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單六章 出發(六) 一些雜事

京城來的信使加鞭快馬,恨得胯下的馬多長上個幾條腿不可,若不然要是誤了身上揹着的消息,怕是怎麼死都不知道。

誰讓這送的是八百里加急,還是催命的東西,如若不按時送到南京的六部,他這麼個小小的驛卒,千八百個也不夠挨砍頭的。

等到人到了南京城,自然是第一個把這燙手山芋扔給了衆位大人,然後二話不說就跑,實在是這份東西太重了,重到雖然是八百里加急,但除了南邊之外,整個大明北面都知道這麼回事,也只有這麼回事值得這等興師動衆,動用八百里加急!

於是這份從京城來的東西就遞交給了各位南京城裡的大人們,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守備勳臣張拱薇等諸位大人各有一份。

翌日,韓贊周隨即找來張拱薇以及其他各位大人,韓贊周面色肅穆,拿着的那封蠟封的信箋的手還是止不住有些拿不穩,裡面的消息,實在太駭人聽聞了。

過了良久,韓贊周這才嘆了一口氣。

“諸位,北面的韃子,稱帝了。”

張拱薇是守備勳臣,地位本就不比韓贊周低,自然也早些時候知道了這個消息,只是微抿了一口茶,掩飾住了自己的神色,可其他人就沒有那消息來源了,甚至於,他們還沉浸在反賊被一敗再敗的美夢裡。

這個消息,徹徹底底的告訴他們,從今以後,這天,就不是大明的了,或者說,再也不是大明一家的了,這皇帝,也除了當今剩下,關外還有一個了。

“韃子可恨,還請韓大人給陛下上份奏章,請兵出關剿滅這等謀反之輩!”等會過來,衆人皆是一臉激憤,天不可有二日,又怎能再多一國來?這可不比那等擅自稱帝的反賊能比的。

聽着底下的附和聲陣陣,韓贊周的臉色這才微微好看了一些,擺了擺手,道:

“諸位大人皆是大明之忠臣,只是出關之事莫要再提,自有陛下一人決斷,只是聽說那關外的韃子如今僞譖帝號,如今怕是最近要攻打我大明邊境,到時候怕又不得安寧。”

“韓大人多慮了。”一邊一直不說話的張拱薇放下了茶,笑着恭聲道:“我大明有文臣武將無數,這關外的韃子,也只是個時日問題而已。”

“若真是如此,那是最好。”韓贊周點點頭應道,既然張拱薇給他面子應承了他的話,自然韓贊周也不會駁了張拱薇這個南京守備勳臣的面子,畢竟,守備太監雖然是南京百官中的首位,但勳臣在這南京城裡也是一樣少不了的,誰都缺不了誰。

“陛下對此事心有不已,聽說已有時日茶飯不思了,朝廷中聽說陛下有意向天請罪。”韓贊周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剛剛還淡漠清風的模樣,下一句就是驚人之語。

這下不但是諸多的勳貴大臣,就連一直以平和的態度對待的守備勳臣張拱薇都面色一變。

這個消息,怕是比前一個還要嚇人啊,畢竟,前一個離着南京太遠了,韃子幾次入關,可沒一次打到過大明的腹地,最多也就在京城附近溜達幾圈,危害對於南京的諸位官員來說,還沒有前陣子的流民反賊來的大,可要是崇禎除了什麼事,他們可都是臣子啊,怎麼可能不受點牽連。

“韓大人此話當真?”張拱薇低聲問道。

“自然當真。”韓贊周點了點頭,應道:“本官乃是京城中的好友傳來的消息,跟本官一樣,都是陛下的近臣。”

韓贊周的這話既是說消息是大小太監傳過來的,畢竟,近臣這東西,除了太監,滿朝文武百官都對不上號。

張拱薇不僅有些罵娘,那些個給他傳消息的同僚,怎麼連能得到的消息的都是殘缺不全的,若不然也不會在此時被韓贊周擺了一道了,這不就明白着告訴別人,皇上對比起勳貴,可是更寵幸太監的,雖然事實也是如此,誰讓當今的皇上是個多疑的性子,對誰都不是太信任。

