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四十一章 信任的人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無彈窗 五百四十一章 信任的人 頂點

一秒記住

張海帶着五名手下,從幽州出發,前往固安,再從固安前往霸州,這是去宋朝的大道。

過了固安,離霸州不遠。

騎在馬上,張海摸了摸懷中密信,他有些想不明白,契丹有什麼手段將自己這一行截下,光明正大的搜查,這也不符合兩國規矩,弄不好,就成了兩國翻目成仇的大事。

鄭朗也想不明白,但他直覺告訴他,契丹不會順利讓張海一行回去。可現在並沒有撕破臉皮,張海一行有險無兇。

過了固安,是契丹永清境內,草木更茂,水澤多,也多耕地,還有大片的農田。張海說道:“快。”

最好鄭朗猜錯,他可不想出現什麼麻煩,這是在契丹人的境內。

前面出現一片矮山,不高,只是水系發達,造成滿山遍野的茂盛樹林,張海拍馬,速度更快,想穿過這片山林,那麼再往前二十幾裡地就到了宋朝的邊關。

三月中旬,中午時分,跑得快,六人身上都感到有些熱,但進入山林後,蓊蔥的山林,卻給六個人帶來喜人的涼意。張海的一名手下說道:“張都頭,要麼停下來吃一個午飯吧。”

“不準停,到霸州吃,”張海悶聲說道。

話音剛了,前後閃出一百餘人,穿着不整齊的盔甲,手事拿着不整齊的武器,兩邊還有十幾個人手舉着弓箭對準他們。其中一個人吼道:“留下身上的財物。”

“強盜?”張海的結拜兄弟史達夫驚訝地說。

張海看了看這羣強盜,說道:“我們是宋使。”

“頭,他們是宋使,要不要攔?”一名強盜對前面首領打扮的人說。

“管他們是什麼使?是宋朝人,纔有錢。”首領吼道。

張海心中十分憤怒,剛想說衝,殺出去,忽然心中靈機一動。暈了,契丹人居然使出這種拙劣的手段。什麼強盜啊。這快鄰近邊境,周圍有多少契丹的駐軍,什麼強盜也沒有生存的土壤。低聲說道:“勿得反抗。”

一百多人兩邊圍過來,亂七八糟說着話,有漢語,有契丹語,張海說道:“諸位,你們要錢。我們身上帶得不多,但可以給你們,可你們不要做出過份的事,以免害了兩國和平,讓你們北朝皇帝動怒。”

說着,讓史達夫將身邊的錢交出來。

這羣人不相信。圍過來,將他們從馬上俘捉。反抗也沒有用,好漢難敵四手,幾人若是剛纔馬不停下,拼命地衝出重圍,或者有三兩人能殺出去。現在馬停下來,即便都有張海的身手,也逃不出去,況且這些人身手皆是不弱。六人反抗一會兒。全部被捉住。押到山林的深處,走了好一會兒,眼前出現一條大河。

張海細細回想,大約此河便是宋遼兩國邊境巨馬河的重要支流劉義河(巨馬河便是海河,宋時海河稍南,黃河改流,造成這一帶水系變化很大,與今天相比,面目全非)。

前後皆是山陵。河邊長滿了稠密的蘆葦。偶爾有飛鳥掠過,但到了此處。罕無人跡,這些強盜在鄰近河邊搭了一些茅草棚,又於河邊放了一些扁舟,若是不對,便能及時逃到對岸。是刻意佈置,也得象,不能讓張海幾人懷疑,即便懷疑,也說不出什麼理由,找不到把柄!

強盜首領開始搜身,將張海身上所帶的信函文書印記全部搜出來,還有張海刻意放在懷裡的密信。鄭朗吩咐的,要讓他們搜到,但不能做得太假,連鄭朗也不知道契丹人會用什麼方式動手,張海便將這封密信揣入懷中。

強盜們看到這些物事後開始爭吵,有的人說要殺人滅口,有的人說要釋放。爭執不下,首領說道:“先將他們關起來。”

確實很象“強盜”。

關到最邊上的一個小草棚裡,外面又派人看守巡邏,史達夫問:“張都頭,我們怎麼辦?”

“不要急,你們看到沒有,這些草棚子很新。”

“有什麼不對?”

