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冬至大壽

李泰道:“剛聽到你們說挖終南山?”

徐孝德將之前的事解釋了一番,就說起了袁客師這個人。

魏王來到了這裡,過了片刻吳王也來了,接着就是晉王與紀王,整個西苑也開始熱鬧了起來。

李泰聽了他的話語,問道:“袁客師?他以往常去終南山走動嗎?”

徐孝德道:“只知他是袁天罡的兒子。”

其餘幾個尚書又各自去說話了,于志寧與晉王,紀王正在說着話。

而馬周,褚遂良正在與吳王交談着。

這一朝,皇帝家的兄弟姐妹都很團結,加之當今陛下對兄弟姐妹也極爲信任,應該說自玄武門之後,這是最和諧的一朝。

皇帝的弟弟們沒有被髮往各地,而是各自有各自的事做。

因此朝臣也願意與宗室諸王說兩句話。

李泰在一旁坐下來,低聲道:“其實袁客師的想法是對的。”

徐孝德疑惑道:“難道真的要挖穿終南山嗎?”

李泰又道:“我們文學館測繪的地圖上所知,其實徹底挖穿終南山,挖出一條貫穿秦嶺南北的通道,需要挖一條長四十里的山洞直通南北,那時候皇兄也說過這條隧道的設想。”

徐孝德道:“隧道?”

李泰帶着回憶的神色,又頷首道:“要挖出一條道路談何容易,要測量挖到哪裡需要支撐,哪裡容易塌,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倒是有些佩服袁客師,可路不是這麼挖的。”

“能夠打通秦嶺,貫通南北自然是一件大事,而且文學館也不止一次在這件事上爭論,有人說楊廣挖出了大運河,李唐怎麼就不能挖穿秦嶺?”

李泰說這話時,真的很輕鬆,看起來真的要這麼做一般。

徐孝德也是笑着沒有多搭話,這些話已說到了不能隨便搭話的地步了,尤其是說楊廣挖通了大運河,李唐怎麼就不能挖通秦嶺了?

這話能這麼說嗎?肯定不能這麼說的,尤其是前隋與大唐的事。

等太子來了,上官儀也跟着來了。

許敬宗笑着遞上茶水,道:“近來陪着太子學政,如何?”

上官儀道:“太子很勤奮。”

只是一句勤奮的評價,許敬宗心中瞭然,畢竟誰也不能如當今陛下這般,什麼都能一學就會。

太子殿下能夠勤學,但不見得能學得有多好。

許敬宗覺得這位太子將來一定是位守成之君,其實太子也不用學得太好,只要朝中有一羣能臣,也就足夠了,至於再以後的事,誰又知道呢?

上官儀一直陪在太子身邊,看得出來其實太子與晉王,紀王走得比較近。

現在太子又與吳王談得很高興。

許敬宗問道:“上官老弟,老夫家裡還有些好酒。”

上官儀笑着道:“有酒自然是好。”

其實如今的朝堂不一樣了,朝中的六部尚書各司其職,而中書省有十六位侍郎議事

十六位中書侍郎沒有實際的職權,可他們能夠決定朝政方向,而六部尚書擁有實權,可大方向上還要看十六位中書侍郎如何議事。

朝堂的格局清晰明瞭,當今陛下就善於將這些事辦得清晰明瞭。

細看這個朝堂,就會發現即便是英公,這位輔國大將軍除卻兵權,也並不是大權在握。

許敬宗都覺得自己的權力小到只能用在禮部這一畝三分地,至於朝中的其餘各處,很難涉及。

細想之下,如今的朝堂職責經過細分再細分之後,到了如今這個田地。

又或者說,這個朝堂早就沒有大權在握的人了。

若真有……那就只能是當今陛下,集權至今的皇帝,權勢與人心的擁戴,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李唐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實際意義的相國,而房相說不定是李唐的最後一個宰相。

許敬宗心中暗暗想着,從此以後的大唐是不是就沒有宰相了。

這些念想只是在心中一閃而過,他又微笑地面對在場的衆人,剛剛的思緒也都藏在了心中,也不會對外人說。

今天是冬至,難得的晴天,許敬宗見到了來到這裡禮部侍郎盧照鄰與郭正一。

盧照鄰道:“坊間已開始慶賀了,坊民都寫下了祝福太上皇大壽的賀語,送去了京兆府。”

許敬宗笑着道:“坊民真是熱情。”

盧照鄰又道:“有了三五戶人家向京兆府遞交了賀語,就會有更多人家效仿。”

“慶賀太上皇大壽之事,陛下曾經叮囑過不用驚動坊民,一切從簡就好。”

郭正一道:“京兆府勸阻過,可攔不住坊民們,還有很多住在長安城老府兵,他們老淚縱橫,那都是跟隨太上皇一起的東征過的老府兵,豈能不賀。”

許敬宗想到了當年東征時的光景,武德,貞觀到至今,三位皇帝都不容易。

在關中,當今陛下深受關中鄉民的擁戴。

當太上皇與英公一起走到西苑,朝臣們紛紛行禮,再之後李承幹這才走到人前。

一盆盆的菜餚端了上來,李世民坐在上座舉着酒樽朗聲道:“今年蔥嶺大捷,關中連年豐收,朕與你們共賀!”

