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齊投降,取消國號,依舊有一大推事情要做善後處理,最後趙君和賴布衣商議,以大宋皇帝詔書的名義公告天下:
一、僞齊皇帝劉豫被封爲安國公,其子和侄子分別封爲安國候和平國候,全家將南遷到臨安居住。
二、廢去齊政權所制定的一切重法,依據大宋之法律實行統治;
三、免去齊政權的許多苛捐雜稅,所有稅法一律按照大宋稅法徵收。
四、對於東京僞齊禁軍,經過整編縮減後分別劃歸到高培、岳飛、吳階三個軍團之中。存留於各州的士兵暫時不改編制,依然照樣供應衣糧,所有退役包括年老殘疾不勝任軍役的士兵,給予販濟,使其養老;
五、僞齊朝廷大臣集體辭呈,地方各級主要官員暫時履行其職責,等待大宋朝廷派往官員接任。大宋監察院、大理院、刑部、皇城司派來的將向各路派遣工作組對進行辭呈的中央和地方官員進行審查,按照其在僞齊政權期間的所做所爲,進行不同類別處理,能力強、表現好者可以繼續被大宋錄用爲官。
六、僞齊路、府、縣等地方機構設置則按照大宋改制後的官吏職位設置。
七、放齊後宮之人,讓她們自願出嫁或與親屬團聚;無所投靠的,歸宮觀養活;
八、對齊的內侍人員,選擇留用之外,其他聽本人自願選擇居住之處,一切官員和軍人不得侵犯其利益;
九、被齊政權非法處分的大小官員都給予改正;對有才能的人要開列姓名,申報官府,以次提任;
十、對古今聖賢墳墓祠廟給以保護,不得加以損壞。
這十條被稱爲《紹熙十條》,頒佈以後迅速穩定了僞齊各地秩序,雖然有少部分官員對此表示不滿,但是由於大宋朝廷對於接受僞齊政權做好了準備,大批在上次機構改制中被下崗的官員這次總算得到機會,迅速上任,很大程度了控制局面,同時頒佈的律法對於軍隊和老百姓而言都是利好的政策,所以單靠幾個文官也蹦躂不起什麼,整個新收復的千里地區基本上保持了穩定。
僞齊政權的投降,使從西邊的陝西、甘肅、河南到山東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歸於大宋,而汴京的收復也代表着北伐第一階段取得了勝利。
趙君立即着手準備北伐第二階段,一時間通過大運河和海路,大批糧食、武器彈藥,被大宋海軍運輸船隊以及僱傭的民船源源不斷運往中原地帶,使北伐軍隊的給養得到了補充。同時,雖然完顏宗弼率領金軍撤出汴京之時帶走大量的財寶,但糧食卻沒有帶走多少,汴京城囤積了大量的糧食,這對於攻入中原地區的大宋軍隊無疑是個好消息,大大緩解了從南方調撥軍糧的壓力。
得到趙君的旨意,遠在臨安的監國李綱立即着手開始遷都事宜。皇帝不在,政事堂、大理院、監察院、樞密院的幾位大佬們經過商定,這幾個大宋最重要的機構各自派一部分官員趕赴東京,先組成一個臨時朝廷,和已經住在東京的皇帝處理北方政務,其餘官員則推遲一段時間趕到,避免因爲朝廷搬家造成的混亂。
而這支臨時派出的朝廷官員們組成的隊伍由副宰相黃天樂負責,當他們坐船通過大運河北上,一路千辛萬苦趕到了汴京,準備拜見趙君,他們突然發現,皇帝竟然不見了!一時間羣臣譁然,黃天樂頓時頭大無比,一方面尋找消失的趙君,另一方面將此事迅速上報給遠在臨安的李綱。李綱接到消息後再也不顧士大夫的風範,在政事堂氣的只罵娘,他不用想也清楚趙君這小子又跑到海上去執行他的北伐第二階段任務去了。
在山東東路密州(現在的諸城市)二百里外的一個海港裡,停泊着大量船舶,上面都掛着大宋海軍旗幟,正是海軍的北海艦隊,而港口的岸上也是一片忙碌,大量的戰爭物資被源源不斷裝上船,一隊隊士兵排着整齊的隊伍進入進入船艙,一副遠航的模樣。
就在艦隊旗艦鎮遠號的三層甲板上,一羣身穿藍色海軍軍服的海軍軍官圍着一個年輕男人談笑風生,他就是消失多日的大宋皇帝——趙君。
“官家,你這招金蟬脫殼,害苦了黃相公啊。”說話的正是海軍總管韓世忠,他們君臣關係熟絡,現在周圍都是軍人也就和趙君開起玩笑來。
“呵呵,朕如果不想點法子,估計現在還在東京的皇宮裡聽着一羣大臣們嘮叨,那有現在在大海上吹着涼爽的海風舒服?”趙君笑着回答,反正自己臨走時給坐鎮東京的牛皋留下了自己親筆信,也不擔心會出什麼亂子。
自己是行伍出生,站在這羣軍人中間感覺比和那些文人打交道舒服多了。
“小心以後受李相公的嘮叨。”旁邊的賴布衣也打趣道。
李相公自然就是李綱,爲人耿直無私,典型宋朝士大夫正人君子,又是趙君的岳父,趙君對他也很尊敬,只是那倔脾氣讓人有些受不了,這次趙君不按照出兵前的計劃辦事,私自出海上了最前線,豈不把這個老頭氣的夠嗆。
“聽聽也就習慣了。”趙君拿自己這個老丈人實在沒法,不過現在也習慣於上朝或者在御書房裡聽他的嘮叨了,反正都是爲了公事嘛。
趙君完成北伐第一階段任務後,就立即着手第二階段任務,由於僞齊的迅速投降,使當初在臨安制定的進攻方向有所變化,他命令牛皋的近衛軍團兩個師和改編後的僞齊一個廂共計四萬人駐守汴京,同時命令岳飛的第二軍團包括原僞齊的兩個廂共計十二個師約十五萬的兵力,短暫休整之後北渡黃河黃河,遙指大名府(現河北省大名縣一帶)。
而吳玠的八個師又將原來僞齊的三個廂的全部劃歸於他大約十四萬人的兵力從洛陽出發,遙指平陽府(現在的山西臨汾市一帶。)雙方形成犄角之勢,直逼金國腹地。爲了防止吳階的第四軍團北上,甘陝一代宋軍空虛,西夏人會蠢蠢欲動,趙君命令駐防在的湖廣一帶的劉琦的第三軍團主力六個師將近八萬餘人北上,駐防在秦風路一帶,填補由於吳階軍團離開留下的空檔。
自己則率領第一軍團一共十個師十二萬人則向東直奔山東,到達密州以後,聯繫上了早停靠在百里之外的海港(現在的青島港)中的大宋海軍北海艦隊,開始進行通過海路北上,直插燕雲之地的計劃,整個大宋五大主力幾乎全部調往北方,名副其實的一場國戰。
渡海作戰,按照趙君和賴布衣、高培、韓世忠等高級將領的商議,鑑於海軍船隻緊張,無法一次性運送這麼多的士兵和武器裝備,第一批先運送四個師和岳雲的炮兵師約莫六萬餘人,再加上海軍的輪陸戰隊的一個師,迅速佔領燕京,居庸關等重鎮,直接鎖住金兵從這個方向退卻到關外的路徑。其餘的六萬人則等海軍艦隊返回後第二批運輸。而趙君則當仁不讓的出現在第一批前往燕京的戰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