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

章子俊建了幾個工坊,一個木匠工坊,在河灘地邊上一個磚瓦土窯,旁邊還有一個陶罐土窯作坊,在村內府邸邊上還有一個釀造作坊,一個豆腐作坊,一個打鐵作坊,一個榨油作坊,還有一個編織作坊,這些全是在這些依附過來的人中會做的,比如:傅傳寶家做豆腐已經三代了,陳老六家的釀造有一些規模,可以釀造醬油、豆豉、米醋,鄔柏林家以前就是做陶窯的,吳樹林家就是做榨油的,而楚老鐵家也是三代的打鐵手藝,這些技術不成問題,全是家傳手藝,在章子俊的觀察下,還能改進許多製作工藝,主要是前期投入,好在人多力量大,主要是這麼多人的糧食,幾乎把所有的銀錢全花在糧食和買石炭上,就是煤,因爲燒磚瓦需要大量的煤,用煤燒出來的磚瓦是暗紅色,而不是青磚,原因是章子俊沒那麼多銀錢,紅磚燒製要簡便,而青磚要比紅磚多一道工序,不是自然冷卻而是淋水快速冷卻,這樣做的好處是青磚的密度比紅磚更加細密,兩磚相碰可發出金屬聲,當然硬度會更大,章子俊習慣了穿越前時代的紅磚,認爲用這種紅磚足可以建房,不用淋水得到青磚,這樣可以省下許多勞力,還改進了製作磚坯的工序,古代人制作磚坯用一個木框,把泥土往木框裡面填實後上面散上一層草木灰後脫去木框製成土坯磚,這樣一塊一塊地攤鋪在地上涼幹。而章子俊把這些工藝改成了一個三人組的流水線,一個人把攪拌好的粘土堆放進木框裡,另一個人就把木框連帶粘土推進一個轉棍中,手搖轉柄把木框裡的粘土壓實,接下去一個人就脫模出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製作磚坯的速度。

如果有鐵絲作切割的話還要快,可是古代太缺乏生產資料,只能利用現有的工藝,稍作改進了。

做陶罐就需要傳動的動力,章子俊就在河灘邊上造了一架小水車,做這種水碓明朝木匠技術精湛,木工活,泥瓦匠幾乎大部分人會做,從這裡也能看出全是生活逼出來的,區分在於做出來的東西好不好用,技術的細膩度而論。

一個小小方圓一公里左右的地面上,就是一個生態園,一船一船的石炭運到岸邊,把磚窯裡面燒製出來的碎磚瓦礫煤渣,這些可以鋪路,把泥濘的土路慢慢變成煤渣路面,燒製出來的磚瓦把簡單搭建起來的草棚改建成磚瓦房,路面邊上排水溝變成用紅磚砌成的暗溝,上面蓋上石板,這樣做居住質量就提高了不少,這些全部需要時間去做。

河邊有着大片大片的蘆葦,這些蘆葦就成了編織作坊的材料,除了編織一些日常用的籃子外,大部全編成了蘆葦蓆,這種蘆葦蓆可以建房頂用,也可以用作棚子用,用處很大。

在這裡章子俊就碰到了一個問題,此時明朝百姓建房喜歡用土坯,或者是坑土建牆,不喜用磚,磚頭一般用在造墓上,這就是一個很怪的認知。

不是說這些百姓不想用磚建房,而是成本太高,久而久之,就成了用土坯建房的傳統,現在改用磚了還不適應了,先用木架子撐起房屋的框架,再從木柱子間用土坯做隔斷,所以說土坯牆不承重,只是起到一個遮斷的作用。

而章子俊帶來的建房工藝是“人字樑”,把樑架在用紅磚砌成的四方磚柱上,人字樑之間用圓木橫向連接,這樣的好處可以快速地建造一長排的房屋,相互間的房頂連在一起,每家每戶中間用紅磚隔斷,可大大節省木料,節省建房時間,就像是在那個時代建的人民公社大會堂一樣,只不過現在用作住房,每間房的高度也能保證在三米以上,反看此時成化間百姓住房,大多全是草屋,而且房屋很矮,高度一般在二米左右,進屋內的門要低頭才行,碰到個子高一點的就得彎腰。

這種新房的模式很適合這種人民公社形式的居所,每一戶人家分別有三間房及六間房二種模式,按人口分配,所以每一排房的長度一排就是三十間以上,每間房一丈五,有了長度,看上去整齊劃一,非常整潔。房前有一個五米進深的院子,屋後有三丈進深的空地,房後邊上還有一小間廁所,說是廁所,其實就是一個糞池子,用暗溝連通土牆外化糞池子,上有青石板蓋子。每戶人家中都有一個火炕,天氣冷的話,可在前院燒火做飯,連通火坑。

爲什麼前後的院子這樣大是有原因的,在古代是堆放雜物,草料和圈養一些牲口用的,耕地需要牛,運輸需要驢馬,而這些等以後入住的人家自己需要去弄。

看上去似乎成本很大,其實章子俊除了每天供這些人的吃食外,最大的成本就是買煤和木材,別的沒有什麼成本,而這二種材料全不值錢,只需要用人去運來,在章子俊這裡最不缺的就是人力。

不管是修路,挖溝渠,播種作物,建造房舍,挖土燒磚,全部一哄而上,做了人員分工,章子俊看到這場面,就差插上紅旗了,再在地頭組織幾個人來個快板書什麼的,這樣的場景真的很眼熟。

可是在目前,這樣的鼓勁不需要,因爲封建社會在人的管理上,突出的就是等級觀念,既然你想要在伯爵府裡面混,就得出力幹活,如果哪家哪戶想要偷懶混日子,章二寶首先會告訴大哥刑凱,讓刑凱去解決這戶人家的事,要不然就是直接開除出府邸,去外面做流民。

