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

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

司馬光一行進京時,狄青已經準備撤軍,還沒有去世。

四人赴京,引起轟動,兩個學生一爲知諫院,一爲知制誥,也意味着鄭朗幾個學生漸漸全部走到前臺。

御史中丞王疇在二人剛到京城時,忽然上了一封奇怪的書奏,先說:比年中外臣僚,或因較量差遣,或因辯論身計,或因進以幹譽,或因罪而覬免,肆爲妄談,輒形奏章。其間求放歸田裡者有之,乞別自營生者有之,歲未至而願致仕者有之,苟辭祿而請歸農者有之,皆心語相違,情實交戾。請自今,有如向所陳者,並許彈奏施行。

這段話與劉敞說的,以及鄭朗私下說的,性質差不多。

想辭官得真心辭,故意以辭官求清名高名,何必,會養成一種虛僞風氣。

司馬光與王安石聽了驚訝萬分,不過他們不能作聲,自己也多次拒詔不受的。

接着話音一轉,說,又,有重才者國家不諱,然避嫌於京外,養廉名敗壞國家之名,亦交戾之事,請朝廷處之。

沒有指名道姓,但都知道說的是誰。

就是不知道他說的是好心,還是歹心。

趙禎看到這裡,同樣也默然。

真相不是國家忌諱,也不是刻意避嫌京外,但怎好說出來。

最後道,國家開廣言路,任用臺諫官。比年士大夫乃有險徼之人,挾己憎愛,依其形勢,以造浮說,奔走臺諫之門,鼓扇風波之論,幸言者得以上達。推原其情,本非公正,止於陰借權力,取快私意。當言之人。率務舉職,既所傳耳目稍異,則豈敢遂無論列!萬有一愛憎不中之論,熒惑紊撓人主之聰明,豈不爲聽斷之累哉!望曉厲士大夫,庶幾偷薄革心,以清朝路。又,臺諫有白事於朝而更以狀乾颱司者。推原其情,蓋欲當任者爲言而助之爾。臣以爲事有曲直,法有輕重,朝廷以至公待天下,固不俟言者助之也。請自今,臣僚如以公事奏朝廷。不俟施行而輒申御史臺者,許彈奏以聞。

這一段說得很含蓄,但揭示了幾個嚴重問題,臺諫大臣多喜胡說八道,一些大臣媚交臺諫以求爲援,鞏固自己權利。

鄭朗早說過類似的話。

趙禎看到後,下詔,臺諫爲朕耳目之官,而事有不能周知。固將博問朝士大夫以廣聽察。乃有險詖之人,因緣憎嫉,依倚形勢,興造飛語以中傷善良,殆非忠厚之行也。中書門下其爲朕申儆百工,務敦行實;循而弗改,當重黜焉。

不過未必有多大作用,風氣已經養成,現在矯正爲晚了。

王疇卻是一個忠厚的長者。再加上司馬光乃是知諫院。因此在司馬光沒有進京之前。忽然從下面再次興起彈劾龐籍的風氣。

有的人倒不是與龐籍過不去。

擔任數年首相,好下去休息了。

是人總有一口氣的。

這麼多年。特別這是兩年,替國家小心經營,還要與一些大臣鬥智鬥法,龐籍歲數又高了,漸漸力不從心,心中略動了一些氣,因此病倒。於是求致仕。

趙禎不準。

龐籍抱病上朝,在趙禎面前將自己的雞翹帽拿下來,道:“陛下,你看臣的頭髮。”

趙禎無奈,準其旨,但讓龐籍留在京城養病,許其過問軍國大事。處置類似呂夷簡,有些臺臣想彈劾,不過隨着司馬光赴京,王疇不欲御史臺多事,一個個終於停了下來。

胡宿治河有功,遷爲樞密副使,歐陽修遷爲參知政事,張昇遷爲樞密使,曾公亮遷爲平章事,依然還是兩個首相,但是曾公亮位於韓琦班下。

司馬光初到京城,就被來了一個下馬威。

中書命司馬光詳定均稅。

這個均稅不僅是方田均稅法,兩者有很多不同,更不是均攤稅務,而是指土地肥瘠分等定稅。

但實際執行會非常麻煩。

連田與戶都隱去了,何謂田地好壞。

朝廷也要每年派官員下去盤查,這是鄭朗的建議,一年不要多,於縣開始,每年覈算耕地的變化,然後派官員查那些耕地面積減少最多的兩三個州府。

不算是治理之策,僅是起阻止氾濫的作用,用之震懾。

可是官員下去查,有的官員嚴酷,有的官員鬆懈。還有州與州之間又有不同,例如京城附近諸州,陳州、蔡州、亳州等等,多是權貴人家。隱田名列全國最前面,連鄭朗都回避三尺,況且其他官員。

