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哪怕知道在如今漢室——在這個時代,在軍隊內部減弱‘鄉黨’二字的存在感,算不得多麼迫切的事,劉榮最終卻也還是這麼做了。
原因非常簡單:恐後來之將復爲周亞夫、後來之軍復爲細柳營。
——太宗皇帝細柳閱兵,可不是簡單的‘皇帝因軍令而被勒令下車’的突發事件!
這一事件當中,值得挖掘的深層信息,堪稱海量!
首先,太宗皇帝細柳閱兵一事,並非發生在太宗皇帝纔剛從代地入繼大統、纔剛抵達長安,還未豎立威望的皇帝生涯初期;
而是發生在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單于大軍壓境,兵峰直指長安的那場大戰之中!
太宗皇帝滿共纔在位二十七年!
甚至就連這二十七年,也有至少三到五年時間,是太宗皇帝病重臥榻,先孝景皇帝太子監國。
考慮到太宗皇帝的實際掌權時間,也就是在二十年出頭,便不難得出結論:太宗皇帝十四年,已經是太宗皇帝政治威望,以及民望、聲望到達巔峰之後!
換而言之:當時的太宗皇帝,就已經是天下人心目中的‘在世聖人’了。
這樣一來,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漢室天下數以百萬戶、將近三千萬口人,都一致認同的‘在世聖人’,當朝天子,到了你細柳營的大門外,居然要被趕下天子御輦!
哪怕明確得知其‘天子劉恆’的身份之後,看守營門的細柳將士,仍舊堅持讓劉恆這個在世聖人、當朝天子,去遵守細柳將軍周亞夫所制定的軍令!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天下人一致認同的在世聖人: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並未能得到細柳營上下將帥的認同。
意味着‘漢天子’的身份標籤,在細柳營將士心中,根本無法排到‘細柳都尉周亞夫’前面。
按照最樂觀的情況考慮,當時的細柳營將士,或許也認可太宗皇帝‘在世聖人’的超然身份地位,卻把自家將軍周亞夫,看得比太宗皇帝都還要重;
若是按最悲觀的狀況估算,彼時的細柳營,很可能已經‘只知周將軍,不聞漢天子’了。
這已經很嚴重了。
一支軍隊——一支訓練有素,令行禁止,戰鬥力無比強悍的中央直屬野戰軍,把指揮官看得比天子還大,尤其還是看得比在世聖人:太宗孝文皇帝還大!
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
但這還沒完。
細柳營把周亞夫,看得比太宗皇帝還大,並不是當年,太宗皇帝細柳閱兵事件當中,唯一需要劉榮思考、歸納的問題。
甚至都不是主要問題。
畢竟再怎麼說,太宗皇帝這個‘在世聖人’,並非絕對意義上的聖君,而是相對意義上的——其實也就是老百姓心中的聖君。
常言道:屁股決定腦袋,立場決定態度。
對於底層民衆而言,輕徭薄稅、與民休息的太宗孝文皇帝,固然是在世聖人沒錯;
但對於軍中將士而言,委曲求全、屈辱和親的太宗孝文皇帝,怕是頂多只能算‘庸主’‘守成之君’。
考慮到這一層面,細柳將士對太宗孝文皇帝不夠崇拜——對太宗皇帝‘在世聖人’的身份標籤不感冒,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武人嘛。
相較於在世聖人漢文帝,顯然還是窮兵黷武的漢武大帝,更符合這幫‘大丈夫’的胃口。
這也正是當年,太宗皇帝沒有太計較這件事,反而大家讚賞的原因所在。
——一來,是當時國難當頭;
相較於天子威儀,彼時的太宗皇帝,顯然更注重軍隊的戰鬥力,更看重細柳營能不能把匈奴人擋在渭水以北,而非禮節、禮數是否周全。
