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講仁(六)

打開了準備好的稿紙,又道:“這是我的一番看法,有可能對,有可能不對,不對請各位指出,對我糾正,也原諒我年少無知,膽大妄爲。”

說着再次鞠了一躬。

爭議可以,別攻擊我,我小,什麼都不懂,又是野路子來的。第一次鄭朗覺得自己這個幼小的身軀原來也是一件好事情!這是先將醜話說出來的。可諸人皆不知,還以爲他繼續謙虛呢。

人多,在後面聽得就不清楚,好在大家很安靜,鄭朗有意將聲音放大,半猜着,也能勉強聽出他說什麼。

三舅哥說道:“大哥,真的不錯,這麼多人,居然十分鎮定,我就做不到。”

“他在內宮中都沒有失態,這個場合又有什麼,三弟,不要再說話,要開始了。”

三舅哥閉上嘴巴。

鄭朗打開稿紙,其實準備了兩天,不用稿紙也可以誇誇其談,但那樣就更顯得賣弄了。這個稿紙僅是做一個樣子的。開始讀道:“道家有《老子》,兵家有《孫子兵法》,而儒家大義散於諸經,詩長於詩樂,易長於卦辭,書春秋長於事史,禮長於禮教,非有專類理義書籍也。而後道釋方興,諸經羅列,儒家式微螢滅也。故昌黎曰,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樑隋之間。”

僅一個頭,就讓大家愕然。

這句話意思很簡單,儒家書籍雖多,可沒有一本專門論述儒家“道理”的書,只有諸句,散於五經當中,但看五經,又有幾人專門蒐集這些散句?看春秋無外乎看史,看禮記無外乎看什麼禮,缺少一個專門的書籍論述儒家的道理,所以到了漢朝後,黃老方興,後面佛教東來,信仰佛教的人更多。因爲人家有許多專門論述教義的經義,可供信徒宣揚,這才發揚光大的。

是不是很簡單?

是,但在宋朝儒學沒有興盛之前,就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連興盛後,都沒有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做過思考,以至西方的大哲學家黑格爾在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時,說了一句話:“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學者,在他哪裡思辨的哲學一點也沒有,只有一些善良老練的道德教訓,從裡面我們得不到一些特殊的東西。”

勉強的承認了一些道家的東西,可對儒家卻認爲分文不值。

僅一句,就給大家來了一個小小的震憾。

有的儒生抹汗。

不是沒有闡述儒學的書籍,有,但一直以來很零碎,比如注春秋,就是講春秋,注易,就是講易,可從來都沒有將儒家各義綜合放在一起去闡述。

鄭朗不顧大家驚愕的表情,繼續道:“斯如是也?《道德經》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以證天地陰陽轉換也,天地晝夜交替,四季輪迴,陰盛則陽之始,陽盛極陰自來也。故天地循環不息,生機不滅。引理其去儒家乎?非也。《繫辭》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者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予曾用兩家言思之。儒家者,出世也,故飛龍在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道家者,避世也,故虛消爲善,盈實爲惡。予不知乎?盈實不求不留,復求虛消乎?復以爲道消如之五代者,爲善乎?”

又是一說,維護儒家正統地位的。

兩家皆承認虛實陰陽之間的轉換,或者換到細處,沒有永遠的國家,沒有永遠存在的制度,盛有衰的時候,衰也有重盛的時間。等等。這是符合客觀邏輯的說法。

但兩家又不同,儒家刻意追求盛,留下盛,因此在乾卦中,龍在虛處,稱爲潛龍在淵,勿用。從龍從深淵裡出來,一直爲吉。吉到盛處轉衰時,反爲不美,所以亢龍有悔。然而道家卻刻意的追求這種消極。

兩下比較,高下立分。

有的沒有細說,但乾卦,只要是讀書人,就沒有不知道的。也無需細說,這段話僅是總領今天要說的大綱。

再次發前人所未言!