起到良好的阻止作用,可每年都會發生無數起糾紛。

司馬光接到這個任命後,面不更色。

這兩年除了水利,調解之外,餘下的時間師生呆在一起,就是講國家的制度。

鄭朗在上面,在下面,最大的作用是替國家經營,制度卻沒有怎麼碰。怕麻煩。並且反思范仲淹的話,凡事都要爲政令簡潔上想。

政令只有簡潔了,才容易執行。

關於這個均稅,鄭朗與王安石、司馬光也講過,當然不是方田均稅法,而是以各色地等公平的徵稅。

講得更復雜。

均稅靈感主要來自唐朝的均田制與兩稅制,均田制其實更早來自北魏,按照勞動力分配給廣大農民耕地,但每戶勞動力都有生老病死的,因此它在隨時變動,這個權利由國家來執行,所以有了永業田與口分田兩種田制。

但由於世家豪門把持着大多數耕地資源,自開國之初就執行不力,以至李世民與魏徵有一段對話,一度想恢復遠古時的井田制,掣肘土地的兼併。到楊炎改革兩稅制時,則連均田二字都索性不提了。

宋朝開國之初土地仍然沒有多大壓力,相反,豪門世家湮滅在歷史長河裡,釋放了土地空間,由是不阻止耕地兼併。這爲後世謳歌,實際發展到後期因爲人口增加,土地兼併已經成爲國家發展的掣肘,於是唐朝的均田兩稅全部翻了出來。

大臣論事喜歡用兩個字。故事,也就是故例。

史上司馬光未全部保守之前,與劉恕認爲均田制是唐朝實際制度,司馬光甚至公開稱爲均田法。這是纔開始的司馬光,包括在王安石上臺之前,司馬光態度能算是激進派。

大多數士大夫則不認爲唐朝田制乃是均田制,而是口分世業,天寶以後。口分世業因兼併壞之。其中有歐陽修,曾鞏,朱熹。朱熹認爲唐朝不是均田制,僅是口分世業,均田法其次的辦法,近似於井田制。

鄭朗與司馬光交談時。司馬光還沒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了劉恕與歐陽修。

爲什麼要提他們,一個故事,兩種態度,有故事,那麼在宋朝就能推廣,均攤田畝,反對兼併。若是唐朝沒有真正實行,這個均田沒有故事。缺少理論根據,就不能真正的平均分配給農民。

兩種結果相爭,又出現一種新的溫和說法,蘇氏兄弟的均稅,均田賦稅非是將耕地平均分配,再按照耕地面積徵稅,而是按現有土地來納稅,不制止兼併,也不是將土地授受給農民。理論有元稹的《均田狀》。還有陸贄的奏文。說均田僅是爲了均稅,田只是稅的基礎。授田就是保證稅收的來源,使國家有穩定的收入。柴榮也贊成陸贄的說法,詔書說普行均定,求適重輕。

其實這三個說法都是錯誤的。

唐初實施均田制,本義就是均攤田地,使百姓人人皆地可耕,國家有稅可徵,地是基礎是核心,稅是地的產物。

但屈於不能得罪天下所有精英,實施了,僅是局部實施。一度府兵的強大,也與這個局部實施有着很大的關係。爲國家,應主動地出臺各種政策,阻止這種兼併的蔓延,而非是鼓勵。

可強行實施均田,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兼併是內核,立國一久,兼併必然大肆氾濫,這也是唐朝局部均田制敗壞的原因,不僅是人口增加,一旦國家無多少無主之地分配後,不管人口是否增加,均田制全部成爲一紙空文。國家所做的只能誘導。例如讓他們看到比田地更大的回報,道德上怦擊大肆隱田兼田或者高利貸。在唐朝實現不了,一是商業不發達,二是豪門勢力太強盛,連國家都敢藐視,但在宋朝卻可以勉強做到,儘管宋朝的官地比唐朝更少。不過終不是徹底的解決辦法,鄭朗也想不出來。