二來,便是太宗孝文皇帝自己心裡也清楚:自己這麼些年皇帝做下來,對老百姓是問心無愧了,但對軍中將帥,卻是十分裡有十二分的對不住。
舉國忍受屈辱多年,尤其軍中將帥更甚,人家心裡有點牢騷,也實屬人之常情。
但在劉榮看來,事情卻並沒有這麼簡單。
太宗皇帝細柳閱兵一事,所透露出的問題,絕不僅僅是細柳營因爲沒仗打,而對太宗皇帝有些牢騷這麼簡單。
首先,細柳營‘任何人不得乘車入營’的規定,本質上是軍令。
而在當今漢室,除了通用的軍事條令之外,每支部隊特有的軍令,基本都是將帥所制定。
如博望侯程不識的部隊,往往都會有‘不允許隨意出入軍營,不允許提綱換崗’等嚴苛的戰時,以及非戰時駐訓條例;
又比如,飛將軍李廣的軍隊,往往會有‘必要時可以喝酒緩解緊張情緒’‘合理範圍內可以私下協調崗哨’等極富人情味,卻極度缺乏戰術素養的條令。
細柳營‘任何人不得乘車入營’的特殊條令,顯然也是出自周亞夫的手筆。
簡而言之:這是周亞夫的規矩;
說好聽點是‘細柳營軍令’,說難聽點,就是周亞夫的個人講究。
任何人不得乘車出入軍營,這個規定本質上並沒有錯。
劉榮也相信,周亞夫制定這麼一條規定,並不是爲了針對前來閱兵的太宗孝文皇帝。
——因爲劉榮知道,周亞夫制定的這條規定,還有後半句:屯長及以上將官,非必要不得在軍營內策馬。
說白了,周亞夫定下這麼一條規矩,其本意,是在細柳營內部推動‘將帥一視同仁’,避免士兵們徒步拉練時,將帥們慢悠悠策馬經過,甚至直接乘車旁觀的情況發生。
這個規定本身是沒錯的,甚至是積極的。
但在太宗孝文皇帝細柳閱兵,並鬧出‘天子大不過細柳軍法’的笑話之後,這條規定就變了味兒。
劉榮大致能猜到,周亞夫爲了在細柳營內部,深入貫徹這一條鐵律,大概也許可能,說了一句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哪怕天子到了細柳營,也照樣得下馬下車之類。
但話能這麼說,可真要是這麼辦,那事情可就大發了。
天子是什麼?
皇帝!
在這個時代,皇帝受命於天,代天牧民!
皇帝身份的至高無上,不單源自‘國法’這一受天下人認同的共識,更來自於虛無縹緲的蒼天、神明!
如此說來,太宗皇帝細柳閱兵一事,就不再是簡單的偶然事件、突發事件了。
——天子,皇帝,受命於天,代天牧民,乃天下人共尊,乃蒼天神明所立!
細柳將軍周亞夫,則是自有漢以來絕無僅有,三皇五帝以來再無二人,甚至哪怕放在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都能排得上好的漢太宗孝文皇帝所任命。
一個天下人認可、蒼天神明賦予權力的皇帝,被自己任命的將軍周亞夫,所搞出來的一條非慣用軍事條令,給堵在了某一支野戰軍駐地之外?這要是還算不上罡天反倒,那這人世間,怕是再也沒有奇怪的事了。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的老總,被手底下的財務經理,給堵在了財務室外;
理由是:財務保密條例。
這不純純扯淡嘛這不……
甚至進一步往下挖,挖出來的信息,更是動地驚天。
——在封建時代,皇帝雖然無法與蒼天神明齊平,但至少是一個範疇、一個層面的地位;
而周亞夫——無論是彼時,還只是中尉兼細柳都尉的周亞夫,還是後來官拜太尉,乃至丞相的周亞夫,都終究只是人臣。
稍不嚴謹些、稍誇張點說:太宗皇帝和周亞夫,前者是神,後者是人。
結果可倒好;
‘人’定下的規矩,居然還管上神了!
而且這個人,還就是這個‘神’的僕人!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在細柳營內部,太宗皇帝這個天子、這個封建帝王,這個人世間唯一接近‘神明’的存在,還不如周亞夫這個‘人’!
周亞夫這個‘人’定下的規矩,就連太宗皇帝這個‘準神’都要遵守!
