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

畢世傑看着眼前的場景,再看看目瞪口呆的漢人文官微微搖頭:“瞧見了嗎?這纔是契丹人本來的面目,一旦離開上京城,離開城池,咱們什麼都不是。

丞相說的對,契丹人若是想要崛起,想要恢復以往,光靠咱們可不行。”

文臣的隊伍之中有不少人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竅,也贊同畢世傑的說法。

自從張儉離開之後,畢世傑就成爲契丹文官的第一把交椅,出生貧寒之家,卻有着相當不錯的頭腦,最大的好處,也是張儉最看重的地方就是他最能接受新鮮事物。

北遷隊伍的變化並沒有影響到上京城的守軍,這六萬多的守軍沒有體會什麼迴歸草原,他們現在只不過在張儉的帶領下準備死守上京城。

遠方的地平線盡頭已經能瞧見宋軍的兵馬,前日便有消息傳來,宋軍已經開始集結,兵分四路進攻除了上京城外的所有城池。

這是宋軍常用的包圍戰法,目的也很明確包圍上京城,使得這個城池形成一種孤島似得困境,最後大軍圍攻上京城,城破國滅。

意圖很明顯,宋軍兵力強盛,器械俱全,攻城拔寨毫不費力,張儉作爲多年研究宋軍,研究趙禎戰術的人,早已看透了眼下的局面。

他很清楚趙禎要做什麼,要怎麼做。

按道理來說,契丹完全不是大宋的對手,只不過契丹先一步以退爲進,帶領臨潢府的百姓和將士撤走了,現在的臨潢府只不過是一個空殼而已。

沒有多少守軍,更沒有多少糧草,駐紮在越王城,咸寧,以及扶余的士兵已經開始向上京城撤離,他們接到命令,一定拿所在城池受到宋軍強攻,立刻向上京城撤走。

只是要讓宋人覺得原本這些城池都是有守軍的,只是不堪抵擋宋軍猛烈的攻勢撤走而已,爲的就是要迷惑宋軍,讓宋人覺得契丹並沒有放棄上京城。

這段時間消息封鎖的很嚴密,無論什麼人只要南下就會被遊騎追殺,一個不留,顯然他們是想要投靠宋人的,也會把消息傳遞給宋人。

張儉做好了所有打算,連這些細節都沒有放過,最後契丹的遊騎襲殺了近百戶,數千人之後再也沒人敢南下了。

人都是趨吉避凶的,既然知道南下不行,躲避兵災的最好辦法就是向北遷徙,追趕女皇陛下的隊伍,只不過相比先一步北遷的百姓,他們是逼不得已。

張儉對待這些人也是沒有一點心慈手軟,該殺的殺,該放的放,只不過殺的多放得少。

此時的他正帶着一羣親兵搬運文書,這些文書多是北遷之時來不及帶走的繁瑣文書,內容也大多沒有什麼價值,但卻一定要燒燬。

要與這些一起燒燬的還有上京城皇宮中最爲重要的幾個部分,龍眉宮以及宮中的建築,明王樓、天雄寺和開皇殿一個不留,全部統統燒燬。

這是蕭撻裡臨走之前特意交代的,用她的話說,絕不能給宋人褻瀆契丹先祖和國威的地方。

不光要少,還要徹底毀滅這裡,讓整個龍眉宮陷入火海,化爲灰燼,也算是寄託先帝和太祖,聖宗皇帝的思念。

不斷有散落的遊騎或是成建制的兵馬投奔上京城,他們的到來增加了上京城的城防力量,在這個時候張儉真的無法拒絕這些人的善意。

只能在軍中發出軍令,一旦下令撤離的時候,所有人務必從纏鬥中脫身,向北撤走,一刻不停。

他張儉不光要死守上京城拖住大宋的百萬雄師,也要最大程度上的保存兵力,要知道每一個契丹人都是契丹的一份力量,在本就爲數不多的契丹人中佔據了重要的比重。

若不是宋軍行軍速度太快,張儉連一個兵馬都不會留在城中。

只要,女皇帶着所有人安全抵達阻卜大王府就什麼都好了,但同樣張儉也知道打到最後也不會給自己剩下多少的人。

畢竟宋軍的人數已達百萬,這個數字他一開始還以爲聽錯了,可得到斥候的確認後他卻有某些蒙。

他可以想象趙禎調集百萬大軍對契丹的征伐,但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趙禎調集了四百萬大軍,並且很快就會抵達,這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

即便是把草原韃靼招收過來,也完全不敵人家的半半之數。

這裡所說的人數可不是兵力,而是契丹能找到的所有人口,其中老弱婦孺全部算上,連在襁褓之中的嬰孩也算上的所有人口。

大宋的士兵數量已經超越了契丹的人口,只要後勤能供給的上,幾乎是天下無敵,沒有那個民族和國家能抵擋得住四百萬宋軍的征伐。

何況大宋的士兵不是四百萬只螞蟻,而是武裝到牙齒的猛獸。

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這就是對宋軍的形容,如此兇猛的軍隊讓張儉即痛恨又嫉妒,這麼強悍的軍隊居然不是契丹所擁有,而是屬於懦弱的南人,想想都覺得可惜。

大地的震顫逐漸開始,影響這每一個守城的士兵,衝擊着他們的心靈,震撼着他們的心肝,宋軍逐漸出現在了地平線的盡頭,高舉着象徵着中原王朝的龍旗緩緩出現。

上京城的好處便是在於地勢,依託大鮮卑山餘脈的崇山峻嶺,前面爲廣闊的草原,旁側爲潢河上游及其支流,沿河而下可進入遼海大地,溯流而上穿越大興安嶺則可進入古高原腹部。

而且河流兩旁的川地上水草豐美,氣候宜耕宜牧,這一切看似是耕種的最好地點,可事實上卻也是防守的要地。

在上京城的東西左右一面是崇山峻嶺,一面是洶涌的河水,只有南北纔有咽喉要地,可通兵馬,可走行人。

宋軍自南而上,北伐契丹,必以南向北攻伐,看似上京城是契丹的國都,可事實上卻是一道門戶,一道草原的門戶,否則南北之要衝何來?

只不過現在的契丹要面對的不是幾萬,幾十萬的宋軍,而是百萬之數,這樣的數量基本上是契丹無法抵擋的。

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瘋子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戰爭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二十一章君臣對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戰(下)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兩千四百三十五章內有乾坤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炮彈是怎麼出現的?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火炮也是有差距的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爲進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與帝王對話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零三十八章百家爭流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貴的辣椒第兩千六百四十章上帝站在哪一邊?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六百四十四章禪房中的帝王之道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儒家思想的內外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袞的末日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兩千六百零八章不安分的趙昀與不安分的方丈洲第兩千四百一十六章無恥小人第二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尼西亞之戰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圍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二百一十八章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兩千二百九十章出宮的趙官家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
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破虜勳章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瘋子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戰爭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二十一章君臣對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戰(下)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兩千四百三十五章內有乾坤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炮彈是怎麼出現的?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火炮也是有差距的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爲進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與帝王對話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兩千零三十八章百家爭流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貴的辣椒第兩千六百四十章上帝站在哪一邊?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六百四十四章禪房中的帝王之道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親相公忙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儒家思想的內外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與突圍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袞的末日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四十章太子奏對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兩千六百零八章不安分的趙昀與不安分的方丈洲第兩千四百一十六章無恥小人第二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尼西亞之戰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圍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二百一十八章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六百零一章十字架倒了第兩千二百九十章出宮的趙官家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