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

這是章子俊來到明朝後最黑暗的時刻,自從曲阜回到廬州後,府中的三位夫人已經生了,前後也就隔四天時間,姚穎爲章子俊生了個丫頭,母子平安,可是張小姐卻沒那麼幸運,死於難產,連同肚子裡的孩子雙雙而去。而不幸的是雅琴也慘遭不測,在保大人還是保孩子時,最後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雅琴未能保全,產後大出血。

章子俊知道在古代生孩就是在走鬼門關,正當章子俊沉浸在悲痛中時,又接到朝廷吏部調令,出任延綏巡撫,給出的理由很充分,在延綏設立巡撫是當初李賢的建議,是爲了抵抗虜寇侵入,延綏巡撫的管轄範圍非常明確,延安府、慶陽府,以及榆林衛。當初的目的是明朝在陝西設有巡撫,時間是宣德二年。但陝西巡撫管轄面積非常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和甘肅,以及內蒙古、青海、寧夏各一部。陝西巡撫駐地在西安,距離陝北的延綏有上千裡,延綏有什麼事,遠在西安的陝西巡撫有點鞭長莫及。

自從汪直、王越被排擠掉後,延邊吃緊,朝廷屢戰屢敗,就需要物色一個人去出任延綏巡撫,防止韃靼深入河套地區的榆林衛,既然當初李賢設立了延綏巡撫,那麼放眼朝堂現今已經無人能用,保國公朱永建議啓用章子俊,理由是章子俊是怪才,曾造過大炮,精通營造,又是李賢門生… … 。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朝堂文官們的響應,這些官員是因爲章子俊同屬文官系列,就不反對,如果換成另一個宦官的話,堅決不受,就這樣簡單。

在京城凡是跟章子俊認識的,打過交道的官員,都知道一點章子俊這人不好依,歸類爲“刺頭”,章子俊的“刺頭”不是對官員,而是對皇上,果然,朱見深的詔書送出後不久,就被退了回來,這可是大明朝第一個敢退詔書的官員,提出的理由是,延綏巡撫可以受,不是以廬州知府升任巡撫,而是以平安伯出任延綏巡撫。還要帶家眷,還要朝廷撥付搬家銀兩。

意思很明白,要出任延綏巡撫,首先得恢復以前的官職,要平反,不然不受。朱見深暴跳如雷,下旨要拿辦章子俊回京,卻被刑部尚書林聰阻攔,上書道:“邊關爲重,餘下得失又算得了什麼?”這才讓朱見深冷靜下來,想起當初對待章子俊似乎做的有點過頭,讓內閣商議。

內閣老臣萬安對章子俊很是感冒,當初就是自己同意萬貴妃的意思把章子俊貶去廬州的,如今要恢復平安伯,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而劉珝、劉吉卻不做聲,就看皇上的意思,如果不授,就要拿出這些年來章子俊在廬州做了什麼?有什麼政績,有了政績恢復平安伯也就有了臺階,要不然還得看萬安的意思。

正在此時,韃靼小王子率兵三萬、連營五十里寇大同,殺掠人畜數萬。自總兵許寧、巡撫郭鏜、鎮守太監蔡新降職後,宣府已沒有總兵官了,敵情勢大,宣府一日三危,八百里加急日夜不停報送京城,此時朱見深也顧不上面子問題了,深夜詔命保國公朱永爲鎮朔大將軍,充總兵官,恢復章子俊平安伯爵,昭命延綏巡撫職,改魚河堡爲平安鎮,平安伯駐守地,撥銀一萬兩。

以蔡新監軍,率京軍六萬抵禦。升任宣府副總兵周玉爲總兵官、已被降職的參將劉寧、山西巡撫秦紘、指揮曹洪、都指揮孫成率軍拒敵。

等到章子俊趕到京城,朱永已經帶領六萬京軍開拔五日了,不過在臨行前,給章子俊留下二千京軍,面對軍情火急,章子俊也不敢停留,去吏部領取了上任文書等一應手續後,又去兵部討要了許多兵仗、火槍火藥等物資,還去工部討要鐵器,反正什麼都要,隨後又去戶部討要糧食,弄的戶部哭笑不得說糧草跟兵部要,戶部沒有,章子俊就死皮爛臉非要戶部撥付才肯啓程,就這樣又耽擱了三日,帶着二千京軍隨後就開拔了。

