他們拋棄了所有其餘階層,不肯改變,一直孤軍奮戰。

張獻忠撤退以後,原本在四川的良好局勢一下子變得不穩定。

在他撤往川南途中,在新陝督樊一蘅定策下,明軍數路開始進軍。

半月之內,成都附近一大片仍在大西名下的城鎮紛紛易換旗幟,歸回大明朝廷,就連一場像樣的戰鬥都沒有發生。

人心的猝然瓦解,昭示着大西政權的窮途末路,也將快要來臨。

第七百三十六章:他們根本不想攻城第一百八十章:封賜第七百零六章:兵敗如山倒第六百一十五章:遭遇戰 確定形勢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四百五十八章:爲公,也爲私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一百零一章:爲弟兄們在忠烈祠搏一個名位第三百六十九章:遵東奇捷(上)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五百七十六章:歷史的小偏差隨便說說第五百七十章:在遼東下一盤大棋第二百九十七章:覈查京官,議設銀行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五百九十二章:明俄小戰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一百零四章:‘亦好亦壞’的大捷第一百九十章:天子嫁女第四百二十三章:東征詔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二百八十四章:決戰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六百零五章:一箭雙鵰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四百二十三章:東征詔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六百七十八章:和朕玩?撤了!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四百八十三章:勇武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四百八十五章:清軍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三百二十九章:好漢歸家,欽賜殊榮(上)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五百五十七章:陣前卸將 人算天定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慶、下忠州(上)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四十章:爲了大明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從天上來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五十一章:罪己詔(求收藏!!)第二百九十六章:財政危機之聯想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三百四十九章:清軍壓境第七百一十一章:欣欣向榮的朝政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七百五十七章:不好意思,朕就是來搶地盤的第三百五十一章:革左十三騎第七百四十二章:更強的集權第二百九十六章:財政危機之聯想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六百一十二章:各取所需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二十一章:撕破臉皮(求收藏!)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第七百二十五章:帝國夕陽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
第七百三十六章:他們根本不想攻城第一百八十章:封賜第七百零六章:兵敗如山倒第六百一十五章:遭遇戰 確定形勢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四百五十八章:爲公,也爲私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一百零一章:爲弟兄們在忠烈祠搏一個名位第三百六十九章:遵東奇捷(上)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五百七十六章:歷史的小偏差隨便說說第五百七十章:在遼東下一盤大棋第二百九十七章:覈查京官,議設銀行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五百九十二章:明俄小戰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一百零四章:‘亦好亦壞’的大捷第一百九十章:天子嫁女第四百二十三章:東征詔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二百八十四章:決戰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六百零五章:一箭雙鵰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四百二十三章:東征詔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六百七十八章:和朕玩?撤了!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四百八十三章:勇武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四百八十五章:清軍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三百二十九章:好漢歸家,欽賜殊榮(上)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五百五十七章:陣前卸將 人算天定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慶、下忠州(上)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四十章:爲了大明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從天上來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五十一章:罪己詔(求收藏!!)第二百九十六章:財政危機之聯想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三百四十九章:清軍壓境第七百一十一章:欣欣向榮的朝政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七百五十七章:不好意思,朕就是來搶地盤的第三百五十一章:革左十三騎第七百四十二章:更強的集權第二百九十六章:財政危機之聯想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六百一十二章:各取所需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二十一章:撕破臉皮(求收藏!)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第七百二十五章:帝國夕陽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