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趙君倒也耐心。
“就官家對樞密院的設置而言全部由武將擔任,且直接向皇帝負責,而無論是政事堂還是監察院、大理院都無權過問。現在官家您英明神武,也體恤民生。但是如遇到窮兵黷武的皇帝和好戰的樞密使,兩人豈不可以隨便決發動戰爭?那國將不國,危害大矣。”
何鑄的話一說,大家又紛紛議論起來,的確如果缺乏制衡,那則是大宋最大的隱患。
“對於何卿的擔憂,朕也考慮過。”趙君笑着說道:“朕準備設立一個叫大宋議事會,成員由大宋皇帝、正副宰相、正副監察院、大理院、樞密院院長組成,對於大宋一些重大國策必須進行磋商,絕大多數人同意才能實施?”
“那些可以定爲重大國策?”何鑄追問道
“如發動戰爭、和某國議和,進行朝政大的方略等。”趙君說道:“這個問題衆卿可以進行討論。”
不過李綱卻並不滿足,繼續追問道:“如若對某一事務進行討論,官家您同意,但是大臣們不同意怎麼辦?反之亦然。或者又部分大臣同意,部分不同意,又如何處置?”這實際已經開始決定皇權和相權的分配,衆大臣頓時精神一震,看趙君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到最後始終繞不開這個問題啊,趙君心裡嘆道,這從具體上看實際上就是後世的表決權。
“對於這個問題,朕這樣考慮,我們可以用票數來決定。”趙君回答道。
票數?投票?衆大臣疑惑。
“按照朕的設想,大宋議事會是咱大宋最高決策機構,朕加上衆大臣一共是十三人。朕作爲大宋皇帝,一個人擁有六票,而各大臣則一人一票,一共就是十八票,凡是對任何商議之事做出的結果,要由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即可。”
衆大臣眼睛一亮,那就是說明皇帝做任何重大決策,不再是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而至少在十三名大臣之中有六名大臣支持才行。這對於以前已經是有很大的退讓了,而且是正大光明也不用什麼死諫之類的。合縱連橫將會成爲主流!
這些其實趙君也冒了很大的風險,如果這十三人連成一體,共同進退,那麼自己豈不要被徹底架空?自己現在這個威望自然不會,但是不能保證以後的子孫以後會不會出現這樣情況?那豈不有點像日本的幕府?
但是他又不得不冒這個險,趁現在自己還年輕,必須把有些規矩定下來,如若再執行過程中有問題在改正還來得及。
牽扯到權力,雖然趙君已經做了讓步,但是衆大臣依舊據理力爭,爭論的焦點在於那些事務算是重大事務,最後趙君乾脆定義,凡是三分之二的大臣同意就某事務進行在議事會中商議都可進行,
中央機構改革框架確定,緊接着就是地方各級官府的改革。首先趙君提出大宋地方官府公分三級分別是路、府、縣,同時提議將路改成行省,只變名稱而所轄範圍一律不變。
而行省以及設置則完全按照大宋中央政府的機構,只不過級別降低,其行省主要行政負責官員稱爲巡撫,副職爲少府,監察院、大理院繼續單設。而到了府一級,則相對縮減行政機構,只設立府尹(正職),兩少尹(副職),中央的八部在府這一級可以根據州的大小適當合併,一般設三到四個知事擔任。而大理院和監察院依舊單設,同時規定大理院、監察院實行垂直管理,只受上級大理院和監察院管理。到縣這一級則相對簡單,只設立知縣一名,另外設立縣丞、主簿等,大理院和監察院不在單設。這裡最特殊則是稅務機構官員,則全部由中央政府垂直管理,然後按照稅種等進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
趙君最後強調,所有的官職設定採取官稱和實職一致,徹底改變了大宋“任非其官”的現象,使官稱顯得簡單明瞭。至於各部,各地所內設司、署機構編制,官員的品制等,趙君只是說了一個原則:“機構能簡則簡,官員品制則參考現在品制,能升則升。”
而此事趙君讓張九成負責,成立一個改制衙門,從各衙門抽調人員,進行具體方案設計,最後再叫御書房和諸位大臣商議通過。
經過一個月的緊張忙碌和討價還價中,大宋中央和地方機構改革方案終於出臺,這一天趙君專門在朝會上公佈了名爲《大宋官制改革策略》詔書,整個朝廷頓時砸開了鍋,大家紛紛議論,但是有了李綱等幾位重臣的支持,其餘的大臣即便是不滿也不敢多言,只是心裡琢磨着自己在未來的官制改革中能取得什麼好位置。
這裡面最不高興的要算吏部尚書孫近,吏部尚書被一般人成爲天官,六部之首,權力很大。但是在這次改制中,先有個大宋議事會,緊接着還有政事堂,雖然吏部本身並沒有多少變動,但是他很清楚,對於高級官員的任免基本上就是由大宋議事會和政事堂包辦,自己估計連個發言的資格都沒有。於是他想了想,站了出來沉聲說道:“臣對此有異議。”
“愛卿請講。”趙君倒也很和氣。
孫近自然不會傻到說自己權力被縮小,而是從容說道:“官家的改制的確英明,但是大宋現在官吏有一嚴重問題請官家要考慮。”
“什麼問題?”趙君有些好奇。
“就是冗官太多!這是大宋不爭的事實。”孫勁高聲說道:“而按照關機“機構能簡則簡”的方略,大量沒有官位所安排的官員如何處置?這些大部分都是經過十年寒窗,進士出身,大宋的精英,難道讓他們罷官不成?這樣豈不寒了士子們的心?更會引起朝局不穩,請官家三思”
“那按照孫卿的意思,就不能改制了?”趙君話裡帶着一絲玩味。
“臣不是這個意思,臣堅決支持陛下的改制。”孫勁趕緊回答:“臣只是認爲在官職設置方面要多考慮現在官員衆多的現實,儘量讓多設置官職才穩妥。”
此話一出,衆官員也是紛紛議論表示同意,這關係到自己的飯碗啊,多一個崗位就少一個競爭對手,誰傻得的不同意?於是乎有的官員就站出來表示支持孫勁的提議,請官家酌情考慮。
孫勁看到自己的話得到了衆多官員的響應,不由得心裡暗自得意,自己爲衆官員爭取職位,自然會得到他們的感謝和擁護,不管成功與否,自己的人氣和威望自然會提高一步,那麼在未來的政治構架中,或許還能再升一步。”
沒想到趙君哈哈一笑說道:“孫卿你錯了,大宋的官員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
趙君的話一出口,衆大臣都楞了,什麼?官還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