“此處有山有川有林,罕無人跡,看似是一個藏污納垢的地方,可這裡是什麼所在?是兩國邊境,三年前,你跟我後面淪落爲盜,雖然我們膽大,敢潛入京城,可敢不敢光明正大的將兄弟帶到京城附近爲寇?”

史達夫搖了搖頭。

“即便這裡罕無人跡,終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爲防止我朝斥候潛入,那一片地區契丹沒有搜查過?如何容得這羣人生存?”

“你是說……”

“無妨,所以我讓你們不得反抗,這是契丹人使的手段。沒有必要激怒他們。對此,鄭相公猜出一點,我是按鄭相公吩咐做的。”

幾人恍然大悟,又聽說是鄭朗吩咐的,一個個不吭聲。

事實他們僅是一些小人物,打了也白打,殺了也白殺,對兩國關係不會產生一點兒的影響。除非是郭逵親自回到宋朝,但以郭逵的身份,能做信使麼?

張海又說道:“契丹對鄭相公勢在必得,這種方式算是溫和的,否則有可能我們都會受刑訊拷打之苦,各位請耐心。”

這便是鄭朗派張海的好處。

機靈,膽子大,身手好,不習陳俗,換成其他將校,未必有張海做得好。以及忠心,忠心二字更重要。天知道契丹會使用什麼手段,若是用重金收買呢?一千貫不夠,五千貫如何?算來算去,只有張海比較放心。不是起義者講義氣,彼此彼此,起義者也未必是好人,義薄雲天,主要是恩情。但用張海,也有缺陷。缺陷不在契丹,在契丹用張海最放心不過,到了國內,張海起義者的身份便會成爲掣肘。但沒有關係,還有一個人,自己妻子!

天黑了下去,張海說道:“兄弟們,不用擔心,睡覺。”

倒頭便睡。

第二天強盜位將張海提去,與他談心:“你是宋朝那個宰相的信使?”

“是。你們還是乘早將我們釋放吧。”

“放可以,但是你們不能泄露我們的事。”

“可以。”

“請發下毒誓。”

張海那有心思與他們糾纏,於是發下毒誓。

首領將他們行李、信函、印信一起交給張海。重要的便是兩封信,張海看了看信,火漆密封如故。這是假象,雖繼續用火漆封住信口,但上火漆時,鄭朗刻意於密函上做了三處記號。火漆滴出來時,有三個地方形成一些特殊的紋路,不明顯,鄭朗對張海說了。此時這三個紋路全部消失。顯然密信與公函全部被人拆過。

就是讓契丹人看的。

但自己發下毒誓,又能說什麼呢。即便說拆開過,人家契丹說是流寇所爲。又能奈何?計策不算高明,可頗有實效。

首領又說道:“這是誤會,宋使莫怪。”

“無妨。”

“切莫稟報我們契丹官員。”

“若他們問,我們就說迷了路。”

首領大聲笑出來,然後點頭,又道:“我送你們回去。”

親自替六人鬆綁,不過這一羣人還是很“擔心”,有的人在拆茅草棚,準備“逃離”此地。這就更說不清楚了。

沒有想到契丹人來了這一手。張海怎麼辦?只能抱以苦笑。還好,未受皮肉之苦。走在路上,首領又說道:“聽百姓說,你們鄭相公要做我們契丹的宰相?”

“我只是一個武人,對此事不清楚。”張海悶聲回答。

“他讓你做信使,說明你是他親信,怎能不清楚呢?”

“你說這個做什麼?”史達夫很不滿地說。

“我們也不想做草寇,聽說你們鄭相公很有本事,有一口飯吃。何必有今天?若是你們家相公做宰相。我們改盜爲良。”

“真的不清楚,前來。我們僅是負責保護兩位正副使的人身安全,其他的與我們沒有關係。”張海接過話題。

套了套,沒有套出什麼,首領說道:“各位,一路保重。”

說着翻身上馬,消失在山林深處。

幾人對視一眼,張海說道:“休得多言,我們走,到了宋境,我們纔會安全。”

“喏。”

幾人很快來到大道上,果然大道上有官兵在找他們,看到張海一行人出來,其中一個武將問:“你們到哪裡去了?”

“迷路了,”張海不滿地說。心想,我們到哪裡去了,你們還不知道?

