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

這個太子究竟富裕到了何種地步,當皇帝都不知道現在的太子究竟給李唐積攢了多少家底。

父子倆坐在涼亭內,吃着水果,又無言良久。

風吹時,還能感覺到些許涼意。

不多時,李世民躺在涼亭內,閉着眼休息。

李承幹看着眼前的瓜果,給了一旁的內侍一個眼神。

內侍快步而來,端走了這些瓜果。

自東征回來後的這段時日,父皇時常這般閉眼休息,怎麼都睡不夠。

東陽說這是因父皇出征一年,長時間的不安定導致沒辦法好好入睡。

現在東征回來了,父皇覺得安心許多,這纔會如此嗜睡,過幾天就會緩解。

年近五十的父皇,雖不如當年,好在沒有什麼嚴重的病症。

兩日的休朝結束了,翌日的早朝,羣臣紛紛走入洛陽宮乾元殿進行早朝。

經過幾番修繕之後,如今的乾元殿有着寬大的窗戶,白天時,不論早晨與傍晚這裡的採光都很不錯。

因大殿在天剛亮的時候,就要打開門窗通風。

這裡的空氣也很清新。

李世民走入大殿內,羣臣行禮。

重新見到皇帝坐在皇位上,那個空蕩蕩的位置終於有人坐了,羣臣一時間有些不適應,這種感覺確實久違了。

長孫無忌站出朝班,唸誦着這一次東征以來的諸位將領各地官吏的封賞。

這些封賞其實早就有傳聞出現在朝野中,如薛仁貴,劉仁軌,劉仁願等一衆將領,甚至還給英公的兒子封了郡公。

並且當說出要免除大半個中原的田賦時,朝堂衆人頗爲震動,並且也有不少議論聲。

唸誦完旨意之後,長孫無忌站回了朝班。

衆人震驚之餘,見太子沒有任何的話語,大家也沒什麼好說的,反正只要太子沒有想法,那麼在錢糧賦稅上羣臣也沒有意見了。

常侍劉洎站出朝班,朗聲道:“陛下如今已收服漢時四郡之地,掃平天山,內治鄉民富裕,臣等請陛下泰山封禪,陛下應當將功績稟報上蒼。”

李世民看着朝臣沒有言語。

如今的大唐疆域很廣袤,雖說蔥嶺依舊沒有拿下,但天山南北皆已掃平,鬆州已成了大唐的屯田之地,東至遼東的漢四郡。

如此大的功績,歷代帝王中,這位天可汗也足以封禪了。

馬周道:“陛下,大軍才返回,不如再休養半年,再言封禪。”

高季輔道:“臣附議,中原各地與朝中將士都該休養了。”

今天是許敬宗第一次站在朝班上,他心情激動,太子祭拜了溫彥博老先生之後,吏部就將中書侍郎的官身送來了。

現在他許敬宗也可以站在朝班上,與羣臣參與國事。

雖說只是身兼中書侍郎,但與褚遂良能夠站在同一排,許敬宗心中異常地振奮。

尤其是看到褚遂良那一張臭臉,心中真是太痛快了。

李世民順着馬周的話語點頭,示意劉洎站回朝班。

大唐已打不動了,不論是國力,還是兵馬,或者是各州府的人力,東征一戰幾乎是抽空了河北與萊州,營州。

現在不能再打了,真的打不動了。

李世民看向站在朝班最前方的三個兒子,李承幹,李泰與李恪,忽又覺得此生的功績,到此爲止。

餘下的功績,就要這些年輕人自己去爭了。

太子還年輕,如今才年有二十五歲。

聽着朝臣們的稟報,李世民閉着眼思量着,其實回來的當天承幹說了很多話。

他還有很多的事要做,他想讓朝堂更強大,朝中的官吏還遠遠不夠。

兵部尚書段瓚講述着如今各州府折衝府的情況,又說起了天山以北的阿史那賀魯反叛了大唐。

大唐掃平天山這才幾年,阿史那賀魯所部的牧民竟然造反了。

當年爲了攻打欲谷設,契苾何力與阿史那社爾越過阿爾泰山,將阿史那賀魯揍了一頓,隨後這人帶着他的牧民投降。

程咬金站出朝班道:“這個混賬!大唐給予了他牧場與牧民,他竟然敢反叛,陛下給末將三百兵,末將去滅了他!”