司馬光在議定均稅之前,將師徒之間的對話寫了一篇札子,遞到中書,名曰《齊州行知與君實論均稅札子》。

無論再腹黑,司馬光也不好意思搶鄭朗功勞的。

然後議定均稅。

鄭朗說政令務必要簡便,司馬光於是先從簡便着手,首先就是地,各種各樣的地,原來能有上百等耕地,於是按其收成,以及投入一一劃分,不問山地、水田,南地北地,河谷平原,坡地壟畝,只看收成與投入,劃爲十等。

繁有繁的好處,簡有簡的弊端。繁更細瑣,可更明確。簡粗陋,會有爭議。不過繁只會增加更多的名目。簡雖有爭議,可易執行,並且給官員留下一定的操作空間,便於處理。便於處理就易於推廣。

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纔是好貓,首先得捉住這隻老鼠。

有了那麼一絲功利性的想法,這也是鄭朗最希望看到的。

在這個基礎上,確立一些條約,比較溫和的條約。最後說國家立事,當先使賞罰分明,事無不成。若遇庸愚之人煩憂敗事者,一樣論處,則能吏解體,必無成功。伏望察其勤瘁,均稅官吏,隨其功過,量行懲勸,則後來無不盡力也。

這個庸愚之人煩憂敗事,大有深意,苛了不行,軟了也不行。

不過面對天下所有豪門大戶,司馬光與鄭朗一樣,有意迴避了。

但司馬光又加了一句,務必以安靜有爲爲功。

這就是鄭朗調教的進步。

想做事怕有爭議是不可能的,可在有作爲的基礎上,若使爭議減少,則爲佳。

奏上,兩府立即草議執行。

然後司馬光再上三道札子,第一道札子直指趙禎。皇上你做得不錯,四十年夙夜求治。可是朝廷紀綱猶有虧缺,閭里窮民猶有怨嘆,是什麼原因?

人君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嫗煦姑息之謂也,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煩苛伺察之謂也,知道誼,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強亢暴戾之謂也,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故仁而不明。猶有良田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猶視苗之穢而不能耘也;武而不仁,猶知獲而不知種也。三者兼備,則國治強,闕一則衰,闕二則危,三者無一焉,則亡,自生民以來。未之或改也。

陛下乃是三德沒有做好。雖仁,仁得偏軟。

但有幾個皇帝能做到司馬光所說的三德?當然。這篇札子上奏還有一些積極意義的。

第一個札子論君德,第二個札子論御臣之道。一是任官,朝廷以資敘職,不問賢愚,造成官員不作爲。二是行賞,朝廷不能以名行賞,則天下飾名求功,以巧文逃罪。又是一條時弊,趙禎晚年多用文學之士,或者名氣大的人,文章寫得好就能做好皇帝好官嗎?那麼李煜何在?所以有了第三條,必罰,能施職,有功則增秩加賞而勿徙其官,無功則降黜廢棄而更求能者,有罪則流竄刑誅而勿加寬貸。

寫最後一段,司馬光心中還憋着一口氣。

就算鄭朗犯了錯,替國家做了那麼多事,這點錯誤也早免去。

從私人角度來看,大樹下好乘涼,自己是龐籍與鄭朗的人,龐籍老了,也病重了,多半回不了朝堂。鄭朗一直在朝堂外遊離不定,對自己也不利。

三曰揀軍,精兵之術,務精不務多。今所選之兵,升其軍分,增其糧賜,是宜鹹戴上恩,人人喜悅。可我聽到京城之內,被選之人,往往諮嗟悲怨,父子相泣。況於外方兵士,遠去鄉里,訣別親戚,其爲愁苦,不言可知。

這就是對鄭朗那個札子的補充。

看似國家拿了許多錢帛來養兵,但京城居之不易,兵士仍然很苦。

實際鄭朗也說過,想要改變這一局面,不僅是減少京畿兵士,也可以選,必須選京畿困苦人家子弟,也不僅是從京西路安置兵士家屬,使之生活費用下降,家中有足夠的耕地可以安其心,還要學習陝西那樣做,精選一些精悍的鄉兵,一離家不遠,二是當地人,沒有遷徙之苦。