“這是大道,你們怎麼迷了路。”

張海差一點想說,怎麼迷的路,問你們契丹的皇帝去。忍住沒有說,道:“是迷了路,昨天看到一隻鹿,我們技癢,追鹿追進深山裡,然後迷了路。”

武將還在追問:“不對啊,這一帶山林雖密,山不大,怎麼迷了路?”

六個人氣得要命,張海秘密做了一個手勢,讓他們不說話,答道:“是這樣的,我們追鹿時天色已晚,所以迷了路。居然東西不分,然後于山林裡休息一夜。今天早上出來,看到一條大河,問了漁民,才知道我們走錯方向。折回來的。”

“原來是這樣啊,張都頭也喜狩獵?”契丹武將多喜歡打獵,是同志,驚喜地問。

六人更得氣得不行,想打獵,有的是機會,何必這時打獵,不但綁架自己,還逼自己爲他們圓謊,然而平安重要,皆忍住,沒有發作。這些人很慎重很隆重地將張海送到巨馬河,還責備一句:“你們是使節,不能因爲狩獵,耽擱正事。”

連張海也氣得差點噴血,不想多事,壞了鄭朗好事,強忍着,唯唯諾諾。渡過巨馬河,便是楊六郎築的高大綠色長城,用柳樹、棘刺織成的長廊。然後又於己方遍挖塘湖,用水與植被阻擋遊牧民族的騎兵。

對此,鄭朗很懷疑它的效果。

因爲金人南侵時,根本沒有看到這道綠色長城起多少作用。所以鄭朗心中,認爲它起的僅是一個阻滯恐嚇的作用。實用性不強。

想法有點兒不對,直到黃河再次改道後,鄭朗才醒悟過來。不是沒有效果,黃河改道,逼得海河水系北移,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使北方地勢增高。進一步使楊六郎所做的佈置作用下降。這時,還是起作用的。張海遞過印符,守城官兵將他們放進去。六騎飛快向南駛發。

來到京城,按照制度,他們皆不能回家,而是呆在驛館裡聽候消息。但將兩封信全部遞了上去。

此時京城正在觀注舉國大事,科舉。

先是龐籍在陝西上奏,朝廷開納夏國。用意是寬財息民。自其受封進誓已來,快有一年時間,而調度猶不減用兵時,其議裁節諸費,以及所增官員、指使、使臣今無用者,應悉數就罷。

很簡單的一個奏摺。

但已經看到龐籍在政治上敏銳的眼光。

說費用不減用兵時。那肯定是虛誇。不過宋朝制度對這種虛誇是嘉獎的態度。看到一羣百姓流離失所,陛下,趕快作爲吧,不然天下大亂,看看,民不聊生,全國百姓流離失所。

歐陽修、包拯、韓琦就包括小人黨也用過這種誇張法進諫的。

這是一種進步的姿態,而不象其他朝代,好好好。好個頭,一片喊好聲中,下面卻在出現大問題。這樣才能讓人君警戒,不過有的時候過於誇張,確實也引發一些負作用與決策。

實際財政真的在轉好。

裁兵法去年才安置了所有退伍戰士,想要看到實效,要到今年年底。風調雨順,國家稅務未增反減,但百姓收入卻是有增無減。國家收入少了。百姓漸漸在恢復安定。不過說也能說,稅務減少。又在安置退伍戰士,準備儲糧,還有保丁需要錢,土兵需要錢,支出確實沒有減少多少。

這道奏書用意不是在此,而是直指新法。

范仲淹等人下去後,對新法的態度,除了推翻還是推翻,沒有一個人敢作聲。唯獨龐籍上書,對新法中一些策略持肯定態度。陛下,不能全部打倒啊,有些還是有好處的。比如節裁一些無用的官員、指使與使臣,之所以沒有執行好,是用人不當,當初帶着濃厚的朋黨性質。如今沒有朋黨,這些好的策略應當保存下來。

書上,趙禎大爲欣賞。

難得的說這句話,不過他沒有表態,繼續用賈昌朝,清掃范仲淹的印記。

不是趙禎恨范仲淹,作爲一個明君,可不想下面大臣出現朋黨,清掃范仲淹的印記,就是爲了清掃朋黨的痕跡。真的起到效果,慶曆新政前後是趙禎朝黨爭的**,然過了幾年,已經在趙禎朝看不到朋黨了。