段瓚又補充道:“陛下,戍守庭州與西州的樑建方與裴行儉已出兵前往平叛,這幾日多半會有軍報送來。”

李績道:“知節莫要衝動,恐怕等你整軍剛出長安,樑建方多半已將阿史那賀魯拿下,再者說就算是用動兵,契苾何力已回了沙州,用不到你。”

程咬金站回來朝班,吸了吸鼻子,慚愧一笑。

在武將一列的張士貴站出朝班道:“陛下,阿史那賀魯其人反覆,當初是爲了安撫牧民纔將他留下,現在他竟公然反叛,與西域的民心道義不符,可以名正言順地將此人拿入長安。”

朝中羣臣皆是會意一笑。

張士貴的言外之意,衆人自然是曉得的。

也不知道阿史那賀魯會不會跳舞。

李承幹站出朝班,道:“父皇,自河北諸多鄉民歸入戶籍,今年河北田賦有三百萬石,臣請命在山東,江南各道州府縣令查問戶籍,呈入朝中。”

李世民點頭道:“覈查戶籍與田賦交由各道州府縣令,命他們限來年九月之前查問清楚,送入朝中。”

李承幹站回朝中。

李泰忽然看了一眼皇兄,這個政令看起來簡單,執行起來頗爲麻煩,若有虛報瞞報,又該如何?

再一想,恐怕這是衝着各州府的官吏去的。

今天的早朝格外漫長,積累了一年的事,朝中各部都要悉數彙報,皇帝東征的第一天早朝,直到下午時分才結束。

下朝之後,李承幹回到寢殿。

“爹,四賢都說孩兒是個極其聰慧的人,他們都快沒有顏面來教導孩兒了。”

聽着兒子的話語,李承乾點頭道:“你如何聰慧了?”

小於菟道:“孩兒……”

他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他究竟聰慧在何處,臨到最後,只是說了一句話,道:“反正四賢覺得孩兒很聰慧。”

“嗯。”

“那……那李道長怎麼還不收孩兒爲徒?”

“李道長已有傳人了。”

“李道長的傳人是明達姑姑。”

“正是。”

小於菟盤腿坐在父親身邊,還在思考着這段話的深意。

他胖乎乎的小臉帶着愁色,蹙眉思索,揣着手閉着眼像是在打坐。

打坐也是從明達姑姑那裡學來的,他經常跟着姑姑打坐。

李承幹問道:“還沒想明白嗎?”

小於菟睜開眼,道:“孩兒明白了。”

“你想明白什麼了?”

“孩兒讓……讓明達姑姑不當李道長的弟子,這樣李道長沒了弟子就能收孩兒爲徒了。”

李承幹嘆息一聲,“錯了。”

“啊……”小於菟又撓了撓頭道:“錯了嗎?”

李承乾道:“你想學的是李道長的本領是不是?”

“是的。”

“你知道李道長的本領是什麼嗎?”

“是什麼?”

李承幹側目看着兒子,道:“你連他的本領是什麼都不知道,拜他爲師做什麼?”

小於菟點頭道:“是呀,是呀,學什麼呢?”

李承幹心說教孩子果然是一件很累人的事,解釋道:“你要學本領,與李道長這個人無關,與李道長的本領有關,你的明達姑姑是李道長的弟子,她學的就是李道長的本領,你拜明達姑姑爲師,不就能學了?”

小於菟茅塞頓開,眼神驚喜道:“孩兒明白了。”

李承幹收回目光半躺着道:“你足智多謀,應該早點想明白的。”

“孩兒這就去找明達姑姑。”

言罷,他又快步離開了。

寧兒笑着道:“殿下,這個年紀的孩子是最能鬧的,也是最需要費心的時候。”

蘇婉看着跑遠的兒子也是搖頭,這個孩子虎頭虎腦的,自小看起來確實有點足智多謀的樣子,長了一兩歲之後,再看他反而覺得他太一般了,與別人家的孩子沒什麼區別。

下了早朝之後,許敬宗就來到了洛陽的京兆府,這裡的京兆府比長安城的更大。

因這座京兆府是後來建設的,佔地很大。

長安的京兆府是武德年間修建,如今也不好再動,便顯得比洛陽小很多。

許敬宗是中書侍郎了,穿着正四品的官服,他大步走入京兆府內,便見到了劉仁軌。

下朝之後,京兆府尹也就是江夏郡王並沒來這裡,許敬宗已習以爲常。

新任的京兆府少尹劉仁軌站在正堂內,他正擡頭看着正堂內的一塊牌匾,牌匾上寫着恪盡職守四個字。

江夏郡王來了洛陽之後,也將這塊牌匾帶來了。

這是太子殿下所賜,江夏郡王走到哪裡,就要將這塊牌匾帶到哪裡,若可以揣進懷中,恐怕恨不得隨身攜帶。

“劉少尹。”許敬宗客氣地稱呼道。

“見過許侍郎。”劉仁軌回過身稱呼道。

兩人的年紀差不多,許敬宗比劉仁軌年長,便撫須道:“你初來京兆府任職,若有不懂的可以來問老夫。”

劉仁軌行禮道:“下官在咸陽縣任職縣令時就時常與京兆府的官吏來往,許多事都是知曉的。”

“嗯,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讓老夫依舊主持貿易之事,洛陽與關中各縣的事交由你來辦。”

劉仁軌穿着新官服又行禮道:“下官領命。”

許敬宗領着他介紹着如今京兆府的種種,以及各項章程或者與崇文館之間該如何配合。

又拿出一張紙,遞給他,許敬宗道:“這是今日早朝之前,太子殿下命老夫交給你的。”

劉仁軌打開對摺的紙張,入眼的只有兩個字,這兩個字是認真。

“認真?”