“張大人可有疑慮?”韓贊周看着張拱薇的神色不定,面色如常的問道。

好在張拱薇也混跡了幾十年的官場,雖然今日的消息一波三折,沒一個是好的,但也至少承受得住。

“尚好,尚好,只是還請韓大人與我一起上書朝廷,請陛下萬莫那般自責纔對。”

“那是自然。”韓贊周微微的點頭道,隨即調過頭去與衆人道:“還請諸位大人與我和張大人一起給京城上到奏章了。”

“當然,當然。”一衆南京六部的大小官員,御史齊聲附和:“爲陛下分憂,實乃我等爲人臣子的福分。”

衆位忐忑不安的各部官員咬着耳朵商議了一會,這才各自告辭,那些個心中忐忑的不算,光是前一個消息就已經夠嚇人了,韃子稱帝,建國號‘大清’,以用於和大明相區別,而且乾脆連尊號都上的,這若是韃子自己給自己上的也就罷了,偏偏給建奴韃子上尊號的是大明往日的的藩屬,蒙古人,舊日裡大明的難兄難弟。

這可就是一個巴掌拍的響,拍的都是大明和崇禎的臉,也怪不得陛下想要向天請罪。

等着衆人告辭後,大廳裡只剩下韓贊周和張拱薇,他們二人,一個是南京守備太監,一個是南京守備勳臣,這兩個人,一個坐鎮着大明的半壁江山,一個好歹也是南京城裡大小勳貴臣子的代表。

平日裡不大不小的齷齪總歸是有的,畢竟,勳貴和太監,從大明開國就沒對盤過,好在不管是韓贊周和張拱薇,平日裡都知道分寸,知道什麼時候該鬧,什麼時候該好,至少這個時候得抱成一個團,這可是風口浪尖上,要是一不小心有個舉止失措,弄個罪名捱上一刀也有可能。

畢竟,這天有二日了啊。

“張大人,您這,難不成還要在老奴這喝上幾杯?”韓贊周是在他的家中招來的衆人,眼看張拱薇不走,笑着道。

“豈敢大人韓大人。”張拱薇可知道這個老太監要是想存心隱瞞,別說他留下來問,就是開口的機會都沒有,這個時候反而看起來是有些眉目。

“韓大人,下官是想問,皇上這自責不已,難不成是朝廷目前會有什麼舉動不成?”張拱薇道。

韓贊周是守備太監,整個大明的陪都南京在沒有聖旨的時候,都是由守備太監說了算,張拱薇雖然是勳貴之後,如今的勳臣之首,但也不得不自稱下官。

韓贊周連忙擺了擺手。

“張大人您誤會了。”韓贊周遲疑了一番,這才繼續道:“怕是張大人您也知道,陛下如今傷心欲絕,這既然有心要向老天請罪,只怕得那麼做了。”

“怎麼做?”張拱薇迫不及待的問了一句,然後眼見韓贊周只是一臉的高深莫測,竟然不吐露出半個字,只是神色間的幾分意思,張拱薇豈能看不明白?

“陛下要下罪己……”

“還請張大人噤聲,噓。”韓贊周連忙打斷張拱薇的話。

“張大人,此事在南京城裡只有你我二人知曉,怕從京城裡傳來消息耗費了這麼一陣子時間,那陛下的所爲,應當就是這幾日的事情。”

“陛下糊塗啊。”張拱薇猶疑了半天,這才嘆了一口氣:“這等詔書一下,不是罪也是罪了,到底是誰的主意,誤了皇上。”

張拱薇雖然這麼說,但也心知這恐怕還真不是任何人的主意,畢竟,這事太大了,向天請罪啊,還是帝王之尊,任何人都不敢說這種話,除非他想被全天下的人給弄死,牽連太廣,實不可能。

“張大人,這也是無奈之舉,我等爲人臣子的,只能盡心盡力就是。”韓贊周敷衍了幾句,張拱薇這才注意到自己問的不恰當,或者說,換個說法,是他急了,概是因爲這真下了罪己詔,壞的地方比好得多。

