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把北平交給定國公

徐景昌的評估報告一共發了五份,其中朱棣一份,平章使姚廣孝一份,吏部天官蹇義一份,五軍都督府一份,通政司一份……

朱高熾拿到的不是正式公文,而是底稿,上面還有許多徐景昌的註釋,算是額外照顧他,生怕大胖子不明白。

因此這一晚上,就屬朱高熾最輕鬆,他閱讀報告,下面還有解釋,十分輕鬆……在朝堂上,最大的忌諱,就是讓天子做決定,尤其是朱老四這種皇帝,他的一個決定,沒準讓大傢伙幾年都白乾了。

徐景昌分析九邊的問題,其實核心是什麼呢?

不是遷不遷都,也不是如何加強邊防,整頓軍戶……最核心的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遊牧和農耕兩大文明,無法進行交易。

九邊自從遼東開始,一直到甘肅,寧夏,大概的方向,就是長城一線,這也是傳統的農耕遊牧分界線。

農耕就不用廢話了,華夏幾千年,都是農耕社會,靠着精耕細作,男耕女織,維持着自給自足的狀態。

可以這麼講,經過幾千年的開拓,華夏中原,已經把所有適合不合適農耕的地區,都給掌控了。

東邊和南邊到了大海,西邊推到了雪域高原,西南也到了雲南……唯獨漫長的北方一線,綿延萬里還多。

往北耕種難度太大,又沒有天險屏障,防禦困難,就只有修建長城,屯駐重兵,抵禦諸部落的南侵。

農耕如此,而遊牧部落,他們逐水草遷徙……整個歐亞大陸的中部,北部,一往無前的草場,就是他們的活動範圍,十分遼闊,卻也十分貧瘠。

遊牧部落最大的問題,他們除了能放牧牛羊馬匹之外,沒有太多的產出。

加上氣候惡劣,根本不夠吃的。

好年頭勉強維持,遇到了風雪災害,就必須南下。

留在草原,凍餓而死,南下還有一線生機,不玩命根本不行。

事情到了中原這邊,面對這麼一羣一心求死的蠻夷,又該怎麼辦?

修築長城,加強防禦,這是必然的。

有出息的朝代,會組織騎兵,發起反攻,徹底擊垮對手。

也有內遷蠻夷部落的,但是很快就有其他蠻夷填充進來。

還有更沒出息的,就是給錢,給絲綢糧食,暫時苟且,換取一時安寧……

徐景昌一路梳理下來,北方邊防,確實是個非常不好解決的問題。

歸根到底,是遊牧民族產出太低,幾乎無法保證生活,中原農耕文明也沒有多少結餘,不可能把遊牧民族養起來……而且就算唐朝那種,養起來之後,也要防備安史之亂,更何況後續蠻夷源源不斷,中原也養不起。

事情到了這一步,基本就無解了。

放在大明朝,也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但徐景昌畢竟不是大明的人,他的思路很開闊……一個關鍵,就是要讓兩個文明能夠進行貿易,能夠有正常的物資往來。

現在江南有那麼多綢緞的作坊,也有數不盡的茶葉生絲,還從安南採購糧食……完全可以運到北方,通過榷場,賣給蒙古諸部,換取利益。

到了這一步,還沒有什麼,甚至朱高熾還在疑惑,過去大明也有榷場,私下裡也有走私,這邊也賺了不少錢,但都是於事無補,表弟這個主意行嗎?

隨後徐景昌就解釋了……這個貿易必須是由朝廷掌控,雙方的貿易往來,要經過銀行結算。

旁邊有徐景昌的小字批註……不受朝廷掌控的貿易,只能讓一些商賈賺錢,畢竟豪商只需要金銀財帛,就算他們也會購買一些牛馬,但也數量極少。

如果是朝廷貿易,這就不一樣了……比如一年下來,草原諸部,購買了一千萬兩的貨物,只向大明出口五百萬兩。

這就出現了貿易逆差……大明就可以要求對方,想辦法填補逆差,比如按照大明的要求,開發礦場,或者定向養殖牛羊。

大明這邊還可以提供一些草料,支持他們養殖牛馬。

也可以直接去草原圈佔土地,自行養殖。

大明至少幾千萬人,需要的牲畜是個天文數字。肉類消耗,也相當驚人。

關鍵的問題是要把貿易打通了,要讓官方掌控貿易……這樣的話,才能大批採購,銷售到內地。

因爲只有朝廷能動員大量的船隻,協調運力,甚至專門修建道路橋樑,方便往來……其餘任何商賈,不會投資公共交通設施,他們也根本做不到。

有人或許會擔心,這麼弄下去,萬一草原諸部獲利頗豐,有了實力,跟大明較量,那該怎麼辦?

