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鄭家的反應

說到底,徐太拙忠心的是大明,不是耽羅府,更不是他方成,說來也怪,大明不知道怎麼的,連讀書人都是兩個極端,要麼就如徐太拙這般忠心不二,身在曹營心在漢,一門心思給耽羅府添堵,幫崇禎補漏,要麼就是像范文程那樣,主動去投靠關外韃子,要的是一朝得勢,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真正的奇怪。

徐太拙要將耽羅府拿下的臺灣島送給崇禎,方成自然不會同意,好在徐太拙也有自知之明,話鋒一轉,要方成用東江鎮總兵的名義把開疆擴土的奏章給送到京城去。

同樣的事,方成還是不會同意,這怎麼可能?到時候崇禎要真一時意起要派人到臺灣建府劃立州縣,方成豈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怎麼着臺灣島還有大用,又不能給了大明去。

直到最後徐太拙退而次之,只是以東江鎮總兵的名義向朝廷上奏收復失地,方成這才點頭。

倒不是因爲是否真是開疆擴土這點原因,而是要真的說成了開疆擴土,崇禎就一定會派官吏到臺灣來,雖然在大明看來只是個蠻荒小島,但不管怎麼着就像徐太拙說的,那也是開疆擴土啊!所以方成纔不許,他可不想讓一幫子大明的官吏爬到自己的頭上來,至於那封報捷奏章。

方成順帶又讓徐太拙添了幾筆,聲稱島上餘敵未散,其中之言之鑿鑿,倒也不算說謊,至少西班牙人還殘留在臺灣的北部和東部是個問題沒能解決,所以只能由耽羅府接管之類。

徐太拙雖然一臉不滿,但方成是主,已經反駁過一回了,這點事情再也不敢胡亂反對,只得老老實實的照辦。

要說徐太拙這幾年也不比當初剛到了耽羅島時候狂罵一通,早已是安分守己的多,只是相比李越,甚至是孫元化,徐太拙對耽羅府一直沒什麼歸屬感,只是因爲耽羅府與女真人爲敵,又和大明有益,這才緩和了態度,之後耽羅府更是表面上歸附了大明,徐太拙也就徹底的安下了心。

方成的一直棄之不用,徐太拙自然看得分明,別的不說,光在聽話說,那是好得多了,這要是以前,在給大明上奏章這種事上,徐太拙非得爭辯上一番不可。

相比起方成說的直白,徐太拙的奏章寫的就要委婉的多,但他也一樣沒少在奏章裡誇讚東江鎮新任總兵方成的厲害,說到底也是爲了崇禎着想,這麼個人,要擺在後世,標準的二五仔一個,不過那是相對耽羅府而言,對於大明的大義來說,徐太拙還真沒什麼錯。

如今給耽羅府辦事,那也是因爲方成是東江鎮總兵,這才賣心賣力。

方成沒殺了徐太拙的原因也很簡單,這就跟唐太宗留着魏徵一個理,只不過相比起魏徵的好意,徐太拙的作用完全就是添堵而已。

本來以爲徐太拙留在臺灣應當沒什麼大事,有毛承祿彈壓着,徐太拙這麼一鬧,方成看出問題來了,這傢伙不止是對大明忠心耿耿,對耽羅府依舊不怎麼待見,只是認同東江鎮總兵這個名頭這纔不把耽羅府當亂臣賊子,禍不會惹得多大,但絕對會折騰。

把徐太拙調回去?換個人過來?政衙也沒什麼人可用,李越要留在耽羅島,復州的戰事雖然已經無礙,和多爾袞的兩白旗卻依舊在對峙,李越留在耽羅府統籌政務調度,挪不開身,孫元化在復州,名義上是代替方成,但也是被方成拿來當武將用,只是這作用遠比一般武人好得多,李焦、劉四等人是將,孫元化就是帥,總攬軍務,方成倒也放心,不過他這個帥純粹就是個統兵的,暫時的職務。

孫元化不比別人,那是無家可歸的人,又是文人,沒那膽子反叛,所以方成就放心拿來用。

至於其他人?孫家三子都有各自的要事,而且這三人與其通曉政務,還不如說是科研人才,能拿出來用方成也捨不得。

數來數去,孟千在登州,前次孟千押解銀兩到耽羅島時,方成已讓他到大明各地聯絡,擴大商業局的勢力輻射範圍,不要只侷限於山東一帶,想來已經出發,京城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也用不到。