馮元用一塊硬板託在手下面,一邊聽一邊用草書速記下來。記到此處,多少也有些汗顏。心裡想到,這小子果然有些門道。

劉處身旁的幾個官員已經向劉處拱手了。那是恭賀!劉處搖頭,別急,最後你們向我恭賀,那纔是恭賀。

鄭朗繼續往下讀道:“儒家浩瀚無際,其之予所能悟也,僅舉一例。下說仁義。《說卦》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從乾坤兩卦開始,減陰減陽,分出八卦,又用兩儀分之,演化成六十四卦象。但是不是象孔子疏注《易》經那樣,將天道分爲陰陽,地道立爲柔剛,人道分爲仁義,兼三才而兩之,成了六爻之數的?未必。

甚至上古六十四卦,也經周文王手中一變,序列變掉了。後人看到的《易》,非是伏羲之易,也非是文王之易,只能說是孔夫子的“易”。

孔子的易對不對,鄭朗也不去管,他要的是孔子的易,對儒家仁的闡述。

有的人隱隱感到又有驚人之語出現了。自古以來,仁義一體的。可用了孔子的疏注,這裡,仁與義是對立的!

劉處開始用衣袖抹汗,小子要來了。

但誰敢說他講得不對?

不服氣,自己翻翻《易經》去,黑字白紙寫得分明。

馮元自認爲遍讀五經的,聽到這裡,都震住了。小子……野心不小啊。

但還有幾人嘴張了張,欲要反駁。鄭朗哪裡給他們機會,又道:“此言非予首倡也,《漢書·文藝志》亦曰,諸子之學闢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闢猶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陰陽、柔剛、仁義,皆相對而相生也。闢若乾坤,陽顯於明,陰生於下,謂之乾也。陰彰於明,陽潛於下,謂之坤也。”

兩者是對立的,但又是相伴相生的,就象世間的事,沒有十全十美,沒有十善十惡,乾坤是大陽大陰之卦,明處是大陽大陰,但暗處滋生對立的陰陽,所以卦象才能輪轉起來。這才符合天地運轉之道。

這一解釋,就無法可辨了。

事實是如此,有可能放在一千年後,這個理論繼續會存在。

不服氣又怎麼着,只有乾瞪眼的份。

實際後世的辨證觀,也有類似的邏輯推理,但不會象現在又是陰又是陽的說得讓人感到玄乎。然而性質卻差不多。

大舅哥與三舅哥對視了一眼,眼光都有些訝然。

這僅是開了一個頭,可豈止是說仁義,已經在等於講“道”了,但不是道家的道,是儒家的道。

“何謂仁,夫子曰,愛人。何謂愛人?子貢曰如有博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夫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者!”

分別出自論語的顏淵與雍也兩章,什麼叫仁,去愛別人,子貢問,如果能幫助所有人過上好日子,能不能說它是仁?孔子答道,豈止是仁,那是聖了,就是堯舜也沒有做到。

當然儒家也有許多弊端,但不讓後人反覆曲解,有許多積極意義的,就不拍馬屁,可取性也比更消極的道家要強,對於一個國家與一個社會來說,也更有實用意義。

“何謂民?夫人又曰,君子而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何爲,非是士大夫也,以道德分之。故夫子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這裡,鄭朗將孔夫子美化了。在孔夫子的眼裡,所謂的君子還是指上層人物的。並且還有類似的言論,什麼不要與比自己不好的人交往,不要比自己品德差的人交往,不要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等等。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而達人,是指了所有老百姓,但首要前提是自己,上層人,然後才推廣到所有人。

但對此,孔子不是很自信,也不大相信所謂的小人能夠認識到“仁”。

這句話有人也許意識到漏洞,可時代不同,在唐朝,還有門閥,還有部曲存在,能反駁,但在宋朝,從寬鬆上說,實行了某種意義的人人平等,就是佃戶雖然日子過得很苦,但他們也有一定意義的人身自由,非是唐朝可比,比如老太太出身也就那樣啦,還有後面那個宋仁宗那個商人女兒的寵妃,出身同樣很賤,但皆榮耀**。所以明知道鄭朗在美化孔子,又不能言。

可鄭朗下一句說出來,全部譁然起來。

“陽陰柔剛仁義相對相成也,相剋相生也,有愛亦有恨也!故之義!”

