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

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說,瞎編的,可是天井閘的確是大運河南來北往最重要閘口,可如今這麼重要的閘口卻被朝廷中的宦官吳器霸佔着,就是爲了收錢,凡是進入閘口等待過閘的船隻,交閘口銀,吳器的上級就是內官樑芳,凡是過往船隻,按船隻大小收錢,連從徐州上來的糧船也不放過,這個吳器收費還特別靈活,沒銀的可以用商品抵,比如運糧的交糧食也行,運茶葉的就用相等的茶葉抵扣,客船就按人頭算,可這一次,章子俊的船頭上放着一隻白色車殼子,這位吳器感覺很新鮮,就說用這個抵扣過閘費,這可不能答應,章子俊故意喝道:“大膽,這可是運往鳳陽皇陵的。”

吳器一聽也是一驚,在細看船頭這東西,怪模怪樣地,上面有幾塊半透明的琉璃,前後有玻璃,不過吳器沒有看明白,原因是前後玻璃上蓋着幾張破蘆蓆,隱隱然間被陽光反射出幾縷耀眼的光。吳器回道:“既然是皇陵的東西,就算了吧,不過要多交一成過閘銀。”

章子俊問道:“這是爲何啊。”

吳器一翻白眼道:“皇陵的東西過閘,得要多派閘工、縴夫,要不然出了事如何是好。”

章子俊一聽原來如此,好說好說。

顯然吳器也是以摟錢爲主,也不是非要強索,這才讓章子俊鬆了口氣。

隔日後船總算是有驚無險地過了閘口,在濟寧城內河道停泊,需要採買些新鮮蔬菜、魚肉及糧食。

明朝初期濟寧是府治所在地,管轄着兗州,而目前兗州是府治所在地管轄着濟寧,所以濟寧爲州,那麼這個變化是如何產生的呢?

明朝取代元朝之後,明太祖元年(公元1367年)廢元朝濟寧路爲濟寧府,隨後又陸續劃入曹州、東平路一部分和益都路東南部,到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濟寧府有12直轄縣:任城縣、鄆城縣、鉅野縣、滕縣、嶧縣、金鄉縣、魚臺縣、單縣、嘉祥縣、城武縣、曹縣、定陶縣;2州:兗州、東平州;9個州轄縣:分別是兗州的曲阜縣、寧陽縣、鄒縣、泗水縣,東平州的汶上縣、東阿縣、平陰縣、陽谷縣、壽張縣。

直到明朝洪武十七年,濟寧依然是府,並且管轄着兗州,那麼爲何會發生兗州成爲了兗州府,濟寧卻成爲了濟寧州,並且兗州府管轄起了濟寧州了呢?

是因爲朱元璋所封的第十子魯王朱檀,到洪武十八年已滿十五歲,到兗州就藩所致。王子就藩地要升爲府,兗州就成爲了兗州府,兗州府治也遷到了兗州。而原府治所在地濟寧則降爲了濟寧州,府州的變化也引起所轄縣的變化。

這樣的變化不僅導致了府州屬縣的大調整,而且兗州和濟寧的“身份”也進行了“互換”,其管轄關係徹底顛倒,哪怕是濟寧在明朝時因爲運河而興盛,其重要性要高於兗州,但因爲魯藩在兗州,其政治上的地位仍還沒有發生轉變。如果沒有明朝朱姓的王封在兗州,濟寧會有很大概率會一直延續元朝時期的格局走下去的話,由濟寧一直管轄兗州。

雖然此時的濟寧爲州治,可是靠着大運河成爲南北水陸要衝,漕舟必經之地,是明朝在山東的著名大都市,南北都會,萃四方貨物,率非其地所出,歲貢諸方物,往往購覓旁郡。東南紉綺,西安北裘褐,皆萃於此。本地城市居民達五萬,加上四方商人數倍於此,城市常住人口超過數十萬,這是個不得了的數字,要知道當時江西九江城人口二萬都不到。

連日的船上生活,憋屈的很,既然船行至此,難得來到繁華的濟寧,不光是章子俊想好好放鬆,連長年生活在船上的船老大一家,也憋不住想在濟寧多停留幾日調節一下心情了。

商船自有商埠,客船也有專門的碼頭,更多的是一些商家、官宦人家的私人碼頭,比如糧船專門有米市碼頭,茶葉、草藥有醫館一條街,絲綢緞面有布市坊碼頭,章子俊的船屬於客船,可以通過小府河,進入內城停泊。

哎呀呀果然是繁華,光濟寧的城牆就不一般,有東西南北門,並且有內外門之分,是雙重門。南門, “宣阜門”;北門,“宗翰門”;東門,“綏華門”;西門,“萃城門”。四門左右的甕城又各建一小門,就是這小門也相當於一般縣城的城門了,可駕馬車通過,以南門的東南門最大。城門,都是內木外用鐵皮包裹着,並用每枚重八兩的圓頭鐵釘,按橫九豎十三排列鉚釘在每扇門上。另外,在“東門迤南”,還有“水門、鐵窗”,並築有“四門馬道”於每座城門內兩側各一條。由於該城,是按“八卦”的序列建造的,所以四個門的結構也是很講究的。