最後方成想到了個車晚真,當初與李越一起投靠耽羅府,相比較李越而言,方成當初更看重的反而是車晚真,只是車晚真一直不肯歸順,之後雖然態度軟化歸順了耽羅府,但也只是做些筆墨工作,參與了政衙的組建方成也給予了厚待,都總在覈心的邊緣,比起李越如今的地位反而大是不如。

與其把車晚真調來換掉徐太拙,乾脆就讓車晚真過來,讓徐太拙給他當副手,也算是小懲大戒,至少有毛承祿領睚眥軍在外,方成還打算在臺灣島常駐一隻步卒,只是現如今由誰領軍還沒決定,但這樣一安排,至少徐太拙是不可能再折騰出什麼事來。

方成讓徐太拙到臺灣島來,而不是車晚真,原因倒是簡單,畢竟車晚真是朝鮮人,拿來用可以,但拿到臺灣來用,總歸都比不上徐太拙這個漢人身份來的光明正大,沒想到安分了許久的徐太拙竟然藉機折騰。

在徐太拙把奏章以東江鎮總兵的名義往登州送,福建的鄭家也已經姍姍來遲的得到了消息。

並不是鄭家這個海上一霸突然之間耳聾了,而是因爲耽羅府崛起的時間畢竟不長,在南洋一帶的勢力也幾乎爲零,與鄭家這等海上一霸相比,耽羅府更多的是靠鹽貨的走俏來獲得利潤,而不是海上貿易。

而且大多數勢力都在大明的北方海岸,而不是鄭家所在的大明南方,除了去年幫着鄭家剿滅了劉香,鄭家這纔派鄭彩北上。

鄭彩回去後把事情一說,鄭家聽說這股來自大明北方的海上勢力都能把女真人屢敗,那豈不是不一般的強悍?雖說不至於趕緊巴結着,那也是雙方友好,平日裡還算和睦,海上貿易不斷。

鄭家偶爾也會從耽羅府買些稀奇東西,甚至方成還特許賣給了鄭家五百杆前膛火槍,有心拉攏鄭家,這些都被鄭彩私下買了下來,而不是鄭芝龍買的,這就出乎方成的意料了。

實際上,鄭家對耽羅府的瞭解,也就鄭彩一人而已,其他都是知道了一半,這知道的一半里,又肯只相信一半而已!所以,相對於方成的重視,鄭家對耽羅府的重視也就鄭彩一人而已。

同樣的,也是因爲鄭彩畢竟不是鄭家的嫡系子孫,只是外門子侄,所以他的話,鄭芝龍信,也不全信,反正你耽羅府遠在北邊,而鄭家在南邊,扯不上什麼關係,所以這才擱置一邊,只是在商業上有所往來,關係也不算多親密。

誰都沒想到,就是一年多的時間不到,那耽羅府就從北邊打到了南邊,而且還得了大明的冊封,成了一任總兵,鄭家投靠了大明七年有餘,這還一直在遊擊將軍的位置上打轉,至於總兵?那可是遙遙無期。

至於大員島,當初鄭家也一樣和荷蘭人打過一仗,雖說是鄭家勝了,但那也是慘勝,之後更是被荷蘭人和劉香合夥燒了老巢裡的幾十艘船,這要不是家大業大,還真可能陰溝裡翻船了。

之後剿了劉香,擊敗了荷蘭人,都有耽羅府插上一腳,這次鄭家雖然在早些時候就知道荷蘭人被圍在了島上,不過當時方成打的是倭國人的名義,鄭家又沒親眼看見耽羅府的水師,所以也就以訛傳訛的信了荷蘭人的話,本來鄭芝龍還想領兵驅散倭人,倭人水師勢力不大,和鄭芝龍沒得比,鄭芝龍自然是不想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被人插手,大員島雖然不是鄭芝龍的,但他也不允許被別人染指了去。

鄭芝龍正準備讓兒子鄭森領兵從安慶出發,鄭彩急匆匆的從廈門趕來求見鄭芝龍,不同於鄭家整體對於耽羅府的輕視,鄭彩是見識過耽羅府的實力的,而且又心知耽羅府水師不弱,怕是不會屈居於大明北方,只是他也沒想到,竟然就這麼快,當鄭彩得知耽羅府兵圍大員島時,目瞪口呆。

鄭彩也如實彙報過實情,只是當時鄭家沒人信,鄭芝龍不肯信,其他鄭家人就一個都不信,要說海上大鱷,鄭家自己就是,可那是憑藉幾十年的累積這纔有了這一份家業,那耽羅府才崛起多久?就那幾年時間,又沒和鄭家一樣靠的是南洋貿易賺錢,怎麼可能短短時間內闖出那麼大的聲勢?