換而言之:在細柳營的認知當中,能用一條規矩,就把‘準神’太宗皇帝管住的周亞夫,只怕已經是如假包換的神了。
劉榮不排斥、不反對底層將官,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將帥抱以個人崇拜。
劉榮甚至提倡、鼓勵高級將帥,儘可能讓手底下的將帥崇拜自己,從而更暢通無阻的進行作戰指揮。
但凡事都有個度。
劉榮可以接受士兵崇拜程不識,將程不識稱之爲‘不敗將軍’;
也能接受士兵們崇拜酈寄,將酈寄認定爲‘寶刀不老的開國元勳’。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士兵們再怎麼崇拜將軍,都得侷限在‘人’的範疇之內。
你作爲士兵,可以因爲崇拜,而把你的將軍當做很牛逼很牛逼的人;
但絕對絕對不能把將軍當神。
哪怕是再垃圾、再不入流的草頭神,都絕對不行。
後世有這麼一句笑談:建國後不允許成精。
這句話放到當今漢室,便是活着的人不允許成神。
或許這麼說,會顯得劉榮有些過於敏感。
——不就是細柳營的將士,把主帥周亞夫的規矩看得比天還大嗎?
至於嗎?
劉榮只想說:至於。
很特麼至於!
因爲這,已經不是老周家的‘將軍’,第一次幹這種疑似神化自己的事兒了。
回想一下:諸呂之亂平定之後,長安坊間流傳最甚的流言是什麼?
既不是齊王劉襄,與代王劉恆、淮南王劉長三人‘誰會做皇帝’的猜測,也不是諸呂之亂平定後,漢室未來的發展走向。
而是那句無比突兀,好似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太祖高皇帝曾言,安劉者必勃也。
什麼意思?
——早在諸呂之亂爆發幾十年前,太祖高皇帝就曾預言:老劉家的江山,只有周勃才能安定!
不然你以爲,周勃最終,是如何感悟到獄卒之貴的?
真當太宗皇帝被捧臭腳吹一句‘在世聖人’,就是什麼善男信女了?!
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的實權皇帝,帝王心術拉滿到天花板級別的人物!
就周勃那點小心思,能逃過這位的火眼金睛?
好,再回過頭,來看周勃的兒子周亞夫,鬧出來的‘太宗皇帝細柳閱兵’一事。
如果還看不出什麼,那再往後看——再把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也加上,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當爹的周勃,平定了差點顛覆漢家的諸呂之亂,然後檔案裡就冒出來一句‘太祖皇帝曾說過,安劉者必勃也’的標籤;
十幾年後,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治軍細柳,軍規那是比太宗孝文皇帝還大,將士們尊周亞夫如神明,卻把‘在世聖人’太宗孝文皇帝,當做應該被周亞夫的規矩束縛、控制的‘服從者’。
又十幾年後,周亞夫力挽狂瀾,在漢家危急存亡之際,平定了差點讓漢家江山變色的吳楚七國之亂。
那麼,請問這時的周亞夫,是個怎樣的歷史地位?
劉榮只回想起當年,長安街頭再度出現的那句傳言。
安劉者,必勃也。
只是當時,吳楚七國之亂纔剛得以平定,平亂的也並非周勃,而是周勃的兒子周亞夫。
於是,那句頗具神話色彩的‘安劉者,必勃也’,就此被民間演繹爲:安劉者,必周也。
安劉者,必周也。
箇中意味,當真是耐人尋味……
也就是從那時起,劉榮才下定決心,在未必有必要——至少不迫切需要的情況下,加速推動漢室軍隊的‘國有化’。
哪怕目前的歷史時間節點、華夏文化的發展程度,還沒到非這麼做不可的程度,劉榮也依舊決定這麼做。
當然,決心下的很堅定,真到了具體操作的時候,劉榮卻還是無比小心。
——主帥輪崗制,僅僅只針對都尉一級軍事編制的最高指揮官,即‘都尉’本人。
往下一級的校尉,便不在此列了。
換而言之:自校尉以下,劉榮依舊默認,甚至允許軍事編制,以地域爲參照,以‘鄉黨’爲紐帶維序。
未來,劉榮或許會進一步改變這個現狀,一點一點將這種‘鄉黨軍’,逐步朝着子弟兵的方向推動。
但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步子邁大了,會扯着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