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試即科舉中的禮部試,在唐、宋、金省試,考試在京城舉行,由尚書省的禮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逢一般安排在二三月進行,因此又稱“春試”
宋代的科考分爲三級: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爲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爲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爲鎖院。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
雖然從後世來看,科舉考試有種種弊端,特別是到了明清後期,八股文的出現,它逐步成爲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爲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
但是在宋朝,科舉制度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科舉制度爲宋王朝源源不斷地輸送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特別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省試,出現非常多的牛人:蘇軾、蘇轍、曾鞏、張載、呂大鈞、程顥、王韶、呂惠卿……後來的宰相章惇也參加了這一次考試,但因恥於名列其侄子章衡之下,放棄了功名,嘉祐四年又參加考試,名列進士甲科。這份名單,庶幾囊括了當時最優秀的政治人才、文學人才與哲學人才。宋仁宗朝四十年間,無數才俊都被科舉制發現,進入國家的儲才庫,幾乎做到了“野無遺賢”。
趙君對於這項複雜的工作自然算是外行,自己也不在指手畫腳,於是欽點李綱爲主考官,禮部尚書洪擬爲副主考官,主持這次考試,自己就做個甩手掌櫃。但是沒過兩天,李綱就到了御書房請奏趙君:“請官家擬定殿試之題目。”
由自己出題?趙君頓時來了興趣,上輩子還沒當過老師呢,他也知道宋代的殿試都是策論,也就像後世的議論文。既然讓他出題目選拔人才,自然按照現代人眼光看待,於是他想了想,拿起筆墨在宣紙上寫下了三個題目《大宋與周邊國家對策》、《大宋經濟弊端及對策》、《關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所見。》
看到趙君這半文不白的題目,李綱有些發愣,他知道趙君的古文功底太差,也就將其忽略,但是題目似乎有些不符合儒家教義啊。
“官家,策論之範圍不易超出儒家之經典,否則士子們則無所適從。”李綱建議道。
“讀儒家經典是爲了活學活用,朕不要只會讀四書的書呆子。朕這三個題目都切近當前大宋所面臨的問題,連這些都無法回答,將來如何爲官,要其何用?”趙君有些不以爲然。
“即便如官家所言,但是題目還是太多,一般以一道爲宜。”李綱說道。
“這樣,士子們可以在三者中任選一二即可,朕不在乎所選題目的多少,而看中的文章本身,寫三篇不如精一篇。”趙君回答道。
李綱想了想就答應了,在這個問題上他不想和趙君多爭辯,反正被省試錄取以後的士子都是貢士,到了殿試階段,只排名名次,並不再淘汰,而最關鍵的欽點狀元一步,皇帝個人好惡佔了很大比重所以這就是趙君的權力。
他剛準備告辭離開,沒想到趙君又叫住了他:“李卿,這次進士預備錄取多少名?”
“根據去年解試中舉子人數,今年預備錄取進士三百五十人左右。”李綱回答道。
“三百五十人…..”趙君沉吟了一下說道:“先錄取三百名,未錄取者再給一次機會,朕親自出題,補錄取五十名。”
“這……這是何故?”李綱大吃一驚,這個管家做事老是出乎意料。
“無論是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皆爲文,但我大宋需要更多專業人才,如戶部就需要大量的算學人才,工部需要懂修建、懂水利,而在州縣,所接觸更多爲雜學之內容,朕稱之爲理工科。”趙君繼續說道:“因此,我打算在逐年增加理工科之內容,爲我大宋培養更好的人才。”
李綱既當過地方官,現在又是宰相,對於趙君的觀點倒也理解,在州縣中最需要的就是那種專業人才,反倒吟詩作賦,寫一首好文章懂經義策論的官員用處不是很大,所以趙君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他想了想又說:“如官家所說,頗有道理,但是一則大宋懂雜學,也就是官家所說的理工科之人太少,無法教書育人。二者這樣一來士子們學習內容太多,不利於人才的選拔。”
“這個更簡單。“對於後者,我們可以進行文理分科,從省試開始,學文者跟現在的省試內容相似,學理工科者着重考其理工之學科,當然經義策論也是要考的,不過要求沒有文科那麼高而已。”趙君說的有些得意洋洋:“至於前者,我們可以辦一些理工科學堂嘛,如揚州學堂那樣,增加教授理工科內容,經過若干年以後,學些理工科之人自然越來越多,當然這要逐步爲之,故今年只增加理工科考試,並不分科,等三年或者六年以後的省試就可以進行。”
文理分科?這個名詞倒也新鮮,李綱捋了捋鬍鬚,點點頭算是同意了,又問道:“這理工科之題目?”
“朕親自出!”趙君興奮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就算了,這個時代的認知和現代科學相差太遠,給自己的幾位秘書講了一些現代科學常識已經就震驚衆人,如果真正作爲考天下才子的題目出來,答案絕對驚世駭俗,離經叛道,沒準又引起一大片爭論。但是出幾道算數題,什麼雞兔同籠,N個頭N條腿,問多少隻雞多少隻兔,…..什麼有井不知深,先將繩三折入井,井外繩長四尺,後將繩四折入井,井外繩長一尺.問:井深繩長各幾何?......這些都是後世在中學時候所接觸的古代數學題,現在統統給搬出來,當然不止這些,考個小學初中知識出幾道數學題還是難不倒趙君。
嘿嘿,看看這幫士子抓耳撓腮的樣子也很有趣。
李綱當然不知道趙君心中的惡趣味,告辭後就按照趙君之意和禮部尚書洪擬商議細節後,就以朝廷正式公文形式向天下公佈,頓時引起士子們議論紛紛,有贊成,有反對,鬧得臨安城鬧得議論紛紛。
當然趙君不管這些,他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像後世那樣的一套教育體制,這不過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