張拱薇又問了一句,眼看韓贊周皆是敷衍了事,想來也挖不出什麼了,這才起身告辭。

“那韓大人,下官先告辭了,回頭寫好奏章給韓大人送來,到時候一起給京城送去。”

“還是及早爲好。”韓贊周心照不宣的道,既然雙方形成了短暫的同盟,有人和他一起上奏章自然是好事,拉着整個南京這座大明的陪都,別的不敢說,至少就這京城裡的高官們也得抖上一抖。

至於上奏章幹什麼?這個時候給朝廷上奏章自然是遲了,往返一趟至少得花上半個月,若是陛下已經有了打算,怕是月餘間就會辦了,現在已經過了大半個月,就是奏章遞上去,那也遲了,只是這機會依然不能放過,至少,能有一點是一點,不是麼?

等着張拱薇離開後,韓贊周這才鬆了口氣,雖然他是個太監,而且,還是個帶點貪財的太監,除了不好色,一個大太監該有的他都有了,比如戀權,又比如仗勢欺人這等事都乾的不少,可惟獨對大明的忠心上,韓贊周自認比起那些勳貴臣子們分毫不差,而且,更區別於這些已經腦子僵化的勳貴們不同的是,韓贊周是個聰明人,從頭到尾他都沒看得起過那些抱成團的勳貴,也就一個張拱薇還明白點事理,但也僅此而已。

“陛下,真是糊塗一時啊。”韓贊周拿起那封信箋,忍不住的嘆了口氣,這事,也不知哪天才能平息下去。

等隔了幾天,南京城裡的衆位大小官員們無不齊聚一堂,南京六部再加留守的官員上百人,這人數雖然只是京城六部裡的數分之一,畢竟南京不比京城,那是大明的都城,南京,也就是一個陪都而已。

大夥來着就一個目的,找個主心骨的,這回不分什麼勳貴還是學子都一股腦的跑上了門,韓贊周是閹宦又怎麼樣,至少南京城裡能拿得上主意的人,除了一個韓贊周,別的誰都沒有,所以這才又所有人指望着韓贊周能出來做主,那就是給陛下上奏,收回成命,罪己詔這等事,千萬不能做。

韓贊周當日把消息假作告知張拱薇,實則就是要張拱薇聯繫南京城裡的百官一起,這一來是大了聲勢,二來,這事也不得不做。

所以等着衆人一起寫了奏章,都是由韓贊周簽字印章,送給御史們潤筆一番,百多分奏章一起快馬加鞭的往京城裡送。

不過不出意外的是,他們確實是送遲了,因爲早在兩天前的五月初十,崇禎就下了罪己詔,也是大明第二位下罪己詔的皇帝。

第一位是明武宗正德,這是大明最‘荒唐’的皇帝,沒有之一,荒唐要打個引號,因爲這位皇帝僅僅是好玩,好熱鬧,喜好的都是新奇,而不是荒淫無道,所以那罪己詔也只多是敷衍臣子了事。

而崇禎的罪己詔不同,是實打實的罪己詔。

全文如下:

“朕仰承天道,俯御萬方,念此軍民,誰非赤子,只因官貪吏狡,年歲凶荒,致飢寒所迫,甘作非爲。一二無知,漸至脅從遂衆。

數年來亡辜被僇,不知其幾。朕痛心惻念,寢令靡寧。目今在豫者已困飢深山,在陝者零星竄伏。行將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難分,雖指示生路,猶恐各官舉行未善,若輩猜懼多端,或疑將領計誘殺降,或疑有司分別看待,或慮日後奸棍詐害,或慮目下生業銷亡。

種種深情,良可矜憫,爲此再頒赦書,遣官馳諭,各撫按大書榜示,從俗開導。如在悔罪投誠,棄邪歸正,即稱救回難民,逐一查明籍貫,本地編入保甲。在各省分起護歸,各安井裡之樂,永消反側之心。

道府有司,即以難民收復多寡安插得所爲殿最,違者指參重治。其或才力出衆,願向督理軍前奏用者,聽其圖功自見。一體敘錄;如怙終不悛,即合國夾剿,務盡絕根株,無滋餘孽。撫順剿逆,朝廷法實無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詔布遐邇,鹹使聞知。“