但與宋朝祖宗家法有違,鄭朗不敢說,司馬光同樣不敢說。

五個札子上過後,司馬光仍然嫌不夠,國家三年一郊,未嘗無赦。可是每年到夏天,皆有疏決,猾吏貪縱,大爲奸利,悍民暴橫,侵侮善良。這個南郊大祭還有沒有作用了?最可怕的是有些奸人做下不法事,然後逃亡,反正三年時間一到,天下一赦,又能大咧咧回到鄉里,繼續爲非作歹。因此南郊祭大赦制度要改,利民的的惠政保留下來,象這些罪犯卻不能赦,讓惡人戒懼。

又上第七奏,進五規,一曰保業,二曰惜時,三曰遠謀,四曰重微,五曰務實。

七札一上,轟動京城。

趙禎也沒有完全採納,但看着這些札子感到好笑,對身邊內侍說道:“三十年不鳴,一鳴則驚人。”

當初二小鬥鬥範諷有多牛,趙禎可是親眼所見。沒有想到二人這些年一直幾乎消失了,要麼王安石在兩浙路做了一件高價買糧的事。

不過與少年時的青澀、鋒芒畢露,趙禎更喜歡這樣的司馬光。

司馬光的表現也更讓京城百姓滿意,這才象是那個相公調教的學生。

但司馬光也沒有想到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

這一天剛下直回來,馬上就到制科考試了,家中來了一個客人。

先行遞了拜貼,上書七個大字,供備庫使高遵裕。

供備庫使不算什麼高高在上的職務。

後面三個字纔是真正尊貴的。

司馬光猶豫了好一會兒,最終半開中門將高遵裕放了進來。

僅是半開中門,若全開,那就是媚了。

其實司馬光心中很不喜高遵裕前來拜訪。

讓家中下人上來茶,相互施禮,高遵裕目視了一下邊上侍婢,司馬光讓婢女下去。高遵裕道:“君實,世子對鄭相公十分抑慕,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想讓大世子拜於鄭相公門下學習。”

世子不用說指趙宗實,大世子則是指另外一個少年,趙頊,但這是不可能的,不立爲世子,鄭朗也不可能與趙宗實一家交往,從私人感情來說,鄭朗更不會與他家交往,置趙禎於何地。

立爲皇儲,趙頊十之八九乃是未來的皇儲,就請鄭朗教,那也是太傅或者少傅,乃是東宮之臣也。也不敢說拜之門下爲學生。

但也別當真,這僅是釋放一種善意。

可這回司馬光真的想錯了,趙宗實未必有這個想法,高滔滔卻有這個想法。長子態度有些激進,讓她擔心。看到司馬光成長起來,於是隱隱有了這份想法。不過想實現,卻是很困難的。

司馬光只是呷茶,不說話。

高遵裕又道:“我昨天從韓相公家中出來,兩位相公乃是我大宋的棟樑之材啊。”

司馬光張於放下手中茶杯,高遵裕話說得不妥當,儘管也能稱爲含蓄。但沒有摸清司馬光態度之前,萬萬不能這樣說的。

況且將韓琦與鄭朗相提並論,司馬光心中也不喜,高遵裕雖沒有威脅,多少卻讓人會產生那種誤會。

司馬光不悅之情一閃而逝。

龐籍下去了,老師在河工上,想要治河,還是中書相助,不能強爭這口氣。自己也爭不了。高遵裕也是說錯話了的,他意思是幫助世子吧,以後趙宗實一旦做皇帝,一個韓琦,一個鄭朗,必然重用。

眼下鄭朗是不一定非得將趙宗實當成一回事的,相反,趙宗實要求鄭朗,不然這個皇儲有可能是一場夢。但在未來,一朝君王一朝臣,鄭朗能否重用,就要看趙宗實了。

司馬光想通此節,怒氣下去,依然呷茶。

高遵裕城府哪裡及得上司馬光,他看到司馬光無動於衷,有些急,心道,你又不是你的老師,有什麼資格顯擺。

щщщ▲Tтkan▲c ○ 算是好的了,若是遇到王安石,早就將他轟出去。

於是他想到侄女說過一句話,若司馬光不露聲色,你拋出下面一段話,十之五六會成功。不知道原因,高滔滔也未必能判斷出鄭朗是否對司馬光說過此事。

若說了,鄭朗在高滔滔心中地位更高,乃是一個真正的誠實君子。若不說,鄭朗在她心中地位下降,那麼此次試探與央請,反而是弄巧成拙。無奈,東宮這件事懸而未決,皇上有兒子一切歸零,沒有兒子也未必輪到丈夫,久不決,關係到國家將來帝位,對自己丈夫會產生諸多不利。拖不起了。