“正是。”

“不知太子殿下是何意?”

許敬宗道:“你可知關中各縣皆說老夫爲酷吏,說太子殿下嚴苛至極。”

劉仁軌似有些瞭然。

“其實酷吏也好,嚴苛也罷,無非離不開認真二字,京兆府的任何一道政令,簡單的一句話都有可能破壞各縣縣民的安寧,因此京兆府官吏需要恪盡守己,不被外物左右。”

許敬宗一手揹負,一手撫須,道:“離開了認真,凡事就是糊塗,身爲少尹辦事若不認真,下面的書令,通判,乃至門吏皆會糊塗應付,身爲官吏,身爲京兆府的官吏更要認真,哪怕是小事也要認真,切莫得過且過,切莫因情面而放過任何一件事。”

劉仁軌行禮道:“下官受教。”

言罷,許敬宗就讓張大安帶着劉仁軌去熟悉京兆府。

其實劉仁軌這樣的人十分適合京兆府,許敬宗甚至覺得,將來有朝一日若離開京兆府,讓劉仁軌來接手會比他做得更好。

劉仁軌爲人清廉,而且正直,敢與勳貴作對,一個折衝府都尉說打死就打死,如此人物坐鎮京兆府。

許敬宗覺得哪一天自己撒手人寰了,也可以瞑目了。

這京兆府是花了十數年建立起來的,許敬宗熱愛這裡,也花費了他十多年的心血。

“許少尹,太子殿下有令。”

許敬宗伸手接過文書。

這黃門小吏又補充道:“這是給劉少尹的。”

許敬宗示意他離開,而後打開了文書看着其中內容,殿下想讓劉仁軌主管民生,並且查問各縣事宜。

京兆府的職責有很多,事務冗雜。

許敬宗又將這卷文書放在了桌上,他忽然覺得太子殿下是要將京兆府拆開了,各自設立官署。

張大安,劉仁軌,顏勤禮,三人要各自行事了。

在太子殿下手中辦事這麼多年,若連這點用意都想不到,許敬宗覺得自己這大半輩子算是白活了。

恐怕不只是京兆府,將來太子登基之後,朝中三省六部或許都會有重大的變動。

太子殿下是喜釣魚的,近來太子很清閒,清閒到能夠去洛河上的上游釣魚。

東征之後,兄弟三人難得聚在一起,三兄弟與父皇正坐在河邊各自拿着魚竿釣魚。

李承幹聽着父皇講述要如何設宴的話語,要大辦特辦。

“朕要擺宴三天,期間朝臣休沐,解除洛陽宵禁,賞賜他們銀錢。”

皇帝一家出來遊玩,最高興的還是皇孫。

魏王的兒子李欣正在大哭着,因於菟弄壞了他的風車。

李恪的兒子李仁纔剛會講話,他根本不懂眼前的喜怒哀樂。

424.第424章 重逢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161章 監察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121章 負重鍛鍊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43章 吐蕃往事386.第386章 新年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97章 謠言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01章 東宮爭吵279.第279章 清查270.第270章 新家第176章 唐人的城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257.第257章 活捉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93章 苦惱的舅舅250.第250章 夜釣第52章 爺孫倆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73章 “肥羊”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386.第386章 新年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88章 活得明白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267.第267章 蘇亶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58章 講學第85章 兵馬未動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49章 上架感言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339.第339章 議東征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520章 戰前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69章 願爲前鋒237.第237章 笄禮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60章 秋獵歸來339.第339章 議東征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71.第471章 河東裴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33章 孫神醫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95章 合力撈魚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85章 兵馬未動336.第336章 老府兵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
424.第424章 重逢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161章 監察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第121章 負重鍛鍊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43章 吐蕃往事386.第386章 新年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97章 謠言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第101章 東宮爭吵279.第279章 清查270.第270章 新家第176章 唐人的城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257.第257章 活捉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第93章 苦惱的舅舅250.第250章 夜釣第52章 爺孫倆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73章 “肥羊”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386.第386章 新年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88章 活得明白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267.第267章 蘇亶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58章 講學第85章 兵馬未動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第49章 上架感言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339.第339章 議東征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520章 戰前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169章 願爲前鋒237.第237章 笄禮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60章 秋獵歸來339.第339章 議東征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71.第471章 河東裴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33章 孫神醫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95章 合力撈魚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85章 兵馬未動336.第336章 老府兵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