意思就是,我崇禎有罪,百姓無罪,但罪最大的不是我崇禎,而是那些貪贓枉法的文武百官和一年勝過一年的大災,那是國之不幸,至於反賊越來越多,正在剿滅,不想再反的歡迎反正,總之就是這些繁瑣的話,但這就是一位帝王的罪己詔。

沒人喜歡認錯,即使錯了的死不承認的都大有人在,更別提皇帝之尊,天下之主,能夠坦言認錯縱然是威嚴盡失,但也讓人不得不佩服。

於是以韓贊周、張拱薇等勳貴臣子爲首的南京六部文武百官給朝廷上了奏章,就等着崇禎的回覆,至於廬州府送來的捷報,入了韓贊周的眼,然後就給放在了一邊,這事要擺在往常,能殺敗幾百名流寇,俘獲上千人,這也是場大勝,雖然也只是些殘兵敗將而已,但擺在此時,誰也顧不上這等事。

直到到了六月中旬,衆人才等到了姍姍來遲的崇禎的回信,不過這封回信卻讓所有人看了都掩面而去,概是因爲這份回信一樣是罪己詔,顯然,這就是大白於天下的那封。

沒攔得住,韓贊周嘆了口氣,這上天註定的事,還怎麼攔?只是這本就有了心理準備,畢竟是陛下打定的主意,就是到時候滿南京的六部文武的上奏到了,也休想攔住。

與這封罪己詔一塊到南京城的,還有一份新鮮出爐的邸報。

這份邸報裡只說了一件事,那就是,韃子又入關了!不同的是,這次入關的韃子打的不再是往年大金國的名頭,而是‘大清’,一天二日裡的第二個日!用的也不再是朝廷的年份,雖然以前也沒用過,不顧這次而是‘大清’自己的年份,崇德元年。

五月底,已登基爲‘寬溫仁聖皇帝’的皇太極下令新上任的多羅武英郡王,也就是之前的阿濟格領軍十萬攻明。

這十萬裡,水分一半,五萬裡還有三萬多人的女真漢軍和蒙古人,剩下的一萬多才是女真八旗,可就這麼點人,接連攻破了喜峰口、獨石口、大明的巡關御史王肇坤戰死,明軍只得退守昌平,以圖自保。

不過,這些和南京城裡的六部百官沒多大關係,離得太遠了,雖然一樣是大明,可一個在南邊,一個在北邊,與其擔心那個,還不如擔心反賊會不會去而復返,畢竟按着往年來看,韃子一入關,反賊就得復起,到時候若是再來個反賊大軍直指江南,盧督撫整個大明也就只有一個而已。

怎麼辦?於是在看了這份邸報之後,包括韓贊周在內的南京兵部的尚書、侍郎、給事中們開始想辦法,如果反賊復起了,這說不定就要從新以年前的路線打回來。

給原先的各路總兵知會讓其嚴加防範是少不了的,但那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作用太小。

這時候纔有人想起廬州府前陣子送來的那份報捷的戰報,相比之前的時間,這封報捷的文書已經送來了一個多月,而南京兵部卻是別提賞格,就是一句好話都沒送過去,本來就打算拖上一陣子把這支京城當麻煩甩掉的東江鎮客軍遣返回去,那時候自然不會在意,現在衆人才發現,有了一萬多的兵卒守在廬州府雖然不太頂用,但這畢竟這是個保障!