在城內有三坐地標建築,地勢最高處的鐵塔寺。南城門樓之上有木塔,大石橋邊上的石塔,稱爲濟寧三塔。

流經城內的還有三條河流分別是小洸河、小府河和任城河。

水運的便利,帶動了商貿的繁榮,因曲阜距濟寧近在咫尺,所以在城中書院林立,學社遍地,來自全國各路商貿會館都設有專供家鄉讀書人的歇腳之地,就因爲曲阜,每年來到濟寧的文人墨客、秀才大儒烏泱泱地,有些人就在當地安家了,美其名距聖人左側,讀聖賢之書。所以歷來文風鼎盛。這就催生了當地吃喝遊玩行業空前發展,想想明朝讀書人的尿性就知道。

這一次章子俊正趕上孔府祭祀,所以來濟寧的全國學子途經趕考的考生,還有遊學在外的秀才特別多,因爲濟寧是大運河最大的集散地,這些趕來的“聖人學生”都是先坐船到達濟寧後轉陸路趕往曲阜。每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正好今年又是十大祭。

在這裡就要說道一個人物,陳獻章字公甫,別號石齋,人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考中秀才,進入國子監讀書。景泰二年,拜江西學者吳與弼爲師,到了成化二年時,復遊太學入京,得到國子祭酒邢讓推薦,出任吏部主事,可是當今的朝堂烏煙瘴氣,就決定辭官回鄉,聚徒講學。這一日來到了濟寧州,正要前往曲阜,朝聖一下讀書人心目中的衍聖公府,順便拜會一下內孔中幾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因爲聖人有2500多年曆史。曲阜孔氏家族,一般被分爲內孔和外孔。孔子的後裔爲內孔,人數不太多。而外孔就不知其數了,比如孔末(早先不姓孔,謊稱姓孔的人)的子孫和歷代在孔子家扛活被授予孔姓的人的子孫稱爲外孔或僞孔。外孔不能入孔氏的家譜,在曲阜姓孔的人中,外孔既不能入家譜的人爲數衆多,而且自己到底是內孔還是外孔都不知道的人也很多,自稱是孔子後裔近四萬人。

曲阜孔廟初建於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 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爲孔廟的本廟。這座孔廟以孔子的故居爲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每年的祭祀活動都是民間自發的,而十年一期的祭祀卻是衍聖公府舉辦,此時的衍聖公是孔子第六十一代孫孔弘緒,父親孔承慶,英年早卒。自小由祖父孔彥縉撫養的長大,但是在景泰六年,祖父孔彥縉也去世了,孔弘緒時年才八歲。

自古深宅大院殺人爭產屢見不鮮,這位孔弘緒差點被殺死在孔府之中,可見孔弘緒的童年並不算如意,先是喪父,後是喪祖,小小年紀又經歷了孔府的變故。

景泰八年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十歲的孔弘緒還曾入朝進賀。孔弘緒雖然年幼,但是舉止得體,明英宗非常喜歡他,在京中賜宅,每逢出遊都會帶上他。史稱:“朝見便殿,握其手,置膝上,語良久。”

在朝廷的庇佑之下, 爲了避免孔氏族人覬覦衍聖公爵位。孔弘緒襲爵之後的日子太平多了,孔氏族人也老實了不少。因爲,孔府不知從哪裡找來的路子,跟當朝首輔大學士李賢結爲了姻親,孔弘緒成爲了李賢的女婿。

李賢有二子二女,當初次女李氏差點嫁給章子俊,可是章子俊心中只有姚穎,所以李賢把次女嫁給了孔弘緒,當初就是這麼一位舉止得體的少年英傑,又在幾年後成爲了大學士李賢的女婿,就飄了起來,到了成化五年,孔弘緒二十二歲了,年紀不大壞事卻做了不少。這些年在山東曲阜可謂是爲非作歹,壞事做絕,名聲都傳到南京去了。南京科道言官聯名彈劾了孔弘緒,這些言官也很雞賊,彈劾的罪名是“宮室逾制”,這種罪名基本上是一查一個準。由於茲事體大,朝廷讓巡撫山東都御史原傑進行查證。

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二百十四章 中秋佳節團圓時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七十九章 士大夫的氣節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廬州後遺症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一百九十三章 衍聖公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九十二章 統計伯府人丁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一百七十九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十)第三十五章 這屆鄉試有人徇私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序章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七十六章 萬貴妃後宮弄權,章子俊被貶回家第九十章 又被賴上了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罷官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一百零七章 勝芳城瘟疫(四)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路西北(八)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爭權(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二百零三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
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二百十四章 中秋佳節團圓時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七十九章 士大夫的氣節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廬州後遺症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一百九十三章 衍聖公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九十二章 統計伯府人丁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二百十八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一百七十九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十)第三十五章 這屆鄉試有人徇私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序章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七十六章 萬貴妃後宮弄權,章子俊被貶回家第九十章 又被賴上了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二十一章 第三次罷官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五十五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一百零七章 勝芳城瘟疫(四)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路西北(八)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爭權(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二百零三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