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第159章 撫琴(下)四百六十七章 冰山的角三百八十五章 回家第365章 君子,君王的兒子(二)第185章 第二抓·誤九百十四章 萬事俱備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六百七十七章 復北歸中八百七十章 河湟三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第200章 放榜(中)第197章 省試(上)四百五十五章 請行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八百六十四章 第三者下第313章 瘦身六百五十七章 眼兒媚六百四十章 首相之淚第337章 小戰(下)九百零八章 殿下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第224章 割(二)四百九十章 文臣五百五十四章 救命法寶第166章 最牛的學生(二)第322章 金剛經的秘密(下)第122章 大功告成第131章 解元(下)第285章 白蛇傳(上)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八百三十五章 殺夫案七百零七章 趙禎心八百五十章 大麻煩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五百六十七章 何人爲首相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第155章 冤(下)第187章 第二抓·求第254章 鬥法(四)五百零四章 老大五七百五十五章 罰與賞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第20章 詩社(三)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第51章 進京八百章 光暗第111章 閉門羹(下)第202章 捉女婿(中)第322章 金剛經的秘密(下)七百六十七章 秋實上第230章 大中庸(下)四百十五章 惡化六百章 彌勒佛也穿越三百七十八章 太子絞肉機七第172章 走鋼絲第193章 送(上)第45章 花之戰·鬥百花三百八十四章 魚肉與刀俎第103章 大家(下)七百四十二章 權利三四百三十三章 請使上五百二十九章 救駕來遲二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24章 三疊陽春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七百九十一章 太傅第314章 一荷渡湖五百零一章 老大二七百八十五章 小重山三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三百二十八章 平戎策七百九十二章 轉授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七百三十章 姓李第150章 才子的可怕九百十八章 扯皮第60章 道(四)八百零一章 反擊六百九十六章 三關三五百五十二章 亂戰第207章 大三元(三)七百二十七章 營救四第19章 詩社(二)八百三十三章 數據化七百九十九章 禮第268章 戲法第40章 花會(上)第206章 大三元(二)第189章 第二抓·詩三百七十七章 太子絞肉機六五百三十七章 四大家族第213章 大三元(九)第203章 捉女婿(下)八百四十七章 聖人第148章 銅錢七百零二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中
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第159章 撫琴(下)四百六十七章 冰山的角三百八十五章 回家第365章 君子,君王的兒子(二)第185章 第二抓·誤九百十四章 萬事俱備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六百七十七章 復北歸中八百七十章 河湟三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第200章 放榜(中)第197章 省試(上)四百五十五章 請行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八百六十四章 第三者下第313章 瘦身六百五十七章 眼兒媚六百四十章 首相之淚第337章 小戰(下)九百零八章 殿下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第224章 割(二)四百九十章 文臣五百五十四章 救命法寶第166章 最牛的學生(二)第322章 金剛經的秘密(下)第122章 大功告成第131章 解元(下)第285章 白蛇傳(上)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八百三十五章 殺夫案七百零七章 趙禎心八百五十章 大麻煩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五百六十七章 何人爲首相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第155章 冤(下)第187章 第二抓·求第254章 鬥法(四)五百零四章 老大五七百五十五章 罰與賞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第20章 詩社(三)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第51章 進京八百章 光暗第111章 閉門羹(下)第202章 捉女婿(中)第322章 金剛經的秘密(下)七百六十七章 秋實上第230章 大中庸(下)四百十五章 惡化六百章 彌勒佛也穿越三百七十八章 太子絞肉機七第172章 走鋼絲第193章 送(上)第45章 花之戰·鬥百花三百八十四章 魚肉與刀俎第103章 大家(下)七百四十二章 權利三四百三十三章 請使上五百二十九章 救駕來遲二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24章 三疊陽春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七百九十一章 太傅第314章 一荷渡湖五百零一章 老大二七百八十五章 小重山三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三百二十八章 平戎策七百九十二章 轉授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七百三十章 姓李第150章 才子的可怕九百十八章 扯皮第60章 道(四)八百零一章 反擊六百九十六章 三關三五百五十二章 亂戰第207章 大三元(三)七百二十七章 營救四第19章 詩社(二)八百三十三章 數據化七百九十九章 禮第268章 戲法第40章 花會(上)第206章 大三元(二)第189章 第二抓·詩三百七十七章 太子絞肉機六五百三十七章 四大家族第213章 大三元(九)第203章 捉女婿(下)八百四十七章 聖人第148章 銅錢七百零二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