有爭,那是各個大臣利益的縱橫捭闔,抱成小團體,十幾人,三兩人,而不是天下人。比如鄭朗的小團體,賈昌朝的小團體,還有未來龐籍的小團體,韓琦的小團體,都不足以爲害。若沒有趙禎這種平衡之術,有可能黨爭在趙禎朝就形成嚴重危害。這一點連鄭朗都沒有看出來,只覺得賈昌朝做得很過份,要搞他。

其實此時的賈昌朝對趙禎來說,很重要。至少在他感到黨還有影響,就會繼續重用賈昌朝。

雖欣賞龐籍,但不吭聲,防止君子黨死復燃。

這種態度也影響了張方平。

他對所謂的君子黨皆不抱好感,那怕樊樓宴,入座的人除曾公亮外,皆是君子黨。就包括范仲淹在內,張方平也多瞧不起。認爲范仲淹沽名釣譽,迂闊害國,連鄭朗都被他矇騙。

這種態度也帶到對所謂的君子上面,包括吳育,不與同謀。還有新法。范仲淹改革科舉,有的也是好的,策論沒有范仲淹所想的那麼有效果,寫論策,歐陽修以及後來的蘇東坡、蘇詢、曾鞏等人在策論上都有很深的造詣,但有幾個人爲宋朝指出良好的出路,一個個往黨爭裡一跳,皆不能撥。但至少比詩賦好。

本來是好的,可是范仲淹又進諫,恢復唐初的開名制。對此張方平很反感,你是貧家子,得益於糊名制,於是忘本,現在恢復開名制,那樣,貧困子弟又有幾人能高中?俺家庭背景遠勝你家,可也不會這樣做的。

一個開名制使張方平對范仲淹的科舉改革產生懷疑。正好趙禎下旨,讓他與翰林學士孫抃、龍圖閣直學士高若訥、集賢校理楊偉、錢明逸權知貢舉。於是上奏,今禮部程式定自先朝。由景祐之初,卻多以變體而高中,後進傳效,皆忘其本習。近來文章爲了出所謂的新意,相勝爲奇,以怪誕底訕爲高,以流蕩猥瑣爲贍,逾越繩墨。惑誤後學。朝廷累下詔書戒告,可學者樂於放逸,不能自撥。今貢院試者,有學新體賦至八百字以上(一篇文章超過八百字),每句或有十六字,十八字(原來是四六字爲主。七**字有,少,一句十幾字幾乎沒有)。而論策居然有一千二百字以上者,請朝廷請習新體而不合程式者,悉已考落,再申前詔,廣告天下。

其實學子當中有些新體文章還是好的,可新學到此出現一個岐誤,便是那種怪險體。這讓張方平很看不習慣。於是連帶着新體文章,一起倒了黴,賦超過四百字,或者一句話字數多者,全部黜落。

奏上,準。

張方平還有些不服氣,將一些險怪的句子擇出來,記性好,省試考過去了。他還記得。然後登上報紙。文章可以自娛自樂,寫得不好。大不了沒人看。但貢舉你要寫給考官看的,請問你們這些學子寫出這些險怪的句子,誰能看懂,難道是韓愈看的石鼓文嗎?

趙禎看後大笑,命禮部將那些黜落的試卷找出來,再次觀看,倒底有多新,多險,多怪。張方平用心是好的,但這個做法是歷史的倒退。這時候新體文章,也就是古散文體正在普及,文人學習的卻多是駢文體,正在轉變,又沒有很好的目標,險怪體便是古散文體改革的一種獨特產物。渡了過去,宋朝散文的春天便會到來,這些險怪體也就消失了。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但在錄取學生時,趙禎聽從鄭朗與龐籍建議,逐步控制,張方平省試考錄取了七百一十五人,省元是裴煜。到了殿試考時,趙禎只賜進士二百三十人,一百九十人出身,一百七十人同出身,刪除大批不合格的進士。諸科也在下降,史上賜諸科及第並出身者四百十五人,變成三十二十三人。賜特奏名諸科數量也一直在下降,從七百二十人變成五百十六人。狀元是賈黯。

張海趕到京城時,正是京城放完了榜,諸多進士於京城狂歡的時候。

趙禎看完信,準備詔張海謹見,賈昌朝說了一句:“陛下,不妥,當初鄭朗擇張海出使契丹,是看中他的膽大,有武勇,此人終是流匪,身犯謀反大罪。若不是陛下仁愛,誅滅九族也可。若是陛下接見,當作何例?”

