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說官員不夠多,自然有朕的道理。”趙君說道:“諸位大臣眼睛只盯着現在大宋偏安一隅,這麼大點國土官員的確有些多,但是。”趙君加強了語氣,“看看中原、看看北國,再看看西域的遼闊大地,這些將來都是大宋的國土,都需要大宋的官員來治理,我們現在的官員還多嗎,根本不夠用!”
趙君的話讓衆大臣大吃一驚,沒想到皇帝竟然如此雄才偉略,竟然要一統天下,照這樣說,官員的確不過,只不過這只不過是遠景,就如同畫的大餅,無法解決眼前實際問題啊。當然這話孫勁也不會傻的說出來。
“當然,從現在來說,冗官問題的確很嚴重。”趙君話鋒一轉,又說了回來:“但這絕對不是停止改制的理由,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因此朕有個法子,凡是經過機構改革以後沒有職位的官員,將稱之爲後備官員,保留其原來的品制,但其俸祿等只能享受原來的一半。同時朕將在各臨安和各行省開辦學習班,這些後備官員將進行系統的讀書學習。這次機構改革你沒有被錄取,說明你能力不足,更需要學習!然後等大宋的領土逐步擴大,優先選派後備官員前去治理。所以,”趙君說道這裡半開玩笑的說道:“朕也希望朕的國土大點,免得這麼多官員沒地方可去。”
趙君的這個辦法算是個折中,避免了大批官員因爲改制而面臨下崗失業問題,也有利於新政的推行,所以很快就推廣開來。就在這個時候,趙君又推出了軍隊的改革。
軍隊的改革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是中央機構的改革,趙君將樞密院改制後類似於後世的中央軍委那樣的機構,仿照揚州軍的軍部設置,下設了參謀部、後勤部、政工部、軍紀部、碟情部、軍械部六個部,同時將揚州軍的洪武堂軍校和火器研究院提升至樞密院直接管理。
對於樞密院的人選,趙君並沒有和李綱等大臣過多商量,軍隊這一塊他不容別人染指。於是就直接任命原來的樞密使呂頤浩爲新改制的樞密院樞密使,但身份已經轉爲武將身份。雖然呂頤浩作爲文官突然變成在社會地位要第一等的武官心裡有些牴觸,但是是皇帝親自任命,而且他也看出趙君對於武將的重視,將來大宋文武官員是平起平坐,也就愉快的接受了。
樞密副使趙君則任命岳飛和吳階分別兼任,鑑於兩人實際上是軍團主帥無法到臨安來,於是趙君又設立了一名常務樞密副使,則由已經被改制後任命爲政事堂副宰相的賴布衣兼任,成了名副其實的文武雙跨印。
而對於軍隊的改革編制,趙君綜合了大宋現有軍制、揚州軍特殊軍制以及後世的一些軍隊編制辦法,提出了新的一套軍隊編制:十人設班,三十人設排,三排成一連,指揮將領稱爲連指揮使或連長,配備一名副連指揮使(副連長)和一名政治委員(稱之爲指導員)作爲其副手。
三——五連爲一營,大約五百人左右,指揮將領稱之爲營指揮使或者營長,同樣配備一名副營指揮使和政治委員(稱之爲教導員)作爲其副手。
五營爲一團,大約兩千五百人左右,其配備和和營基本相同。而五團爲一師,大約一萬二千人左右,相當於原來的廂編制,在師一級設立師部,仿照樞密院的設置,同時規定每一個主力師要包括一個炮兵營、工兵營,直接歸師部管理。
師上去趙君沒有設置軍而是直接設置軍團,岳飛、吳階、高培、劉琦、牛皋分別任各自的軍團指揮使(軍團長),同樣仿照樞密院設置。
趙君對於軍隊這些改革,其實和原來大宋軍隊編制相比,變化並不大,只是對於每一級主將的稱呼進行了簡單化,同時在師一級以上增加了師部,讓師成爲作戰的一個綜合單位。
這些改革朝廷大小官員還能接受,就是換另一個名稱,貓叫咪換成了咪叫貓,但是對於下面軍隊的品階改制則是石破天驚,徹底打破了原來文武通用的十八階品階。
下面是趙君在御書房的會議室召開第一次大宋議事會議上的原話:“爲了保持軍隊的職業化和獨立性,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忠誠度,故廢除和文官同一品階,特設立新的軍銜制度。軍官分將、校、尉三大級,其中又有細分具體設置如下:
將級:驃騎大將軍(大將)、輔國上將軍(上將)、鎮國中將軍(中將)、雲麾少將軍(少將)
校級:忠武大校(大校)、御武上校(上校)、宣武中校(中校)、昭武少校(少校)
尉級:忠勇大尉(大尉)、仁勇上尉(上尉)、驍勇中尉、義勇少尉(少尉)
而士兵則可以分成五級:忠士(班長)、銳士、弘士、毅士。
趙君的這種軍銜,是仿照後世並且結合了古代的散階。將領一共十二階和原來的十八階相比簡單了許多,而且從稱呼上直接就可以看出職位高低,有利於戰時的指揮。
“軍銜主要是決定其待遇,同時和軍中的職位掛鉤,但並非完全,如呂卿可以授予驃騎大將軍最高軍銜,同樣副樞密使岳飛、吳階等也可以授予最高軍銜,而將領的待遇則由其軍銜決定,各位有什麼異議?”趙君問道。
樞密使呂頤浩作爲軍隊的最高官員,自然最有發言權,他想了一會才說道:“官家這樣設置軍階到無不妥,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爵位如何處置?如岳飛現在鄂國公,難道也要取消其爵位?如果這樣反倒影響將領的士氣和忠心。”
對於呂頤浩提的這個問題,趙君笑着說:“可以保留爵位,但要進行改制,爵位作爲大宋對於有貢獻的文武大臣的一種榮譽和待遇,這個文武通用。但是要減少現在的級別,只設立王、郡王、公、候、伯、男、子七級,王和郡王一般對於皇室,其餘則爲文武百官,而且都爲虛封,且子孫後代不可世襲。”
大宋原來的爵位很複雜共十二級,趙君直接進行了簡化,而且都爲虛封,實際上稱了一種榮譽稱號和地位的象徵,不再有真正的實地和封戶,避免了原來封爵過多過濫的景象,也減少了朝廷的支出,在座的沒人反對,對於他們反正都會得到相應的爵位。
“爲了提高大宋將士的榮譽感,朕特地還制定了勳章制度。”趙君興致勃勃:“勳章共分五等分別是金龍勳章、銀龍勳章、赤龍勳章、青龍勳章、黑龍勳章,用來獎勵那些在戰爭中英勇殺敵、取得戰功的將領和士兵。勳章的頒發時間和數量則不做限定,一般有皇帝或者樞密使給被授予的將士親自頒發,而且只是榮譽象徵並不給予任何物質獎勵,如何?”
反正今天的議題都是圍繞軍隊改制,如何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忠誠度而進行的改革,衆大臣被趙君的一系列提法搞得頭暈腦脹,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認可。畢竟這是大宋議事會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不能不照顧皇帝的面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