李承幹朗聲道:“大唐萬勝!”

英公也拿起酒樽,道:“大唐萬勝!”

朝臣們也紛紛高聲呼喊着,直到孩子們一起跟着高喊。

今天的皇城很熱鬧,原本今天是冬至,忙完了今天的事宜各部的官吏也可以休沐,又因今天太上皇大壽,每個離開皇城的官吏都能夠拿布匹與米麪,甚至還有茶葉與肥皂。

今天西苑正在慶賀,鴻臚寺少卿李敬玄忙完今天的事,準備回家休沐了。

其實當時走在皇城內,李敬玄就聽到了從皇城西苑傳來的那句大唐萬勝,心中不免感慨。

正要離開,李敬玄轉身就關上了鴻臚寺的門,感慨道:“這扇門要來年再打開了。”

幾個站在一側的小吏面帶笑容。

李敬玄走在皇城中,見到了同樣下了值的許圉師,笑着行禮道:“許侍郎。”

許圉師頷首道:“中書省的事這才忙完,還有不少人留着,多半要到夜裡了。”

擡頭一看已是黃昏天,也冷了不少。

衆人走到了朱雀門前,就有內侍攔在這裡,笑着道:“諸位領了賀禮再回去。”

言罷,就有內侍拉着一架小車而來,車子不大就兩個木輪子,上方放着一迭厚厚的被褥,以及邊上各種物件。

內侍又道:“陛下說了,今年給諸位的物件太多了,怕是不好帶走,就給諸位都備了小車。”

朝中越來越富裕了,以往可沒有這麼多節禮,今年是最多的一年。

今年的確是重大的一年,又是蔥嶺大勝,又是太上皇的六十大壽,值得慶賀。

李敬玄拉着小車走到家門口時,忽聽到夜空上一聲炸響,擡頭看去見到一朵花卉在夜空中綻放。

接着又是一朵接着一朵,接連在夜空綻放。

一時間,燈火通明的長安城都安靜了下來,人們走到屋外,來到擁擠的大街上,擡眼看着夜空中綻放的異象,有的神色癡迷,有的歡欣跳舞。

到了夜裡關中的夜風很大,距離長安城三裡外的空地上,一支兵馬正在休整。

狄仁傑站在一處高坡上,遠遠看向長安城,見到了一朵朵花盛開在夜空中。

剎那間綻放又在呼吸間黯淡下去,而後這種花卉接連一朵接着一朵。

狄仁傑道:“真好看。”

裴炎道:“可惜,還有好多將軍沒來到長安城,他們看不到了。”

在長安城的人或許看不清,但在外面,尤其是在這個地理位置,狄仁傑看得一清二楚,這夜空異象就是圍着長安城綻放的。

其實早在以前,狄仁傑就懷疑過,現在他可以確信這肯定是人爲的,雖然不知是如何做到的。

但狄仁傑還是覺得,這就該是祥瑞。

直到這場美好的景色結束了,張柬之才道:“懷英啊。”

狄仁傑道:“怎了?”

“你怎麼不今天去長安城?今天又沒有宵禁。”

狄仁傑道:“明天一早再去吧,聽聞陛下宴請了很多人,上到各部尚書以及家眷,就算是我今天回去,家父與家母也不在家。”

說着話,狄仁傑拿起酒囊與張柬之一碰,仰頭喝下。

裴炎穿着甲冑走來,“懷英!軍中傳來消息了。”

狄仁傑這纔回首,“什麼消息?”

“說是高侃將軍的就在我們後方五里外,既然我們今夜沒有回長安,就等明天與大將軍一同回長安。”

狄仁傑追問道:“樑建方大將軍還沒到嗎?”

“河西走廊有些事耽誤了,多半是要晚些時日。”裴炎又補充道:“封賞的事要等樑大將軍到了之後陛下才會安排,最快也要等到來年上元節,現在早回去與晚回去也都一樣。”

寒風迎面吹着,狄仁傑裹着外衣道:“你張柬之怎麼就成了一館主事了?”