這一次韃靼小王子亦思馬因很猛,前鋒已經攻到了河北陽原東長驅直入順聖川,等章子俊趕到戰場時,參將劉寧領三千營兵已經來回打了幾日了,韃靼主要是爲了搶東西,所以不想戀戰,參將劉寧面對的也不是主力,所以雙方你來我往連戰數日,很是疲憊,章子俊的到來提振了不少士氣,作爲文官具有決策權,當夜就聽取了劉寧的佈防及對手的路數,這一批韃靼人數還不少,少則三百,多則千人,共有四撥人馬,每當雙方相遇,韃靼兵接戰就遊走,忽東忽西,章子俊很明白這是韃靼的多路遊騎。這些年來明軍跟韃靼打的仗,雙方殺傷不過千,等韃靼退去後,每一次上報朝廷就是擊退了,獲勝了,接下去論功行賞,其實是韃靼搶夠了所需要的,死傷不重。過幾個月後又來,就這樣反反覆覆在刷怪打怪中,雙方都在漲經驗練升級遊戲。

明長城其東起鴨綠畔遼寧虎山,西至北京居庸關,另修建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其中牆體的長度爲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爲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險長度爲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東部險要地段的城牆,用條石和青磚砌成,十分堅固。

當年太祖皇帝爲了保證大明安全修建了三道防線,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爲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北京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爲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鎮”,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長城屬於太祖所設的北方三道防線的最後一道。

第一道防線:在明開國之初,國勢比較強盛,在內蒙古地區,控制了許多軍事據點,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廠、亦集乃舊城、大寧衛、開平衛、及東勝衛三個重鎮呈三角形。明太祖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馬助軍資,以圖反攻嶺北繼承元朝這個僅存的行省,漠南所設置的諸多衛所都遠在長城以北。當初大明“設東勝城於三降城之東,與三降城並。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爲一邊。地勢直,則近而易守。”可是不久第一道防線被永樂爺孫破壞。

第二道防線: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安王、肅王。十三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同時,還經常派遣宗王出邊巡狩。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齊王槫率護衛騎兵於開平近地圍獵。”在開平衛周邊地帶圍獵,時間大約在當年的三月至八月,名爲圍獵,主要爲了圍剿殘元軍隊繼承元朝嶺北行省,這是朱元璋宗王出鎮制度的一個具體表現。既“我若徵你,不胡亂去,一程程築起城子來,慢慢的做”的打法。

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諭晉王“備邊十事”,包括檢閱開平地區的駐軍情況,設置斥侯,開展屯田生產等邊務,並交由晉王等全權負責,晉王亦掌管東勝衛附近諸衛所。肅王掌管居延海附近衛所,居延海一帶水草豐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張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徑,洪武二十六年之後,朱元璋在離亦集乃不遠的地方設置了威遠守禦千戶所,在肅州與居延海中間設立了威虜衛、白城子守禦千戶所。這一衛二所成爲明軍出征蒙古的據點。

所謂行都司疆域“東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於臨挑府之蘭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於西寧衛之黃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於肅州衛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寧王在長城以北“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爲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第二道防線還是被永樂爺孫破壞。

第三道防線:主要配合明太祖北伐所加固修繕,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達等來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處的城關後發動第一次北伐;洪武四年又發動蔚、忻、崞三處民工和士兵協力修築加固上述長城後發動第二次北伐。到了明洪武十一年,太祖令徐達建古北口關城後發動第三次北伐,洪武十四年修建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後發動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此後,明王朝雖仍很重視北方邊地的防務,但僅是加強邊將出衛巡邏而已,並無需大築長城。

到了建文中期,“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緣邊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其敕書雲:‘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井外圍牆與墩平,外望如一’。重門御暴之意,常凜凜也”。其所修繕的重點,是在河北宣化以北迤西至山西大同以北的外邊長城。

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二百十一章 首戰走馬樑(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九十章 又被賴上了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五十九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七)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戰第一百九十一章 官場失意情場得意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五十九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一百二十三章 奢糜的世家生活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十一章 明朝府試(上)第一百十八章 千瘡百孔(五)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九十四章 鍊鐵廠的炮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七十一章 大明第二家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建爾林兔鎮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八十九章 古代的外科郎中第十二章 明朝府試(下)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八十九章 古代的外科郎中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一百五十章 有人狀告章子俊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十三章 詩會百態(一)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四章 土木之變
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四十三章 英宗改元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二百十一章 首戰走馬樑(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路西北(三)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九十章 又被賴上了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二十四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七)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五十九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七)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戰第一百九十一章 官場失意情場得意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五十九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糊塗縣令糊塗案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七十二章 引起爭議第二百十七章 千里風雪投奔第一百二十三章 奢糜的世家生活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十一章 明朝府試(上)第一百十八章 千瘡百孔(五)第二百十五章 丫鬟就是一種商品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九十四章 鍊鐵廠的炮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七十一章 大明第二家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醫辦學堂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建爾林兔鎮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八十九章 古代的外科郎中第十二章 明朝府試(下)第六十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八)第八十九章 古代的外科郎中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一百五十章 有人狀告章子俊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十三章 詩會百態(一)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四章 土木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