這事情就簡單了……雙方的貿易捏在大明的手裡,他們那些王宮貴胄的財富捏在大明手裡。

而且通過貿易,還可以瞭解草原的情況……把一切都摸清楚了,如果大明還是害怕跟草原諸部打交道,那就乾脆別出門了,把自己關在家裡頭,畢竟遇到了風可以把你吹跑了,掉下來樹葉可以把你砸死。

貿易體系建立起來,就有了稅收,也就能更好衡量北方的價值……靠着這些收益,能夠更好整頓兵馬,維持一隻強悍的力量,

沒錯,徐景昌也是主張發展軍力的,而且他認爲的投資更大,人馬要更精幹,但是不能像現在這裡,設立太多的衛所,屯兵百萬。

徐景昌指出雙方建立起貿易體系之後,並不能杜絕叛亂……但是卻可以監督各個部落的情況。

那些狀況好的,和大明親近的,還有餘糧的,就不至於冒險。

至於處境艱難,野心勃勃的,就要重點提防。

大明可以建立起一整套的評估,給每個部落打分,給不同的地段,確定危險等級。

然後根據實際需要,安排精兵猛將,加強守衛。

這樣一來,大明在九邊,需要的就是一支幾萬人,或者十幾萬人的機動軍團。論起戰鬥能力,絕對遠超被動挨打的軍戶。

徐景昌的這番分析,簡直讓人耳目一新,朱高熾連着看了好幾遍,都大呼過癮兒。

只是有一個問題,他也看出來了。

徐景昌主張建立貿易體系,設置銀行,還要評估草原各部的情況,確定危險等級……這些設想全都很好。

唯一的問題,就是大明沒有這樣的人才。

“少不得又要開恩科啊!”

朱高熾已經有了想法,增加恩科數量,甚至可以把重點放在北方,挑選一批瞭解民情的人。

或許可以和父皇建議一下……

至於遷都的問題,徐景昌給朱高熾單獨的回覆……他本人對遷都沒啥看法,但如果是爲了防禦蒙古人,就把都城立刻遷到北平。

徐景昌是反對的。

道理上面已經說了,關鍵是貿易,把都城遷過去,也無非是加強軍力,嚴密戒備。

等於拿了一塊大石頭,去堵缺口。

形成的堰塞湖,只會越來越高,裡面存的水越來越多,危險越來越大……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

而且考慮到都城的龐大消耗,能拿出來貿易的貨物就更少了,這樣只會加劇蒙古人南下。

問題就是這個問題,假如北方繁榮起來,財力大增,也能承受都城遷移過來的壓力,也可以考慮。

總之,不是現在,也不是這個理由。

“妙!太妙了!”

朱高熾欣然大笑,一夜沒睡,也毫無疲倦。

讀到妙文,如飲甘露,整個人都輕鬆了。

只要父皇別耍小孩子脾氣,非要北上遷都,一切好說。

他也沒有休息,索性坐等上朝吧。

同樣沒睡的還有蹇義,他也仔細閱讀了徐景昌的報告,他並不喜歡關於貿易的說法,把財貨往來,說得那麼重要,彷彿江山社稷,國家安危,就係於貿易上面……

但是相比起復雜的遷都,這個顯然更容易接受一些。

看起來又要好好吹捧徐景昌一番了。

而在另一邊,姚廣孝眯縫着三角眼,仔細審視,他太瞭解徐景昌了,這小子無利不起早,他寫這玩意,肯定是有好處可能。

至於是什麼?

或許就是貿易二字!

財帛動人心啊!

說來挺可笑的,偌大的朝堂,除了戶部之外,大明朝幾乎找不到幾個理財的高手。

當然了,戶部的人,也是參差不齊。

如果要用徐景昌的法子,估計就要增加官吏數目……放眼天下,所有的讀書人裡面,懂這些的也不多。

徐景昌的學堂!

老和尚稍微沉吟,他發現這裡面的文章還真是挺驚人的。

好你個徐景昌,野心不小啊!

老衲是幫伱一把,還是給你添點亂呢?

