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

“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鹽鐵論·褒賢】

釣臺四面都圍着白色的薄紗,一色的深棕色木地板因爲常年走動,顯得異常有光澤。釣臺有一半的位置建立在水上,四面透風,景色獨好,隱秘性也很強,炎夏酷暑的時候最適合來此乘涼。陳紀脫了鞋,光穿着一雙襪子踏上去,只覺得連腳心都是清涼沁心。

走了幾步,不但身上滴汗全無,反而隨着涼風徐徐、腳下水花陣陣,大熱天竟還有些寒意。

陳紀不敢東張西望,走到釣臺正中,瞅見一少年身着平常的燕居深衣,沒有戴冠,只在頭上隨意挽了個髮髻氣度淡然的坐在正中。此外,還有一箇中年人在一旁陪坐。

他平舉雙臂於胸前,見到皇帝后,作勢欲拜。

“太常臣紀叩見陛下!”

“快起來。”皇帝顧自從席上站起,幾步走到陳紀身邊,一邊的趙溫也坐不住,站着跟了過來。

皇帝拉住陳紀拜了一半的動作,親切的說道:“陳公年高德劭,能應徵入朝,是見我鄙德淺才,特來相佐,我豈能再受陳公大禮?”

名士大都虛浮無用,卻又不可或缺,名士身上最有價值的就是他爲天下所公認的‘賢良’之名。朝中若無名士,放任名士隱匿鄉野,則會被視爲‘無道’;反之,則是‘有道’。有道與無道的差別足以影響到一個政權能否得到士人擁戴,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朝廷都要安排幾個名士充作‘花瓶’、做做樣子。

陳紀其人,德大於才,在皇帝眼中就是這樣的一個花瓶,與他相似的,還有同樣獲虛譽而無其實的崔烈。彼等名士的名望播流四海,若是皇帝稍有輕慢,定會遭到旁人非議,倒不如屈尊把他供起來,這還顯得自己禮賢下士。

皇帝顯得很是隨和,扶起陳紀後,又隨意的走了兩步,打量着陳紀說道:“陳公還很精神嘛!過些天,我指使兩個太醫過府診視,看看有無隱疾,好防患於未然!”

陳紀忙得拜了一下,聲音有些哽咽,說道:“臣才智鄙陋,豈敢受此優渥!其實臣的身子尚可,在徐州時便已延請名醫看望,陛下每日決斷萬機,懇請不必爲老臣殘軀操勞費心。”

他趁機近距離偷看了皇帝一眼,發覺這個當年在他的見證下、戰戰兢兢的被董卓扶上皇位的孩童,如今已是一個鎮定自若、手綰生殺大權的皇帝了。

若不是皇帝清秀的眉眼與四年前沒有多大的變化,陳紀還真要認不出來了。

“當年雒陽一別,竟不知何時方能再見。如今見陳公別來無恙,我也就放心了。”皇帝笑着鬆開了扶着陳紀的手,轉身走回席榻,而一旁的趙溫趕緊將手搭了過去,扶着陳紀坐於次席。

皇帝在記憶中也曾有這個陳紀的印象,那時候陳紀還是自己身邊的侍中,飲食起居,兩人之間沒少接觸。只是陳紀沒有荀爽、王允那般矢志殺賊、忠心衛君的智計與膽魄,因爲擔心得罪了董卓、禍及身家,便倉皇逃出雒陽,任憑朝廷幾次璽書徵辟都不應。

‘生’與‘義’不可兼得,很少有人會捨生取義,皇帝不願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鄙夷他人,如何設身處地、換在陳紀的角度來看,他也不會白白的給這個一點也看不到希望的朝廷陪葬。

只是誰讓他現在是皇帝,位置的不同,判斷某樣人物、事物的態度也會不一樣。此時皇帝對陳紀的觀感確實差了一些,不過表面上仍是親熱有加,笑着說道:“今日本想到乘船渡滄池,到漸臺上乘涼議政,但念及着陳公與馬公等人身子弱,禁不起風浪,故而移至於此。”

“臣謝陛下厚愛。”陳紀再次答道。

皇帝一笑,寒暄幾句後,卻是步入正題:“自重開太學以來,各地保薦、自薦的年輕良俊已有兩千人進學,只是未及擇才施用,而朝廷屢有物議。如今雖是用人之際,但我以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材養士,非一朝一夕便能成事。所以寧可延長彼等學期,也不肯隨意授職,便是此理。不知陳公以爲?”

陳紀身爲太常,來時路上便聽過趙儼爲其解說過其轄下太學的情況,以往的太學沒有固定的學期與學制之說,都是每年一次策試,考中了按等第賜官,考不中則繼續潛心讀書。而不是皇帝更改後的這般,五年的學制,中間每期測驗、以‘優良差劣’四等評判,五年後策試不過,一概遣歸。

這個制度較之以往更爲嚴謹合理,也會使學子讀書有足夠的積極性,陳紀雖然不太喜歡太學五科的分類,但對於學制卻不像那些利益攸關者一樣反對抵制,反倒是很支持。

“臣附議。”陳紀連連頓首,說道:“策試之法,古來有之。太學定下五年學制,既使學子得以信步就學,不至倉促,也能使學子不生懈怠玩忽之心,可謂是良政。”

皇帝看了眼趙溫,仍是和顏悅色,神清氣朗的說道:“是這個道理,來太學就是爲了傳繼聖學,經世濟民,豈有終生渾噩度日,在太學混跡無事的?陳公與我所思甚是合契,也不枉我將此位虛席以待那麼久了。”

陳紀擡起頭,剛想謙抑幾句,卻見皇帝又說道:“司空趙公曾也在太常任上,這太學也是他一力造就,今日特意留下他來,正是爲了這太學一事。”

他正在納悶,坐於對面的趙溫卻聞聲笑說道:“自陛下創立太學新制以來,朝廷人文蔚起、諸儒並聚,可堪盛景。只是這去年,各地薦舉學子人數寥寥,響應者少。我竊想到,這天下之大,人才之衆,豈無有心報國、沐浴教化的?這其中的緣故,一是彼等士子畏五年學制,不肯耗費光陰,於是各懷慎重觀望之心,寧肯待時以獲察舉入仕;二是衡鑑有別,各地郡縣的文學曹掾,拘於學問,難以物色年幼才俊者。”

“趙公的意思是。”陳紀有些似懂非懂,試探着說道:“是要多令地方簡拔可造之才,薦舉太學?”

趙溫笑了笑,習慣性的往皇帝那邊看了一眼,只見皇帝正慢條斯理的喝着茶,沒有說話表露心跡的意思,顯然是要趙溫代言了。他有些無奈,只好繼續說道:“情勢如此,再多急詔嚴旨,恐也無濟於事。所以,我便在此前進諫陛下,不妨減少地方薦舉的名額,放寬條件,許民間有志於學者主動投遞於太學門下。”

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
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