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首戰走馬樑(上)

歷史上所稱呼的“小王子”其實就是孛爾之斤·巴圖孟克,蒙古人因爲功績而尊敬的稱他爲達延汗,達延汗除了在對明朝的進攻在明朝歷史上留下“小王子”並且漢人都對他畏懼之外,達延汗對蒙古的貢獻也是極大的,因爲他的貢獻被後人稱之爲“中興之主”,可以說蒙古之所以在明朝後期漸漸龐大起來就是因爲這位“小王子”。除了在對明朝的進攻使明朝百姓備受困擾之外,在從政期間還鞏固了蒙古內部的統治,在此之前,蒙古部落分裂,尤其是在他從政的期間蒙古左右翼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內部常常也會因爲左右翼之間的問題而發動進攻,但達延汗繼位之後卻極力在修復左右翼之間的關係,二十年的時間,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右翼東蒙古最終歸順於自己,而這一功績也因此成就了中興之主的稱號,在所有蒙古人眼中這個稱呼是衆望所歸。

這個“小王子”歷經了成化,弘治,正德連年犯邊,成化十六年,即汗位,明人因其年幼而稱爲小王子。在其妻滿都海哈屯的輔佐下,數與瓦剌爭戰,擊敗瓦剌。

至正德初年,碰上了大明的奇葩皇帝朱厚照,又是一番奇葩的遭遇後,最終明朝頻年通貢互市,貢使多達六千餘人,至京師者以五百人爲率。貢道由大同入居庸關。貢物有馬、駝、毛皮產品等。說穿了,就是讓明朝出錢養活蒙古各部,才相安無事,要不然就連年犯邊,明朝付出的軍費錢糧巨大,還不如通貢互市,送上錢糧買個平安。

什麼你說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是由後人總結而成的。

其實到天順年間起,河套就被蒙古侵入了,到了正德後就每年納貢給蒙古了,這位“小王子”很有主見,無非就是讓明朝要好處,漠外生活艱苦,只有讓明朝的生活用品輸入進來,才能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所以連年的戰爭,其實就是逼迫明朝,每一次犯邊,只是搶東西,雙方排兵佈陣也只是虛張聲勢,戰損都不重,就說這一次,“小王子”又來了,帶兵五萬,兵分三路,分別在大同、宣府之地,指揮曹洪與都指揮孫成,經過十幾小時的連續廝殺,歷時近七天,“小王子”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雙方共計十萬餘大軍,戰損竟然不足一百,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這就是一場刷怪、打怪的追逐遊戲,“小王子”要的是錢糧,明朝兵將要的是打怪經驗,好回朝廷討要戰功。

可是這一次在榆林碰上一個愣頭青,新任延綏巡撫章子俊,這一路韃靼兵馬五千,本想經榆林撈一票完成今年的過冬需要就罷兵回去,可是當兵進榆林堡時被阻了。

在榆林堡一里外有二座小堡,分別是吳家堡、孟家堡,跟榆林堡成犄角。

面對韃靼五千騎來犯, 新任延綏巡撫章子俊只能硬着頭皮披掛上陣了,章勇、章越隨身護衛着,到也有一點像模像樣,可是章子俊吩咐章勇、章越分別帶二個總旗,各自駐守吳家堡、孟家堡二地,多多裝備弓箭手,如遇韃靼只是堅守,施放冷槍冷箭,不要出堡野戰即可,如遇韃靼人馬一起圍攻土堡,就投擲“火雷”。

章子俊自己座鎮榆林堡,經過半年來按照章子俊的擴建加固,在堡門左右兩側新修建了二個凸出的碉樓,在牆體上,開了許多茅刺及射擊口,加上以前的規模,目前的榆林堡更加難攻,可是韃靼人馬實在太多,要是不要命地圍攻,榆林堡肯定守不住,這就要看韃靼的進攻意志了。

前面早就說過了,韃靼進攻大明就是爲了搶糧、搶牲口、搶女人、搶各種生活物資,可不是真的要拼命,每一次進犯如果碰到有些城鎮防守單薄,就會一哄而上,趁勢進入邊牆內地,所到之處就是一片狼藉。而只一次章子俊可是認真的,要抵擋五倍兵馬的進攻。所以會採用各種招數守衛,大量的擂石、擂木,還有“金湯”,生石灰全部用上。

以往榆林堡碰到韃靼也就幾百人的騎兵,榆林守將會前出迎敵,可是這一次不同,所以章子俊下令只要堅守,不被敵人攻破就是勝利,畢竟人馬懸殊。去野戰根本不是人家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兵對手。在沒有應對騎兵的有效辦法之前,守衛就是最上策。已堡而守,挫其銳勢,最大殺傷,出其不意,反攻殺敵。

這隊五千蒙古人馬由幾個部族合成,幾個千夫長帶隊,也沒有一個最大的統領,原本就是各搶各的,也不需要聽誰的指揮,爲各自部落在入冬前,幹一票回家。這就形成了兵力分散,多路進攻的模式,有利也有弊,章子俊就怕外圍的幾個守堡被各個擊破。就在榆林堡外三裡地處一個叫走馬樑的地方韃靼紮營,各自商議怎麼攻打。

走馬樑因山樑得名,是一處黃土的斷層,落差有百米,上面一條寬七八十米的平地一直延展遠去,可駕車跑馬,兩邊全是斷崖,而韃靼就把大營安扎在崖底處,這樣的地方在古代紮營背靠山茆也是爲了安全,在靠近土崖處,可是放置草料戰馬,只要在兩邊看管,設置圍欄,就是一個巨大的馬圈,可謂省力。而且在山茆邊上還有一汪水溝,有滴水在此彙集。