第147章 狼變羊八百零五章 倒計時二四百六十章 大計劃二四百零一章 大戲·成下九百十五章 賣八百四十九章 三道六百七十二章 強勢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六百五十五章 桂州學六百二十五章 大票上六百四十三章 臨行中第297章 走隊第127章 中(上)四百三十章 吳昊的下場第257章 菜刀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第146章 恭賀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第19章 詩社(二)第175章 興趣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七百五十三章 皇儲八百九十七章 大會戰九九百十四章 萬事俱備第298章 失信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第141章 問一(三)第317章 祗園精舍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七百零二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中五百八十八章 思念第22章 三疊陽春(上)第303章 殺雞(中)六百四十四章 臨行下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八百七十五章 河湟八第318章 最神奇(上)第49章 花之戰·普庵咒八百七十一章 河湟四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第246章 嫁衣神功第219章 處女地(一)八百八十八章 攻心戰四百八十九章 人類慾望史六百二十七章 不是你的菜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六百九十五章 三關二第324章 小魔女(上)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第94章 講仁(二)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八百章 光暗p八百四十章不划算的生意七百七十五章 諡號第362章 最強折家軍(四)第252章 鬥法(二)五百十四章 糖果第299章 琴瑟第5章 約定(上)第40章 花會(上)五百五十六章 揭開第208章 大三元(四)第117章 大人物(上)八百十一章 老師救朕第134章 小媳婦,你牛(上)第190章 膽大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八百八十七章 琉璃珠下第258章 問鬼(上)八百九十四章 大會戰六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六百二十七章 不是你的菜第192章 仙子第101章 區別(下)六百七十四章 幽蘭操中第306章 保護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三百七十一章 天都石窟下第92章 爭琴四百九十五章 推手上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九百十三章 打壓第275章 留第62章 召見第700章 逆轉(下)七百八十四章 小重山二六百三十二章 皇佑之治四七百八十一章 皇子中八百七十三章 河湟六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六百三十九章 始第46章 花之戰·雅詞四百九十三章 包拯出場上七百五十八章 不怕第183章 美人(上)第156章 交接第212章 大三元(八)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八百四十一章 合作
第147章 狼變羊八百零五章 倒計時二四百六十章 大計劃二四百零一章 大戲·成下九百十五章 賣八百四十九章 三道六百七十二章 強勢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六百五十五章 桂州學六百二十五章 大票上六百四十三章 臨行中第297章 走隊第127章 中(上)四百三十章 吳昊的下場第257章 菜刀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第146章 恭賀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第19章 詩社(二)第175章 興趣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七百五十三章 皇儲八百九十七章 大會戰九九百十四章 萬事俱備第298章 失信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第141章 問一(三)第317章 祗園精舍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七百零二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中五百八十八章 思念第22章 三疊陽春(上)第303章 殺雞(中)六百四十四章 臨行下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八百七十五章 河湟八第318章 最神奇(上)第49章 花之戰·普庵咒八百七十一章 河湟四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第246章 嫁衣神功第219章 處女地(一)八百八十八章 攻心戰四百八十九章 人類慾望史六百二十七章 不是你的菜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六百九十五章 三關二第324章 小魔女(上)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第94章 講仁(二)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八百章 光暗p八百四十章不划算的生意七百七十五章 諡號第362章 最強折家軍(四)第252章 鬥法(二)五百十四章 糖果第299章 琴瑟第5章 約定(上)第40章 花會(上)五百五十六章 揭開第208章 大三元(四)第117章 大人物(上)八百十一章 老師救朕第134章 小媳婦,你牛(上)第190章 膽大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八百八十七章 琉璃珠下第258章 問鬼(上)八百九十四章 大會戰六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六百二十七章 不是你的菜第192章 仙子第101章 區別(下)六百七十四章 幽蘭操中第306章 保護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三百七十一章 天都石窟下第92章 爭琴四百九十五章 推手上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九百十三章 打壓第275章 留第62章 召見第700章 逆轉(下)七百八十四章 小重山二六百三十二章 皇佑之治四七百八十一章 皇子中八百七十三章 河湟六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六百三十九章 始第46章 花之戰·雅詞四百九十三章 包拯出場上七百五十八章 不怕第183章 美人(上)第156章 交接第212章 大三元(八)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八百四十一章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