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成是帶着女兒從皇宮裡回家的。他女兒也進入了柔福辦的那個女子學習班,每天下午在皇宮門口就有一大堆僕人丫鬟接自己主人家的千金回府,也算是皇宮前的一大風景。
張九成的家距離皇宮並不遠,在一條小巷深處是一座兩進兩出的的小院,雖然不大但是顯得很雅緻。家裡還有個十六的兒子,正在縣學裡刻苦攻讀。
王十朋幾人進了小院,張九成的娘子迎了上來,是一個很婉約的女子,她拉過自己的閨女,聽自己夫君張九成介紹了一番,就笑着請他們去前廳就坐,自己下廚親自做幾個菜。
沒過多久就有一個小丫鬟端上了幾盤菜,基本上都是以素菜爲主,但是顯得清淡可口,張九成主動打開了一罈清酒,三人就邊吃邊聊起來。
王十朋才二十出頭,人年輕倒也沒想太多,但是史浩年齡要比王十朋大上六歲,也已經成家人情世故要見得多些,笑着問張九成:“子韶兄,醉翁之意不在酒,今天請客是有事情吧?”
張九成聞言,嘆了一口氣,把筷子放在桌子上,對着王十朋說道:“龜齡老弟,大禍將至矣。”他的話嚇了兩人一跳,王十朋更是目瞪口看着張九成,趕緊嚥下嘴裡的飯菜才問道:“此話怎講?”
“你還記得今日官家問你的論語中“羣而不黨”之事?“張九成問道。
今天白天發生的事情怎麼會不記得,王十朋點點頭。
“這是官家在旁敲側擊提醒咱們啊。”張九成嘆了一口氣:“自從成立了這個書記處,就引起朝廷上下的關注。龜齡,最近官員宴請你次數頗多吧?”
王十朋是個聰明人,馬上明白過來其中的意味,臉色頓時變得煞白:“你不滿咱們和大臣的親密交往?”
“就這這個意思,咱們官職不大,但是位置卻很特殊,你也知道官家對政務並不是十分精通,有些事情徵詢我們的看法。我們變相成了官家的幕僚,那個皇上喜歡自己的身邊謀士和大臣走的很近?”張九成問道。
他作爲曾經的狀元,又在官場上呆過幾年,經驗較爲豐富,趙君經常有意無意徵詢他對某些奏摺內容的看法,這樣的次數要比其他三人多。而張九成也是小心翼翼,伴君如伴虎啊。
聽了張九成的話,王十朋更是悔恨萬分,自己離開故鄉的時候,恩師曾經提醒過自己,怎麼到臨安就忘記了呢。
“子韶兄,你說該怎麼辦?要不明早進宮我就向官家承認自己過於孟浪?”王十朋一時沒了主意,旁邊的史浩也是一臉擔心,雖然他沒有像王十朋那樣交友頗多,但是畢竟還是參加了幾次大臣的宴請的。
“暫且不必。”張九成思索了一會搖搖頭回答:“既然官家不願意點破,那麼我們也不必多說,只要以後我們少和那些朝廷大臣們接觸就是,要交友一般士子,我感覺反倒欣賞那些沒有官身的士子,比如你們三位,可都是官家一手提拔起來的。”
張九成的這番話,王十朋和史浩深以爲然。王十朋想的更多,自然前段時間有些放浪不羈,現在需要好好收斂了,官家不是喜歡和精通雜學嗎?自己在業餘時間找些雜學書看看倒也是消磨時間的好辦法。
第二天一大早,張九成來到御書房,找了一個機會就把昨晚他們議論的事情悄悄告訴了樑清,樑清自然不敢多說,作爲一個貧苦孩子,很珍惜現在這份工作,立即保證以後絕對不在胡亂交友赴宴。
而下午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王十朋膽戰心驚:工部侍郎王次翁因妖言惑衆,背地蠱惑煽動士子在報紙上攻擊當今天子,證據確鑿,已經被刑部逮捕,投到刑部大牢,等待大理寺進一步審理。
自己昨晚還準備和他一起去勾欄喝酒,王十朋想到這裡,直感到後背冒冷汗。
“直翁、龜齡、白東,官家召見”,這個時候張九成從側門出來,對着三人說道。
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有些忐忑不安,跟着張九成來到了趙君的辦公房。
“都坐下。”趙君不喜歡討論公務的時候官員們站着,就在自己的辦公房放了幾把椅子,就招呼衆人坐下。
見三人坐下,趙君才從案牘上拿起幾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寫着字,對衆人說道:“現在報紙開始在各州府興起,但是魚龍混雜,層次不齊,王次翁之案就是其中其中的警訊,因此朕認爲對於報紙必須進行適當的管制,我昨晚寫了一篇條律,你們都是年輕人也在報紙上投過稿,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說完,趙君就把遞給了張九成,就在衆人間傳閱起來。
張九成已經看過,就交給了旁邊的樑清,他仔細看文章並不長而且還是以白話文形式所寫,不過樣式頗爲新鮮。開頭則是總綱,主要是秉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鼓勵不同學術、不同流派可以用報紙的方式進行交流,既鼓勵寫陽春白雪文章,同時也鼓勵下里巴人貼近市井的文章,從而促進大宋文化的繁榮,爲大宋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云云。後面則是三條準則:一、新聞自由;二、報紙可以私營和國營;三、輿論監督無須官方經過批准;最後則是一些限制條款如:不準攻擊大宋皇家、不準造謠誹謗、不準刊登淫穢文章等,條款倒也不是很多。
文章不是很長,但是用了大量樑清從來沒聽過的新鮮詞語,不過好歹是白話文連蒙帶猜也就基本明白過來了。
等衆人看完,趙君希翼的目光看着他們,這是他做皇帝以來,第一次頒佈具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也是他拉開大宋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的頭一炮,一定要打響。
四人互相看了一眼,最後還是樑清主動開口,他在報社幹過好長一段時間,也最具有發言權。“官家,這份條律出臺頗爲及時,只不過有一事微臣不解,上面的條律只寫不準攻擊大宋皇家,但是沒有寫不準攻擊朝廷,將來如王次翁之案如何避免發生?如他這樣別有用心之人攻擊朝廷某位大臣或者大政方針如何處理?”
“這個嘛,首先報社要把關,看文章是否爲真,是否是誹謗,如若誹謗一經查實,報社和所撰稿之人就要按照大宋律法處理。至於攻擊朝廷的大政方針,這個只要在學術範圍內則允許。同一條政策法令,有反對者也必有擁護着,真理越變越明嘛。我們且不可堵塞言路。”
衆人又討論了一些細節問題,最後張九成建議對於報社的管理放在禮部比較合適,可以在其下面專門成立一個報司,專門管理各地的報社,無論官府還是私人辦理報社必須要到戶部審批後才行,趙君同意了,讓張九成按照自己這篇文章內容
重起草符合大宋文書的官方文件,下發到中書省審議通過。
大宋第一步有關新聞報刊的律法出爐了,也拉開了歷史上稱之爲“紹熙改制”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