當章子俊派出的斥候回來報告這個情況後大喜,就招來百戶周壽弟,暗中吩咐一番,周壽弟帶了一個百戶隊而去。

第二天,韃靼所有兵馬聚集一起,無視左右吳家堡、孟家堡,只插榆林堡而來,以往這些小堡只是起到一個警戒的作用,因爲堡內也就幾十人的兵力,當大軍而來時,要麼棄堡逃命,要麼畏縮堡內等死。韃靼已經對大明的邊關防守瞭如指掌,分兵去攻打一個沒有油水的小堡,不如直接攻打正面榆林大堡,只要攻破了,後面的許多村鎮都是一跑馬就四散,根本沒有什麼抵抗能力。

在堡樓上,章子俊面對黑壓壓一片的蒙古騎兵,腿有些軟,只是第一次看到古代騎兵,這麼多的戰馬聚集在一起,殺氣騰騰,身上一陣陣地起雞皮疙瘩,五千騎,可不是鬧着玩的,個個彪悍的很,有些人還披掛着鐵甲,也不嫌重,騎在馬上跑的跟瘋子似的,一邊跑一邊大喊大叫着。

首先是在距堡一里處停下來整隊,過了半個時辰後,緩緩地推近,就好像是要把守軍推平一樣,這是一種古代打仗的氣勢,在心理上先嚇到你,讓你手忙腳亂先亂陣腳,而在大軍前沿會有幾隊人馬,從左到右不停地來回奔跑,用來吸引守軍的注意力,當靠近到距堡百米時冷不丁還會射出一箭。

原本榆林守將褚茂林,現在升爲參將,這是章子俊封給他的,已經上報兵部,原因是榆林堡還得擴建,增加防禦兵力,兵沒增加,架子先搭起來,對於這種封疆大吏這樣的提折,兵部不會阻攔,同折請封的還有原總旗季琮、彭韶、劉玉他們,對褚茂林這人還不錯,雖然能力有限,在一些處事上卻能顧全大局,還有點好吹牛,好大喜功。

此時褚茂林就在堡牆上排兵佈陣了,從韃靼兵起營時,堡內就開始擊鼓,等到韃靼兵距堡一里地時,又擊鼓,守兵各就各位,挑糞燒“金湯”的,搬運擂石擂木的,弓箭手在檢查裝備的,現在韃靼兵緩緩而進,這鼓聲就沒有停止。聽的讓人頭皮發麻,內心激盪不已。

很明顯章子俊很是擔憂了,雖然沒有什麼印象中的攻城車,雲梯、投石機之類的攻城裝備,可是面對防守兵士單薄,能戰的兵士全部上了堡牆,也只是稀稀落落,面對堡外的五千韃靼騎兵,顯得更加贏弱不堪,榆林堡守軍總共一個千戶所,滿員一千二百餘人,除去分散在吳家堡、孟家堡二旗兵,周壽弟又帶了一個百戶隊前去走馬樑,剩下的也就八百兵,其中三百兵在運送守城物資,現在堡牆上也就五百兵,三百兵守城,餘下二百兵分成二隊做爲預備兵,隨時準備補缺。

一聲號角響過後,看似韃靼的陣型有些散亂,其實韃靼分工很明確的,從“散亂”的陣型中,衝出了二百騎直撲堡牆而來,在距離堡牆十米時,手中甩出軟繩飛爪,這樣做,可以藉着馬的衝勢,把飛爪甩的更高更遠,紛紛鉤主堡牆上的城垛後,拉着繩子一個飛身,直接從馬坐上凌空而起,這些是蒙古騎兵中的“敢死隊”,武藝極高,都是輕裝上陣,口中咬着短刀,雙手使勁地攀爬而上。

在這二百騎甩出飛爪的同時,隨即在韃靼的陣型中又衝出五百弓箭手,在距離五十步開外搭弓引箭,時間掌握的剛剛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掩護攀爬而上的“敢死隊”免遭攻擊,只要有一人上了堡牆,就會有更多的韃靼從這條繩子攀爬而上,而上了城垛的兵盡力維護好這條繩索。

對於守城的一方,如果城牆上敵兵越來越多時,就要出動預備兵,這些預備兵都是身穿厚甲的長槍兵,組成一個小方陣,向前突刺,對方哪怕武功最高,也擋不住幾十條長茅的突襲,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多看似空槍,實則是不讓敵人有躲閃的空間,要麼跳下城去,要麼死在槍下。

其實韃靼不擅長攻城戰,一旦離開了戰馬,剩下比拼蠻力了,對於明軍來說就剩下守城了,野戰要用幾倍多的兵力纔可一拼,目前就是這樣,這些榆林堡的守軍看着幾百條飛爪一起飛來時,有人就用擂石砸,有人用大勺往下澆燒的滾燙的“金湯”,這些爬牆的韃靼兵人在半空,爲了躲避,只能在空中盪來盪去,腳尖蹬到堡牆後,隨即用力一蹬把身形盪開,免的被落石等砸中,此時韃靼後隊的弓箭手也發力了,箭如雨下,全是瞄準女牆垛口而去,在這三百守軍中的弓箭手一樣還擊,雙方就形成了死傷。

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二十六章 院試(下)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九十七章 明朝市井鄉村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九十九章 中央巡視組(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十四章 詩會百態(二)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
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二十六章 院試(下)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九十七章 明朝市井鄉村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九十九章 中央巡視組(上)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十四章 詩會百態(二)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六十一章 傳說中的桃花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四十七章 定親酒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