兼聽則明,就一個鄭彩說破了嘴皮也沒用,更別提鄭彩也不是鄭家的嫡系子孫,雖然得鄭芝龍的重用,但那也畢竟是外門子弟。

鄭芝龍見了鄭彩,聽了鄭彩的一席話,鄭家老少上下幾百號人,馬上就站成了兩派,一邊不同意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的大員島被別人給佔了,再說那個什麼耽羅府又是什麼東西,聽都沒聽過,這一派大多是鄭家的老人,自認南洋就是佛郎機人都不是鄭家對手,憑什麼大員島要讓給別人?還不如鄭家取了來。

至於另一邊,人數不多,倒大多數是以鄭彩爲首的外門子弟,雖說一樣姓鄭,不過這些人大多數是歸順了鄭家後改的姓,鄭彩雖然是名副其實的鄭家人,不過區別就在於鄭彩的祖輩早年和鄭芝龍一夥人分道揚鑣,如今鄭彩也只能以鄭芝龍侄子的身份待在外門子弟那裡頭,算不上嫡系。

PS:收藏~~推薦~~鍵盤壞了,W按不了,今下午拿去修。

第一百一十章 娶郡主(上)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一百九十一章 報復(四)第二百一十一章 交戰流寇(三)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流寇(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圍點打援(五)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鄭家的反應第十二章 實施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五十七章 費爾南多的到來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朝鮮求援第五十一章 廢物總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堂風雨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四十一章 不得不拐帶第四十七章 登州衛被襲(中下)第十章 板甲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二十章 強取豪奪人才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六十章 回家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三十八章 買賣、曲阜第十章 板甲第六十一章 僱傭兵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三十章 假兔子第十二章 實施第一百五十四章 黨爭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野震動(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交戰流寇(三)第七十一章 新年(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點打援(四)第四十六章 登州衛被襲(中上)第一百零七章 左捕大將第一百二十八章 出城野戰(五)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城野戰(二)第二十三章 條件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四章 徐太拙的用意第一百一十章 娶郡主(上)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野震動(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收復臺灣(七)第三章 騷動(下)第八章 登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征旅順第一百四十章 朝野震動(三)第九十章 海戰(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圍點打援(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五十三章 所謂名士?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二十八章 張五郎第十章 板甲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四十九章 孔有德有請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朝鮮求援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先禮後兵(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第一百零一章 訓斥 定情(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西班牙人,動手(一)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征旅順第十五章 議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征旅順第一百七十六章 僅此而已第二百單六章 出發(六) 一些雜事第二百二十章 返回承天府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二十八章 張五郎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一百五十六章 皮島的逆襲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
第一百一十章 娶郡主(上)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一百九十一章 報復(四)第二百一十一章 交戰流寇(三)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流寇(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圍點打援(五)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鄭家的反應第十二章 實施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六十六章 收復臺灣(一)第五十七章 費爾南多的到來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八十七章 確立軍制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朝鮮求援第五十一章 廢物總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堂風雨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四十一章 不得不拐帶第四十七章 登州衛被襲(中下)第十章 板甲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二十章 強取豪奪人才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六十章 回家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三十八章 買賣、曲阜第十章 板甲第六十一章 僱傭兵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六十四章 被拉下水第三十章 假兔子第十二章 實施第一百五十四章 黨爭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野震動(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交戰流寇(三)第七十一章 新年(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點打援(四)第四十六章 登州衛被襲(中上)第一百零七章 左捕大將第一百二十八章 出城野戰(五)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城野戰(二)第二十三章 條件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三十四章 孫元化(中)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四章 徐太拙的用意第一百一十章 娶郡主(上)第八十章 內亂(下)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野震動(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收復臺灣(七)第三章 騷動(下)第八章 登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征旅順第一百四十章 朝野震動(三)第九十章 海戰(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圍點打援(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四十四章 萊蕪城(下)第五十三章 所謂名士?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一百一十九章 圍點打援(一)第二十八章 張五郎第十章 板甲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四十九章 孔有德有請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一百九十四章 報復(七)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朝鮮求援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朝野震動(一)第九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先禮後兵(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七十二章 長談(上)第一百零一章 訓斥 定情(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西班牙人,動手(一)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征旅順第十五章 議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征旅順第一百七十六章 僅此而已第二百單六章 出發(六) 一些雜事第二百二十章 返回承天府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旅順圍城戰(三)第一百六十八章 收復臺灣(三)第二十八章 張五郎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一百五十六章 皮島的逆襲第五十二章 安東徐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