張柬之笑道:“那是裴老弟多有指點。”

裴炎解釋道:“說不上指點。”

狄仁傑也有了鬍渣,思考着以如今張柬之的地位,晉王是揍還是不揍?

也不知道,冬至的這天夜裡究竟慶賀到什麼時辰,纔會人們纔會停歇。

直到坐在這裡遠眺長安的狄仁傑與裴炎等到了天亮,也等到高侃大將軍。

高侃坐在馬背上,頗有些埋怨的語氣言道:“在外凍了一夜,今天回了長安臣定要痛飲。”

從蔥嶺歸來的數萬大軍,到了河西走廊之後關中的兵馬都各自分散回去了,如今到了長安城前,就剩下寥寥千餘人,這寥寥千餘人都是長安衛府的,自然跟着一起來了長安。

等高侃將軍又整軍了一番,領着隊伍不緊不慢地走向長安城。

張柬之坐在馬背上又道:“聽聞近來英公對軍中還有頗多安排,英公說是讓更多的年輕人送去邊塞歷練,今年過去之後,餘下的兩年該會往南詔派人。”

狄仁傑道:“軍中的人派去南詔?”

張柬之笑道:“南詔的都護府都建設好了。”

裴炎感慨道:“往後真是一刻都不敢離開長安了,兩年不回來就快不認識這裡了,變化真大也真快。”

“這兩年變化太多了,如今中書省有侍郎十六人,朝中許多事都要經過十六位侍郎的決議。”

“一件簡單的事豈不是會變得尤爲複雜。”

張柬之搖頭道:“非也,能夠讓十六位中書侍郎商議的事就不會簡單的,簡單的事也不會讓十六位侍郎去商議,而且在下覺得這中書侍郎的人數會更多,你可知當今陛下所選的中書侍郎都是何等人物?”

沒聽張柬之再說下去,衆人就到了長安城前。

兵部尚書于志寧親自前來迎接,高侃笑呵呵道:“聽聞昨晚長安城慶賀,一夜未宵禁,於尚書還這麼早前來迎接。”

于志寧道:“在下平日裡飲酒不多,其餘人都休沐了,軍中還有不少事,我這個兵部尚書豈敢放鬆,待諸位將軍都平安到了,兵部才能放心許多。”

高侃行禮道:“安西軍副將高侃,攜五位裨將以及衛府兵馬一千七百人悉數已達。”

長安城的城門前,于志寧接過文書仔細看着,又道:“等各地折衝府送來了兵冊,兵部會再覈對的。”

高侃再一次行禮。

“諸位先回去休息吧。”

等於志寧說了這句話,衆人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三三兩兩地交了兵械與甲冑走入城內。

于志寧又道:“裴炎隨老夫來。”

“喏。”裴炎應聲,又給了狄仁傑一個眼神,這纔跟上于志寧的腳步。

見狀,等人走遠了,張柬之道:“懷英,這個裴炎在蔥嶺又立下軍功,又深得於志寧的器重,說不定下一個兵部尚書就是他裴炎了。”

狄仁傑道:“裴炎,此人的確很厲害,他若成了兵部尚書倒也令人信服。”

張柬之又道:“不過我還聽說,吏部有意讓劉仁軌任職兵部侍郎。”

“一個裴炎,一個劉仁軌都放在兵部?”

張柬之沒回話,擺着一張認真的臉,點頭。

衆人走在清晨還有些冷清的朱雀大街上,狄仁傑又問道:“你從哪來這麼多消息的?”

張柬之冷哼道:“老夫的文林館來往官吏之多,豈是你能想象的,往來官吏多了,老夫能聽到的消息也就多了。”

路邊又有年輕的學子在爲政事喧譁了,他們一聲聲言語着新政。

第84章 戰書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503.第503章 老君山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153章 崇文館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04.第304章 寒冬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525章 塞人騎兵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46.第446章 寒風第45章 冒失舉薦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568章 長安之南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146章 早朝缺席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170章 多錢善賈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96章 以前的事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50章 仗義出手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161章 監察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91章 及冠賀禮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4章 儲君心事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163章 杖責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513章 華清宮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13章 耿耿於懷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13章 班底構成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351.第351章 少了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
第84章 戰書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503.第503章 老君山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153章 崇文館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04.第304章 寒冬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525章 塞人騎兵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446.第446章 寒風第45章 冒失舉薦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568章 長安之南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146章 早朝缺席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170章 多錢善賈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96章 以前的事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50章 仗義出手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161章 監察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91章 及冠賀禮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34章 儲君心事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163章 杖責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513章 華清宮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13章 耿耿於懷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13章 班底構成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351.第351章 少了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