僅是一句話,便讓趙禎打消接見的念頭。

他肚量是很大的,可不管怎麼說,張海是謀反分子,這是封建統治者最大忌。然後又看着信,賈昌朝等人從信上看不出什麼。還以爲密信是鄭朗要說的話。

趙禎卻看到三個肥腴的之字。

有些想不明白,爲什麼公開信函成了鄭朗的本心話,秘密信函卻不能相信。

但明白鄭朗意思,鄭朗不同意主持契丹科舉是他想要說的,作爲宋朝官員,主持契丹科舉成何體統。若不是鄭朗出使契丹,此次科舉他都想讓鄭朗主持。想到這裡,五味雜陳。鄭朗的處被契丹人破了。

不過也沒有多大的關係,讓自己放心。至於契丹對鄭朗不軌,那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着,不去看,再到下面,派使者前來交涉,卻沒有任何異樣的之字。隨便自己了。

意思是懂了,可兩封信的位置顛倒,讓他不明白。

想了想,看着張方平,說道:“你去驛館詢問一下。”

樊樓宴幾個大臣之一,算是鄭朗的人,不會害鄭朗。張方平說道:“喏。”

對鄭朗一行,他心中也十分掛念。可是問題就出來了。

鄭朗最信任的人有三個人。一個是趙禎,他是皇帝,維護臣子安全是必須的,而且也相信自己。第二個便是家裡人,只相信崔嫺,不是江杏兒對自己不好,京城妖人多,怕江杏兒幾人與娘娘口風不嚴密。其實整個過程中,只有崔嫺才知道鄭朗的全盤計劃。在諸多大臣中,鄭朗僅相信范仲淹,那是全宋朝最高尚的德操。

其他人都遜色一籌,包括樊樓宴中數人,自己在宋朝,那怕就是在守喪,都有影響力,就象司馬光在洛陽修書一樣。一離開宋朝,是人,總有私心的,范仲淹是奇葩,可遇不可求,其他人就難說了。各人有各人的利益所在,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包括張方平。

張方平德操可以,只要自己在宋朝,張方平絕對放心,但不在宋朝,張方平德操僅能說可以,能打八十分,不能打一百分。之所以看中張方平,是才華出衆,德操也可,思想觀念相近。此外,南北宋兩朝,在經濟史上有獨特見解的人不多,李覯、張載、林勳、葉適、王安石、朱熹、陳亮、蘇東坡,還有張方平。不管他們的見解有何缺陷,但敢於獨樹一植,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這種不拘陳泥,頗讓鄭朗看重。

也就是趙禎朝在經濟思想上能讓鄭朗重視的只有張方平一個人。

其他有或者提出什麼,皆沒有具體的細節,要麼舊章陳俗,要麼空闊不實用。

況且即便鄭朗相信張方平,張海又如何謁見張方平,兩者地位懸差太大,張海的造反者身份也會讓人忌憚。

因此,張方平來到驛館,張海一五一十地說。但嚴格遵從着鄭朗的吩咐,不往深裡說,包括在邊境上遭遇強盜的事。

張方平將張海的話傳到皇宮。

消息不大管用,有的事就發生在契丹南京皇宮之中,連郭逵若不是聽鄭朗事後交談,都不知道,況且張海。

因此趙禎還是不解。

但得做一做樣子,順便再派一使,與鄭朗做一番詳細交談,什麼情況都得知了。於是議派使者事議。

就在這時候,京城傳出一條爆炸的消息。

鄭朗不但主持契丹科舉,還擔任了契丹的太傅。

契丹怎麼會輕易放過鄭朗,雙方鬥智鬥法,不知道鄭朗有什麼想法,一開始不能強迫。於是用了此計,然後通過榷場,將消息向宋境散發。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安排,傳得很快,迅速入京。遠比契丹人想像的快!

張海呆在驛館,沒有限制他的自由,只是按照規矩不能回家。平時無聊,也去酒棧吃喝玩樂。無人過問,何必與他一個小人物計較?

然後就聽到這股傳言。

他出身僅是一個四等戶,不算太好,眼界也沒有那麼高。可簡單的道理還是懂的。鄭朗是宋朝使節,爲了安全,權宜從事,配合一下契丹人批閱試卷可以的,但不能主持科舉,更不要說擔任契丹太傅。最少有一點,鄭朗氣節失去。

自己遞了鄭朗的信,爲什麼傳出這股風言?