第九十八章 與荷蘭人的海戰(下)第八十六章 尚可喜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一百零七章 左捕大將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的一輪攻防(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五十章 新一輪攻防戰(七)第二百單三章 出發(三) 明軍的夜襲(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一輪攻防戰(四)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一百七十五章 鄭家的反應第一百八十四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三)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復(八)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一輪攻防戰(五)第十三章 成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七十三章 收復臺灣(完)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一百五十八章 復州之戰(二)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二百單六章 出發(六) 一些雜事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六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三十五章 狩獵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三十七章 損兵折將(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復州之戰(一)第七十五章 遊園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九十九章 通商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一百七十八章 西班牙人,動手(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報復(二)第二百章 轉機(一)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一百七十七章 西班牙人,動手(一)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二百單九章 交戰流寇(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四十三章 萊蕪城(中)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八章 登州第十三章 成效第一百零一章 訓斥 定情(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所謂勞軍第二百單八章 出發(八) 闖王高迎祥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損兵折將(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復州之戰(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一百五十四章 黨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爾袞第七十四章 長談(下)第一百零二章 定情(下) 面對面(上)第九十四章 沒錢的痛苦第二百一十七章 交戰流寇(完)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一百八十章 西班牙人,動手(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復州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點打援(四)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二百單九章 交戰流寇(一)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復(八)第九十二章 橫空出世第六章 萊州第四十一章 不得不拐帶第七十五章 遊園第二十一章孫和鬥(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和鄭家的交鋒(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報復(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復(十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報復(四)第五十六章 第一艘福船下水第九章 西芒第二百一十四章 交戰流寇(六)第七十八章 內亂(上)修第一百三十三章 先禮後兵(下)第三十二章 劉管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後金的對策(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七十一章 新年(下)第二百單二章 出發(二) 明軍的夜襲第九十四章 沒錢的痛苦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九十一章 出使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二百單八章 出發(八) 闖王高迎祥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復(十一)
第九十八章 與荷蘭人的海戰(下)第八十六章 尚可喜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一百零七章 左捕大將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的一輪攻防(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交戰流寇(七)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五十章 新一輪攻防戰(七)第二百單三章 出發(三) 明軍的夜襲(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一輪攻防戰(四)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一百七十五章 鄭家的反應第一百八十四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三)第四十二章 萊蕪城(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復(八)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一輪攻防戰(五)第十三章 成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夜襲復州第一百七十三章 收復臺灣(完)第八十三章 不是壞事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一百五十八章 復州之戰(二)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二百單六章 出發(六) 一些雜事第一百三十章 皇太極回師第六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三十五章 狩獵第二百一十八章 落幕一半第一百三十七章 損兵折將(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復州之戰(一)第七十五章 遊園第三十七章 郡主(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九十九章 通商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復臺灣(二)第九十三章 大明局勢第一百七十八章 西班牙人,動手(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報復(二)第二百章 轉機(一)第八十一章 皮島夜襲第一百七十七章 西班牙人,動手(一)第一百章 皇太極 朝鮮第二百單九章 交戰流寇(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交戰流寇(八)第四十三章 萊蕪城(中)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八章 登州第十三章 成效第一百零一章 訓斥 定情(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所謂勞軍第二百單八章 出發(八) 闖王高迎祥第三十六章 郡主(上)第三十三章 孫元化(上)第五章 士氣第一百八十三章 和鄭家的交鋒(中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損兵折將(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復州之戰(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封降書和真假二字第一百五十四章 黨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府建鎮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爾袞第七十四章 長談(下)第一百零二章 定情(下) 面對面(上)第九十四章 沒錢的痛苦第二百一十七章 交戰流寇(完)第二十二章 孫和鬥(下)第一百八十章 西班牙人,動手(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復州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圍點打援(四)第八十八章 再次擴軍第二百單九章 交戰流寇(一)第五十章 單人匹馬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復(八)第九十二章 橫空出世第六章 萊州第四十一章 不得不拐帶第七十五章 遊園第二十一章孫和鬥(上)第一百八十一章 和鄭家的交鋒(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報復(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復(十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報復(四)第五十六章 第一艘福船下水第九章 西芒第二百一十四章 交戰流寇(六)第七十八章 內亂(上)修第一百三十三章 先禮後兵(下)第三十二章 劉管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後金的對策(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一輪攻防戰(完) 大明兵部來使第七十一章 新年(下)第二百單二章 出發(二) 明軍的夜襲第九十四章 沒錢的痛苦第一百九十二章 報復(五)第九十一章 出使第一百七十一章 收復臺灣(六)第二百單八章 出發(八) 闖王高迎祥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復(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