每一戶人家頭上等於是懸了一把刀,正因爲有了這樣的約束,爲了能往後過上好日子,都在拼命地做事,不過難免會有幾戶人家吃不起苦而被開除出去的。對這幾戶人家,章子俊也想明白了,在自己發展積累的關鍵時刻,不能做“天使”,每當被驅逐的人家拖兒帶女,哭哭啼啼的,心中很不是知味,最後還是下決心不去想太多,因爲有了這些好吃懶做的人在,讓別的人家也一樣的話怎麼辦?自己不是開慈善院的。

其實在古代只要手中有“人力”,就會辦很多事,章子俊只是把這些人力利用起來,就如夏荊,此人讀過書,曾參加縣試二次而不得,家裡窮最也不能繼續讀書了,不得不回家做事,像這樣的人,讀過書的在裡面不多,章子俊利用起來讓他去開辦一個學堂。還有幾位以前做過買賣的,有賬房,有會算的,就去做磚瓦窯上的賬房,運煤運石,運木材的統計。

這些人是章子俊指派的,等級就會比較高,慢慢成了某一方的主事,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獎勵,不過能得到東家的許可,就等於是看重自己,手中有了權力,反過來等級比別人高出一頭。

刑凱的一千三百禁軍,除了必要的一百人維持日常秩序外,剩下的全被用在修築運河邊上的碼頭,修築道路,水渠,建造一個低矮的土圍子,長度是三百丈見方這樣一個小城池。這些人不用章子俊去管理,只要把要做的活兒劃分好,把需要的石材備好,交給刑凱就可以了,這些體力活最適合讓這些人去做,反正軍糧有上面供應,要是有人舉報的話,大不了退回就成,反正目前朝廷也管不了這些事,利用軍戶做私活太普遍。

現在整個伯爵府賜地上,方圓一公里左右,二十頃地面,每天三千人左右在營造,人力不值錢啊,就爲了能有一口吃的,特別是在這樣的一個饑荒年。

章子俊來到明朝,已經搬了三次家,每一次搬家實力增長一分,好比是在打遊戲,不斷在踩坑,不斷在升級中,最初借住在李福寬家中,接着搬到李賢別院,隨後搬進了屬於自己的西院,最後將搬進這個有二十頃地,一公里方圓的府邸,不管怎麼樣,章子俊將在這裡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目前,章子俊種植了二百畝的玉米,二百畝的土豆,四百畝的小麥,高粱,大豆。在一些邊角、河灘地上全部種植了紅薯,南瓜,各種蔬菜,加起來也有二百多畝,現在是開春,天還有點冷,其它在房屋周圍種了些蔥薑蒜瓜果之類。如果沒有發生天災的話,六個月後就能收成土豆跟紅薯,到秋天後就能收玉米、小麥、大豆。

等以後,渡過了這一陣,糧食能自給自足後,章子俊就把這些田地租給那些做佃戶的人家,關於玉米、土豆、紅薯這三種“高產糧”戶部來催過幾次要糧種,章子俊開口就是要這些糧種可以,不過要等到自家田地裡面收成後,目前是在培育這些糧種,還要朝廷拿出稻米換取這些糧種,要不然自己吃什麼。爲了這事,戶部主事黃琛上奏給了內閣,是啊,總不能朝廷白拿一個臣子的糧食吧,可朝廷目前沒有糧食,天災饑荒之年,糧食本來就日不敷出,就想出了一個《申明銓選考課禁約》,一,舊制在外衙門大小官三年、六年考滿赴部考覈,九年通考以定升黜。近來多有畏避者,或假以差佔,或就彼納米,以致考課之法廢弛。自今除邊方軍馬錢糧緊急官員考滿申請外,其餘務依例三考給由,雖有專責差佔及奉例納米者,三年六年之間亦須有一次赴部考覈,託故者究問,規避者黜降。

二,舊制選授在外官隨即領憑赴任,近年選後多潛住京城,一兩月不辭朝出城,或揭借財物置辦衣裝,娶妻買妾,又有假道回家三五月者。自今選後限五日赴科畫字領憑,除有敕人員並京官赴外任者。俱不得過一月,其餘若延過半月之上不辭朝出城者,經鴻臚寺及各城門查出,送法司問罪,復入城潛住者改降別用,過一年之上者革職爲民。

三,舊例各處土官襲替該都布按三司堂上官,體勘會奏,近年各委官不行親詣轉委屬官,取勘遷延。自今各司原委堂上官務照例親詣所在,勘實具結本司繳奏,不得轉委屬司,違者治罪。

四,各處巡撫巡按官遇有司府州縣等官告稱老疾不堪任事者,依例就地放免,吏部無從查考。自今務要奏上以憑查考。

反正就是把一些閒散官員及隨扈人員儘可能離京去,減輕京城糧食負擔。

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二百十一章 首戰走馬樑(下)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爭權(一)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八十章 閉門深談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一百十八章 千瘡百孔(五)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路(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九十二章 統計伯府人丁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五十三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七十九章 士大夫的氣節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九十四章 鍊鐵廠的炮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一百三十九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五十九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七)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二百二十六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九)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
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笑死人的筵講(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二百十一章 首戰走馬樑(下)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爭權(一)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八十章 閉門深談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二十四章 送別第一百十八章 千瘡百孔(五)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路(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九十二章 統計伯府人丁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一百九十六章 孔府家宴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二百十九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二)第五十三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七十九章 士大夫的氣節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九十四章 鍊鐵廠的炮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一百三十九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爭權(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五十九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七)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二百二十六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九)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一章 五百年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