如果鄭朗失去氣節,即便回到宋朝,憑藉這一缺陷,他一生有可能都休想進入兩府。

七百七十九章 成長第61章 道(五)六百三十一章 皇佑之治三第133章 神秘女郎五百十一章 逆天第144章 衣服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九百二十四章 踏七百二十八章 情怯上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第32章 岳父的糊塗三百八十二章 收割第92章 爭琴第267章 草棉子九百十一章 崩潰六百三十一章 皇佑之治三四百三十一章 各人心思上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九百零六章 資敵第311章 色賴有一第112章 可愛貴、賤道寧(上)四百四十四章 深奧五百零十章 太監的反攻第145章 唱和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第275章 留四百零二章 呂夷簡的用意上六百四十五章 平安符七百八十六章 小重山四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第332章 拉手五百零八章 渾沌下第346章 在路上(二)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五百三十七章 四大家族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211章 大三元(七)三百七十一章 天都石窟下第95章 講仁(三)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第23章 三疊陽春(中)第134章 小媳婦,你牛(上)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八百二十三章 冰火第45章 花之戰·鬥百花五百零三章 老大四七百六十章 凝望第85章 第一觀(上)四百零一章 大戲·成下六百八十三章 魔術師下第288章 狐威(中)四百十章 國書的背後六百四十六章 龐太師五百五十三章 好母親第219章 處女地(一)六百零一章 宮變上七百十二章 親事二第45章 花之戰·鬥百花四百二十五章 天人合一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第208章 大三元(四)六百五十九章 刀第53章 鳴天下(二)七百六十七章 秋實上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第119章 解試八百三十章 水貨第114章 粉琴四百十八章 鳳凰第122章 大功告成第284章 東風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第187章 第二抓·求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第13章 刻絲(下)三百七十二章 太子絞肉機一八百五十六章 破蛹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第44章 花之戰·雨霖鈴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12章 刻絲(上)八百六十七章 無間道第146章 恭賀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四百四十二章 始中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第361章 最強折家軍(三)七百八十七章 小重山五七百四十二章 權利三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五百六十六章 遠大的心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251章 鬥法(一)
七百七十九章 成長第61章 道(五)六百三十一章 皇佑之治三第133章 神秘女郎五百十一章 逆天第144章 衣服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九百二十四章 踏七百二十八章 情怯上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第32章 岳父的糊塗三百八十二章 收割第92章 爭琴第267章 草棉子九百十一章 崩潰六百三十一章 皇佑之治三四百三十一章 各人心思上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九百零六章 資敵第311章 色賴有一第112章 可愛貴、賤道寧(上)四百四十四章 深奧五百零十章 太監的反攻第145章 唱和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第275章 留四百零二章 呂夷簡的用意上六百四十五章 平安符七百八十六章 小重山四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第332章 拉手五百零八章 渾沌下第346章 在路上(二)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五百三十七章 四大家族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211章 大三元(七)三百七十一章 天都石窟下第95章 講仁(三)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第23章 三疊陽春(中)第134章 小媳婦,你牛(上)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八百二十三章 冰火第45章 花之戰·鬥百花五百零三章 老大四七百六十章 凝望第85章 第一觀(上)四百零一章 大戲·成下六百八十三章 魔術師下第288章 狐威(中)四百十章 國書的背後六百四十六章 龐太師五百五十三章 好母親第219章 處女地(一)六百零一章 宮變上七百十二章 親事二第45章 花之戰·鬥百花四百二十五章 天人合一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第208章 大三元(四)六百五十九章 刀第53章 鳴天下(二)七百六十七章 秋實上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第119章 解試八百三十章 水貨第114章 粉琴四百十八章 鳳凰第122章 大功告成第284章 東風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第187章 第二抓·求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第13章 刻絲(下)三百七十二章 太子絞肉機一八百五十六章 破蛹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第44章 花之戰·雨霖鈴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12章 刻絲(上)八百六十七章 無間道第146章 恭賀三百七十三章 太子絞肉機二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四百四十二章 始中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第361章 最強折家軍(三)七百八十七章 小重山五七百四十二章 權利三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五百六十六章 遠大的心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251章 鬥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