老和尚想了想,卻又一聲苦笑,他可是平章院的正使,徐景昌還是他的副手……現在看起來,是怎麼把學堂弄到平章院下面了。

天色拂曉,羣臣匯聚午門,隨後入朝,來到奉天殿,拜見天子。

“啓奏陛下,定國公徐景昌平定邊疆有功,臣懇請加少保銜!”蹇義第一個站出來。

夏原吉立刻跟着出來,“臣附議,臣建議讓定國公總督北平諸軍事。”

甚至連五軍都督府的丘福也向前一步,“臣也覺得定國公所講在理,請陛下明鑑!”

……

朱棣看着幾位重臣,忍不住好笑,“怎麼文武都覺得定國公不錯?太子,你怎麼看?”

朱高熾忙道:“啓奏父皇,定國公一向見解高妙,不同凡響,臣以爲北平之事,可盡數託付給定國公。”

第二百零八章 徐皇后要長命歲哦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六十七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君登基(正文完)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第三百零七章 軍事演習第一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二百八十二章 沒收土地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三百一十四章 小白鼠第二百五十九章 陳平一樣的的人物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兒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四章 皇后駕到第五章 大九卿第一百一十章 朱棣是個好皇帝第二百零五章 百金之女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七十五章 大明良心,入主東宮第二十三章 襲爵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全都來了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明羣相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三百零五章 徐大忽悠第八十五章 大戶們的改稻爲桑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二百一十五章 烽火燃起第四十四章 不當朱標第一百二十八章 建文死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朕要殺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六首也歎服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棣不聽話第三百三十五章 壞主意一堆第一百零二章 興奮的朱棣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平發展計劃第二百六十一章 爭當大明的好大兒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愛打仗的朱棣第七章 徐增壽的遺澤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嗎?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減肥成功的朱高熾第一十四章 拿捏姚少師第八十章 朱棣就是個敗家子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養廢物第一百七十八章 孔氏進京第一百七十章 禍國殃民的朝貢貿易第二百三十六章 朕要吃席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三百二十三章 嚴懲地方官吏第三百一十九章 朱瞻基創業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二百九十八章 犬父虎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東之患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二百五十八章 願爲陛下前鋒第二百三十七章 朱瞻基當老師第二百五十六章 理財高手第二百五十七章 快去請景昌佛祖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二百三十九章 朱高熾的平衡之道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第二百八十章 砍向地主第一百二十章 好孩子啊!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五十七章 年夜飯第二百五十一章 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五十五章 都別出來了第七十三章 朕的好孫兒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景昌,你可爲相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零四章 朕還怎麼做事?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五十五章 都別出來了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子無心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
第二百零八章 徐皇后要長命歲哦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六十七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君登基(正文完)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第三百零七章 軍事演習第一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二百八十二章 沒收土地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三百一十四章 小白鼠第二百五十九章 陳平一樣的的人物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兒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四章 皇后駕到第五章 大九卿第一百一十章 朱棣是個好皇帝第二百零五章 百金之女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七十五章 大明良心,入主東宮第二十三章 襲爵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全都來了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明羣相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三百零五章 徐大忽悠第八十五章 大戶們的改稻爲桑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二百一十五章 烽火燃起第四十四章 不當朱標第一百二十八章 建文死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朕要殺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六首也歎服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棣不聽話第三百三十五章 壞主意一堆第一百零二章 興奮的朱棣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平發展計劃第二百六十一章 爭當大明的好大兒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愛打仗的朱棣第七章 徐增壽的遺澤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半部論語能治天下嗎?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減肥成功的朱高熾第一十四章 拿捏姚少師第八十章 朱棣就是個敗家子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養廢物第一百七十八章 孔氏進京第一百七十章 禍國殃民的朝貢貿易第二百三十六章 朕要吃席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三百二十三章 嚴懲地方官吏第三百一十九章 朱瞻基創業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二百九十八章 犬父虎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東之患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二百五十八章 願爲陛下前鋒第二百三十七章 朱瞻基當老師第二百五十六章 理財高手第二百五十七章 快去請景昌佛祖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二百三十九章 朱高熾的平衡之道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第二百八十章 砍向地主第一百二十章 好孩子啊!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五十七章 年夜飯第二百五十一章 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五十五章 都別出來了第七十三章 朕的好孫兒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景昌,你可爲相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零四章 朕還怎麼做事?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五十五章 都別出來了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子無心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